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其他治疗

一、音乐治疗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学科,通过音乐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功能,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疾病、儿童心理障碍以及分娩和外科手术中的辅助镇痛等,其形式简单有趣、易于接受。适用于脑功能障碍儿童的康复治疗,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辅助康复治疗手段。这里重点介绍常用的儿童音乐治疗方法。

(一)音乐治疗的概述

美国音乐治疗协会对音乐的定义是:音乐治疗是系统、有目的地应用音乐作为干预手段,以重建、维持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治疗过程科学并且系统,音乐、被治疗者、音乐治疗师三者缺一不可,运用一切与音乐有关的手段,如听、唱、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即兴演奏、舞蹈等活动形式,包含不同的方法和理论流派所形成的不同的治疗技法,与音乐的旋律、高低、速度、节奏、力度、音色等因素关系密切,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治疗方法。音乐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生理作用体现在音乐能产生“同频共振”现象,促使生命体的细胞、分子等更加和谐、有序地运动,并激活某些活性物质,直接参与调节生命体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而音乐的心理作用主要通过移情、疏泄等心理调节机制,对人的情绪、情感、智力结构、行为方式等产生间接而深远的影响。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时期,就出现音乐可以改善健康和行为的观点,我国2 000多年前的《乐记》中同样有中医五行音乐增进健康的记载。19世纪后期,音乐治疗开始用于帮助患者睡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音乐治疗广泛用于治疗伤病员的精神疾病。到20世纪40年代,音乐治疗作为一种医疗手段逐渐受到重视,在临床多个领域均有应用。1959年,美国著名音乐博士保罗·诺道夫(Paul Nordoff)和美国注册音乐治疗师克莱夫·罗宾斯(Clive Robbins)共同创建诺道夫-罗宾斯创造性音乐治疗法,在世界各地用于残疾儿童的治疗。1985年中国成立音乐治疗学会,重视发挥音乐治疗在残疾儿童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根据美国音乐治疗协会的指导,将音乐治疗用于儿童脑部损伤、脑瘫、自闭症、脑听力障碍、学习障碍、早产儿、儿童心理行为障碍、语言障碍等疾病。

(二)音乐治疗作用原理

1.音乐促进儿童脑的发育

音乐治疗有助于大脑的发育与功能的恢复,对于改善功能障碍患儿的病情、促进临床康复的整体疗效具有积极的影响。第一,运用脑成像的技术发现,人的左右脑对声音的刺激有明显的区别,言语刺激时左脑血流量上升,音乐刺激时右脑血流量上升。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音乐治疗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大脑剩余潜能的开发,对本身因存在脑损伤患儿的临床康复意义重大。第二,音乐治疗除有利于听觉大脑皮质的发育外,听音乐对脑的胼胝体发育也有积极影响,而胼胝体有助于脑的两个半球间的交流,音乐能加强大脑不同部位的交流与联络,并使大脑的信息处理更为快捷、高效,研究证明,幼儿时期就接受音乐训练的音乐家比常人拥有一个更大的胼胝体。第三,由于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与痛觉中枢的位置相邻,而音乐刺激造成大脑听觉中枢的兴奋可以有效地抑制相邻的痛觉中枢,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促进人体分泌有利于健康的激素或神经介质,调节血液循环、加强人体新陈代谢。

2.音乐促进儿童情绪的发展

音乐能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等人脑主管情绪的中枢,能对人的情绪进行双向调节。一方面,当儿童的情绪出现障碍时,如“紧张状态”或“应激反应”会出现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及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量增加等,音乐刺激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使儿童放松,消除紧张。通过音乐放松治疗,在生物反馈仪观察到:应激改善后儿童的血压下降、呼吸及心率减缓、皮温增高、肌电下降、血容增加、脑电反应r波增多,人的内稳态恢复。另一方面,轻松愉快的音乐能使人兴奋起来,因为音乐能作用于人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接受音乐刺激即促进大脑皮层觉醒,同时又可传给外周神经,从而提高机体活力,所以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退低落的情绪。情绪活动的中枢下丘脑、边缘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与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而这里又正好是人体内脏器官和内分泌腺体活动的控制者,所以情绪的紧张状态能直接导致某些内脏器官的病变,被称作“心身疾病”,音乐能调节人的情绪,所以也就能帮助治疗某些心身疾病。功能障碍儿童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问题,无法得到疏泄释放,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行为问题将成为儿童康复的难点。这些障碍并不是都能完全通过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的常规康复治疗所能解决的,而音乐治疗这一辅助技术的配合,能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全面的康复。

