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言语-语言治疗

言语-语言治疗(speech-language therapy,ST)是由言语治疗专业人员对各类言语障碍者进行评价、诊断、治疗或矫治的一门专业学科。其内容包括对各种言语障碍进行评定、诊断、治疗和研究,对象是存在各类言语障碍的成人和儿童。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及吞咽障碍等,儿童康复治疗主要以这三种障碍为主。

一、概述

(一)适应证

1.语言发育迟缓

属于获得性失语症,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而造成的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方面的障碍。在脑瘫儿童当中,语言发育迟缓的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和接受均较实际年龄迟缓。

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发育迟缓,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均低下,无论是听语理解,还是语言表达、构音运动等方面都比正常儿童迟缓一些。大部分脑性瘫痪患儿语言理解比表达好一些,常表现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时说不清,说话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使他人无法理解其语言的意义。

2.运动性构音障碍

脑性瘫痪虽然是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但其运动障碍的程度及姿势异常却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随病程延长,异常姿势固定,长期运动功能障碍,继发性病损愈来愈重,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会影响到肺活量和发声器官,口、舌及颜面肌力、肌张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异常使咀嚼、言语的清晰度均受影响。主要表现为:

(1)声音异常:

包括音质异常、音长异常、音量异常及音调异常。

(2)构音异常:

主要包括构音困难、吐字不清、发音短促、说话中途突然中断等。元音和辅音的丢失,辅音的置换和替换。

(3)流畅度异常:

主要指言语的节律异常,表现为口吃或言语支吾。

(二)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通过言语-语言功能评定,了解儿童言语-语言障碍的类型和程度,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治疗内容要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增加任务刺激量。

2.个体化原则

每个儿童的言语-语言障碍类型和程度不同,潜在能力也不同,因此,在确定训练目标和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时要强调个体化,不能强求一致。

3.持续性原则

坚持每天训练、反复刺激。抓住言语-语言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反复进行刺激,不停强化训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安排太多的训练内容,使儿童感到过于疲劳。治疗师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儿童在家庭中随时得到正确的训练。

4.规范化原则

训练儿童时要求儿童发音准确,治疗师必须以身作则,发音清楚、标准,表情夸张、清晰,尽量应用成人语言,以避免儿童学会儿童用语还要再学习成人用语,应尽量一步到位。

5.实用性原则

由于儿童学习语言所需要的语言刺激主要来源于周围人,因此在训练时,应考虑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如地方语。

6.简捷化原则

在训练儿童发音时,最简捷的方法是示范与模仿,如果示范和模仿不能奏效,可采用矫正口型及发音部位,用压舌板协助发音部位正确接触的方法。要避免单纯使用口头提示,因单纯口头提示往往不能使儿童掌握发音要领和正确发音部位。

7.多样化原则

训练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变换治疗方法,避免长期使用一种固定的治疗方法。还可利用多媒体训练,也可采用绕口令、讲故事、接句子等训练形式。此外,还要考虑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相结合、医院治疗与家庭训练相配合等。

(三)条件与要求

1.训练场所布置

应选择较宽敞的房间,因为桌面上难以进行的课题往往要在地板上进行。儿童的特点是注意力极为分散,要尽量避开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室内要简洁、安静、光线充足、井然有序,墙壁上不要贴多彩的图画,最好在有隔音设施的房间内进行。

2.训练形式

原则上以一对一训练为主,可结合集体训练、自主训练、小组训练、家庭训练,以增强训练效果。

(1)一对一训练:

根据儿童的评估结果,制定语言训练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按照语言发育规律制订个别训练计划及具体语言训练内容,除了语言功能训练还要进行实际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

(2)集体训练:

将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按程度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语言训练。集体训练可以改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减少不安,增加兴趣,提高交流欲望。

3.治疗次数和时间

可以根据治疗师和儿童人数确定,每天训练时间由治疗师及儿童的人数决定,一般为每人每天30~60分钟。儿童治疗最好安排在上午,因为儿童上午的精神比较饱满,头脑较为清醒,下午的反应较上午差。

4.家庭指导

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训练,而且还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关键性学前阶段,若能及早给予各种基础训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训练工具

针对儿童的训练工具,可根据训练内容设计准备一些玩具(采用象鼻卷、蜡烛或口风琴等进行呼吸训练等),还需准备录音机、录音带或录音笔、节拍器、镜子、秒表、压舌板、喉镜、各种图卡、报刊、书籍、笔、纸、常用生活用品等;有条件可配备电脑语言训练系统。

6.卫生管理

一定要预防各种传染病,因为训练时经常接触儿童的身体和唾液。训练物品要定期消毒,直接接触儿童口腔或皮肤的评估训练物品,要尽量用一次性用品,手指有伤时应特别注意,训练前后要洗手。

二、常用的言语治疗方法

(一)语言发育迟缓的康复治疗

根据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评价结果、语言特征来制定康复治疗目标及方法。从检查结果确定儿童处于哪个阶段水平,就把此阶段定为开始训练的出发点,设定训练内容。训练策略如图2-38所示。

图2-38 儿童言语康复策略

1.言语符号尚未掌握阶段(A群)

包括阶段1、阶段2及阶段3-1,训练以获得言语符号(理解)与建立初步的交流关系为目标。其方法是先导入手势语、幼儿语等象征性较高的符号。

(1)事物、事态概念未分化阶段训练:

此阶段的训练旨在充分调动儿童的听觉、视觉能力,以及皮肤的痛、温、触、压等感觉,帮助儿童充分注意外界的人与事物的存在。包括:注视及追视训练、运动游戏训练、对事物持续记忆训练、事物的动手性操作。

(2)事物功能性操作到匹配、选择训练:

目的是不断扩大能进行功能性操作事物的范围,使儿童能做到多数事物的辨别性操作。包括:事物功能性操作的扩大训练,多种事物的辨别训练。

(3)手势符号的训练:

手势符号对儿童来说比言语符号更容易理解、掌握和操作,故以此为媒介,逐渐向获得言语符号过渡。包括:场景依存手势符号训练、表示事物的手势符号训练、利用手势符号进行动词及短句训练。

