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缺铁性贫血的认识历程

现代营养学中,贫血定义为人体单位容积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总体积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人群的参考值。显然,贫血一词是对病症的描述,不关联病因。引起贫血的原因多种多样,特征性遗传基因、急性或慢性失血、各类疾病和营养不良都可以导致贫血。营养性贫血主要由铁、维生素B 6 、叶酸、维生素B 12 、维生素A、维生素C等营养素缺乏导致,其中铁作为血色素主要成分,直接影响红细胞的形成和功能,铁缺乏导致的营养性贫血较为普遍,被称为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定义为体内贮存铁耗竭,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贫血的营养缺乏病。通常的检验方法可以诊断贫血,但确定贫血类型较为困难。有专家指出,通过发病原因、血液特征和病症等给出命名的贫血有40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较为少见的临床重症。营养性贫血,特别是缺铁性贫血是发生率最高的贫血。全球营养报告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20亿人口存在贫血问题,即约28%的全球人口受到贫血的危害。

第一节 铁缺乏的发现

铁缺乏(iron deficiency,ID)是较为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现象,铁缺乏导致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ID与IDA有所差别,因此讨论ID时,应与IDA区别。IDA最为明显直观的表征是皮肤极度苍白,身体疲乏无力。然而贫血作为这些表征的具体原因,很少在早期医学著作中提及,这可能是因为贫血和苍白在许多严重疾病的晚期都很常见。如今,ID可以通过生物化学或骨髓染色方法进行检测,而贫血可以通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常规快速测量来确诊,但遗憾的是,这些检验方法是现代技术方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ID和贫血都没有统一而精准的方法来检测并诊断。直到20世纪30年代,饮食铁摄入不足导致铁缺乏才被确认为是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发病的原因。虽然缺铁也可以导致健康危害,但缺铁而无贫血的营养不良状况通常被忽视,得不到临床医生和铁缺乏者的重视。

一、史前人类的铁缺乏

早期人类会受到ID或IDA的影响吗?考古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旧石器时代ID和IDA较为罕见,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已经普遍发生,发生率与现代基本相同,甚至超过现代。颅骨和眉骨化石中的多孔骨肥厚现象是鉴别史前人类ID和贫血的方法。旧石器时代到史前人类的骨骼遗骸观察发现,颅骨多孔性肥厚(porotic hyperostosis)和眶顶壁筛状眶(cribia orbitalia)造成质地紧密的颅骨和眉骨的生理性损伤,表现为外壁变薄,甚至出现毛发状外表。由于有遗传性贫血的人骨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研究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遗传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和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然而考古研究发现该现象在遗传性贫血低发的北欧和北美地区也普遍存在,部分考古遗址发现婴幼儿骨骼的多孔肥厚和变形现象,从而认为继发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也是该现象的成因。这一推断得到了较多证据支持,例如从采集狩猎向农耕文明变迁时,食物铁含量有所变化。玉米作为广泛种植的农耕作物,在全球广泛传播,由于玉米铁含量较低,且不易吸收利用,从而引发颅骨多孔性肥厚发生率普遍增加。病原感染和寄生虫侵染也可以导致失血性贫血,被认为是骨骼多孔肥厚及变形的主要原因,并且会加剧ID和IDA的影响,这可以解释18世纪和19世纪伦敦贫瘠地区居民高发多孔骨肥厚现象。骨骼内有大量骨髓,是人体造血的场所,ID和IDA会刺激造血干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数量的增加,人体的造血系统会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引起骨骼变化。

二、铁缺乏

铁缺乏症状的表现与缺铁性贫血较为一致,是非特异性的,主要表现为疲劳、嗜睡、食欲不振、情绪低落、面色苍白、用力时呼吸困难。但铁缺乏有一个典型特征——凹甲,这个描述词源自卡兹尼尔森在20世纪的记述,凹甲在古代被称为“利德尼手”(Lydney hand)。这个名字来源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利德尼公园(Lydney Park)。公园中有一个罗马铁矿遗址,其旁边的凯尔特神龛中出土了一个祭祀状青铜前臂模型,其指甲是勺子形状,表明了祭祀者是缺铁的。

