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引导式教育

一、概述

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匈牙利语为kondutiv pedagogin,是由匈牙利学者András Pető教授创建的,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功能障碍的康复和治疗。引导式教育将脑瘫儿童作为“全人”来对待,以儿童需要为中心,对运动、语言、智力、情绪、性格、社会交往、意志、体能和日常生活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康复训练,使患儿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将教育训练、文化课学习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让患儿积极参与社会,尽快融入社会。

引导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引导、诱发和激发儿童学习动机,鼓励和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向往目标和积极参与的意识。用环境设施、学习实践机会和小组动力诱发作用,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去迎接挑战,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要求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员不要过多地帮助患儿完成某个动作,而是诱发患儿自主地完成该项动作。

引导式教育的基本目标:刺激发育过程,开发潜能。最终目标: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能学会主动地解决因体能所致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在行动方面、自我照顾方面及社交技巧方面的独立能力,最后能融入社会。手段:日常生活活动和游戏。

引导式教育不是单纯的康复技巧或治疗方法,而是一个以教与学互动为本,从而达到功能康复的复杂而完整的体系。主张一个患儿所需要的各种学习训练和教育应由同一个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给予,这个人被称为引导员。在学习训练时,引导员要负责患儿的运动功能、感觉、理解和自助技能等全面的康复训练,以及行为规范和社会化等特殊教育。

引导员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应用引导式诱发、节律性口令和音乐、游戏等方法将语言与动作贯穿起来,融为一组循序渐进的习作课程,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贯穿24小时的日常生活与活动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引导式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式教育这一概念,就是要通过引导式教育的方式使功能障碍者的异常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正常,也就是将教育这一概念引入到康复医学中,应用教育的概念体系进行康复治疗。

引导式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它以医教结合、全面康复(“全人”理念)、主动康复、游戏治疗、综合康复、康复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家长参与等与时俱进的康复理念与现代康复的最新理念一脉相承。

二、国外引导式教育的模式

(一)引导式教育中心

主要接收3岁以上的儿童,每周5天全日制,周一上午上班时到中心,周五下午下班时离开。早上起床时教他们怎样掀开被子、下床、移动到洗手间、大小便、洗脸刷牙、移动到食堂、吃早餐、移动到训练场所、进行训练前准备,之后有训练课、文化课、午餐、训练课、文化课,上下午有休息时间。此外,还有户外活动,晚餐后讲故事/看电视、洗澡,直到睡觉。

(二)家长学校

主要接收3岁以下的儿童,每周1~2次,由家长带孩子一道来学校进行训练。有的项目家长和孩子在一起训练,有的项目孩子单独训练,家长坐在由单向玻璃隔开的房间里一边喝咖啡一边观看孩子训练,掌握训练孩子的方法。以便在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训练。主要是在家中对孩子进行爬、坐、站、走,以及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能力的训练。

三、引导式教育的原理

引导式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诱导出预想和设定的目标,引导出功能障碍者学习各种技能动作的一种互动过程。这种技能动作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通过外力的协助使功能障碍者完成某种技能动作,而是要通过功能障碍者本身的内在因素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其主动、相对独立地完成技能动作。引导的方式是以适当的目的为媒介,通过复杂的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体互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

引导式教育体系中所说的康复,并不是仅仅促进功能障碍者的功能障碍本身发生变化,而是同时要使人格、个性发生变化,即智能、认知、人际交往等能力得以提高,进而又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这一目的的达成,必须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入、传出神经,经过中枢神经的调节来实现。神经系统可以把欲达目的的途径体系化,当一个人欲达一定目的时,首先将这种要求通过传入神经传达到脑,使其在脑中意识化,然后由脑发出指令,再由传出神经送达执行命令的器官,产生特定的功能效应,达到预想目的。引导式教育就是引导员根据设计的目的,通过语言、动作等向脑瘫患儿发出指令,脑瘫患儿通过感官等传入神经至大脑,大脑接收指令后经过分析发出各种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到执行命令的器官而做出对引导员指令的反应,这样就完成了引导员与脑瘫患儿之间互动的目的。正是通过这样不断的教与学的互动过程达到促进脑瘫患儿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发展,同时也促进了脑组织的协调化和康复(图2-41)。