2.阶段3-2过渡群、言语表达困难(B群,阶段4-1以上)

该类型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侧重于模仿、掌握与理解水平相适应的言语表达行为,并扩大理解与表达的范围。以发声诱导为训练起点,具体训练步骤如下:

(1)发声诱导训练。

(2)从儿童熟悉的事物着手练习语音发音。早期引导的发音词汇包括:①易于构音的词,如ma、mama、baba;②多音节词,但词头或词尾等词的一部分音能够发出,如西瓜(ɡua)。

(3)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由手势符号阶段逐渐过渡到言语符号阶段。

3.语言发育水平低于实际年龄(C群)

C群语言发育迟缓儿童主要表现为语言水平落后于实际年龄,其语言理解与表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因此针对这类儿童进行训练时,应考虑扩大词汇量,增加理解与表达的语句长度及复杂度等。

(1)词汇量扩大的训练:

词汇的导入可以从最常接触的事物图片开始,进行词汇的理解训练。手势符号→幼儿语(言语符号)→成人语(言语符号)词汇的范围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量词、数词、副词、助词、介词、连词和叹词。正常2岁儿童词汇中各类词汇都已出现,其中以名词和动词占绝大多数。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分类训练。

(2)词句训练:

从实物、镶嵌板、图片中选择儿童感兴趣的语言素材,从两词句向三词句进行过渡,逐步进行句法训练。包括名词句(大小+事物/颜色+事物)训练、动词句(主语+谓语)训练、三词句(主语+谓语+宾语)。

(3)句法训练:

包括可逆句训练、被动句训练。治疗师可与儿童做相应的模仿动作或游戏来促进儿童对被动句的理解,反复训练,直至儿童能自己排列、理解、说出被动句。

4.交流态度不良(Ⅰ群)

根据言语符号的发育阶段进行以上的训练,以改善其交流为目的进行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1)语言与物体相结合:

目的是帮助儿童理解语言,其后才有可能模仿和运用。对于听力、视力有缺陷的儿童还应采用口语与体语并行及口语与触觉相结合的训练方法。

(2)语言训练与操作训练相结合: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手指的精细动作有利于增进智力和语言的发育,其方法是练习扣衣扣、彩色绘画等,应注意循序渐进。

(3)语言训练与娱乐相结合:

如唱、跳、敲打击乐、看卡通故事、玩智力拼图等,将语言和智力培养渗透在娱乐活动中,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4)语言训练和运动相结合:

设计集体游戏训练,如丢手绢、蒙眼猜对象等。

(5)语言训练与文字教学相结合:

在语言训练的同时,进行简单的文字教学。如写数字、拼音、字母等;还可训练辨认钱币,进步快的儿童还可教阅读短小句子和文章、数学及书写文字。

5.言语代偿训练

在进行了上述训练之后,许多语迟儿童仍不具备言语的表达能力,但却具有言语的接受能力;还有的语迟儿童言语清晰度极差,不能作为交流的手段,治疗师可以采用增益及替代性语音沟通辅助具、文字阅读书写的方式,建立代偿性非语言交流方式。

(1)增益及替代性语音沟通辅助具(alternative and augmentative speech communication system,AAC):

AAC包括沟通图卡、沟通簿、沟通板、笔记本电脑、特殊点选设备、电脑辅助科技等。沟通簿、沟通板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通过常用的字、图片或照片表示出来,而通过指出沟通簿或沟通板上的字或图片表明自己的意图。可以包括图画板、字板、词板和句子板等多种形式。沟通簿或沟通板可以根据儿童的躯体功能状况及背景进行设置和制作。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国家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体积小、便于携带和操作的电子交流装置,具有专门软件系统的计算机也逐步用于言语障碍患者的交流,这些特制的装置还可以合成言语声音。

(2)文字训练

1)文字形的辨别训练:

为掌握文字符号,必须能够辨别字形。训练程序:几何图形辨别→单字字形辨别→单词水平辨别。

2)文字符号与意义的结合训练:

以文字符号与图片意义相结合为目的。训练程序:字字匹配→字字选择→字图匹配→图图匹配。儿童能辨别1~2个音节后可进行此阶段的训练。

3)文字符号与意义、声音的结合训练:

可进行图片与相应的文字单词连接的作业,然后读出文字。

6.社会环境

家庭和学校环境对儿童语言的发育、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单靠语言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语言训练的内容必须在家庭环境中得以体现与实践,更离不开养育者的参与。

(1)改善对儿童的教育方法:

家长发现儿童语言有问题时,一定要带小孩到可进行专业语言治疗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并制订科学的训练计划,给儿童创造和谐、温暖、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同时遵循计划进行训练,使家中的养育及训练环境真正做到从儿童的语言发育年龄和特点出发。

(2)帮助儿童改善交往态度和社会关系:

在家庭和学校中,家长和老师都要给这些孩子以更多的注意和关心,帮助他们去改善人际关系和交流态度,也要教育别的小朋友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帮助这些孩子,让他们在团结、和谐、友好的氛围里更好地发展语言和其他各方面的能力。

(二)构音障碍的治疗

不同类型的构音障碍儿童临床表现不同,但大多伴有全身、躯干或肢体运动障碍,这种障碍会影响到发音器官的运动功能。构音障碍主要表现为发声困难、发音不准、咬字不清,声响、声调、速率、节律等异常,以及鼻音过重等。儿童构音障碍治疗主要从三方面入手:直接对障碍的说话功能进行训练;强化和补助残留能力的训练;针对社会不利因素,对儿童家长进行指导及改善周围环境。

儿童构音器官运动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只有全身状态趋于正常,下颌、口唇、舌才能正常运动,儿童才能正常发音。构音障碍治疗包括:松弛训练、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构音训练。

1.松弛训练

儿童对反射抑制姿势适应后,肌张力会渐渐接近正常,因此,首先必须抑制与构音密切相关的异常反射姿势,可先从头、颈、肩等大运动开始训练逐渐向下颌、口唇、舌等精细运动过渡,目的是为了降低言语肌的紧张性。