在20世纪以前,铁的生物作用研究基本与血液相关。Lemery和Geoffroy在1713年以及Menghini在1747年均发现将血液烧成灰烬后,其中有被磁石吸引的颗粒,进而推测血液中含有铁。1917年Lusk论述美国家庭每天摄入7~35mg的铁,并认为这个量满足需要。吉森大学(University of Giessen)有机化学教授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是许多元素及其作用的发现者,为矿物元素的营养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崇高的学术地位使其在矿质元素营养方面某些错误的认识,阻碍了人们对膳食缺铁营养的进一步探索。Justus von Liebig对动物物理化学系统进行了广泛而详细的研究,开创了生物化学学科。他认为,人体中的矿物质来自植物性食物,植物吸收土壤中无机元素,将其转化形成有机化合物并被人体利用,无机铁不能被利用,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并被传播。直到1906年,柯蒂斯还写道:“植物可以把无机元素制造成有机物,而动物却根本做不到这一点。”Russell Henry Chittenden(1856—1943)是美国生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认为饮食中的无机盐类除了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没有直接的营养作用,仅仅是“营养的辅助物”。

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生理化学教授Bunge(1844—1920),对Justus von Liebig关于无机铁与营养无关的观点表达了怀疑,他认为膳食中无机铁摄入不足会导致贫血,因而被尊为是IDA的发现人。但他关于铁营养的论著有些逻辑混乱,还未形成理论,一方面他认为缺铁会导致贫血,另一方面认为“很难想象饮食中的铁会少于人体日常的需要”。Bunge研究发现母乳中的铁含量非常低,而新生婴儿肝脏和肾脏中的铁含量远远高于年龄较大的婴儿、儿童和成人。他发现菠菜、蛋黄、牛肉、苹果和扁豆中含有高浓度的铁,认为麸皮中的铁不能被有效利用,否则全麦面包会比白面包更流行。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指出,肉类中血红蛋白的铁吸收很差,这与今天关于血红蛋白中卟啉铁是吸收率较高的铁的科学结论完全相反。

Bunge认为没有任何食物富含足够的铁可以有效治疗缺铁。Bunge对铁盐治疗低色素贫血和萎黄病提出质疑,呼吁要以实验证据为基础。“仅谈经验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知道的更清楚,严格控制的实验在哪里?统计数据又在哪里?”。

Bunge的学生Aberhelden最终证明了无机铁可以从胃肠道吸收,但这种观点普及的十分缓慢。虽然血红蛋白制剂治疗缺铁已经有较长的历史,1923年Hutchison仍指出“血红蛋白及其衍生物中所含的铁吸收较低”。Hutchison对喂食肉类的狗比喂食牛奶的狗体内含铁更多的试验进行讨论,他得出了一个不合逻辑的结论,环境本身提供了足够的铁,专门为人或狗补充铁是不必要的。与此同时,Helen Mackay(1881—196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为她的《婴儿贫血的概念改变》一书收集了大量数据,她认为补充铁是十分必要的。

铁营养作用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历程,铁缺乏至今仍然是全球性的营养问题,但对铁代谢机制的认知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与早期的经验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铁摄入量的变化

多数人可能认为,历史上膳食铁的摄入状况不如当今。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导致兰开夏郡棉花工业大萧条,贫困和饥荒蔓延。1863年,Edward Smith(1818—1874)被派去调查棉纺厂工人饮食,以确定在失业人员中最少需要多少食物来避免饥饿,后来他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包括来自约维尔、麦克尔斯菲尔德和伦敦的741个工人家庭。

1970年Barker研究了Smith的数据记录,并将其与1965年以来英国工人家庭食品消费支出调查数据结果,以及20世纪30年代城市弱势群体营养素摄入量调查数据进行比较。Barker的研究结果显示,19世纪60年代铁的摄入量高于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从事室内劳作的工人的铁摄入量约为每日12.5mg,露天环境工作的工人约为每日15.9mg,比20世纪30年代城市弱势群体的饮食中多出50%。为此,Barker认为,19世纪IDA流行的原因是铁吸收低下或铁代谢紊乱,而不是因为铁摄入量不足,这从侧面反映了19世纪欧洲饮食中植酸盐(铁吸收抑制剂,抑制铁吸收)含量较高且感染普遍发生。