3.音乐促进儿童记忆的发展

欣赏或演奏乐曲,能强化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视觉记忆、听觉记忆得到锻炼,能加强情绪体验记忆。音乐可使儿童记忆的快捷性、持久性、准确性提高。音乐促进记忆的机制是:音乐能刺激“边缘系统”分泌的激素、酶、乙酰胆碱等增多,这些物质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音乐澄清脑波而获得超级记忆能力,人类脑波在清醒时为每秒7~30Hz的β波,但学习记忆仅在25%~60%,而音乐欣赏、演奏能调整脑波的频率,在音乐的作用下大脑可控制在6~16Hz的α波,其记忆力能达90%~95%。

4.音乐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

人在欣赏或演奏乐曲时,聚精会神才能进行,音乐其特定的韵律有助于儿童注意力的集中。经过长期的音乐实践,人耳首先把音的组合传到耳蜗处,这里的神经细胞(30 000个)按照不同音频的传播而排列得像钢琴上的琴键一样整齐。这些声音信息经过耳蜗传至脑干,然后再进入更高的信息处理中心。听觉大脑皮质负责处理听觉信息,在脑的两个半球上拥有12个不同的听觉区。每一个听觉区脑皮层都参与了音乐信息的处理,但分工有所不同。脑的右半球擅长对旋律的感知,而左半球则善于储存旋律信息。

5.音乐促进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研究报道,音乐能促进大脑的神经突触发育,可提升婴幼儿的多元化智能发展。音乐会改变脑细胞的活动方式,被动聆听10分钟的钢琴奏鸣曲,会使经过脑的高层信息处理区域的电脉冲形成有序与高效的模式。这种电脉冲会更加有序、更加协调。大脑充分地为处理各种智力技巧做准备,而这些技巧是平衡预算收支或处理电脑代数语言问题所必需的。

6.音乐促进儿童智商的发展

研究证明,音乐对于促进人的智慧开发起着积极作用。著名的心理学家佩斯里很早发现,人的左脑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主管语言和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右脑也称“音乐脑”,音乐的作用在于锻炼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使手眼及四肢运动灵敏协调,让人的左右脑同时得到发展和应用,增强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生物学家认为有节奏的音乐可以刺激生物体内细胞的分子发生一种共振,使原来处于静止和休眠状态的分子和谐地运动起来,以促进大脑的新陈代谢。

7.音乐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音乐作为两个以相同方式发展的平行系统,具有许多相同的特性。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儿的牙牙学语和自发哼唱前兆是很难区分的。他们通过聆听、模仿看护人的非言语提示,开始开口发声,就像语言学习那样逐渐理解音乐。为论证言语系统和音乐系统的相似性,美国哈特福特大学的约翰·M.费尔拉本德、克拉克·桑德斯及其同事们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观察学龄前儿童对歌曲的记忆程度如何随着旋律或歌词的改变而改变。研究人员给一组3~5岁的儿童播放一组原创歌曲,然后,再重新播放一遍歌曲:同样的旋律,不同的歌词;或是不同的旋律,相同的歌词。结果,费尔拉本德和同事们发现,相对于歌词而言,受试儿童对歌曲的记忆力受到旋律的影响。但如果多放几遍歌曲,歌词和旋律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密切起来,儿童在多次重复听歌曲后,旋律和歌词都能对歌曲的记忆最终起到相同的帮助作用。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开始假设,大脑的某一区域(被认为是左颞叶)负责处理歌曲的旋律或节奏;而另一区域(被认为是右颞叶)则负责处理歌曲的歌词。音乐治疗与语言治疗相结合,通过音乐活动,从旋律的因素入手,改善语音和表达能力。

8.音乐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

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儿童的情绪,激发儿童的感情,振奋儿童的精神。有助于消除儿童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激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出现了问题,他的头脑中就一定会存在某些不合理观念。如果这种不合理观念得到纠正,情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传统的心理治疗认为“认知决定情绪”,而音乐心理治疗则认为“情绪决定认知”。音乐对于人情绪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当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把坏事看成好事;反之,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把好事看成坏事。因此只要情绪改变了,儿童对问题的看法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在脑瘫康复治疗过程中,选择有益的背景音乐,或在音乐治疗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肢体功能锻炼,往往能改善患儿的情绪,促使患儿更主动配合康复治疗。

9.音乐促进儿童社会交往发展

音乐活动包括乐器合奏、合唱、音乐游戏、舞蹈等社会交往活动。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为脑瘫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用音乐和语言交流来表达、宣泄内心情感的机会,让儿童在情感交流中相互同情、理解和支持。儿童在各种心理困扰和痛苦得到缓解的同时,也获得了自我表现和成功的满足,从而使其增加自信心,提高自我评价,促进心理健康。

