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慢喉痹

芦某,男,44岁,2010年11月28日初诊。

主诉:

咽喉干痛1年余。

病史:

1年前因咽喉干痛,请某省级名医诊为咽炎,用西药治疗月余乏效;又请名中医诊治,认为是风热喉痹,并说大抵喉证无不由内热上炎所致,故多归于火,先后用养阴药和清热解毒药,调至2~3个月,不但咽喉干痛未除,还增加了小便频数,两足厥冷,经亲友介绍,就诊于余。中医查体所见,面热足冷,咽部黯红,肿大不明显,咽喉干痛不甚,伴见口干能饮而渴不解,小便频数,时而口鼻干燥,口舌生疮,时而咽痒,咳嗽,并有头晕,乏力等症。舌质黯红,无苔,脉虚弱而数。

辨证:

面热足冷同时存在者,多为肾阳虚于下,而格阳于上,此无根之火,虚阳上浮,故而面热;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也。临床上,口干能饮而渴不解与小便频数并见者,多为肾阳亏虚,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失职,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承,也不能化气以摄水,而水尽下趋,故出现《金匮要略》所说的“以饮一斗,小便一斗”的病理现象。

要特别注意本案的主症,咽喉干痛但不甚,咽部黯红,但肿大不明显,同时没有影响到声带和会厌,所以声音和吞咽无明显症状。时而口鼻干燥,口舌生疮,时而咽痒,咳嗽及头晕,乏力等症,皆阴阳两虚,无根之火,虚阳浮动于上,脑髓失于濡煦所致;舌质黯红,脉虚弱而数,可谓阴阳两虚,下寒上热的佐证。综观本案,四诊所见,脉症病史合参,其主要病因病机可谓肾阳不足,虚阳上浮,下寒上热之慢喉痹。此证单清其上,则有损下焦肾阳,只温其下,则上焦无根之火益彰。

治则:

滋肾阴,助肾阳,化生肾气,引火归原。

方剂:

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

熟地20g,净萸肉15g,麦冬20g,石斛15g,北沙参30g,金银花15g(后下),玄参15g,桔梗15g,薄荷8g(后下),淫羊藿12g,肉桂6g,炮附子8g,鹿角胶10g(烊化)。生姜3片,大枣4枚为引,7剂。

煎服方法:

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次,每次250~300ml。

2010年12月6日的二诊:服上方7剂后,小便次数明显减少,咽喉干痛有所缓解,足冷也有所减轻;但仍感头晕,乏力,咽痒干咳。脉舌无显著变化。

处方:

熟地15g,净萸肉12g,麦冬15g,石斛15g,北沙参30g,玄参15g,桔梗15g,西洋参10g,浙贝母10g,炒杏仁15g,肉桂5g,炮附子8g,鹿角胶10g(烊化)。7剂。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

2010年12月13日三诊:服上方7剂后,精神好转,头晕、乏力已不明显;咽痒,咳嗽也已平息;唯舌根部仍有两处小溃疡,面热足冷之状亦未完全消除。舌苔较前正常,脉象较前有力。

处方:

熟地15g,净萸肉12g,麦冬15g,北沙参30g,玄参15g,桔梗15g,西洋参10g,巴戟天12g,炮附子8g,肉桂8g,盐知母15g,盐黄柏8g,鹿角胶10g(烊化)。7剂。药引及煎服方法同前。

2010年12月21日四诊:经过三次复诊调治,共服药20余剂,咽喉干痛已解,面热足冷已除,余症随之先后平复。嘱其以右归丸巩固治之,以善其后。

[按语]

关于本案的命名,该案的主症咽喉干痛但不严重,咽部黯红而肿大不明显,亦未影响声音和吞咽,故名为慢喉痹。如清·孙德润《医学汇海》说:“慢喉痹者,其肿不甚,痛亦不甚,饮食能下,常见气体虚弱之人,或操劳过度之人,多见此慢痹之症,乃虚火也。”

关于“地黄饮子”,本方原名地黄饮,《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少许薄荷,《圣济总录》名“地黄饮子”,主要功效是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本案加减后,更适其下寒上热的主要病机。方中以熟地、净萸肉、麦冬、石斛、北沙参、玄参滋补肾阴,以生肺金,母子同治,金水相生;以淫羊藿、肉桂、附子、鹿角胶助肾阳,化生肾气,引火归原,以敛浮阳;又以金银花、薄荷、桔梗轻清上行,清利咽喉窍道;再合姜枣和中扶正,开发气血之源。综观本方,可谓标本兼顾,阴阳双补,温下清上,阴中求阳,达到滋肾阴,助肾阳,化生肾气,引火归原之目的。正如徐大椿的《医略六书》所说:“肾脏阳衰,火反发越于上,遂成上热下寒之证,故宜引火归原法。” wfnv17FKe1FNTOLO76GTaaUSGXUMe4d4EbCujqPRfoz7mBTDNLPw95sYlFa3gBQ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