四、铁相关疾病的发现

在过去的150年里,与缺铁有关的疾病研究发现可谓跌宕起伏。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许多临床医生就曾关注过萎黄病。萎黄病、低胃酸、小细胞性贫血和食管蹼吞咽障碍都属于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表征,随着人类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对其认识也更加全面多样。虽然,过度关注这些临床特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潜在的营养问题。但是随着儿科的发展,饮食中铁元素对预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重要性得到了证实。而现在临床上常见的中年妇女低胃酸低色素性贫血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普卢默-文森综合征/布朗凯利-帕特森综合征(Plummer-Vinson/Brown Kelly-Patterson syndrome)由于Brown Kelly和Patterson于1919年最早在文献中描述了食管蹼吞咽障碍病症,因而以Plummer-Vinson命名存在争议。从Plummer-Vinson的信函中可以确定,他们当时描述的是癔病中的吞咽障碍,而非食管蹼吞咽障碍。另外,1931年Witts和Davies从科学角度研究观察到小细胞贫血与吞咽困难和食管蹼相关,并给予了更为准确的描述。

1992年Logan考证认为,命名争议没有意义,如果按时间,Baillie早在1793年就首次描述食管蹼造成吞咽障碍的病症。食管蹼是指引起食管腔梗阻的黏膜隔,缺铁性贫血是其引发因素,因而普卢默-文森综合征也被称为缺铁性吞咽障碍,铁缺乏导致吞咽障碍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1964年Elwood等人对一个威尔士村庄进行了吞咽困难和普卢默-文森综合征的筛查,发现普卢默-文森综合征患者的血红蛋白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tentration,MCHC)水平显著低于其他患者。目前的观点是,缺铁导致口腔、食管和胃黏膜上皮异常。1996年Pippard认为普卢默-文森综合征是食管异常的一种形式,其他类型的食管异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胃壁细胞抗体、胃酸缺乏症及口腔炎症有关,而且通过单纯铁治疗效果不佳。1994年Chen认为慢性缺铁是导致普卢默-文森综合征的诱因,而普卢默-文森综合征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下降,与缺铁和贫血在高风险人群中筛查,并提供充足且更易吸收的膳食铁干预有关。

对缺铁性贫血的认识,Helen Mackay在伦敦东部进行的婴幼儿观察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Helen Mackay是第一位获得伦敦皇家医师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London)奖学金的女性,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维也纳工作。20世纪20年代,她研究了伦敦东部的婴儿,以确定不同时期婴儿的正常血红蛋白值。Helen Mackay观察到,新生儿在出生时显示出高血红蛋白水平,从出生到2个月左右逐渐下降,然后趋于稳定,6个月后开始进一步下降。虽然较大婴儿的低血红蛋白在非母乳喂养的婴儿中似乎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常见,也更严重,但两种喂养方式均导致6个月后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小细胞低色素血症增多,其中出生体重较轻的婴儿下降最明显。由于尚不清楚这些发现是否反映了正常的生理功能,Helen Mackay进行了进一步的干预治疗试验。

在早期的研究中,Helen Mackay发现来她诊所就诊的婴儿在接受感染治疗和补充牛奶后体重增加。这些干预措施并没有阻止血红蛋白水平的下降。然而,补充铁盐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较大婴儿贫血(即出生后生理下降),可在6个月后开始补充铁预防,补充铁的婴儿与未补充铁的婴儿相比贫血发生的概率有所降低。Helen Mackay也注意到补充了铁的婴儿看起来更健康。补充铁的婴儿呼吸道感染、腹泻和发热人数明显少于未补充铁的婴儿,仅为未补充组的50%。