(三)常用儿童音乐治疗方法

脑瘫儿童的音乐疗法要以其身心特点为本,更趋多样性、即兴性。目前在国内发展比较成熟的适合脑瘫儿童治疗的音乐疗法有以下几种。

1.节奏性音乐疗法

节奏性音乐疗法(rhythm-based therapy,RBT)是以节奏为基础的音乐疗法,帮助脑瘫儿童重建有节奏的运动方式。例如有节奏的步行,矫正顿足步;而减轻手足徐动患儿刺激性紧张和不自主徐动时,要在较慢的、节拍明显的音乐伴奏下进行运动治疗,或让患儿唱着节奏明显的歌曲或哼着童谣进行运动,肢体随着歌声的韵律进行有节律的摆动。在进行RBT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治疗师要分析每一位脑瘫儿童所适应的、所需要的具体节奏,这个节奏不但能使他(她)的运动快慢适中、活动协调,不会因太急促而不知所措,也不会因太慢而致无所作为,而且这个节奏还是他(她)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外在的音乐节奏如果与他(她)内在的身心活动节奏相一致、相融合时,这个儿童就会接受这样的节奏,并能自动地以这样的节奏来协调生活,显得比较适意自在,这一点已为一些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所证实,所以,关键是要耐心探寻适宜于患儿的节奏及相应的音乐。

2.诺道夫-罗宾斯创造性音乐疗法

又称接受式音乐治疗,罗宾斯博士主张治疗师应具备根据儿童的现场表现作针对性的即兴表演和创作音乐作品的能力,其中在他推荐的儿童敲打乐中,增加了日本铃木制造的手中琴,目前在北京启智中心运用于儿童收到良好效果。对于脑瘫儿童音乐治疗来说,鲁道夫和克莱夫·罗宾斯创立的“创造性音乐治疗”被临床音乐治疗师广泛应用。它是以音乐即兴演奏为主要手段,针对脑瘫儿童的个体治疗方法。这一方法的核心观念是治疗对象通过即兴乐器演奏的方式,唤起和使用自己的内部力量,而不是通过外部干预来达到治愈或康复的目的。在创造性音乐治疗中,脑瘫儿童把自己内部的冲动转化为合理的音乐活动,并使其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中。脑瘫儿童通过音乐活动发现自己以及周围世界最深层的感受,消除恐惧、压抑和不健康的自我控制,体验自我的自由表达和人际互动的感受,发现新的自我,改变旧的自我,增强自信和独立,从而逐渐改善内部自我的健康状态。儿童脑瘫通过音乐活动,以及与治疗师的良好关系来学习如何在现实生活世界中与他人相处。

3.奥尔夫音乐疗法

奥尔夫音乐疗法的特点是将唱、动、奏三种音乐表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音乐游戏的模式。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对奥尔夫音乐疗法的运用主要强调手段的丰富性、灵活性、生动性,淡化技巧的深度训练,其中让脑瘫儿童在音乐伴奏下即兴表演的启发式教学形式十分适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脑瘫儿童共同体验音乐。目前,奥尔夫教学体系在我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每年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等地都有奥尔夫学会专家组织的定期培训班,并有相关的理论书籍、音乐光盘及儿童敲打乐产品出售。

4.体感振动音乐疗法(vibroacoustic therapy)

挪威专家Olav Skille从治疗脑瘫儿开始开创了体感振动音乐疗法。他利用体感振动音乐治疗垫进行脑瘫患儿康复理疗,患儿不但表情明显表现出愉悦感,肌肉痉挛也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放松。因此他在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体感振动音乐疗法”的概念。其后,欧美日各国相继开展了利用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对脑损伤所致的重度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改善肌肉紧张痉挛、减轻疼痛、改善脑功能等。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指通过音乐的物理作用,直接对体内器官产生共振效果。在扬声器附近的声压级达到100dB左右的话,人就会感觉到很舒服,这就是音乐声波引起体感振动的效果所致。在正常情况下,声音是以气传导为主的,但人的耳朵长时间处在90dB以上的声场中会受到损害,所以在空气中利用提高声压级来感受体感振动是不可取的,而体感振动音乐采用骨传导方式可以改变其不足。体感振动音响技术,是将乐曲中16~150Hz的低频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另外经过增幅器放大,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物理振动,然后透过特制的床垫或椅垫,将振动传导到人体起治疗作用。因为16~150Hz的低频部分的重低音感大大增强,伴随着振动感和冲击感,不但给人以极其强烈的临场感,还能够给人以心理和生理带来愉悦的快感及陶醉感,迅速地使人达到最佳的精神放松效果。

