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儿童康复治疗理念和技术进展

一、儿童康复的新理念

(一)人权康复、平等共处

康复医学经历了慈善康复,即靠一些慈善机构和教会等收容和给予一定的康复训练,发展到不同医疗或康复机构和教育机构等进行的以个体康复为主的医学康复及教育康复。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各类有利于儿童康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残疾人通道、盲道和残疾人汽车等环境改善参与到了康复中来,形成社会康复的局面。目前,康复已进入最高阶段即人权康复,残疾人应该享有在医疗、教育、就业、地位、经济等各方面与健康人同等分享社会成果的权利。残疾儿童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和他们的家庭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经济上的负担和精神上的痛苦。因此,要为残疾儿童立法,保证他们康复、教育、就业、参与社会及追求理想和希望的权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家庭幸福指数,同时要建立平等共处的观念。2016年在瑞典举办的首届国际残疾儿童学术联盟大会闭幕式上“平等共处”与残疾人交流的氛围极为浓烈。美国一位18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的家长艾莉森用孩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与脑瘫患儿的正确沟通方式,并提出以不完美为骄傲。尽管孩子有很多不足,但艾莉森根据孩子的兴趣,不断培养他各方面的能力,使他成为一名演员,拥有了很多粉丝和朋友,并在不断宣传如何正确看待脑瘫儿童方面做出卓越贡献。此外,治疗小组的团队要处处体现对残疾儿童的关爱,为患儿树立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榜样形象。

(二)早期干预、在游戏中主动训练

人们对神经发育障碍疾病需要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可以大大降低脑瘫的发生率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瑞典、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家已形成区域性的早期干预指南。强调对高危儿都应该给予睡眠、认知、喂养、感觉刺激等干预,指导家长训练内容以及如何遵循适量原则进行早期干预。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可通过游戏激发患儿积极主动参与训练。主动训练可诱导皮质的功能重组、促进功能代偿、活跃局部新陈代谢、维持肢体的正常解剖结构、促进正常神经环路的形成和组织功能的协调化。要重视正确的主动诱导方法,同时应高度重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育特点,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不同个体及环境因素,开展有针对性和有特点的康复。

(三)多学科协作、大康复理念

应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大团队合作,树立综合康复的大康复理念。如教育和医疗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内外科康复结合等。对脑瘫患儿和肢体畸形儿童应尽早请外科会诊,以决定是否及如何开展手术治疗。注重治疗组小团队合作也十分重要,包括医师和治疗师、引导员和护士的团结合作。

(四)全面康复、医教结合

医教结合、引导式教育、融合教育是目前证明最有效的儿童康复模式之一,它将医疗、训练、教育和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对运动、认知、语言、交流、行为、道德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康复,可增进体能训练,对智力发育障碍、癫痫、语言障碍、听视觉障碍和行为异常等共患病进行治疗,也有利于认知功能的开发。

(五)建立有效功能、合理使用辅具

应用生物力学原理,与影响运动功能有关的神经支配、肌肉收缩、软组织柔韧性和骨关节活动范围等全面分析,设计建立有效功能。以非固定性支撑或利用辅助支具和矫形器,促进形成良好的运动模式。尽量让孩子在接近生理活动功能下进行训练。对不随意运动型和痉挛型四肢瘫的脑瘫患儿要强调姿势控制,同时要做分离运动以打破异常运动的整体模式(联合反应),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六)集中康复与社区、家庭康复相结合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小学环境和桌椅的改造等。为孩子制订目标管理训练计划,定期进行训练和评估,在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美国新泽西特需儿童医院(special children hospital,SCH)开展的是由家庭导师协调在学校、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的模式。孩子在学校进行定期评估和制定目标管理训练计划,然后在社区和家庭进行康复。

