儿科重症医学(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主要是研究危及儿童生命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的发生机制、诊断、监测和治疗问题的学科,其临床基地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主要包括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儿科重症医学的核心为脏器功能监测和脏器功能支持技术。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儿科重症医学的起步较晚,各地发展尚不够平衡和完善。1983年之后,中国首先在部分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儿童专科医院和大型综合医院陆续成立PICU和NICU。近年来,由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及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日趋增加,更加凸显重症医学在保障儿童生命健康和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中的重要作用。全国各地新建PICU大量涌现,不少高端监护、治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儿科重症医学不仅在诸多危急重症的理论与科学研究方面成效显著,并逐步趋于完整化和系统化。
与接诊和处理普通患者不同,对危重患者强调快速分级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后再评估。早期识别和评估危重症儿童并及时处理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快速儿童病情评估的重点:①及时发现危及患儿生命的异常状况,如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休克以及心肺功能衰竭;②采取纠正上述异常的措施;③对基础病因作出诊断。
常用评估方法如下:
评估内容包括:一般状况(appearance,A)、呼吸(breathing,B)和循环(circulation,C),简称ABC。
判断患儿是否清醒,意识水平,姿势及对刺激的反应。可用AVPU快速判断意识水平:A(awake)清醒,V(responsive to voice)对声音刺激有反应,P(responsive to pain)对疼痛刺激有反应,U(unresponsive)对刺激无反应。
目测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及呼吸节律的改变。
看面色及口唇、肢体末端有无苍白、发绀等。
初步评估要求在数秒钟内完成,目的是快速判断患儿是否有即刻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若有,立刻予以复苏,待患儿初步稳定后再进行一级评估。若没有,则可直接进行一级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气道(airway,A)、呼吸(breathing,B)、循环(circulation,C)、脑功能(disability,D)和暴露(exposure,E),简称ABCDE。
包括气道是否通畅,分泌物多少,位置有无偏移。
包括呼吸频率、有无呼吸费力及程度、呼吸音、皮肤颜色和脉冲血氧测定值。
包括①一般状态;②心血管直接体征(心率、心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血压);③脏器功能/灌注状况(意识状态、皮肤是否发花发凉、尿量等)。
除意识状态外,应特别注意神经系统定位损害体征。
去除衣服,充分暴露全身,有助发现骨折、出血、皮疹等提示创伤或特殊疾病的体征。
一级评估的目的是判断患儿的生理功能状态及分级。若存在呼吸功能不全或呼吸衰竭、休克或心肺功能均衰竭,应迅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待患儿初步稳定后可进行二级评估。
对患者进行一级评估并及时处理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后,开始进行二级评估。二级评估目的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并予以相应治疗。
二级评估的内容可简单记忆为SAMPLE,即:S(signs and symptoms)症状和体征,A(allergies)过敏史,M(medications)用药史,P(past medical history)既往史,L(last meal)前1次进食,E(event)发病场景。
评估内容包括各种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三级评估有助于最后明确诊断。
危重患者的治疗原则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①稳定气道及支持治疗:对呼吸、循环和其他脏器的支持治疗是危重症抢救的关键措施;②密切监护:除临床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严格记录生命体征外,还应利用现代自动化医用电子仪器进行系统而连续的动态观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及安全保障;③治疗原发病。
本章以具体病例为线索,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列举了心肺复苏、急性呼吸衰竭等7个儿童(不包括新生儿)常见危急综合征和1个急性中毒的诊治经过,在诊治过程中突出急救思维模式,强调快速病情评估、反复评估和快速给予生命支持措施的重要性,同时将常见病诊治要点贯穿其中,简要介绍相关国际先进理念,力求突出住院医生需要掌握和了解的针对危急患者特有的诊治思路、重点基础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
(钱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