(1)姿势控制

1)让儿童仰卧于床上,言语治疗师协助儿童将髋关节、膝关节、脊柱、肩屈曲,头后仰。

2)让儿童仰卧于床上,言语治疗师协助儿童将膝关节屈曲下垂于床边,髋关节与脊柱伸展,头向前屈曲,肩放平。

3)从后面将儿童抱起,令儿童坐在言语治疗师(跪姿)的腿上,然后轻轻地转动儿童的躯干、骨盆,以缓解儿童躯干、骨盆的紧张度,然后将儿童双手放到前面桌面或训练台上,双脚在地面上放平。

4)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让其俯卧于床上,在儿童胸部放一个小枕头,使两上臂支撑,帮助其保持这种姿势,在这种姿势下做头部运动,将头尽量伸直,两眼注视前方,然后头向两侧转动,再向两侧弯。

(2)姿势矫正椅:

在训练时采用姿势矫正椅,能够抑制异常反射姿势,固定儿童。

1)在椅子上有活动头颈靠背,能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头颈姿势位。

2)椅子两边设有躯干垫,根据儿童需要可调松紧以固定躯干。

3)椅面中间有防止下滑的垫子,其作用一方面防止下滑,另一方面将儿童两腿分开,对降低肌张力有一定作用。

4)脚下设有可升降的踏板,根据儿童需要上下移动,以便于双脚自然平稳地放在踏板上。

5)在椅子适当高度上设有一活动的桌面板,儿童可将双上肢放到上面,可以在降低肌张力及抑制异常姿势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操作、进食等。

2.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
(1)呼吸控制训练:

呼吸气流量和呼吸气流的控制是正确发音的基础,是构音的动力,也是语调、重音、音节、节奏形成的先决条件,必须在声门下形成一定的压力才能产生理想的发声和构音,因此,进行呼吸控制训练是改善发声的基础。

呼吸训练前要先调整坐姿,即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均保持90°,头保持正中位,躯干笔直,双肩水平,如果儿童独自做不到,应采用坐姿矫正椅等辅助。

1)深呼吸与吸气的控制训练:

①将口鼻同时堵住,屏住呼吸,在一定时间后急速放开,从而促进深呼吸。操作时为提高儿童的兴趣与成功感,治疗师可先让儿童屏住呼吸3秒,然后逐渐延长至5秒、8秒、10秒。②让儿童取仰卧位,膝关节和髋关节同时屈曲,用大腿的前部压迫腹部,然后迅速伸展下肢,使腹部的压迫迅速解除,从而促进深呼吸。③对有一定理解能力、年龄偏大的儿童,可以给予口头指示,模仿治疗师“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地呼出去”。④如果儿童呼气时间短而且弱,可采取辅助呼吸训练方法。治疗师帮助儿童进行双臂外展和扩胸运动的训练,或者将双手放在儿童两侧肋弓稍上方的位置,在呼气终末时给胸部以压力,也可以在呼气末向前下方轻轻按压腹部来延长呼气的时间、增加呼气的力量,这种训练可以结合发声、发音一起训练。为了提起儿童的兴趣,更便于家庭训练,也可以用吹口琴、吹吸管、吹羽毛、吹肥皂泡等方法进行训练。

2)口、鼻呼吸分离训练:

患者取抑制异常姿势体位,闭住嘴巴用鼻吸气,再捏住鼻子用嘴呼气。呼气前要停顿,以免过度换气,逐渐增加呼气的时间,在呼气时尽可能长时间地发“s”“f”等摩擦音,但不出声音,经数周训练,呼气时进行同步发音,坚持10秒。还可以采用可视性口、鼻呼吸训练来提高儿童的兴趣,将薄纸撕成条状,放于儿童口鼻前面,让儿童吹或吸,这样可以提高儿童训练的兴趣。对不能听懂指令或不会做的儿童,治疗师可以对捏其嘴唇,迫使其用鼻吸气,然后捏其鼻孔,迫使其用嘴呼气,交替做2~3分钟。

3)促进发音与发音持续训练:

利用“可视语音训练器”对儿童进行训练,一般儿童对“可视语音训练器”里设置的画面和声音有很大的兴趣,治疗师要抓住儿童好奇这一心理特征,从对声音的认识到训练持续发音、跟读训练逐步进行,但治疗师应注意根据儿童的语言发育水平及智力发育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内容。

(2)构音器官训练:

参与构音运动的肌群很多,包括面部肌肉、口唇、舌、下颌、软腭、鼻咽等部位,儿童构音障碍的个体差异较大,其构音障碍最大特点是歪曲音较多,且缺乏一贯性。经过构音器官检查发现,几乎所有儿童的构音障碍均有舌唇及下颌运动障碍,如不随意的口唇运动、张口、伸舌、缩舌、下颌上抬运动;不能灵活地进行口唇开合、噘嘴、龇牙、鼓腮等交替运动或运动范围受限;舌的运动功能低下,上、下、左、右、伸、缩活动受限;下颌开合困难以及鼻咽腔闭锁功能不全等。这些障碍导致所发音歪曲、置换或难以理解,唇舌训练是基础性训练。

1)舌的运动控制训练:

舌是最重要、最灵活的构音器官,因此它的精细分化运动是发音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各部分都有相应的训练方法,要根据儿童的状况灵活选择。训练主要包括伸舌、缩舌、卷舌及舌在口腔内各方向的运动等,可借助压舌板。训练时,治疗师与儿童面对面坐,让儿童保持良好坐姿,注意摆正头的位置:头正中位,不下垂,不转向,不前倾,必要时可使用矫形椅的头托固定儿童的头部,避免身体前倾。让儿童模仿治疗师作舌运动,伸舌时治疗师可用压舌板抵压儿童舌面同时令其用力将压舌板向外推,舌尖上抬时可用压舌板向下压舌尖,同时令其舌尖向上抵抗,以达到上抬的目的,此法称为抵抗运动法,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最大限度活化神经肌肉功能,同时还可促进下颌的开合、努嘴等功能。儿童正确掌握舌的运动功能非常困难,有很多儿童完全不可能掌握,但对于构音障碍比较轻的儿童来说,这种促进运动非常必要。