传统的聆听式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对脑瘫儿童情绪的影响来降低和解除疾病的痛苦,而体感振动音乐疗法是在此基础上,附加低频音乐振动的生物学效应,以强化脑瘫儿童音乐感知,提高音乐治疗效果。

5.中医五行音乐在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中国音乐疗法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代,其中以《乐记》的音乐理论和《黄帝内经》的五音学说为集中代表,形成早期中医音乐疗法的思想体系。《乐记》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的理论确定下来,并探讨了音乐的作用。《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从中可透视出音乐与心身调理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指出:肝属木,在音为角,在志为怒;心属火,在音为徵,在志为喜;脾属土,在音为宫,在志为思;肺属金,在音为商,在志为忧;肾属水,在音为羽,在志为恐。把五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与人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和五志(怒、喜、思、忧、恐)用五行学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1)土乐:

以宫调为基本,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给人有如“土”般宽厚结实的感觉,根据五音通五脏的理论,宫音入脾,对中医脾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2)金乐:

以商调为基本,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肃劲嘹亮,具有“金”之特性,商音入肺,对中医肺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3)木乐:

以角调为基本,风格悠扬、生机勃勃,有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舒畅调达,具有“木”之特性,角音入肝,对中医肝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4)火乐:

以徵调为基本,旋律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情绪欢畅的感染气氛,具有“火”之特性,角音入心,对中医心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5)水乐:

以羽调为基本,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角音入肾,对中医肾功能系统的作用比较明显。

(四)不同类型脑瘫患儿的音乐治疗

1.脑瘫患儿的音乐治疗

音乐能使脑瘫儿童松弛身心,愉悦接受指令,提高耐受和坚持度。音乐结构和音乐活动的体验不仅可以长时间地吸引和保持脑瘫儿童的注意力,还可以使脑瘫儿童的紧张、胆小、过于敏感及不良心境得到改善,引导出使他们安定平和的脑波,增加与他人之间积极、友好的交往,发展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使他们在言语学习方面的愿望得到音乐的激励,并参与到言语和语言的训练中。在音乐背景下脑瘫儿童的运动,可增强肌肉动觉刺激的体验和身体运动的功能。音乐的节奏,对脑瘫儿童本体运动控制感觉,神经系统对运动步骤、内容等记忆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改善大脑、神经系统、肌肉和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及功能。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脑瘫儿童音乐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

(1)对脑瘫儿童不同部位的音乐治疗训练:

脑瘫儿童各部位的音乐治疗训练可以从非常简单的活动开始,如跟随音乐节奏做简单的摇摆、点头、拍手、拍腿、踏脚、拍打身体各部位,逐步至进行较复杂的活动。例如做爬行或行走的训练,可配合着音乐中的节奏、快慢、强弱、旋律等来进行,使脑瘫儿童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参与音乐的“律动”,体验音乐要素,进行非言语沟通等。可让脑瘫儿童随着治疗师演奏的钢琴音乐旋律,有节奏地击鼓或使用其他乐器,甚至伴乐歌唱。如果脑瘫儿童站着有困难可先坐着演奏,逐步过渡到站立演奏;当站着问题不大时,可选各种乐器分开放置,锻炼脑瘫儿童的肌力等肢体的活动功能。

(2)对脑瘫儿童语言障碍的音乐治疗:

大部分脑瘫儿童在语言上有不同程度的障碍,造成构音及交流困难。首先要训练脑瘫儿童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呼吸。让脑瘫儿童模仿治疗师发声练习,如大声或小声地唱长音或短音进行呼吸训练。其次,音乐治疗师用不同的节奏、旋律、速度、音高、力度、歌词等训练脑瘫儿童发音、发声,发展脑瘫儿童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

(3)对脑瘫儿童心理素质的音乐治疗:

通过对音乐治疗过程中的各种表演,如即兴演奏乐器、即兴随乐而动、即兴演唱小故事或演奏以及表演等,体验轻松愉快的情绪,来激发脑瘫儿童的创造能力。而各种表演和互动又为脑瘫儿童带来强烈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增强脑瘫儿童的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

