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管教方式不同,孩子行为不同

管教是什么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误以为管教就是批评、打骂,甚至是惩罚。其实这是对“管教”的误解。管教的真正含义是: 管理孩子的行为,教授孩子技能。 当孩子掌握的人生技能越来越多,他们才有可能越来越具备自律和自我管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孩子怎样的行为表现,对他的成长最有益?也是你最想看到的?

一种情况是:孩子自信、懂礼貌、爱学习、会自我管理、做事情效率高、会交朋友、会沟通、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诚实、有勇气、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我们把以上这些称为“孩子的优秀行为”。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固执、情绪化、自卑、没礼貌、厌学、不会管理自己、做事磨蹭、不会交朋友、不会与人沟通、撒谎、胆小、不会解决问题……我们把这些称为“孩子的糟糕行为”。

你喜欢哪种行为呢?是优秀还是糟糕?

你肯定会说:明知故问,当然是第一种!我辛辛苦苦教育他,就是为了让他拥有这些品质。

那我们就来看看,现实中的情况到底如何?我们到底让孩子去向了“优秀”还是“糟糕”?

生活实例: 孩子在吃饭,吃到最后一口,实在吃不下了,孩子的妈妈看到这种情况,问他:“为什么你就剩这一口饭?一口饭能把你撑到哪里去?你吃也要吃,不吃也得吃!否则你就别想下饭桌!”结果孩子和妈妈就因为一口饭在饭桌上开始较劲和斗争。

考考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优秀行为会增加还是糟糕行为会增加?

答案是: 糟糕行为会增加。因为孩子从妈妈这里学会了“谁更固执,谁就更有主动权”。

生活实例: 孩子因为一件小事生气发脾气了,爸爸想:“你这个小孩还厉害得不行了,你不看看你爸是谁,你能厉害得过我?”于是,爸爸吼的声音比孩子还大。

考考你: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优秀行为会增加还是糟糕行为会增加?

答案是: 糟糕行为会增加。因为孩子从爸爸这里学会了“谁的脾气更大,谁就更有主动权”。

当我们唠叨抱怨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情绪化;当我们威胁孩子,孩子就学会了撒谎;当我们给孩子做“人肉闹钟”,孩子就学会了依赖家长来管理时间……你会发现尽管每天辛辛苦苦管孩子,但使用方法不得当时,我们就一把一把地把孩子推向了糟糕的一面。

因此,在管教孩子之前,首先要记住一句话: 我正在做示范!

在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也正在持续向我们学习。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处理情绪的方式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这一切才是真正影响他一生的因素。

当一位妈妈拍打着孩子的后背生气地说:“给你说了多少遍了,好好刷牙,好好刷牙,你就是不听,你怎么回事?”虽然这位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正向的,但是,孩子却从妈妈的态度中学会了“不开心时就应该这样对待别人,可以这样表达,可以这样处理问题”,这才是孩子最大的“获得”。而这些“获得”对孩子来说,有着长远的负面影响,最后家长也会越来越辛苦。

所以要明白: 我们无法随心所欲地行事,尤其在孩子面 前,因为随意的行为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我们面对外人谨言慎行,因为你知道会有不良后果,但是我们面对孩子却常常很随意。最需要谨言慎行的,恰恰就是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孩子人生的导师,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当父母随意引领,乱走一气,最后会把孩子带到哪里去呢?

案例 不要让“破窗效应”影响孩子的人生

很多家长对孩子掏心掏肺,为了孩子的各种琐事磨破嘴皮,可是最后孩子的行为却一塌糊涂!这到底是为什么?

