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是当今社会家庭常用保存食品的电器,但是很多人却把冰箱当成了家里储存食品的“保险箱”,以为只要把食品存放在冰箱中就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和卫生,平时会把各种瓜果蔬菜、肉禽蛋类、生鲜海产、甚至剩菜剩饭等不分类别地塞进冰箱,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极易造成不同类别食品携带的微生物间交叉污染。比如,容易污染肉类及其制品、蔬菜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都是“嗜冷菌”,这些细菌即使在冰箱冷藏这样的低温环境下仍能够生长繁殖。一旦食品被污染,人摄入未经彻底加热的这些食品就会引起中毒。因此,应按照不同类型的食品原料、不同形式的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分类存放于冰箱并及时食用。最好将直接入口的食品和剩饭剩菜放最上边,剩饭剩菜放入冰箱前最好用保鲜膜封上;蔬菜水果放中间;生的畜禽肉和水产品放最下边,这样可以避免畜禽肉和水产品流出的水污染其他食物。同时要定期清理、清洁和消毒冰箱,丢弃放置时间过久或腐败变质的食品,冰箱擦干净后可按照说明用酒精或其他化学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确保储存食品的卫生安全。
肉类富含蛋白质,是一种非常容易滋生细菌的食材,污染肉类的最常见致病菌有沙门菌、弯曲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摄入被这些菌污染的食品后引发的疾病多数是急性胃肠炎(俗称“拉肚子”),老年人、婴幼儿和免疫力较差的人有可能发生菌血症和全身性感染。
有些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很早就提倡生肉加工前不要用水冲洗。一是清水不会将污染肉表面的致病微生物全部洗掉;二是清洗过程中携带细菌的水花四处喷溅,我们的手臂、衣服、水池、操作台、水龙头等都可能被污染,增加了人群感染致病菌的风险;三是经过焯水、炒、烤、蒸煮或其他高温烹饪之后,肉上污染的致病菌足以被杀灭。因此,买来的生肉完全没有必要洗。对于整只禽类需要分割后烹饪的,为避免分割过程中被病菌污染的血水飞溅而污染其他物品,建议整只禽胴体先放到沸水中煮烫几分钟后再分割。
超市和农贸市场买的鸡蛋有些表面已经过杀菌处理,对于没经过杀菌处理的生鸡蛋,蛋壳表面极有可能被致病菌和病毒污染;有些鸡蛋的蛋壳上还粘着鸡粪、鸡毛等杂物,因此鸡蛋烹饪前“洗洗更安全”。清洗鸡蛋的时候需要注意,最好用专门的容器来浸泡洗涮,或者拿着鸡蛋放在水池底部用细水慢流轻柔搓洗,避免水花四溅。特别要强调的是,鸡蛋只有在吃之前才清洗,刚买回来的鸡蛋不可以清洗后再储存。
最后一步不要忘记,接触生肉、生蛋的一切物品、容器都要用洗涤灵充分清洗,最好能用热水加洗涤灵同时清洗。最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将水池彻底清洗干净。
中国的亲情与人情,在餐桌上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家人、亲戚、朋友、同学在一起吃饭时,各自用自己的筷子从同一个盘子里夹菜,或者你给我夹、我给你夹,这种传统的“中式共餐”确实体现了亲情友情、热闹非凡、温馨无比。但殊不知,这亲情、热闹、温馨的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健康风险。每个人的唾液会随着筷子、勺子、随着彼此间的亲密交谈进入食物、传递给就餐的每个人,这也给细菌和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加上家庭空间相对密闭,空气不流通,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因此在传染病疫情暴发期间,居家就餐除了牢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饭前要充分洗手。
(2)固定餐具:家庭可配备不同颜色或形状的餐具以供辨认,每个家庭成员最好固定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等。
(3)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用餐。
(4)公筷公勺:若实在不能分餐,需要在每个盛放食物的菜盘、盆等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供大家夹取食物。
(5)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要给儿童放置专门的食具。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公用餐具等做法。
(6)为了减少疾病的发生,要尽可能避免食用生的食物,食物要彻底做熟,冰箱中的食物和剩饭剩菜再次食用时要彻底加热。
为了你我健康,居家就餐请改变传统的“中式共餐”习惯,提倡文明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