在1925—1927年间,她给伦敦的婴儿喂母乳、牛奶或配方奶粉,不加任何其他营养素补充剂,进行光照疗法或补充铁剂,但是未对受试的婴幼儿进行随机抽样和全程对照观察。Helen Mackay的试验与现在的金标准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相比,存在明显不足。然而,Helen Mackay的研究发现了婴儿血红蛋白变化的规律,并证明了早产儿的营养脆弱性。她得出了非常明确的结论,即婴儿贫血是由于饮食中缺铁引起的,可以通过铁疗法消除。她的建议是,从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开始,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额外补充铁,因为补铁可以维持婴儿较高水平的血红蛋白。现今,欧盟和许多国家地区的法规要求非母乳喂养婴儿的配方产品中都要补充铁和其他维生素。

Helen Mackay的研究最终把缺铁和IDA联系在一起,确定了饮食中需要充足的铁,并描述了正常婴儿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的复杂性。至此,膳食铁的摄入量,胃肠功能、其他营养素和其他病理对铁的吸收和代谢的影响都成为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研究内容。在婴儿配方奶粉和早餐谷物进行营养添加时,我们认识到全球人口中那些普遍存在的营养弱势群体,包括富裕国家的人群,营养不足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仍然忽视缺铁对弱势群体的危害有多大,铁与许多新陈代谢过程密切相关。Oppenheimer认为缺铁,无论是否伴有贫血,对免疫过程、生长和认知功能的具体影响仍不清楚。我们还认识到,过量的膳食铁和不适当的补铁会引发不必要的自由基活动,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然而,在世界范围内,铁营养的主要临床关注仍然如上述描绘铁的作用那样,即在弱势群体中识别、治疗和预防贫血。

第二节 贫血的发现

贫血(anemia)一词在19世纪以后才出现并逐步使用。但较早的医学书籍中对有些病症的描述与现在的贫血表征颇为相似。中国的中医学中没有贫血一词,但从记载的患者所呈现的症候,诸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经闭,脉细等,与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等贫血的症状较为相似。因此中医的阴虚、血虚、虚劳亡血等表述不仅表明我国古代存在贫血症,同时也说明中医对贫血的探索,并发展出关于贫血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一、萎黄病

欧洲在16世纪就出现了萎黄病(chlorosis)一词,也称绿病(green sickness),被描述为“与少女胃肠道和月经失调相关的苍白萎靡”。《牛津英语词典》(1993年)收录了19世纪早期“萎黄病”的定义,即萎黄看起来像植物正常的绿色部分进行漂白或正常的苍白部分进行染绿。这些描述难以将萎黄病与贫血关联,因为现在贫血患者看起来苍白,但并不是绿色的。对此Hirsch等学者认为,医书上对萎黄病描述中,最突出特征是皮肤苍白且萎靡无力,而当时人们可能用绿来形容这种状态。萎黄病或绿病的记载同样也说明欧洲先民存在贫血症。

John Coakley Lettsom(1744—1815)在其著作中将萎黄病描述为面色苍白、心悸、呼吸困难、外观浮肿、食欲不振、倦怠和闭经等症状,其中除了闭经很难用贫血解释外,其他描述与现在对贫血表述基本一致。那个时代,认为萎黄病是年轻女性特有的疾病,甚至直接称之为处女病,认为她们待在室内,缺乏阳光、新鲜空气和运动,加上性欲旺盛或纵欲,从而产生萎黄病或绿病。

18世纪末,血液显微观察、红细胞计数技术已普及,血红蛋白已可以检测,虽然检测的准确性较低,Gabriel Andril(1797—1876)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并报告萎黄病患者血液中存在红细胞体积较小的现象。研究者一度采用血细胞计数观察萎黄病与血细胞的关系。然而19世纪后期,医生们发现一些中年妇女食欲不振、胃萎缩、胃酸低等胃部疾病与单纯性低色素贫血往往同时出现,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单纯性低色素贫血是否是一种特有疾病的长期争论。客观上导致贫血的探索更多关注于胃肠道生理的研究。Taylor和Wells作为这种认识的代表学者,认为贫血缺乏病理学依据,可能是不良饮食卫生习惯导致的胃部疾病所致,而且通过新鲜空气、适宜的食物以及运动锻炼,会使病情恢复。贫血与低胃酸相伴随,曾长期困扰贫血研究。一些学者认为低胃酸只是贫血中的一些特例,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低胃酸是贫血的原因,但无法解释低胃酸究竟如何造成贫血。