治疗方案、目标和实施均强调家长参与的重要性。第五届国际脑瘫康复学术会议对非洲家长进行培训的经验介绍时,让家长参与康复,让医师参与家访,受到高度赞赏。

(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融入社会为目标

大力推行循证医学依据或专家共识的康复治疗技术,让儿童在不承受痛苦并且在欢乐的情况下完成训练。将训练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以儿童实际生活最需要的功能优先训练,有目的地组织脑瘫儿童到学校、工厂和农村参加各种联谊活动和文体活动,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尽快融入社会。

(八)个体化方案、规范化治疗

在ICF-CY框架下对每个个体进行全面功能状况的精准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法不宜太多,以儿童适宜的4~5项为宜,尽量避免过度治疗和统一的方法治疗。尤其是对一些特别严重的患儿,经专家小组评估后确实很难实现功能康复者,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主,配以适当的康复治疗以防止进一步加重。

(九)目标管理、反复强化

提倡设计具体任务作为训练目标,融入日常活动中进行训练,引导主动尝试和反复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完成目标任务。反复强化的任务导向性训练可促进脑的功能重组及脑组织结构的康复。

(十)通过网络康复平台全面提升儿童康复水平

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云康复平台,进行线上及线下筛查、评估、指导、互动、远程会诊、师资培训等,全面提升儿童康复水平是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十一)发展功能替代

目前已有语言替代系统的仪器设备来帮助语言障碍患儿交流,上下肢康复机器人帮助运动障碍患儿的康复训练已趋成熟。对重症运动障碍儿童,是继续让其接受大量的训练,从而获得一点点直接能力,还是让其接受现代电子技术的帮助,间接获得能力,仍将是一个社会学的挑战。相信不久的将来,训练和替代功能融为一体的康复机器人的应用将成为现实。

(十二)精准康复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和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的发展,将基因、环境与生活习惯差异考虑在内的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疾病防治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已经建立。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二、儿童康复新技术

儿童康复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是脑性瘫痪、智力发育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三大疾病,后两者主要是以教育训练为主。对儿童康复新技术多集中在脑性瘫痪的运动功能康复方面。对脑性瘫痪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有神经发育学疗法和传统康复疗法(PT、OT、ST等)、肉毒杆菌毒素A、中医中药、针灸、按摩和熏蒸等。

Iona Novak纳入研究166篇文章,系统评价脑瘫的治疗疗效,结果表明治疗有效16%、可能有效78%(58%可能有效,20%可能无效)、治疗无效6%。大部分(70%)干预措施的证据是低级别的,30%~40%的干预措施缺少临床证据。令人惊讶的是约20%的干预措施是无效的、没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因此,要尽量选择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康复治疗技术,对新的康复治疗技术应慎重选择应用。以下主要针对运动康复的新技术简要介绍。

(一)运动想象疗法

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 therapy,MIT)是指为了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激活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功能的目的。是基于心理神经肌肉理论(psychoneuromuscular theory,PM),即人脑已储存了进行运动的计划或“流程图”,在“运动想象”过程中被强化和完善。想象可改善运动技巧形成过程中的协调模式,通过给予肌肉额外在大脑中技能练习的机会而有助于学会或完成活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e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研究表明:运动想象能更多激活额叶前部及顶叶后部。想象手指运动与实际手指运动都可以激活双侧运动前区及顶叶、基底核和小脑。运动想象训练要与肢体运动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活动观察训练

活动观察训练(action observation traning,AOT)是一种有效降低试验次数和错误且节省时间学习新动作的方法,让患儿主动观察人或物体进行反复主动模仿的训练。对正常孩子、残疾孩子和遗传代谢性疾病患儿均有效。

(三)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task-oriented training,TOT)是根据运动控制理论(systems theory of motor control,STMC)和运动特异性原理,以个体能力和日常生活最大需求,设计功能性任务作为训练目标,引导患儿主动尝试和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完成目标性功能任务。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和脑功能的重组。针对残损个体化治疗,强调主动参与,通过视觉和触觉的输入不断调整运动模式,反复强化而促进功能重建。