给你讲一个心理学实验,你就明白了。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一个条件很好的小区里,一辆停在一个条件特别差、不太安全的小区里。然后他把放在治安糟糕的小区里的车牌摘掉,还把这辆车的顶棚打开。不出所料,没几个小时,那辆车就不见了,而那个治安较好的小区里的车还在。

你可能会想,产生这个结果这是因为两个小区治安不同。

但是下一步实验是,津巴多用锤子在那辆还在的车窗上砸了一个大洞。没想到几个小时之后,这辆车也被偷了。

这就是心理学的“破窗效应”理论。就是说:如果有一样东西遭到了破坏,而这个破坏没有得到修复,那么其他人会不由自主地受到前面那些破坏行为的纵容和示范,去模仿这些破坏行为。

所以,第一扇破窗,就是一件事情恶化的起点。

举一个例子,你去两个朋友家做客,一个朋友家窗明几净,你进门后会怎么做?一个朋友家乱七八糟,你进门后又会怎么做?相信我们在进入第一个家庭时,肯定会想到换鞋再进去。而进入第二个家庭时,也许我们就会随意很多,对吗?

这“第一扇打破的窗户”,在暗示周围的人: 窗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且没什么错,也没有后果。

很多的父母,也是这样不小心打破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给周围的人暗示和示范: 你的孩子是可以伤害的,是可以不尊重的。

我们看看这两个家庭家长的做法。

第一个家庭: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很多事做得不太好。在孩子小时候,家长怎么看都觉得自己的宝贝好可爱,从来不忍心打骂孩子。但是等孩子三四岁以后,渐渐的,父母开始感觉这孩子身上的毛病太多,所以他们忍不住有了第一次的动手和第一次的打骂。

从那时候起,家长总是忍不住相互抱怨孩子的毛病,这份抱怨伴随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多!面对家里人,面对外人,面对同事朋友,面对孩子的老师,家长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的毛病挂在嘴边。比如,家长会结束,面对孩子的老师,妈妈就会说:“这小孩调皮得很,老师你放心管,放心打,我们没意见。”再比如,家庭聚会中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爸爸会说:“这孩子烦人得很,你别理他。”

父母的抱怨声,打破了自己孩子的第一扇窗。结果,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甚至冷落。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爸妈都说这小孩毛病多,烦得很,根本不能给他好脸!”我们要知道,周围的人,包括孩子的老师都和我们一样,只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们可能没有想要故意伤害谁,但是当他们受到了孩子家长的这个暗示之后,对待孩子就很容易随意,而没有任何内疚。而在周围人的指责和抱怨之下,孩子的行为也势必越来越糟糕,自信心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愿意努力了。

抱怨只会让问题扩大化。

你对周围的人抱怨孩子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意义呢?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你的行为在打破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让事情越来越糟。

第二个家庭: 孩子照样问题一大堆。但是孩子的父母始终认为 “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所以,他们用心观察,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是欠缺什么能力?

比如,孩子爱哭闹,他们发现这是因为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不够造成的;孩子写作业磨蹭,他们发现这是因为孩子时间管理能力不够造成的;孩子乱花钱,他们发现这是因为孩子的理财能力不够造成的;孩子撒谎了,他们发现是因为孩子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够造成的……

当孩子出现这些问题时,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开始用心为孩子提升这些欠缺的能力。结果孩子一天天成长,变得越来越好,每当孩子有一些进步,父母都会和周围的人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比如,他们会对老师说: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遇到困难了,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地修改,最后终于把作业写好了。老师便理解了孩子的本子上为什么会有一个破洞,也越来越认可孩子的认真态度。

你发现了两对家长的区别在哪里了吗?

区别一: 第一对父母面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只会抱怨,只有情绪化。他们的抱怨扩大了孩子的问题范围,却没有用任何有帮助的方法给孩子来提升能力。

区别二: 第二对父母,他们没有抱怨,通过寻找方法来帮助孩子提升能力,真正地帮孩子成长!并且,他们还帮助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样,周围的人都会感觉, 他们的孩子是值得好好对待的,是值得尊重的,是值得欣赏的。 Ot62++Y4c095JK06a12JAee1aFDFKFWiURL+tXEsQ0I50OHlaCDpzKplbcy60m2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