舌的控制可以分为3个阶段进行训练:①舌和下颌的协调,也就是咀嚼运动以及舌和口唇的协调性,可以利用吸管和奶嘴等物品来加以训练;②治疗师让儿童的口稍稍张开,并保持下颌在这一位置,舌尖向前齿方向运动,当出现所希望的动作时,治疗师可以逐渐减少对下颌的支持,向能够自我控制的方向过渡;③将海绵、软木塞等放入儿童口中,让其舌按前后、左右等指定方向移动,为防止误咽,可在后面用线系上;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也可以用棉签蘸取少量的蜂蜜、果汁等儿童喜欢的流质食物(注意流质食物的浓度不宜过大),涂于口周,儿童为了吃到食物,就会伸出舌在口周各个方向舔取,从而达到改善舌运动的目的。

重度构音障碍儿童舌的运动严重受限,无法完成前伸、后缩、上举等运动,治疗师可以戴上一次性手套或用压舌板等协助患者的舌作运动,或者以消毒纱布分别裹住拇指和示指,伸入口腔,向上、下、左、右摇动舌体,然后捏住舌前部,向外牵拉,重复数遍。

对伴有不随意运动的儿童,当做嘴唇的随意运动时,会同时出现嘴唇的噘起或嘴角向两侧抽动,这时治疗师可在出现口唇前突时,用手指轻轻接触一下口唇;当有剧烈的口角抽动时,可以用手指轻轻触动儿童的两腮,这样就可以缓解和抑制其不随意运动。当儿童逐渐学会自我控制随意运动时,脱离治疗师的碰触,使其不随意运动的范围缩小。

2)下颌及口唇的控制训练:

下颌控制不良,口唇就难以闭合,以致无法构音,也是儿童流涎的原因。具体训练方法:①控制口唇闭合的训练:用冰块或冰棒对口唇及舌进行冷刺激;用刷子快速地(5次/s)刺激口周、口唇、下颌内侧;下颌过度张开时,用手轻轻拍打下颌中央部位及颞颌关节部位的皮肤;利用吸管或奶嘴,让儿童作回吸运动;练习用口唇将不同种类的食物摄入口中;练习用口唇吹纸条、吹羽毛、吹泡泡、吹哨子、吹喇叭、吹乒乓球等,遵循由简入难的原则。通过上述方法诱发下颌反射,促进下颌上抬,口唇闭合。如果儿童可一时性地闭合口唇,治疗师要利用镜子及时进行视觉反馈。②下颌抬高训练:尽可能大地张嘴,使下颌下降,然后再闭口,逐渐加快速度,但需要保持上下颌最大的运动范围;下颌前伸,缓慢地由一侧向另一侧移动,重复5次。③唇闭合,唇角外展训练:双唇尽量向前噘起(发“u”音位置),然后尽量向后收拢(发“i”音位置),不发出声音,重复数遍。逐渐增加轮替运动的速度,保持最大的运动范围。双唇闭紧夹住压舌板,增加唇闭合力量,治疗师可向外拉压舌板,可采取互动增加训练情趣。练习鼓腮,有助于发爆破音,尽可能长时间让儿童鼓腮,然后突然排气;不能鼓腮的儿童应每天练习,治疗师可用手堵住儿童口鼻屏气,逐渐延长屏气时间,每天练习吹哨子、吹口琴、吹喇叭等。④腭运动训练:练习张口、闭口,用力叹气;反复发短“a”音。

3)腭咽闭合训练:

口、鼻呼吸分离训练有助于软腭的升降;把吸管的一端封住,用吸管吸吮,吸吮运动使软腭上抬;将吸管插入玻璃杯中吹气,或吹泡泡、吹纸屑、吹水滴或作鼓腮运动,吹气、鼓腮需要腭提高和腭咽闭合,从而起到训练作用。对不配合或不会做的儿童可用被动训练法,治疗师捏住患者上下嘴唇和鼻孔,令其向外呼气,气体被迫充满口腔帮助其作鼓腮运动。

4)穴位按摩:

对口周穴位进行按摩,注意按摩时手法力度要适中。进行口腔按摩,不但可以脱敏,降低构音器官的紧张性,预防口腔肌肉的萎缩,还可以锻炼口腔肌肉的协调性,改善流涎及吞咽功能,促进语言发育及发音。

5)针刺治疗:

应用头针法,可反射性地增加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利用侧支循环,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修复损伤脑细胞,促进言语功能。

取穴:语言Ⅰ区、语言Ⅱ区、语言Ⅲ区、四神聪、本神、神庭等头部穴位。常规消毒所选穴位,以28号1寸毫针平刺0.5~0.8寸,留针1小时,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天1次,20天为1个疗程。

3.构音训练

按照构音检查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正确构音训练。训练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即先从元音开始,然后再发辅音,辅音要先从双唇音开始,然后向较难的音(软腭音、齿音、舌齿音等方向)进展。训练按单音节→单词→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在发各种音时保持良好姿势非常重要。最好是利用现在所能发出的音进行训练。

(1)发音训练:

根据儿童发音器官运动障碍矫治的程度,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训练方法。当双唇能闭合时,就应该训练其发双唇音;当上唇能接触下门齿时,练习发[f]音;当双唇能外展时,可训练儿童发[o]、[u]、[ou]、[ao]、[iu]等音素;当舌尖可伸出并上抬时,可训练其发[d]、[t]、[n]、[l]等音素;当舌面上升能抵硬腭时,可训练其发[j]、[q]、[x]、[i]等音素;当舌尖接触下门齿背时,可训练[z]、[c]、[s]等音;当舌尖能抵硬腭前部时,可训练[zh]、[ch]、[sh]等音素;当舌后部能抵软腭或软腭可上升或下降时,可训练其发[ɡ]、[k]、[h]、[anɡ]、[onɡ]、[inɡ]、[enɡ]等音。