(四)全身振动训练

全身振动训练(whole 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利用机械振动和外在抗阻负荷刺激机体,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振动刺激肌肉纺锤体和α运动神经元,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肌肉收缩,提高肌肉温度和皮肤血流,防止骨骼、肌肉僵化,引起肌肉振荡及神经系统的适应性反应而改善肌肉骨骼功能,对肌力、肌张力、平衡功能、姿势控制能力、柔韧性和提高骨密度等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经典的训练包括9分钟的振动,频率最高达到30Hz。在20Hz下训练肌肉可达到10.800次刺激,相当于走路3小时,因此简便易行且节省时间。

(五)强制性运动疗法

根据习得性失用理论,限制未受损的肢体一段时间后,这种失用可以逆转,且能持续较长时间。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作为一种行为技术,包括:①限制健侧手臂或肢体的活动;②对患肢集中、重复、大量地练习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③通过逐渐增加难度而达到行为目标。对患儿限制健侧肢体运动(应用夹板、手套等),可使患侧运动增加,促进患侧肢体运动正常。时间一般为1~3个月,可反复使用。该疗法的特点是需要的人力少,且能在日常生活环境、游戏中持续使用。由于年龄和发育性的特点,儿童康复应用时应以对儿童友善的方式进行,以保证顺利实施,酌情使用神经发育学疗法、肌张力和肌力训练作为补充。其机制可能为:参与患部运动神经支配的神经元兴奋性增加,或损伤半球可兴奋神经元增加,或局部抑制性神经元活动减少,而原先存在的兴奋性神经元启用,增加了兴奋性突触联系。治疗后仍能保持较长时间,提示皮层兴奋性平衡的恢复,并可能产生新的有效的神经联系与网络。适用于儿童偏瘫、脑卒中慢性期(上肢和下肢)、脑外伤(上肢和下肢)、不完全性脊髓损伤、髋关节骨折、截肢后患肢痛、手指肌张力异常等。禁忌证是有未控制的严重临床疾病、球性失语或认知障碍、精神疾病及癫痫发作等。

(六)双手协调加强疗法

双手协调加强疗法(hand arm bimanual intensive therapy,HABIT)吸收了强制性运动疗法强化训练的优点,同时让健侧的手帮助患侧的手进行各种训练,重点是提高两手的协调性。通过有计划的工作训练完成双手合作的游戏和功能训练。HABIT是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该方法保留了儿科CIMT的2个主要元素。即:强化练习和对儿童友善性,可以解决CIMT疗法的限制并改善双手协调性。在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地慢慢增加复杂性训练项目,并需设计应用双手的功能训练,注意考虑患儿目前最需要和容易完成的项目,要求家长参与,训练内容包括需用手参与的游戏和工作,如纸牌、电子游戏、绘画以及大运动等。

(七)密集运动训练治疗计划

密集运动训练治疗计划(intensive therapy program,ITP)即强化训练疗法,结合稳定身体的衣服和全方位动态运动单元器材,运用运动操作技巧及生理功能训练的基本原则与概念,结合不同的治疗手法及诱发技巧,针对脑瘫患儿设计治疗计划。通过减低病理运动模式、正常化肌张力、改善姿势,增强肌力、耐力、肌肉控制与协调能力、功能性活动能力,发展平衡反应,达到独立自主完成功能与活动技巧。ITP中所使用的装具,由帽子、背心、短裤、膝盖垫及膝盖海绵垫,附着鞋上的连接环带、弹性连接带、塑胶/金属连接钩及上肢附件(新增设)等配件构成全方位运动器材,内含滑轮系统和悬吊系统,是目前认为安全有效的运动治疗辅助工具。ITP可减低不正常的病理反射和刻板协同动作形态,恢复正确的姿势与自主的动作模式,提供外在支撑,并给予肌力弱的肌肉适当支持,矫正身体的异常姿势;可改变前庭系统,刺激大脑重新训练中枢神经系统,提供适当的触觉及感觉刺激,提高语言的输出和流畅度,提供身体如重力式的压力负荷和加速新建动作及功能性技巧的发展与学习;可长时间增加孩子的本体感觉,以最佳的手段加强孩子的核心控制,比传统模式更容易引导孩子做运动,解放治疗师的双手,减少人力成本及能让患儿家长更快地看到孩子治疗的效果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八)水疗