图2-41 引导式教育原理示意图

综上所述,引导式教育是一种以教与学为本,比较完整而全面的系统。它有别于其他康复方法的根本原理是应用丰富多彩的引导式内容和手段,如节律性意向、音乐和游戏等调动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以适当的目的为媒介,提供意识指令性诱导,通过复杂的引导者与功能障碍者的整体互动,诱发功能障碍者本身的神经系统形成组织化和协调性,达到功能康复,功能康复的同时反过来促进脑组织的生物学康复。同时强调良好的心智、性格、人际关系、情绪、决心、意志、意识、经验和期望等会帮助他们战胜自己的行动障碍和促进全面的功能康复。

四、引导式教育的特点

1.最大限度地引导、调动患儿自主运动的潜力 以娱乐性、节律性意向激发患儿的兴趣及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引导员主要诱发患儿自主地完成该项动作,尽可能少地给予患儿帮助。

2.集体训练、个体训练和家庭训练相结合 集体训练不但达到训练功能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其性格的发展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提高,为今后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个体训练是为了使每个成员都能跟上小组的平均水平,而家庭训练保持了训练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全面康复 引导式教育不但促进儿童的运动功能得以康复,而且还促进了儿童的语言、理解、感知能力和智力水平全面发展。同时还强调整体的观念,即人的身体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并以培育儿童的人格发展为目标。

4.与日常活动结合 引导式教育强调的是每日24小时的严密训练,患儿每日从起床到入睡,有机地运用各种训练方法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5.教育与训练相结合 引导式教育是一种教育与训练相结合的方法,与Bobath技术、Vojta技术等方法在概念上存在着区别,后者归类于神经生理学方法。引导式教育诱发服务对象的学习动机,鼓励脑瘫患儿积极参与功能障碍康复的项目。

6.团队精神 强调所有参与训练程序的人员必须紧密地合作,全面地评估个别服务对象的能力和需要。因此,训练程序成功与否,团队精神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7.训练的连贯性 强调整日具有连贯性的训练计划,因此每一分每一秒对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而设计训练程序时,则采用自然而具实效的模式进行,例如安排服务对象在用餐时学习自己进食。

8.强调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应用特殊家具和空间的布置,根据需要不断地改变环境,发展孩子在各种情境中解决困难的能力。

9.强调利用言语和韵律,协助服务对象运动功能协调。

10.根据运动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原理,以教育学、心理学和哲学等为基础,并与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相结合。

五、引导式教育的基本元素与实践应用

(一)引导员

一个患儿所需要的各种训练治疗和教育应由同一个人、在同一个环境中给予,这个人称为引导员(conductor)。引导员必须是周详的策划者、课题实施的楷模、能力的诱发者、细心的观察者、具体的指挥者和计划的执行者,应掌握沟通技巧,要富有爱心和献身精神,要有丰富的幼儿心理学基础。

(二)引导式教育的环境和设施

1.引导式教育的环境

要求安静、舒适、明亮,可布置一些壁画、背景音乐,给孩子一个宽松愉快的空间。如有场地,还可配备一些实景的情景训练场所。

2.引导式教育的工具
(1)梯背椅:

有两种,一种是起固定作用(图2-42A);另一种是椅子脚下面安装一个横木条,孩子可以推着椅子进行行走练习(图2-42B)。

(2)木条床:

便于患儿手抓握,同时可以用塑胶圆环插入条形间隙固定患儿的肢体,以便于训练。空心小木盒可以加高木条床的高度(图2-42C)。圆木棒:可做各种手功能训练(图2-42D)。

(三)节律性意向

节律性意向是一种诱发技巧,是Petö用来形容语言诱发动作的术语。节律性意向根据组别及动作的不同而发生相应变化,节律就是指动作的节拍,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患儿发展动作的节律感。意向是指一个人想要达到某个目标,当我们把这个意向用语言讲出来,就建立了语言和动作的连贯性,从而促使了学习动作的过程。节律性意向是训练的基础成分,它可以保证儿童的意识供给。节律性意向是引导式教育独有的教学策略及诱发技巧,儿童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诱发及调节自己的动作和活动。引导员发出指令:“我躺下1、2、3、4、5”。孩子重复并高声喊:“我躺下,1、2、3、4、5”,同时实施这一动作。也可以应用儿歌或诗词来代替数字。在这里,言语指令就是准备完成这一动作的意向,数字1~5为动作的节律。这种在引导式教育课中使用的节律性调节动作的方法称为节律性意向。