1)元音[a]、[o]、[u]:

儿童采取良好的坐姿,待儿童做唇、舌、下颌动作后,让其尽量长时间地保持这些动作,随后做无声的发音动作,最后轻声引出目的音。在训练儿童发元音时,要让儿童看清治疗师舌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状(因为区分元音主要是舌的位置和嘴唇的形状),然后让儿童模仿发音。为了做到发音准确,可用压舌板、筷子、勺子等帮助儿童纠正舌位。当儿童能够发出元音后,让儿童持续、大声地发音,并且进行高低、强弱变化的发音练习,使其能把发音固定下来。能发出元音后过渡到辅音训练。

2)双唇音[p]、[b]、[m]、[w]、[f]:

采取仰卧位的反射抑制姿势,治疗师用手指轻轻闭合儿童口唇,鼓励儿童模仿其发音。能发这些音后,将已会的辅音与元音结合,练习发“ba”“pa”“ma”“wa”“fa”,熟练掌握以后采取元音+辅音+元音的形式,如“ama”“aba”等音,再过渡到单个字、两个字、三个字等,逐步增加到单词和句子的训练。

3)软腭音[k]、[ɡ]、[h]:

采取仰卧位,两腿向胸部屈曲,头向后仰或保持坐位,躯干后倾,双手放在躯干的两侧,头向后倾。治疗师用手指轻轻压迫儿童下颌(相当于舌根部),在手指离开的同时发声。治疗时,发目的音让儿童听以增强其听觉刺激。待儿童能发出这些音后,将已会的辅音与元音结合,熟练掌握。

4)齿音、舌齿音[t]、[d]、[s]、[n]、[z]:

采取双腿下垂,两手臂支持躯干,头向前屈的姿势,或采取仰卧位,双腿垂下,治疗师支持儿童的头向前屈的姿势,也可以保持俯卧位,双肘支撑躯干,使头向前屈或保持平直的姿势。在保持以上姿势的同时,使头前屈,被动地使儿童下颌由下向上推压,让儿童模仿治疗师发[t]、[d]的音。如果儿童能够按自己方式发目的音,治疗师可以逐渐减少辅助,促进其自我控制能力。待儿童能发出这些音后,将已会的辅音与元音结合,熟练掌握。

(2)克服鼻音化的训练:

鼻音化构音是由于软腭运动减弱,腭咽部不能适当闭合而将非鼻音发成鼻音,在儿童中较常见。这种情况会明显降低发音的清晰度而使交流困难。

可采用引导气流通过口腔的方法,如吹气泡、吹蜡烛、吹喇叭、吹哨子等运动,用来集中和引导气流。年龄较大的儿童可采用“推撑疗法”,具体做法:让儿童把两手放在桌子上向下推或两手掌放在桌面下向上推,在用力的同时发“啊”的音,可以促进腭肌收缩和上抬功能,另外,发舌根音“卡”也可用来加强软腭肌力促进腭咽闭合。

(3)克服气息音的训练:

气息音的产生是由于声门闭合不充分,因此,主要训练方法是在发声时关闭声门,前面提到的“推撑”方法可以促进声门闭合。另一种方法是用一个元音或双元音结合辅音和另一个元音发音,如用“omo”引出“me”等。用这种方法可以诱导产生词、词组和句子。

(4)声调训练:

即四声的训练。在四声训练中,应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让儿童学习一声、四声,然后练习二声、三声。训练时可根据声调符号的特点,用手势动作变化来表示,以调动儿童情绪,增加训练兴趣。

(5)韵律训练:

很多构音障碍儿童的语言表达缺乏抑扬顿挫及重音变化,而表现出音调单一、音量单一以及节律异常。可用电子琴等乐器让儿童随着音乐的变化训练音调和音量,也可以用“可视语音训练器”使儿童在玩的过程中进行韵律的训练,带有音量控制开关的声控玩具也很有效,特别适合年龄较小的儿童。构音障碍儿童可以发很多音,但由于痉挛或运动不协调而使多数音发成歪曲音或节律异常,可以使用节拍器,控制速度和节律,由慢开始逐渐变快,儿童随节奏纠正速度和节律异常,减慢速率使儿童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每个字发音动作来增加清晰度。如果没有节拍器,也可以由治疗师轻拍桌子,儿童随着节律进行训练。还可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把声音信号转变成视觉信号,加强患者对自己语言的调节。

(6)反馈、自我认识:

儿童可以喃喃说话时,在训练其每个音的同时,提高其自我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治疗师或家长引导其注意,提高其自我发音及音声,对其构音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发音训练中可以利用镜子观察自己的口型,利用录音机、录像带等对其进行音声反馈,使其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产生自我控制意识,即灵活使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这对说话清晰度的改善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外,也可以利用生物反馈技术。

(三)吞咽障碍的治疗

伴有构音器官肌肉协调障碍的儿童,会影响咀嚼、吞咽功能及摄食能力,严重的会造成儿童进食困难,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和体格发育。通过咀嚼、吞咽障碍的治疗可以提高儿童的咀嚼与吞咽功能,改善身体的营养状况,增加进食安全,减少食物误咽、误吸入肺的机会,减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咀嚼、吞咽运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无论哪个环节发生障碍,均会影响正常进食功能。咀嚼、吞咽运动的启动从食物被认知开始,即认识所摄取食物的硬度、一口量、温度、味道和气味。食物的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被送往大脑皮质,确认为食物。唾液、胃液等的分泌会变得旺盛,做好进食准备。决定进食的口腔活动包括纳食、加工处理、食块形成、送入咽部等过程。

纳入口腔的食物因形态不同而有不同的加工方式。为了使食物有可能在口腔内进行加工处理,原则上,口腔必须为封闭空间,也就是说,前方入口—口唇关闭,后方通往咽部的出口—舌根与软腭相接,避免食物落入咽部。