水疗(hydrotherapy)是利用不同温度、压力和溶质含量的水,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体以防病治病的方法。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和化学刺激。温度可分为高温、中温、平温和冷水浴等。方法有水疗室:通过水的温度、阻力和浮力等,治疗师带患儿一起在水疗室里进行各种训练,效果肯定,成本较高;水疗仪:将泡沫、超音波、负离子、远红外线、水中步行训练等相结合进行水疗。

(九)骑马疗法

骑马疗法(hippotherapy)是以马作为工具,在物理、作业和言语治疗师指导下,利用马的规律性运动模式及互动活动,针对脑瘫患儿的躯体、心理、认知、社会交流、行为障碍进行康复的一种手段。马的步态可提供精确、平稳、有节奏及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步态的节奏运动,可降低脑瘫患儿肌肉紧张度并具有分腿作用。骑马疗法还可增强爱心、勇气、耐心、信心、智慧、情商和喜悦与兴奋。日本骑马疗法还包括上下马、喂马、清理马场和写日记等,是一项主被动结合的运动。有研究其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驼背等也有效。

(十)海豚疗法

海豚疗法(dolphin therapy)由David E.Nathanson于1978年发明。海豚能发出2 000Hz~10kHz的多种波长的高频超声波,当超声波作用于人体后会产生机械温热效应,致局部温度升高,血液循环改善,代谢旺盛,组织软化,化学反应过程加速,酶系统功能有所改变,同时会对患儿的神经系统产生较强烈的冲击,激活患儿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从而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另外,海豚的友善和亲切让患儿身心放松,让脑瘫患儿与海豚玩耍,可促进其运动发育。

(十一)核心肌群训练

核心肌群指脊椎、骨盆和髋关节联合周围的不同肌肉群,负责维持人体重心稳定的脊柱、骨盆和髋关节。核心肌群训练(core muscle training)是指通过特定的训练增强机体整体性稳定肌群(global muscle)和局部性稳定肌群(local muscle)的肌力、耐力和肌肉的发育,稳定脊柱、骨盆和髋关节的位置,提高身体的控制力和平衡力、上下肢动作间的协调工作效率和提高身体的变向和位移速度。通过核心肌群训练,控制在运动中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协调上下肢的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最佳化。适用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慢性腰背痛和关节病、关节活动障碍等。方法包括:徒手训练、泡沫轴训练、抗力球训练、悬吊系统训练及核心板训练。通过核心肌群训练,可使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及姿势控制等得到改善,是脑瘫训练中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十二)悬吊运动疗法

悬吊运动疗法(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是基于现代康复理论最新成果的训练技术。它最初用于骨科术后和骨骼、肌肉系统慢性疾病的康复。儿童悬吊运动疗法原理是通过主动干预技术早期激发神经网络建立正确控制功能区,恢复平衡功能、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支配能力,来渐进地解决大脑控制失常所产生的不正常用力和异常姿势。该疗法通过逐渐增加开链和闭链运动的负荷来进行肌肉耐力测定。包括肌肉放松、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牵引、训练稳定肌肉系统、感觉运动协调训练、开链运动和闭链运动、活动肌动力训练及小组训练。还可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训练。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通过增加悬吊训练,可以有效提高患儿核心肌群的力量,增强核心稳定性的功能,提高患儿运动的稳定性及协调能力;同时悬吊运动训练还可以纠正传统训练难以纠正的骨盆前倾、骨盆侧倾等问题,从而提高痉挛型偏瘫儿童的康复效果。适用于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慢性背痛、颈痛、骨盆痛及肩关节病、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低、骨骼肌感觉运动控制失调、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十三)沙浴疗法

