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显微外科的发展简史

1902年,法国血管外科医生Alexis Carrel率先开展了血管吻合的临床实践,并成功地实施了血管吻合。他开创性地在血管吻合领域应用了多项新技术,如血管吻合的三定点法、使用锐利的圆针减轻内膜损伤,以及用晶体液灌洗管腔等。1912年,Alexis Carrel因为在血管吻合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技术至今仍在应用(图1-1)。

现代显微外科技术的奠基人是美国的Jules Jacobson和Harry Buncke。1960年,Jules Jacobson首先报道了在显微镜下吻合直径1.4mm的细小血管,并提出了“microsurgery”“显微外科”的概念(图1-2)。1964年,Harry Buncke 成功完成兔耳再植手术,首次完成了直径小于1mm的血管吻合(图1-3)。20世纪60和70年代,显微外科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图1-1 法国血管外科医生Alexis Carrel

图1-2 美国外科医生Jules Jacobson

在断指(肢)再植领域,1962年,Malt和McKhann为一名12岁男孩上臂水平的完全离断进行了成功的再植手术。1963年,陈中伟和钱允庆等成功完成一例右前臂远端水平断肢再植手术。1964年,王澍寰在兔耳再植的研究基础上,实施了断指再植手术。1968年,Komatsu和Tamai完成了第一例拇指完全离断成功再植的手术。1986年,葛竞等完成了十指离断的成功再植手术。

在再造领域,1966年,杨东岳完成了第一例人体趾-指移植手术,将第二足趾移位重建拇指。1968年,Cobbett成功完成了第一足趾移植重建拇指的显微外科手术。1980年,Morrison应用 甲皮瓣再造拇指获得成功。

图1-3 美国外科医生Harry Buncke

在骨移植领域,1970年,McKee开展了第一例吻合血管的游离复合骨瓣移植,即肋骨和皮肤的复合组织瓣。1974年,Ueba与Fujikawa完成了第一例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1975年,Taylor等报道了带血管蒂腓骨游离移植治疗高能量创伤造成的长段骨缺损病例。1977年,Weiland等利用带血管蒂腓骨游离移植重建骨肿瘤切除后的长段骨缺损。

在肌肉移植领域,1970年,Tamai等建立了功能性肌肉移植的动物模型。1976年,Harii等采用股薄肌代替面部表情肌,治疗了一例长期面瘫的患者。同年,陈中伟等成功将胸大肌的外侧部移位植至前臂,代替缺血性肌挛缩(Volkmann挛缩)的屈指肌。1978年,Manktelow和McKee报道了两例分别利用股薄肌和胸大肌移植重建屈指功能。

在皮瓣领域,1972年,Harii等成功完成了颞区皮瓣的游离移植。1973年,杨东岳和Daniel等分别成功应用了游离腹股沟皮瓣。1979年,杨果凡首次报道了桡动脉皮瓣。1983年和1984年,Baek和宋业光分别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的临床应用。同期,罗力生和徐达传也从临床和解剖方面对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了研究和报道。

在周围神经修复领域,1964年,Smith等在显微镜下开展了神经的束膜缝合。1972年,Millesi首先报道了神经移植术。1970年和1986年,顾玉东分别设计了膈神经移位和健侧颈 7 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

目前,显微外科技术的概念是指在显微镜等光学放大设备和特殊设计的手术器械帮助下,对人体精细结构,如血管、神经、淋巴管等,进行各种外科操作的一门现代外科技术。显微外科技术除了在创伤、手外科和整形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外,在诸多的其他学科也获得了很多突破,如神经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器官移植、生殖医学,以及心脏外科等。随着显微外科基础研究理论和临床实践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显微外科设备及器械的不断改进,显微外科必将在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更多的作用。 BCy3dlQO/1y7CUD2BNebqxWdLIu8UVyr8uvBk+FDMo3neug3Wrg3NPbdpK3BvC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