咀嚼、吞咽运动过程分为以下三相:

第一相称为口腔相:由下颌的上下运动与口唇的闭锁运动将食物送入口腔内,然后将送入的固体食物弄碎,混以唾液,形成表面润滑、易于吞咽下去的食物块(为了充分弄碎食物,舌可将食物送到左右的臼齿,下颌不仅做上下运动,也向侧方运动而促使食物移动),由口唇、舌、下颌的协调运动将形成的食物块送入咽部的这一阶段称为口腔相。

第二相称为咽腔相:是由食物块的刺激诱发吞咽反射的阶段。产生吞咽反射,舌后部上举与软腭相接,完全封住口腔前部与咽腔,使食物块不能逆行;软腭上举,闭锁住咽腔,咽腔与后鼻腔闭锁,以防止食物进入鼻腔。同时,呼吸暂时停止,喉头向前上方运动与喉会厌相接,闭锁气管(喉头的气管防御作用),食管入口处肌肉松弛而张口。随之咽部肌收缩,咽腔容积变小,由此产生向食管入口处的压力(吞咽压力),食物块由咽腔被送入食管。第二相为复杂的反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时间很短,在0.5秒以下。另外,哺乳小儿与成年人不同,喉头位置较高,很难发生乳汁向气管流入现象,可以不闭锁鼻咽腔,一边进行呼吸一边可进行吞咽。

第三相称为食管相:食物块借助食管壁的蠕动运动而送入胃内的过程。

在咀嚼、吞咽运动中第一相可由自己的意志支配,故又称为自主相。吞咽的第二相和第三相不受自己的意志支配,故也称为不自主相。根据以上咀嚼与吞咽运动过程对咀嚼、吞咽障碍的儿童进行治疗。

1.吞咽器官的运动训练

目的是加强唇、下颌、舌、软腭的运动控制,强化肌群的力量及协调性,从而改善儿童的吞咽功能。儿童吞咽器官的运动训练与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方法相同,在此基础上还可进行下述治疗:

(1)下颌、面部及腮部练习:

加强上下颌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性,从而提高进食及吞咽功能。把口张开至最大,停顿,然后放松;将下颌向左右两边移动,停顿,然后放松;夸张地做咀嚼动作;张开口说“呀”,动作要夸张,然后迅速合上;紧闭嘴唇,鼓腮,放松。以上每个动作重复5~10次。

对于下颌肌痉挛的小儿可采用如下方法:①牵张法:小心将软硬适中的物体插入儿童切齿间令其咬住,逐渐牵张下颌关节使其张口,持续数分钟;②轻柔按摩咬肌,可降低肌紧张;③训练下颌的运动,开口与闭口时均做最大的阻力运动,如用力咬住臼齿及开口时给以最大阻力。

对于下颌开合异常的儿童,当肌肉高度紧张、咬反射残留时,可对高度紧张的肌肉进行冷刺激按摩和牵伸疗法,使咬肌放松;当咬肌肌张力低下时,可对咬肌进行振动刺激和轻拍。另外,可通过主、被动运动让儿童体会开合下颌的感觉。为强化咬肌肌力可让儿童咬紧臼齿或让其以臼齿咬紧压舌板。

(2)口周肌肉的运动训练:

口腔周围肌肉的运动障碍不仅阻碍咀嚼和吞送,对咽相期吞咽反射的开始也有很大的影响。以下运动有助于增强咀嚼和吞咽运动相关肌肉的肌力,改善口周肌的控制能力。

1)口唇闭锁运动是提高口轮匝肌随意运动的方法:

让儿童面对镜子独立进行紧闭口唇练习。训练时如果出现痉挛一侧被拉至健康侧,儿童可以用自己的手保持正常位置。

对于无法通过主动运动闭锁口唇的儿童,治疗师可帮助进行被动的口唇闭锁运动,待口唇肌肌力逐渐增强后,会逐渐产生主动运动。具体方法:让儿童闭拢口唇,治疗师从外部加以对抗,迫使口唇张开,这样有助于增强肌力。另外,可以让儿童口含压舌板或系线的大扣子,治疗师往外拉,让儿童尽量使之不被拉出,以此来训练口唇闭锁运动。

2)口唇突出(噘唇)与旁拉(咧唇)也可同样进行主动与被动运动:

目的是加强唇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从而提高进食吞咽的功能。具体方法:①咬紧牙齿,说“衣”声;拢起嘴唇,说“乌”声;双唇含着压舌板,用力闭紧及拉出压舌板,与嘴唇抗力;压舌板放嘴唇左面,用力闭紧,拉出对抗嘴唇咬合力,然后放右面再做。以上每个动作重复5~10次。②吹气练习:吹气、吹风车、吹肥皂泡、吹哨子等。③唇肌张力低下时的训练方法:用手指围绕口唇轻轻叩击;用冰块迅速敲击唇部3次;用压舌板刺激上唇中央;令儿童在抗阻力下紧闭口唇。

(3)舌训练:

加强舌的运动控制、力量及协调,从而提高咀嚼、吞咽及进食功能,包括舌肌的侧方运动训练,舌尖和舌体向口腔背部升起训练,面颊吸入、舌体卷起、抗阻等动作训练。具体方法:将舌尽量伸出口外,然后缩回,舌伸展不充分时,用纱布轻轻包住舌尖,用外力向外拉,然后让儿童往后收缩舌,使舌前后运动;拉出动作有困难时,用茶匙凸面压迫舌背使舌平展,可使舌一点一点向外伸出,同时还可以加上轻微振动。使舌尽量贴近硬腭向后回缩口腔内;张开口,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并伸出;张开口,舌尖抬起到门牙背面,贴硬腭向后卷;舌尖伸向左唇角,再转向右唇角;用舌尖舔唇一圈;把舌伸出,舌尖向上,用压舌板压着舌尖,对抗阻力;把舌尖伸向左唇角,与压舌板抗力,维持,随即把舌转向右唇角,与压舌板抗力。舌尖运动不良时,边用茶匙凹面压迫舌侧前方,边交互进行左右运动训练。舌能够进行自动运动后,再加上运动舌尖使之触及口角,挤压脸颊内部使之膨胀等训练。以上每个动作尽量维持数秒,然后放松,重复5~10次。

