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56岁,2014年6月19日初诊。
咳喘加重3天。
有哮喘症20余年。半年前又发现左肺下叶有纤维化征,左肺上叶有小钙化灶;右下肺感染住院治疗2~3次,病情反反复复,时好时坏。医生交代,病情好转,即可出院,彻底治愈是不可能的。出院后这2个多月,经常感冒,一感冒就咳喘,到医院就是对症治疗,没有什么好办法,大概是用了不少激素类药,脸都浮肿了。这次感冒后,咳喘又加重,想请中医看看。中医查体所见,面部黄胖浮肿,呼吸张口抬肩,发热恶寒,喉中痰鸣,吐之不利;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口唇发绀,声音嘶哑,痛苦病容。问其主要痛苦,述咳喘,呼吸困难,胸闷胀满,烦躁不安。望其舌质较红,舌苔白滑,脉来浮滑稍数。
病史提示,患者有哮喘病20余年。明·张介宾说:“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介宾所言夙根,即哮喘患者肺内所藏之伏痰留饮也;遇寒冷即发者,即外感内饮合邪也。发病时喉中痰鸣,吐之不利,两肺满布哮鸣音,可为肺内有伏痰留饮之佐证;喉中痰鸣是寒饮壅滞于肺,痰阻气道,气触痰鸣所致。寒痰阻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故咳喘,呼吸困难,胸闷胀满;痰饮壅肺,郁久化热,上扰神明,则烦躁不安;脉浮,发热恶寒,是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之象;舌质较红、舌苔白滑、脉滑稍数是痰饮郁久化热之证。故本案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寒内饮,邪实气闭,郁而化热,饮重于热。
化饮解表,清解郁热,止咳平喘。
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炙麻黄8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5g,姜厚朴12g,姜半夏10g,炒杏仁15g,五味子10g,生石膏30g(先煎),炙甘草8g。黄梨或白梨半个,大枣4枚为引,3剂。
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次,每次250~300ml。
2014年6月22日二诊:服上方3剂后,表证已解;咳喘明显减轻,呼吸比较平稳,胸闷胀满也有好转;饮食尚可,但喉中仍有痰鸣,心烦不安,舌苔较好,脉滑稍数。治当加强宣肺化痰、养心安神之力。
炙麻黄8g,干姜10g,细辛5g,姜厚朴12g,姜半夏10g,炒杏仁15g,炒苏子15g,生石膏30g(先煎),淮小麦30g,炙百合30g,炙甘草10g。7剂。
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
2014年6月29日三诊:服上方7剂后,咳喘平息,胸闷胀满、烦躁已除,诸恙悉平。因半年前肺部检查,提示左肺下叶有纤维化,加之哮喘不断发作,患者及其家属要求赐方长期巩固治之。
炙麻黄6g,干姜8g,细辛5g,姜厚朴10g,姜半夏8g,炒杏仁15g,川贝母10g,炒莱菔子10g,百合30g,五味子10g,炙甘草10g,大枣15g。5剂。
炮制及服法:上方5剂,混合研磨成细粉状,加等量蜂蜜为丸,每丸9g重,早、中、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丸,约服45天。2个月后来述,上方丸药吃了将近2个月,效果挺好,又开一料巩固治之。
对该案病因病机探讨:本患者咳喘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首先是有20余年的哮喘病史,当知肺内素有伏痰留饮;今脉浮,发热恶寒,提示有外感风寒,内外合邪,郁而化热,邪实气闭,痰热上扰于心肺,故见咳喘,胸闷,心烦不安。所以本案的主要病因病机当属外寒内饮,邪实气闭,郁而化热,饮重于热。
关于本案的治法:治法应和病机,用药当中肯綮。小青龙加石膏汤,本为化饮解表、清解郁热之方,鉴于该案咳喘较甚,呼吸困难,胸闷胀满明显,所以初诊用方即去掉了阴柔酸敛之芍药,加厚朴、杏仁以增强降逆除满、止咳平喘之力。当复诊中发现喉中痰鸣仍在,心烦不安未除时,又去掉了酸收之五味子,增加了苏子、小麦、百合以取应病情变化。统观本案之治,亦属表里同治,以里为主;寒温并用,以温为要,从而也体现了《金匮要略》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理;但又不失中医辨证论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