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干眼的诊断;
2.明确干眼病原学分类,选择恰当、个体化的治疗方式;
3.打破恶性循环,恢复泪膜稳态的动态平衡,从而最大程度缓解干眼患者的不适症状;
4.预防症状和体征的恶化;
5.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疾病诊治。
干眼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和行为习惯,改善生活环境非常重要,尤其对于轻度干眼患者,健康宣教尤为重要。中重度干眼患者可根据诊断分类,选择恰当、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此时可引入物理治疗(睑板腺按摩、强脉冲光治疗等),并结合药物治疗。在干眼治疗过程中,关注干眼患者眼表炎症反应的处理,如睑缘清洁、控制结膜的炎症反应、全身的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对于重度干眼患者,巩膜镜等治疗因产品注册证问题,目前在我国尚未开展,需要在未来积极引进和应用,新出现的手术方式也已在我国部分医院开展,具体疗效及适应证的把握需要更丰富的经验积累。综合全球及地区的多种干眼共识,我们可适当借鉴其分级诊断和治疗经验,使我国的干眼诊断标准更具有实用性。
(梁庆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