沙浴疗法(sand therapy)通过沙浴热疗、磁疗的双重作用,能够有效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扩张血管、调整全身的生理反应,进而激活与恢复人体的神经功能,改善患病部位的新陈代谢,活跃网状内皮系统功能,调节机体的整体平衡,对脑瘫具有良好的功效。

(十四)泥疗

将泥加热稀释后入浴或包缠患病部位,利用其温热作用进行的治疗称为泥疗(mud therapy)。中药泥疗具有强柔韧性,可随意贴敷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具有活血、抗炎、祛风、除湿的多重功效,能迅速打通人体经络,对脑瘫患儿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十五)康复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rehabilitation robot)是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活动困难的一种工具,使残疾人获得更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康复机器人将极大地改善康复医学水平,如便携式机器人可以改善上肢残疾,智能机器人能够代替部分残疾功能,是康复医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康复训练机器人、辅助型康复机器人、上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等。目前多以机器人控制的步态训练(robotic gait training)为主,即通过电脑控制的机械臂固定住患者的腿部让其在跑台上训练。该系统包括提供部分体重支持的设备及机械性成分来控制髋关节和膝关节双侧运动。治疗师可控制体重支持的程度、机械臂支持的力度和跑台的速度。减重条件下进行康复训练是当前肢体康复训练的共识,是基于增强脊髓中心神经元可塑性的原则制定的训练任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密集的减重步行训练可通过诱导脑可塑性提高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康复机器人辅助患儿模拟正常步行周期,强化了外周深浅感觉的刺激,使患儿及早感受正常生理下的步态模式,有利于患儿步态训练的发展;患儿通过重复步行周期的一整套动作训练步行,而非通过分别改善肌张力、肌力及平衡能力达到改善步行能力的目的。原理为康复训练过程中,闭链运动不增加关节剪切力,协同多关节运动,刺激关节本体感受器,促进肢体运动和保护性反射活动的产生,可充分训练关节的整体协调性以及促进关节本体感受器功能恢复,从而促进关节稳定和功能康复。开链运动的剪切力大于闭链运动,肢体肌张力过高或肌力过低不应选择开链运动恢复功能,以免加重肢体负担,在康复后期,当关节的功能性和本体感受通过闭链运动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后,则可采用开链运动,针对关节附近的肌群进行训练。

(十六)辐射性体外冲击波疗法

辐射性冲击波可渗入皮肤表层下3.5cm。应用辐射性冲击波可作用于痉挛肌肉,主要包括肱二头肌、小腿三头肌等。可明显降低肌张力,其有效作用可维持2个月。辐射性体外冲击波疗法(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副作用小,可用于痉挛性脑瘫的治疗。

(十七)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将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多媒体、传感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实时互动的新技术,包括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模拟环境是由计算机生成的、实时动态的三维立体逼真图像。感知是指理想的VR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除计算机图形技术所生成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触觉、力觉、运动等感知,甚至还包括嗅觉和味觉等,也称为多感知。自然技能是指人的头部转动,眼睛、手势或其他人体行为动作,由计算机来处理与参与者的动作相适应的数据,并对用户的输入作出实时响应,并分别反馈到用户的五官。传感设备是指三维交互设备。其中输入设备有数据手套、立体鼠标、数据衣等,输出反馈设备有头盔显示器、大屏幕等。通过手的挥动、身体的运动等向计算机送入各种命令,从输出反馈设备中得到视觉、听觉及或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反馈,对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正常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八)镜像疗法