图2-42 引导式教育的工具

A.固定练习梯背椅图;B.能推着走的梯背椅图;C.木条台床、加高木条床的空心小木盒;D.圆木棒

(四)引导式诱发

引导者通过一定的科学手段引导功能障碍者产生预先设定的动作反应,并使其主动地、相对独立地完成这些动作,以获得满足个人生理及社会需要的能力称为引导式诱发。诱发的目的是使儿童在运动、语言、智力、心理行为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同步而全面的发展。诱发患儿主动解决自己的问题,变被动为主动,“我要自己做”“只有勇敢地挑战那些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人类才能成功地找到其存在的意义”。

(五)评估和记录

对每个儿童每天都有记录,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每半年进行测试,以了解进步情况和随时修改训练方案。引导式教育要求评估时家长参与,观察视频动态资料和评估小组对患儿的现场评估。

(六)日课

1.日课析解习作程序

习作程序指将日课中难以完成的动作进行分解训练,等患儿基本掌握后再连起来在日课中进行序列训练。每天第一个进行的习作程序通常是躺卧程序,而站立步行及坐着等程序则安排在其他不同时间进行。这些习作程序紧密地联系着,并互相补充,而每个程序所需时间则由数分钟至超过一小时不等。

2.日课内容

可以是练习析解习作程序,也可以是将孩子练习好的析解习作程序连接起来进行连贯的系统性训练。日课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有节奏,不可以中途停滞或中断。在引导员的努力下,日课应在一个活跃的气氛中进行并完成。

日课内容根据小组整体水平和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根据年龄特点,婴幼儿以日常生活最需要的运动和语言功能训练为主,学龄期要增加文化课(体育、人文社会、德育、语文、数学、科学及科技、美育及创作),学习要素(知识、技能和态度)、重点、深度和时间分配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做出适当的调节。

日课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机结合。引导员不仅教育和指导该组,还要善于观察班中各个儿童的情况,对每一个成员进行仔细不断的观察,观察他的进展和能力及爱好,以便于制定恰当的训练方案。引导式教育体系中,并不是让患儿每天重复相同的程序。引导者要制订周密的计划,一定要将计划写出来,并根据情况不断改变这一计划。

运动训练(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可以与理解、感知、交流等智力训练等同步进行。编排时应将语言训练和运动训练同时结合进行。“我把彩棒举起来”,引导员一边说,一边举起双手示范,让孩子边说边做。应用1、2、3、4、5或者儿歌来延长患儿的举手时间达到训练的目的。将语言运动结合起来训练,提高了孩子的兴趣和互动作用,达到全面康复、主动康复的效果。将要训练的内容进行连贯的和系统的编排和实践。

3.日课范例

(1)坐位圆木棒上肢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是个体训练,也可以是集体训练(图2-43)。

(2)小组木条床上俯卧位上肢集体习作训练(图2-44)。

引导员一边说一边做示范,孩子也一边跟着说照着做,这样可以将语言、运动、感知、领悟、模仿等结合起来同步进行训练,有利于患儿的全面康复。

我们认为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引导式教育模式,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将引导式教育与其他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康复;同时将引导式教育的主动康复、全面康复、引导及诱发、娱乐性、节律性意向等康复理念融入到所有康复训练过程中。

Ritch M.John认为,目前引导式教育的设施和引导员遇到很大的挑战,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远远大于目前的成绩,因此引导式教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Cotter Claire指出,相当一部分脑瘫儿童伴有一定程度的感觉功能缺失,应努力开发一些改善视觉障碍的训练策略和方法,有助于运动功能的提高。

我们先后开展了引导式教育结合中国传统按摩法、神经发育学疗法等联合治疗脑瘫,以及引导式教育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发育指标延迟和全面性发育迟缓等的应用疗效研究,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根据引导式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总结出:主动康复、功能康复、综合康复、全面康复(婴幼儿智力康复更为重要)、家长参与、游戏融入、重视肌力训练、不必过分强调降低肌张力等经验。

随着社会文明和经济文明的高速发展,儿童康复要求越来越高,引导式教育将以其全面康复、主动康复和文化课相结合模式的优势独放奇葩,成为今后儿童康复的重要方法之一。

图2-43 坐位圆木棒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图2-44 小组木条床上俯卧位上肢集体习作训练

A.我举起左手1、2、3、4、5;B.我保持住1、2、3、4、5

图2-44(续)

C.我举起右手1、2、3、4、5;D.我保持住1、2、3、4、5;E.我双手回到中线位1、2、3、4、5;F.我双手高举1、2、3、4、5

(唐久来) cAFXH3dCM4CwN6T11miQUNHOTvvm4HQDv2WuAujfeq1YQACqE9q6wbEWLJjan+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