1895年Stockman采用血液显微观察、红细胞计数方法,发现63个萎黄病患者的红细胞体积普遍较小,计数低,存在畸形现象,血红蛋白含量较低,且有50%以上贫血病患者存在消化不良。为此他认为之前的研究并未发现萎黄病的直接原因。Stockman观察到15个患者平均铁摄入量为6~8mg/d,而2个低胃酸女孩日平均铁摄入量分别为2.6mg/d和1.2mg/d。Stockman的结论是月经过度和饮食中铁的摄入量较低是萎黄病的直接原因。虽然这一观点仍然把萎黄病和女性联系在一起,但已经引领贫血研究走向正途。

即使在Stockman之后,把年轻女性性欲望和纵欲作为萎黄病原因的认识还长期存在,1907年Weber认为年轻女性生殖器官变化引起了暂时性造血功能障碍。1795年Lettsom将萎黄病归因于紧身衣,认为紧身衣这种社会现象,束缚腰身,约束行为,使年轻女性身体变化、进食减少并容易感染,最终导致萎黄病。甚至到1980年,Wintrobe还评论说,19世纪末萎黄病的消失更多地归因于紧身衣消失,而不是任何经济或环境变化。19世纪之前,萎黄病一词频繁使用,但到20世纪初,该词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有歧视且更为科学的贫血一词。

二、贫血

19世纪末期,研究者注意到贫血往往伴随低胃酸,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Wintrobe和Beebe总结了20世纪30年代初对贫血的理解,认为“有迹象表明,单纯性低色素贫血的发生,是因为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血红蛋白满足身体需要,或由于饮食中提供的血液建筑材料不足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无法弥补正常的失血”。人们再一次回到对贫血的本质质疑,低色素贫血是一个确定的疾病过程吗?当时已经是微量营养素缺乏被认知的时代,对铁代谢和血液的研究进展已足以可以将二者结合到一起来讨论。

1931年,Davies和Witts的论文报告了铁在成人贫血症中的作用。Davies还揭示了铁缺乏的其他症状,如皮肤和上皮结构,包括指甲、舌头和食管的变化,以及铁剂治疗对妇女贫血的改善效果,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低胃酸的治疗效果。他认为铁缺乏导致了胃萎缩和低胃酸,而不是反过来。其结论是铁缺乏导致低胃酸,而低胃酸又会影响铁吸收,最终血红蛋白减少引发贫血。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铁,通过补充铁可以治疗贫血。Witts则纠结于将慢性小细胞贫血归结为膳食缺乏性疾病,但也将贫血解释为血液中游离铁减少,导致血红蛋白减少。他认为,不能把贫血仅仅归咎于膳食,但承认许多妇女不能从膳食中获得足够的铁。他还提出了低胃酸导致低色素贫血的途径,即胃酸缺乏会引起食欲不振、胃中游离酸的缺乏会影响铁的吸收以及体质虚弱常与贫血有关。1961年Jacobs对铁缺乏与低胃酸的解释是,正常的线粒体功能依赖于充足的铁。缺铁时,上皮细胞中线粒体酶受到影响,难以维持正常的能量代谢,从而受损,随后表现为口腔、食管和胃黏膜受损。铁缺乏导致低胃酸这一结论结束了贫血研究中的一个长期困扰。