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又称镜像视觉反馈疗法,是基于重复想象力和心理训练的一种运动表象训练,镜像疗法在视觉刺激基础上应用躯体感觉输入来辅助运动功能恢复,其方便可行、易于操作。视觉作为知觉的主导,向大脑传输人体感知外界的主要信息来源。利用镜像装置,将健侧肢体活动的画面复制到患侧,患者通过这样视觉反馈,进行运动观察、模仿以及再学习。通过不断的视觉反馈刺激人脑主要运动皮质,影响皮质的电活动及兴奋性,促进脑功能重塑,诱发运动功能恢复。通过操作性训练,增强其感受器,效应器的能力,促进本体感觉的进一步提高。治疗之前治疗师对于患儿的宣教也特别重要,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加可操作性和治疗有效率,另一方面是给予患儿心理支持、暗示等增加其主动康复的意愿。在镜像治疗中,患儿看到完好侧肢体运动的镜像,就可以激活相应皮层的镜像神经元,脑电图证明,其放电形式与实际执行动作时脑区电活动一致,因此有助于恢复受累侧肢体的运动功能。正是由于视觉反馈可以影响中枢感觉、运动区的皮质电活动,同时中枢又是具有部分可塑性的,因此,通过视觉反馈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也就有了可行性。镜像疗法作为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手段,在更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

(十九)情景治疗

情景治疗(context therapy)是指将患儿、工作及环境三者相结合,以家庭为中心,由家庭和医疗工作者合作确定目标及干预措施。与传统疗法最大的不同重点在于改变工作任务及环境,而不是改变患儿。治疗师改变环境和工作因素来达到父母认可的目标。治疗师并不提供补救措施来改变患儿的能力,而是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和家庭为中心的原则指导,提供给患儿一个环境使其在限制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运动。简单的社区和家庭环境改造和配备简单的训练器材,同时强调家长参与的非常重要性,不但要家长参与,而且要教会家长一些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大大延长治疗时间和提高疗效,以及使无条件住院的脑瘫患儿能够在社区家庭进行康复。

(二十)药物治疗

减少肌张力障碍:苯海索、丁苯、卡比多巴-左旋多巴等,用于调节深颅核神经递质的生物可用性;肌肉松弛剂:巴氯芬,γ-氨基丁胺(GABA),抑制神经兴奋性递质在脊髓水平的释放。巴氯芬泵给药对严重脑瘫(GMFCS分级Ⅳ、Ⅴ)效果最好;A型肉毒毒素对上下肢痉挛和缓解痉挛性疼痛有效。维生素D、钙补充剂和双膦酸盐等可改善骨密度;左乙拉西坦可缓解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症状。

(二十一)神经干细胞移植

神经干细胞移植(neur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是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宿主体内,使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系统病变部位趋行、聚集,并存活、增殖、分化为神经元和/或胶质细胞,从而促进宿主缺失功能部分恢复的一种技术。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研究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热点。神经干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对它的研究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杜克大学格鲁吉亚医学院等进行了脑瘫患儿早期给予神经干细胞治疗的双盲实验,目前仍无有效的结论报道。诱导体内神经干细胞产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证明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产生。

(二十二)手术治疗(主要针对脑瘫和其他运动障碍)

1.SPR/SDR手术、局部矫形手术

被证明有效,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前后均应做有效的康复训练。

2.周围神经微创手术、神经阻滞技术

有效性还要进一步研究。

3.基底神经节立体定位神经核团捣毁术

对治疗强直、手足徐动、震颤型有一定的效果,但风险较大,价格较贵。

4.深部脑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

DBS是植入一个细长的电极导线,至脑中的丘脑下核或是苍白球内核,此导线经皮下植入与胸前的脉冲产生器相连(此装置类似心律调节器)。不同于手术,DBS不会破坏脑部组织,它是一种可逆式的反应,借产生电流来控制调节脑内不正常的活动讯息,而达到运动障碍症状的控制。干预效果不好应尽早应用DBS,其效果较明显,并发症极少,可减少疼痛,防止关节脱位。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和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也可应用于难治性多发性抽动障碍。

综上所述,儿童康复治疗一定要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康复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康复理念,使患儿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接受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尽快参与和融入社会。

(唐久来 李晓捷) u/CxMvNz4G+TtCGxY+nL0uPzIbNyqz+LvOKRuoxps2kWSTB1vVa/qKK3Gz3xshS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