2.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的音乐治疗

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重复等行为异常为主要功能障碍,影响患儿的情感交流、社会适应能力及交往能力。而患儿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决定患儿的康复治疗非常特殊,音乐治疗需重视患儿对治疗的可接受程度。首先,治疗过程应通过音乐即兴演奏使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心理更密切地融合在音乐中,使具有先天逃避交往心理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开始有交往的可能以及产生对外界关注和互动的兴趣,增加其注意力的转移,创造出患儿与治疗师沟通的氛围和环境。其次,利用音乐与语言的共通性,适当增加听觉训练,发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语言能力。通过音乐律动训练和力度的训练促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身体协调和情绪调控。最后,治疗师可利用锣、钹进行动与静的训练,有利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物我”之间存有关系的留意,一旦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建立了这种物我关系的概念,他的社会接触便会开始,训练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听音,可帮助其建立社会关系;可以刺激语言的学习与表达能力;促进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领会听音的规则。

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具体训练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个体差异性原则: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成因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教育方式的不同,性别、性格、年龄的差异等,导致每个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症状、程度及行为模式都不同,对音乐的感受程度及音乐能力也不同。因此,治疗师必须依据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前期观察及评估的内容,仔细、认真地进行个案分析,拟定治疗、训练计划。

(2)可沟通性原则:

音乐治疗和训练计划的确定必须能激起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沟通欲望。特别是对无语言或不愿说话、情绪不稳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要选择有助于音乐沟通音响效果的乐器,尝试不同乐器及人声(嗓音)。用简单的音调、节奏、速度、音乐声去刺激,鼓励他创造和模仿,不要用音乐教学评估原则来看待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反应,并急于试图对其纠正。

(3)可接受性原则:

治疗训练计划的确立应由简至繁,并选用趣味性的方法发展患儿非交流性语言的能力。

(4)无意行为原则:

患儿常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自我表达的行为现象,这种行为是不可预知的突发行为。治疗师需在经验的基础上变换新的技巧以应对突发行为对治疗的干扰,治疗师要有这种心理上的接受、技术上的准备、行动上的应对才能引导患儿不断进步。

(5)细化性原则:

仅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还不够,应将短期目标再细分为各个程序、步骤等,让患儿感受到目标的接近和容易完成,从而产生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为患儿在治疗中形成自身的支持力量奠定基础。

3.智力障碍患儿的音乐治疗

智力障碍儿童认知水平差,语言理解、表达、沟通及交流能力均明显落后,注意力难以集中。音乐治疗需要设计巧妙、有趣、具有吸引力的综合训练方法,首先,通过引导患儿随乐模仿律动、随乐即兴律动、乐器演奏等方式将音乐治疗与运动相结合;其次,通过积极开展语言听辨能力训练、吹奏乐器训练、童谣念唱训练、念唱与表演综合训练将音乐治疗与语言沟通相结合;再次,通过有意识的注意力训练、音乐指令训练、节奏训练、歌曲创作训练将音乐治疗与认知、注意力训练相结合;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除了进行有组织的教唱、动作训练和表演音乐剧等活动,还要布置和创设与歌曲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场景,为智力障碍儿童提供行为学习的自然景象,即“小环境”,促使其感受能力和活动能力的提高,强化智力障碍儿童掌握做事的程序、步骤、方法及学习娱乐手段。

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训练需要遵循一定的治疗原则:

(1)应用性:

活动要设计得巧妙,使智力障碍儿童有兴趣参与互动,学得快、做得好,具有高成就感和愉悦的活动体验。

(2)实践性:

通过音乐表演剧来学习语言、交流、交往、沟通、听辨等,让智力障碍儿童在实践中学习、游戏中学习、习惯中学习;还可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情绪表达、与人分享、以适当行为与人交往、学习和理解非语言的含义,如眼神、肢体语言来补偿交流技术缺乏等。

(3)重复性:

治疗师要让患儿反复模仿歌曲、动作、节奏、乐器演奏等,使他们在重复中充分感知音乐,提高听辨、记忆的效率。

(4)补偿性:

对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治疗不是将重点放在训练智力障碍儿童的缺陷或问题行为上,而是发展智力障碍儿童的优势能力,即可开发的能力,放在潜能的开发上。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正常人的潜能开发。音乐治疗在挖掘并发挥智力障碍儿童个体潜能的基础上,实现补偿智力障碍儿童的功能缺陷,促成其社会生活等能力的康复。

(5)适应性:

音乐治疗训练要从一个项目转到另一个项目时,换速度太快,会造成智力障碍儿童难以适应的状况,所以需根据儿童的实际而定。

(6)渐进性:

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治疗计划必须坚持系统和渐进的原则,每次训练内容不可太多,应先易后难。

