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单节段胸椎结核,椎旁脓肿不大,估计能较彻底清除的。
2.其次要至少有如下情形之一:①明显骨质破坏造成椎体塌陷、椎体不稳的;②脓肿、干酪样坏死物质压迫脊髓神经,神经症状明显或进行性加重的;③形成明显后凸畸形或畸形进行性加重的;④形成大空洞、明显死骨的。
3.对于病灶以椎间盘为中心的、椎体病灶破坏在椎体中后2/3的及病灶偏于一侧的,尤其适用。
4.上胸段病变,估计前入路手术风险极大的,也比较适用。
1.一般情况差,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或者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低下,不能耐受手术者。
2.伴有椎体前巨大脓肿,或远处流注脓肿,以及前侧窦道形成的。
3.多节段结核,单纯后入路不能完成病灶清除及脊柱重建的。
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X线、CT和MRI检查以确定结核病灶位置、骨质破坏程度、脓肿大小、脊髓受压情况、局部后凸畸形情况等;抽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T-SPOT检测;拍摄胸部X线片,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以排除心肺手术禁忌疾病。
术前常规给予异烟肼300mg、利福平450mg、乙胺丁醇750mg、吡嗪酰胺每次750mg,均每天晨起空腹顿服;肌内注射链霉素,每次750mg,每天1次。抗结核治疗2~4周,如果患者结核中毒症状明显,可加用异烟肼20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
加强营养,积极纠正患者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对于无瘫痪症状的患者,等红细胞沉降率恢复正常或明显下降时进行手术(一般需要红细胞沉降率<60mm/h);对于瘫痪进行性加重或完全性截瘫的患者需尽快手术治疗。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患者取俯卧位于弓形架上。
1.切口为后正中切口,以病椎为中心,根据术前设计的固定节段,一般暴露病椎上、下各1~3个健康椎体的棘突、椎板、小关节及横突,病灶清除侧暴露到横突外侧5cm左右的肋骨。
2.根据术前设定的固定节段,一般在病椎上、下1~2个健康椎体上各打入2枚椎弓根钉,病灶清除侧的对侧根据骨质破坏程度置入长短不一的螺钉,在病灶清除侧对侧安装钛棒、临时原位固定棒;术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骨质疏松程度),适当增加固定节段,但一般不超过病椎上、下3个椎体,上胸椎按情况可予横突钩固定或加强固定。
3.按影像学检查提示,将相应病椎骨质破坏较多、脓肿较多、脊髓受压较严重的一侧作为病灶清除侧,对侧棒先锁紧,手术床可适当向对侧倾斜一定角度。
4.去除该侧目标间隙(病灶累及椎间隙)下位椎体对应的横突及同序数肋骨及肋骨头共约3~5cm(图6-1A),结扎肋间血管,必要时切除该段肋间神经(一般情况尽量保留肋间神经,除非严重影响植骨重建)。
5.切除病灶清除侧关节突关节、部分椎板至椎弓根内侧缘,保留对侧关节突关节的完整性,并小心剥离骨膜连同壁胸膜直至病椎侧前方(图6-1B)。
6.清除椎旁脓肿,以刮匙刮除坏死骨质,向后方刮除时力度要轻,以防器械突入椎管。用大量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可用软质导管辅助冲洗,配合吸引清除深处脓液及坏死组织。
7.将手术床揺平,安装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松开临时原位固定棒,再依次按后凸矫形需要和/或生理曲度弯棒、置棒,锁紧螺钉。
8.松开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适当撑开病椎之间的间隙(一般撑开2格,2mm即可,否则撑开过度会导致脊髓损伤),探查病灶残腔并修整,做成植骨槽,以过氧化氢及生理盐水冲洗,再放置链霉素(1g),置入相应大小的同种异体骨块或异形钛网(图6-1C),确保置入牢固,再次安装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适当抱紧卡紧植骨块。
图6-1 手术切除范围示意
图中阴影部分为可切除部分:A.切除范围后面观,去除该侧目标间隙下位椎体的横突及同序数肋骨及肋骨头共约5cm,结扎肋间血管,可切除该段肋间神经;B.切除病灶侧关节突关节、椎板至椎弓根内侧缘,并小心剥离骨膜连同壁胸膜直至病椎侧前方;C.为切除一侧关节突关节、肋横突关节及小段肋骨以后,向外推开胸膜,清除病灶后植入骨块,上方阴影部分为酌情切除部分。
9.深部放置硅胶引流管一根,尖端直抵达椎间植骨块,在椎板后方及关节突间行植骨融合,并放置引流管一根,后逐层关闭伤口。
术后应用抗生素2~3天,引流量<20ml/24h时拔除伤口引流管,2周拆除伤口缝线。尽早下床戴支具活动。术后异烟肼(isoniazid,INH,H)、利福平(rifampin,RFP,R)、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Z)、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E)即HRZE四联药物抗结核治疗2个月,然后用HRZ三联抗结核药物治疗9~15个月。术后半年戴支具保护,忌弯腰负重。每个月门诊复查1次,监测ESR及肝、肾功能,每3个月行1次X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