回顾历史,贫血对个人,特别是对女性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甚至成为女性歧视的帮凶。萎黄病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症状。因为贫血会导致极度虚弱、身体不适、精神萎靡,甚至错乱,在古代经常被诊断为歇斯底里或癔病,而遭受非人待遇。在社会习俗中,贫血女性的虚弱被认为是为了引起别人关注的伪装,或逃避劳作的借口,甚至被认为是过度淫乱的表现。欧洲早期甚至认为是处女膜干扰了经血流动,曾出现放血或破坏处女膜的治疗方法。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科学的进步让人们了解到,女性的月经会导致定期大量失血,流产和分娩也会导致严重失血,子宫内膜异位或子宫肌瘤等女性疾病也可导致严重的机体内部失血,这就是为什么社会发展到现在,女性仍然是贫血高发人群、承受贫血及相关疾病负担的原因。相比女性贫血,同样让人痛心疾首的是作为贫血高发人群的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高龄老年人,其贫血问题长期被社会忽视。如今,贫血仍然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和临床医学问题,数以亿计的妇女、儿童、老年人和疾病人群,正在遭受贫血带来的痛苦,社会为此付出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三节 缺铁性贫血的发现

一、铁治疗贫血

虽然早期没有人意识到,铁缺乏是贫血的主要原因,但在治疗萎黄病中使用铁已经是几个世纪以来的普遍做法。得名于罗马专业工作者chalybeate的卡律贝斯铁矿水,被认为具有治疗作用。许多英国温泉小镇声名远扬,其中一些古老的浴室是从罗马时期保留下来的,但其声名主要归功于卡律贝斯铁矿温泉。Sydenham(1624—1689)倡导使用一种被称为“糖化剂”的制剂来治疗贫血。糖化剂做法是将铁屑在莱茵酒中长时间浸泡,再经过滤、加糖、煮制成黏稠的糖浆。富铁水(chalybeate water)也是备受推崇的萎黄病治疗方法,其名字来源于比利时一个温泉浴,该温泉浴为英国人度假建造,享有健康度假胜地美誉,宣称对萎黄病治疗特别有效。据报道,富铁水的碳酸铁含量在0.07‰~0.27‰。

1832年,Blaud推出了含有1.39g硫酸亚铁和0.1g碳酸钾的药丸,这些药片被广泛推荐用于治疗萎黄病和其他疾病。最初的药片含有64mg的铁,但后来专门在药片中添加砷,当时认为铁加砷的治疗效果更好,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30年代。但在过程中,一些学者对此方法提出严肃质疑,其代表人物是有机化学家Bunge。这些质疑不仅影响了铁片剂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对缺铁性贫血的科学探索。

二、血红蛋白与贫血

尽管富铁水的应用较早,但铁在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形成及功能方面的作用却又经过了几个世纪才被认识到。Swammerdam(1637—1680)在1658年发现了青蛙血液中存在十分微小的球状物,而Malpighi(1628—1694)4年后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随后Leeuwenhoeck(1632—1723)用显微镜观察血液并对血细胞进行记录和描述,但仍不了解这些球状体或细胞的作用。William Harvey(1578—1637)于1628年提出了血液循环的学说,实现了对血液的重新认知。Malpighi利用青蛙实验证明了肺中存在毛细血管循环。Richard Lower(1631—1691)提出红细胞携载空气中非氮成分,遗憾的是,他的发现并未引起重视。之后,Antoine Lavoisier(1743—1794)发现血液在氧化作用下由深紫色变为鲜红色,但直到200年后,德国生物化学家Felix Hoppe-Seyler(1825—1895)才通过吸收光谱法,发现了血红蛋白,一种由蛋白质和血红素组成的复合体。Stokes(1819—1903)发现血红蛋白在氧的作用下可以呈现两种可相互转换的形态。Paul Ehrlich(1854—1915)发明苯胺血斑膜染色法,使得血液细胞形态观察成为可能,从而诞生了现代血液学。

红细胞计数技术出现于17世纪,细胞染色技术出现在18世纪末期,而血红蛋白的测定技术在20世纪才逐渐成熟。这就是为什么缺铁性贫血一直得不到认识的原因。现在我们知道,即便血红细胞较小,血红蛋白含量较低,红细胞计数通常仍然接近正常值,因此仅靠红细胞计数很难判断是否贫血。 ib/4/qGVCNu69QAUfDtNUT7OZn/0ACcipaekVBH7WQte/jHO8BP7VRuZtclu+MW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