二、心理治疗

功能障碍儿童生活存在诸多不便,活动受到限制,康复治疗周期长、难度大,患儿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等情绪,难以疏泄排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心理行为障碍不及时干预,将发展为社交障碍、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社会交流能力和临床康复疗效,降低了患儿及其家人的生存质量。因此,儿童康复过程应重视心理治疗,使患儿处于积极的阳光心理状态。

(一)儿童心理治疗的概念及特点

儿童心理治疗,是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治疗患儿心理疾病的过程,促进患儿在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问题由异常向正常转变的方法,通过心理治疗师建立和发展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来帮助患儿认识自己,找到合理表达情感的方式,建立舒适、平衡的心理状态。由于患儿身体、心理均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儿童的心理治疗同样有其相应的特点。第一,患儿缺乏心理治疗的主动诉求。儿童由于年龄小,认知尚未健全,难以识别自身心理问题,更不懂得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早期心理问题的发现主要依靠父母日常观察。第二,患儿缺乏语言表达、沟通与交流能力。虽然患儿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多缺乏充分表达自己情感及意愿的能力,需要心理治疗师及家人细心观察患儿的日常综合表现,发现其心理问题。同时,治疗师应以患儿能理解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方法为基础,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第三,患儿心理障碍受父母或养育者影响。儿童的心理发育与父母正确的养育方式息息相关,儿童心理障碍的治疗应充分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改变不良的养育方式,消除父母不利的影响。第四,患儿心理具有发育性和可变性。儿童不同年龄段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结构与功能。因此,开展心理治疗应根据不同心理、认知、情绪、行为等发育情况制订计划、实施干预。第五,患儿自身修复能力强。由于患儿自身生长发育迅速,常常只需要祛除引起障碍的因素,进行适当的疏导,通过与患儿密切接触的老师、家人等共同参与,让患儿心理问题依靠自身发育活动修复。

(二)儿童心理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儿童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育期,运动能力、智力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均未发育完全,对于环境带来的不良因素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而功能障碍患儿的情况相对更不健全,患儿不仅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其心理治疗过程同样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儿童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

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不同年龄患儿心理发育水平是治疗前必须充分了解的前提。

(2)心理治疗师与患儿之间良好的关系是治疗的基础。

(3)善用奖励、禁止、处罚等行为治疗所依据的“学习原则”与技巧及关切、照顾、爱护等情感治疗的方法。

(4)重视非语言的表情与动作在治疗中的作用。

(5)要求父母的参与和合作。

2.儿童心理治疗的方法

治疗形式主要包括单独、家庭与集体治疗,治疗模式主要为分析、行为、情绪与关系治疗。心理治疗师应根据患儿心理障碍的性质与年龄选择相应的方法。对于婴幼儿采用情绪治疗模式,4岁以上的儿童,应用行为治疗模式。要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模式,可单独使用某种模式,也可多种模式混合使用。心理治疗师应熟练掌握各种模式的原理、特点及治疗要领。

(三)不同残障类型患儿的心理治疗

1.脑性瘫痪患儿的心理治疗

脑瘫患儿由于运动障碍长期存在,同时伴有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等,接触外界机会少,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自卑的心理问题,同时继发性格改变、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心理治疗一方面应通过合理运用奖励、禁止、处罚等行为治疗方法改善不良行为与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支持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疗法帮助患儿克服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促进患儿正视自己、接受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另一方面,通过松弛肌肉为主的系统脱敏法、实践脱敏法、认知治疗等尽可能消除患儿紧张、焦虑情绪,促进患儿心理健康与平衡。心理治疗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对促进脑瘫患儿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及语言康复等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大大提升整体康复疗效。

2.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患儿的心理治疗

ASD患儿以社会交往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多伴有语言发育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感知觉缺陷及智力、认识缺陷。因此,其心理治疗重点在促进自闭症儿童的社会化和语言发育上,促进其社会适应、认知及运动方面的特殊技能及改善其适应不良的行为,尽量减少不良刺激,采取行为矫正能减少刻板、自伤和侵犯行为。进行特殊行为矫正时,一般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进行,消除干扰患儿功能和与环境不协调的病态行为。

3.智力障碍患儿的心理治疗

智力障碍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常伴有躯体发育及功能的异常、各种精神障碍等。心理治疗对一些具有基本语言和非语言交流能力患儿有一定的效果,其形式主要包括支持治疗、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等,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决患儿内心冲突、增进自信、增强患儿能力、促进患儿独立。对于轻中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心理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促进患儿的情感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促进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独立,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游戏疗法