当以上训练无法进行时,可戴上一次性手套,按指令直接指导儿童进行舌运动并予以确认。这种训练要注意避免儿童会厌过于紧张。另外,在压迫舌背进行训练时,避免只向下压舌及下颌,需用另一只手支撑舌根进行训练。

(4)腭咽闭合训练

1)口内含住一根吸管(封闭另一端)做吸吮动作,或在水杯中放一根吸管,让儿童含着吸管做吸水的动作。

2)两手在胸前交叉用力推压,同时发“咔”或“啊”音,或按住墙壁或桌子同时发声,感觉腭弓有上提运动。

3)寒冷刺激:口唇闭合差(咬肌无力)、鼻咽腔闭锁差是咀嚼障碍常见的表现。寒冷刺激法能有效提高口唇、脸颊、软腭和咽部的敏感度,使咀嚼能够完成。用冰棉棒刺激腭咽弓(图2-39),同时发“啊”音,可起到以下作用:①提高对食物知觉的敏感度;②减少口腔过多的唾液分泌;③通过刺激,提高对进食吞咽的注意力。

刺激方法:可将棉棒在碎冰块中放置数秒,用冰过的棉棒接触口周肌肉、上下唇、脸颊及颊黏膜口腔内以前腭为中心,包括后腭弓、软腭、咽后壁及舌后部的刺激部位(图2-40)。应大范围(上下、前后、左右)地接触刺激部位,快速移动棉棒前端,左右交替,每次10分钟,促进唇舌运动,完成口唇闭锁。将棉棒浸入水然后冷冻,用冰过的棉棒刺激咽后壁、腭弓、舌后、舌根等部位,如果出现呕吐反射,则应中止。

图2-39 冰棒

图2-40 冰棒刺激部位

(5)颈部放松训练:

头部和躯干的过度紧张会妨碍舌及口腔周围肌的运动,降低咀嚼及吞咽能力。在训练前和进食前放松颈部,可以有效改善咀嚼能力。

具体方法:前后左右放松颈部,或通过左右旋转颈部运动及做提肩和沉肩运动,重复此运动。

(6)呼吸训练:

同构音障碍治疗。

2.促进口腔感觉训练

对儿童口腔进行各种感觉刺激,使其能够改善吞咽、咀嚼功能。方法包括:用冰块对口唇及舌进行冷刺激;用刷子快速地对口周、口唇、下颌内侧进行刺激;用手指拍打下颌中央部位及颞下颌关节附近的皮肤;用各种形状的软硬物体对其口腔及舌进行刺激,以改善其口腔的感知觉;把食物送入口中时,增加汤匙下压舌部的力量;给予感觉较强的食物,例如冰冷的食团,有触感的食团(例如果冻),或有强烈酸、甜、苦、辣味道的食团;在所给予的食物适合口腔器官发育的基础上,尽量给予需要咀嚼的食团,借助咀嚼运动增加口腔刺激;给予腭舌弓温度触觉刺激。另外,鼓励儿童自己进食,家长逐渐减少帮助,可使儿童得到更多的感觉刺激。

3.进食训练

儿童的进食训练可以提高口腔诸器官的协调运动功能,这对构音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进食训练是发音训练的基础。

(1)食物的选择:

在纳食上,情况因食物形态而异。液体食物不必咀嚼,主要靠口唇将食物保持于口腔内,半固体食物取决于舌部运动,而固体食物则取决于门牙咀嚼及吞入咀嚼。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选择食物,首选糊状食物,能较满意地刺激触、压觉和唾液分泌,使吞咽变得容易,然后由糊状→软食→固体食物→正常饮食。食物的内容必须适合口腔器官的发育。

(2)姿势与体位:

进行进食训练之前,必须让儿童进行抑制原始反射姿势的训练。抑制原始反射的姿势,即髋关节屈曲90°,骨盆与脊柱的位置保持正常状态,缓慢活动头部。降低颈部的紧张性,使头部稳定在身体正中位置。

另外,进食的体位还因年龄、病情和食物的性状而异,如小年龄儿童进食糊状和软食训练时宜采取抱姿。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至关重要,最好定时、定量,能坐位进食不要躺着进食,能在餐桌旁进食不要在床边进食。

(3)训练方法:

通过进食过程中送入、咀嚼、吞咽等各个分过程进行进食功能训练,包括上肢功能训练、头控制训练、使用进食辅助用具等综合训练手法。通常对吞咽器官的训练包括:①先进行口、鼻分离训练(训练方法同构音障碍的治疗);②对于高敏感型口腔功能障碍者以及残存口腔原始反射者要先进行口腔功能训练,使口腔脱敏,抑制原始反射;③当儿童口唇闭合不良时,可用压舌板伸入儿童的口腔内稍加压力;当向外拉压舌板时,儿童出现闭唇动作,要防止压舌板被拉出。

另外,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促进口唇闭合:①冰块刺激法:用冰块在口唇或口唇周围进行摩擦,用冷刺激促进口唇闭合和张口的连续动作;②毛刷法:用软毛刷在口唇及口唇周围快速地以5次/s的速度刺激局部皮肤,也可以起到闭唇的作用;③拍打下颌法:用手拍打下颌及下颌关节附近的皮肤,可促进口唇闭合。

进食时应将食物放在口腔最能感觉食物的位置,且能适宜促进食物在口腔中保持及输送,最好将食物放在舌后部或颊部,以利于吞咽。进食时选择大小合适的一口量,防止食物从口中漏出或刺激不足,并且注意避免出现误吸、误咽现象。要调整合适的进食速度,前一口吞咽完成后再进行下一口,避免两次食物重叠入口。要根据儿童上肢的功能状态选择餐具,既要注意安全,又要达到最大的训练效果。对于年龄较小且不能主动进食的儿童,治疗师需把食物放在牙齿和颊之间,让儿童用舌把食物送到口腔中间,治疗师用拇指、示指和中指顶住下唇和下颌,使食物不能流出,帮助儿童完成吞咽的动作。

