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某,男,56岁,经商,郑州人。2013年2月20日初诊。
嗅觉不灵,三四年闻不到任何气味。
慢性鼻炎,有的医生说是变应性鼻炎,初春深秋较重,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大多数遇到冷空气发作,有六到七年。曾经到多家医院诊治,无效。后来逐渐嗅觉不灵,什么味儿也闻不到,已经三至四年了。前些天,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看到我处有治鼻炎的好方法,所以前来就诊,看能否治好他的鼻炎,他还激动地说:“如果能让我再闻到气味,那就太好了。”我观察他:面色㿠白,形体消瘦,舌质紫黯,舌苔薄白而润,脉虚弱而涩。
形体消瘦,面色㿠白,鼻眼痒,打喷嚏,流清涕,头晕身困,体倦乏力,均为脾肺气虚,复感风寒,肺窍不利之状。舌质紫黯,失嗅数年,脉虚弱而涩,可为体虚日久,气虚血瘀之候,据此脉证病史应为脾肺气虚,复感风寒,反复发作,病程日久,营卫不和,气虚血瘀,肺窍不利的鼽鼻失嗅。
补益脾肺,调和营卫,建立中气,活血化瘀,通达肺窍。
鼽鼻散加减。
党参30g,黄芪30g,茯苓15g,炒白术20g,桂枝10g,炒白芍30g,炙麻黄8g,细辛5g,苍耳子12g,羌活10g,防风10g,桃仁15g,红花10g(后下),炙甘草8g,生姜5片,大枣6枚(切开),老葱白3寸,7剂。
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1.5小时左右各服1次,每次250~300ml。
2013年2月28日二诊:自述服上方5剂后,鼻炎症状基本缓解,服中药7剂后,炒辣椒等强刺激气味已能闻到,患者很高兴,要求继续服药,彻底解决嗅觉问题,脉诊舌诊变化不大。
处方同上。
2013年3月6日三诊:自述以上7剂服完后,鼻炎没有再犯,现在什么气味都能闻到,患者喜出望外,再三表示感谢并称赞说:“三到四年都闻不出气味儿,半个月完全康复了,中药真神奇。”同时要求再服一段时间中药巩固疗效。
处方同上。
鼽鼻散确实是一个治疗鼽鼻的好方子,包括变应性鼻炎和大部分慢性鼻炎。初诊用本方去辛夷加黄芪、桃仁、红花、老葱,从而加强了益气、活血、化瘀、通窍之力。
宋某,男,35岁,教师,2006年6月9日初诊。
失音3天。
1周前患感冒,高热,经静脉注射治疗,一次即愈。3天前,因故调课,连续1天授课7节,已觉有点声音嘶哑;第二天,同学聚会,又喝了不少酒,当天晚上即觉喉咙干痛,完全失音,不能言语。到某医院检查,认为咽喉局部充血,声带有多个小囊肿,打针、吃药2日未见好转,故请中医诊治。中医查体所见,问诊得知:除喑哑外,口舌干燥,喉咙热痛,头晕,心烦,尿黄,便干。望诊: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舌质较红,少苔缺津,脉弦细数。
从病史观之,外感热病之后,阴血自然耗伤;1日内连续授课7节,更加重了阴血耗伤的情况,同时声带疲劳;次日同学聚会,饮酒不少,酒性湿热,更助其阴虚内热。从中医理论分析,阴虚生内热,热极生风,热极化火,风火炎上,壅滞喉咙,则喉音难出。故从本案病因来看,其本在肾之真阴不足,其标在肺之风火壅滞。清·赵濂《医门补要》说:“肾为声音之根,肺为声音之户。”口舌干燥,喉咙热痛,头晕,心烦,尿黄,便干,皆阴虚热扰所致,形体消瘦,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缺津,脉弦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故本案喑哑的主要病因病机,当属心、肾阴血不足,风热结聚肺之门户所致。
养阴清热,疏风散结。
四二玄参桔梗汤
加减。
北沙参30g,生地15g,熟地20g,麦冬15g,天冬20g,金银花20g(后下),玄参15g,桔梗15g,蝉蜕10g,薄荷8g(后下),生甘草10g。黄梨或白梨半个,蜂蜜1匙为引,3剂。
水煎服,日1剂,早饭前、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次,每次250~300ml。并嘱其多喝水,少说话,休息3日。
2006年6月12日二诊:上方3剂药尽,声音已出,但声音低弱而嘶哑,头晕及大小便有所好转,口舌干燥,心烦,喉咙热痛依然如故。
北沙参30g,生地15g,熟地20g,麦冬15g,天冬20g,金银花20g(后下),玄参15g,桔梗15g,蝉蜕10g,薄荷8g(后下),知母15g,莲子心5g,生甘草10g。黄梨或白梨半个为引,7剂。
煎服方法及医嘱同前。
2006年6月19日三诊:服上方7剂之后,喑哑显著好转,口干舌燥,心烦,喉痛,诸症若失,唯舌质较红,脉象依旧,大便稍干。
北沙参30g,生地15g,麦冬15g,天冬20g,金银花15g(后下),玄参15g,桔梗15g,炒大黄8g,蝉蜕10g,薄荷8g(后下),知母15g,莲子心5g,生甘草10g。7剂。
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巩固疗效。
从本案的脉症病史分析,该案喑哑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心、肾阴血不足,风热结聚肺之门户所致。故其治疗当以滋阴补血治其本,疏散风热治其标。《景岳全书》云:“所以声音之标在心肺,而声音之本则在肾。”又说:“有火邪之闭,热乘肺也……火闭者,可清而愈。”
本案所用之方药分析:
1.四二玄参桔梗汤,所谓“四二”,是指二参(南沙参、北沙参),二地(干生地、鲜生地),二冬(麦门冬、天门冬),二花(即金银花),再加玄参、桔梗、生甘草。本案原方去南沙参,以熟地易鲜生地,又增加了蝉蜕、薄荷。原本滋阴降火、利咽解毒之方,更增强了益肾清热、散风增音之力。
2.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生地与熟地、麦冬与天冬、蝉蜕与薄荷三对药的联用。生地与熟地,生地滋阴养血,补虚清热,熟地滋阴补血,益精退热,两味相伍,相须为用,相得益彰,同入心、肝、肾经,心主血,肝藏血,肾藏精,对心、肝血虚,肾之阴精亏损所致的阴虚火旺、咽干失音者,疗效显著。麦冬与天冬,此二物均为甘寒凉润之品,养阴润燥功力相似,故两药参合,相互促进,其养阴、润燥、清热之力倍增,麦冬善入心、肺、胃经,天冬喜入肺、肾二经,二物相伍,实有金水相生之妙,对心、肾阴血不足,肺热壅滞之失音,实有奇功。蝉蜕与薄荷,蝉蜕甘寒,疏散风热,利咽开音,薄荷辛凉,散风清热,利咽开窍,二药合参,互相促进,散风清热,利咽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