游戏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游戏对儿童而言,没有压力和负担,使儿童感到满足、自信和成功的喜悦。一方面,游戏可以激发儿童兴趣,使其轻松、愉快地直接操作各种玩具和材料,有利于儿童感知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患儿在游戏中学会并乐于遵守规则,可以促进其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协调能力的发育,并可从中学习到许多知识。最后,儿童在游戏中与同龄人接触交往增多,处于平等关系,为了融入集体,儿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适应他人,这有助于儿童良好性格的形成和良好情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游戏治疗用于治疗儿童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游戏治疗是一种利用游戏的手段来矫正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治疗方法,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帮助儿童克服情绪障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儿童康复领域,情绪障碍及心理行为异常是患儿常见的问题,所以游戏疗法在儿童康复领域同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

(一)游戏疗法的概述

游戏治疗,是指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者进行治疗,临床上能有效地干预以情绪及行为问题为主要表现和/或主要诱因的心理精神性疾病,其效用机制被认为可能与“游戏和认知、情感行为间的显著相关性”有关,即在象征性的游戏过程中,受试对象可不受环境限制地吸收经验,从而实现他们情感上的自我价值、增进自我接受度。近些年来,各种游戏治疗的不同派别逐渐达成共识:游戏活动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的特殊性关系起关键作用。游戏疗法的优势在于为儿童提供一种温和、信任及完全自由的治疗环境,让儿童在游戏中察觉自身存在的问题,挖掘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生内心世界的变化。由于游戏的趣味性,相比其他的康复治疗方法,儿童游戏疗法具有更强的接受度和依从性,可缓解患儿在长期康复治疗过程中乏味、消极、焦虑等情绪,有利于患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游戏疗法的原则及方法

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游戏能力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成长的过程中,感觉与运动同时发育并相互作用,同时受智能、情绪和社会性的影响,产生新的、高级的协调运动,游戏形式逐渐丰富。因此,我们在对儿童进行游戏治疗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合适的游戏方法,一方面,要起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同时应注意防止儿童过于沉迷,影响正常的生活。

1.游戏疗法的原则

针对患儿的游戏干预,通常基于四大原则:特异性、年龄和发育的适应性、变异性及实用性、动态的效果评价。

2.游戏疗法的方法

游戏治疗是一种新兴治疗方法,近10年来逐渐发展、健全,通过不断地改良完善,已形成多样化的治疗形式,应对不同的心理障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成套的游戏治疗师系统、规范的游戏治疗临床指南,大量游戏治疗相关的实验、临床研究,以及成规模的游戏治疗学会以交流分享学术经验,且学科还在不断地飞速发展。目前国内儿童游戏疗法主要参考国外先进的游戏治疗理念及其有效机制,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游戏疗法。

(1)沙盘游戏疗法:

指被治疗者利用一定数量的沙盘工具在一定范围的沙箱中,通过自由、创作性的发挥,将意识与无意识的对峙以创造性的游戏形式具象成三维的图示,治疗师基于与受试者保持良好的联系,利用沙、表情及手势来沟通建立图像、故事及交流模式,与其探讨每一组图示的具体象征意义,建造与体验一个通往患儿内心世界,陪伴及完整地参与受试者的心理痊愈过程。沙盘游戏疗法是儿童康复领域较常用的游戏疗法,有利于患儿积极情感的发展与消极情感的宣泄,可帮助脑瘫、自闭症、智力障碍患儿缓解焦虑障碍、孤独障碍及自我表达困难等。

(2)虚拟现实游戏疗法:

虚拟现实游戏疗法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将模拟环境、仿真系统及视景系统“三位一体”融合,即一种在计算机生成的包涵视、听、触、嗅等感觉的虚拟游戏中,使游戏者沉浸于多媒体交互体验,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先进治疗技术,其特点包括构想性、沉浸性及互动性。该疗法的优势在于,使用者不只是以视觉和思维介入虚拟环境,而是以更完整的生物个体融入到虚拟系统中,更逼真、交互作用更自然,视觉想象更为生动、活跃。同时,治疗师能进行场景控制,根据患儿康复需求定制游戏,不仅能对患儿心理、情感进行治疗,还通过游戏中的交互动作对患儿进行有意义的肢体训练,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运动障碍。常用于自闭症患儿的康复治疗,近年来开始用于脑瘫患儿的辅助功能训练,同样可以帮助智力障碍患儿提高日常生活技能,增强认知能力和提高社会技能。

(3)体育游戏疗法:

指通过给予患儿以视听、皮肤触压、前庭、肌肉关节等多感官刺激,提升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整合信息的能力。功能障碍的患儿常见运动控制、触觉防御、结构空间知觉及前庭平衡等障碍,这可能与外源性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中枢系统形成有效组合有关,体育游戏训练针对这一问题,在训练过程中促进其适应性及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最终帮助改善患儿的心理及行为,提高其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和独立性。

四、娱乐疗法

在功能障碍患儿的康复治疗中,需要各个治疗专业的共同配合,进行综合性的康复训练,才能使患儿的康复质量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在功能障碍患儿的康复训练中针对患儿的特点和具体情况采用具有娱乐性等项目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可以使患儿的身体运动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同时改善患儿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一)娱乐疗法的概念与特点

娱乐疗法是指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旅游、看表演、下棋等,陶冶患儿的性情,增进身心健康,促进智力及运动发育的一种方法,可在综合康复治疗手段修复、矫正或促进患儿各项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独立性,并减少、消除因疾病、残疾或康复治疗过程带给患儿的不良影响,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儿童的娱乐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治疗目的明确、直接,既可帮助患儿提高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又可直接训练患儿参加某种社交或休闲娱乐活动;②强调患儿的能力,而不是存在的问题;③通过挖掘患儿的潜能,达到理想的生活质量;④可以为患儿带来快乐和自我满足,对训练任务的胜任可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促进其继续接受治疗;⑤患儿在治疗中起主要作用,在选择治疗项目和完成治疗的过程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⑥治疗师与患儿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相互正向的交流情感。⑦娱乐治疗师为患儿提供有关休闲娱乐的咨询,为其回归社会做准备。

(二)娱乐疗法的实施程序与方法

1.娱乐疗法的实施程序

娱乐疗法的实施包括4个方面:

(1)评定:

内容包括患儿健康状况、需求及能力(如参与某种娱乐休闲活动的能力)。

(2)计划:

娱乐治疗计划是患儿整个康复计划的一部分,娱乐治疗师要与康复小组其他成员密切配合,经常召开小组会议,确定要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完成总的康复治疗计划。

(3)实施:

治疗师要引导患儿按既定的方案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重点在于利用患儿现有的能力和兴趣进行治疗、恢复或代偿性训练。在训练后期,治疗师渐渐退到幕后,让患儿独立完成各项活动,学会管理自己。

(4)评价:

疗效评价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则修正、重新设计,然后重新评价,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周而复始地进行。初次评定时所用的项目、内容、方法亦可以用在疗效评价时。

2.娱乐疗法的具体方法

娱乐疗法种类繁多,如玩乐、游戏、健身运动、舞蹈、音乐、绘画、书法、艺术欣赏、手工艺、园艺、宠物饲养、户外休闲活动、社交活动等。娱乐治疗在儿童的心理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智力障碍的儿童,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像正常同龄人一样参加娱乐活动,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娱乐治疗可以给他们带来自我满足感。对于残疾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代的娱乐治疗对完善生活质量是有重要意义的。

五、马术治疗

马术治疗是指以马作为一种治疗工具,利用马的规律性运动模式及人马互动的所有活动,对患者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化及行为障碍进行治疗。但在儿童的临床康复治疗过程中,利用马进行治疗价格昂贵且难以操作,脑瘫等功能障碍患儿多以一个毛绒的、刺激嗅觉的、温暖的、有四条腿的“Bobath”球代替,进行运动控制、牵拉和平衡训练,有利于提高、改善功能。

马术治疗在具体康复训练的实践中,注重不同类型功能障碍残疾儿童学生的症状特点,给予不同的训练目标,马术治疗前物理治疗师、马术治疗教练、临床医师、家庭成员、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儿童进行马术治疗参与准入评估,并拟订个体化相关的目标。内容包含:马匹骑乘、基本能力、技巧训练、马匹交流4个主题。

骑马治疗对于残障患儿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目前多数研究持肯定态度。其康复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①骑马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模式,发展后天获得性运动技巧;②可以促进腰椎、骨盆和髋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运动能力;③可以促进头、躯干姿势控制的发育;④促使身体肌肉张力、耐力和对称性改善。这4个方面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在心理与社会功能方面,马术训练可以增加自信心、增强自我的概念与自尊、改善注意能力、获得空间方向感、促进聆听的技巧、提高学习的意愿、促进口语或其他沟通能力的表达、促进社交技能的发展、激发克服困难的斗志与冒险精神。

基于活动和参与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ICF-CY理论,对于脑瘫、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等功能障碍儿童来说,马术治疗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刘振寰) q0WooWBJiqePeCVbN0IZAcb+LWriVV41mMiJ07bevl7M9f6iLVKTCzp14jQ1T0O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