(4)进食提示:

在儿童进食时使用适当的语言、手势、身体姿势等提示,以促进儿童的吞咽,帮助儿童减少吸入的危险。另外,在吞咽时要注意防止误吸,因此,吞咽困难的儿童要在安静环境下进食,避免分心影响吞咽。

(5)进食前后清洁口腔:

儿童进食前后均需清洁口腔。吞咽障碍儿童口腔及咽部感觉、反射差,进食后残留在口腔及咽部的食物不易清除干净,容易随呼吸进入呼吸道,导致进食后潜在的肺部感染;儿童正处于发育期,不注意口腔卫生,容易造成牙齿损害,进一步影响进食功能。因此,进食后口腔与咽部的清洁对于吞咽障碍患者预防肺部感染是一项重要措施。

三、言语-语言障碍的其他治疗方法

(一)非言语交流辅助系统的使用

在进行了上述言语治疗之后,许多儿童仍不具备言语的表达能力,但却具有言语的接受能力;还有的儿童言语清晰度极差,不能作为交流的手段。这样的儿童就要考虑建立代偿性非语言交流手段的问题。

1.手势语

在交流活动中,手势语不单是指手的动作,还包括头及四肢的动作。在手势语训练前先进行放松训练,根据儿童的运动功能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儿童使用手势语的潜能。训练可以从常用的手势开始,例如,用点头、摇头表示是或不是。训练时,治疗师先示范,然后让儿童模仿,再进行实际的情景练习,以强化手势语的应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儿童使用随意运动进行语言表达。

2.面部表情及眼神

对于运动功能及言语表达重度障碍的儿童,可以训练用面部表情或眼球指示来表达是或不是、要或不要。

3.替代技术

使用交流板或交流手册,适用于口语及书写都很困难,但有一定认字或图画能力的儿童。交流板或交流手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通过常用的字、图片或照片表示出来,儿童通过指出交流板上或交流手册中的字或图片表明自己的意图。交流板可以包括图画板、字板、词板和句子板等多种形式。交流手册相对于交流板更便于随身携带,而且其内容更丰富一些,在一定的条件下,儿童可以凭借交流手册达到与他人“交谈”的目的。交流板或交流手册可以根据儿童的躯体功能状况及背景进行设置和制作。对于重度障碍的儿童可以使用“头棒”,即在头部固定一根大小适度的棒状物,利用头部各方的运动功能指示交流板上的内容,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4.假体代偿

用机器或电子技术来补偿或取代某一言语组成部分的功能,如腭咽抬高器用于腭咽闭合不全,用腹带或呼吸板作为呼吸体用来补充说话时的呼吸力量。

5.电子交流装置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发达国家已经研制出了多种体积小、便于携带和操作的交流仪器,具有专门软件系统的计算机也逐步用于构音障碍患者的交流,这些特制的装置有的还可以合成言语声音。这些在我国还有待于开发。

(二)日常生活交流能力训练

儿童常因言语-语言障碍限制其与周围环境和社会的交流,并且由于养育者的过度介入也会造成自我表达意识和能力的降低,严重者还会造成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儿童日常生活交流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因此需要尽早预防和改善,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有效地与周围人发生有意义的联系,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交流能力。

1.促进随意运动

从新生儿期开始,就要尽最大可能利用和促进儿童的随意运动,能自己完成的事尽可能自己完成,哪怕做得不好,尽量给予最少的辅助,不断开发可利用的潜能,对提高儿童的主动性,尤其在促进其语言发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培养兴趣

虽然障碍儿童能参与的活动比一般儿童少,但并不能妨碍他们对事物发生兴趣。当家长发现孩子的兴趣时,不要只是把孩子当成一个被动的接受器,强求孩子每天训练、训练、再训练。儿童的童年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治疗和训练中度过,他们对事物的兴趣难能可贵,儿童的父母应尽可能保护和开发孩子的个性及思考能力,保护好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抓住时机,创造机会认真培养。只要孩子的兴趣对他人不会造成损害,就不要干涉阻拦。

3.培养合作素质

儿童由于身体功能限制,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生活圈子较为封闭,再加上一家人都围着他一个人转,极易养成自私、任性、嫉妒等不良品质,或者变得自卑、胆怯,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其实,人人都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在一定的团体中,人与人的交往不但可以交流思想,而且可以分享许多深层的情感、内心的感受和隐秘的冲动。人与人通过沟通,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的人生;在友谊关系中,人们相互接纳,探索自身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一个人承担的社会角色越多,参加的社会活动越广泛,他的发展就越丰富、越全面。父母爱子女,子女应该孝敬父母,正是在这种爱的双向交流中,孩子会逐渐养成尊重他人权益的习惯。所以,儿童家长们应该格外强调对儿童合作性的培养,增强儿童集体意识,让其明白家庭的全部成员都要向着一个目标,齐心协力、同甘共苦,让其明白在所处的集体中,团结友爱、密切合作、共同进步。

4.学会自我控制

儿童由于存在障碍无法控制自己,作为家长要帮助和引导孩子学习自我控制,尤其是对情绪的控制,以及在生活中对自己进行理性的支配,要通过家庭教育使儿童自我克制、自我平衡和自我管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5.鼓励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尽可能给予儿童对身边物品和事物状态的辨别、判断的机会,帮助他们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鼓励及创造其与正常儿童接触和玩耍的机会,并鼓励其像正常儿童一样活动,增进其社会交往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不要把表达的手段只限定在语言上,要充分利用手势语、表情等可能利用的随意运动进行言语表达。随着主动地使用随意运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才能不断促进和提高儿童的日常生活交流能力,从而促进儿童的语言发育。

(庞伟) 0YKqAn+mskNtfDu8TNvr4YfUaKDf7fq55PDaW+JVldq1At5B9asUcuHtRPZq2nA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