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手术操作

本术式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单纯后入路正中切口,术中切除一侧的小关节及椎板(胸椎则包括该侧相应的小段肋骨),保留对侧关节及部分椎板,从后方行前方椎体间病灶清除、神经减压、前方支撑植骨及畸形矫正等。通过实施本新术式,成功解决了传统手术中许多需前后入路两个手术入路、两个切口、两次手术才有可能解除疾患的问题。同时,使原本一直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瘫痪率极高的,诸如上胸段脊柱结核等棘手问题迎刃而解。

一、体位

手术体位见图2-1。

图2-1 手术体位——俯卧位

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俯卧位。

二、手术视野显露

切口为后正中切口,以病椎为中心,根据术前设计的固定节段,一般暴露病椎上、下各1~3个健康椎体的棘突、椎板、小关节及横突,病灶清除侧暴露到横突外侧5cm左右的肋骨。

三、置钉策略

1.根据术前设定的固定节段,一般在病椎上、下各1~2个健康椎体上各打入2枚椎弓根钉,病灶清除侧的对侧需根据骨质破坏程度置入长短不一的螺钉,在病灶清除侧对侧安装钛棒,临时原位固定。

2.术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如骨质疏松程度),适当增加固定节段,但固定节段一般不超过病椎上、下3个椎体。

(1)上胸椎按情况可予横突钩固定或加强固定。

(2)胸、腰段交界位置,处于脊柱活动范围小与活动范围大的交界位置,应力较大,常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且畸形合并有严重的脊髓压迫,置钉需要同时满足稳定脊柱、矫正后凸畸形且避免术后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

(3)腰段因活动度较大,若固定节段过长,术后对日常生活会产生较大影响,因而对于腰段脊柱结核,应尽量采取短节段固定,对于椎体破坏程度小于椎体高度一半的情况,可以考虑单节段固定,但前提条件是固定必须可靠,为增加置钉的牢靠程度,上、下置钉的钉道方向尽量靠近上、下终板(但不能穿透终板)。

四、神经减压

按影像学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提示,将相应病椎骨质破坏较多、脓肿较多、脊髓受压较严重的一侧作为病灶清除侧,对侧棒先锁紧,切除病灶侧关节突关节、椎板至椎弓根内侧缘。将后方椎板切除后,先间接减压椎管内脊髓,胸椎则去除该侧目标间隙(病灶累及椎间隙)、下位椎体对应的横突及同序数肋骨及肋骨头共3~5cm,结扎肋间血管,必要时切除该段肋间神经(一般情况应尽量保留肋间神经,除非严重影响植骨重建),保护好神经、脊髓,从后方将前方病灶清除,可将脊髓神经的压迫直接去除(图2-2)。在进行该操作时,后方椎板的部分切除达到间接减压,为前方的直接减压提供更多的缓冲空间,且在直视下完成,脊髓的减压即彻底、又安全。

图2-2 手术减压切除范围

切除一侧的小关节、椎板及邻近肋骨3~5cm。

五、病灶清除

将相应病椎骨质破坏多的一侧作为病灶清除侧,对侧棒先锁紧,手术床向对侧倾斜约30°。去除该侧目标间隙(病灶累及椎间隙)一侧的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对于胸椎则需切除下位椎体的横突及同序数肋骨及肋骨头共约5cm,必要时切除该段肋间神经。清除椎旁脓肿,以刮匙刮除坏死骨质及坏死的椎间盘组织,向后方刮除时要轻,以防器械突入椎管,刮除上、下病灶组织时,应尽量保留亚健康骨质(图2-3)。过氧化氢(又称: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可用软质导管辅助冲洗,配合吸引清除深处脓液及坏死组织。

图2-3 单纯经后入路行前方病灶清除后所见

病灶清除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即CT、MRI)及术中肉眼所见,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制定个体化病灶清除范围。一般来说病灶清除范围如下。

1.结核病灶内外的寒性脓肿、结核肉芽组织、死骨、空洞、特别是坏死的和/或病变侵及的椎间盘,由于其不易被吸收,妨碍结核病变的愈合,随时可能导致结核复发,因此应尽早将其清除。

2.对早期尚未形成明显硬化的结核病灶壁,由于病灶周围骨质疏松,对病灶壁的刮除要慎重,防止健康骨质的丢失。硬化壁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①活动性病变的硬化壁;②静止稳定性病变的硬化壁。

(1)活动性病变的硬化壁:因病灶内有脓液、干酪样物质、死骨、肉芽组织、坏死椎间盘及坏死液化组织等,病灶边缘硬化范围较小且硬化不完全,硬化区内可能有死骨或肉芽,这种硬化为不稳定性硬化,随病变进展可演变为死骨、坏死液化组织,影响病灶的治愈。另外,由于硬化壁环绕封闭,使得抗结核药物难以进入病灶区,因此如果患者一般情况允许,应尽量予手术清除,但由于此类硬化壁常不规则,因此在术中应结合影像学资料表现,切勿过多地切除亚健康骨质。对于合并诸多并发症或体质低下的患者,一般仅切除部分硬化壁(即满足植骨床的上、下端植骨接触面)至骨质创面出现点片状渗血,保证局部的良好血运,以利于抗结核药物的渗透。我们并不主张大范围切除硬化壁,因为大范围切除硬化壁可引起术中大出血,给患者造成较大的手术创伤,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

(2)静止稳定性病变的硬化壁:通常多见于病变稳定、病程较长的病例,临床症状较轻,是一种慢性稳定性病变,硬化区通常较大,有时可涉及整个椎体。这种硬化为稳定性硬化,通常硬化可维系数年,患者若无症状无须手术治疗。

在前纵韧带下方形成的影像学表现为纵跨病变椎间隙的骨桥,尽管骨质硬而脆,但可起到一定的局部稳定作用,因而术中可予以保留。

六、畸形矫正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将手术床揺平,安装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松开临时原位固定棒,再依次按后凸矫形需要和/或生理曲度弯棒、置棒,锁紧螺帽;松开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适当撑开病椎之间的间隙(一般撑开2格,即2mm即可,撑开过度会导致脊髓损伤),探查病灶残腔并修整,做成植骨槽,以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冲洗,再放置链霉素(1g)、取相应大小的同种异体骨块或异形钛网置入,确保置入牢固,再次安装椎间隙入路侧固定棒、适当卡紧植骨块及钛网,重建前中柱的稳定性(图2-4)。畸形矫正后,毛糙后方残留椎板及小关节,用异体骨或自体骨植骨,对后柱结构进行重建。

图2-4 经后入路行前方2枚异形钛网支撑植骨

七、术后引流

深部放置硅胶引流管1根,尖端直抵椎间隙病灶内,在椎板后方及关节突间植骨融合,放置引流管1根。椎间隙内的引流管一般选择方便术后局部注射结核药物的引流管,引流管放置的时间可以适当久一些,为了方便局部结核药物的注射,部分结核患者可以放置1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张宏其 唐明星) 8ho2f1qM3Oc6NAinklUIs1bX1i+S3l8I5EdxlCeNymftthno8oENbBtGgCl8+00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