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的使用历史与现状

一、非选择性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

第一个BZD为氯氮 (chlordiazepoxide),又名利眠宁(librium),由Hoffmann-La Roche制药公司于1959年引入临床。其后,由该公司开发的地西泮(安定)于1963年上市,氯氮 和地西泮一度成为该公司最具商业价值的两种药物。至1977年,BZD成为全球处方量最多的药物。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数十种BZD合成并投放全球市场,由于该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而逐渐替代巴比妥类等老一代的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 [2]

BZD的临床使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对其疗效和安全性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国外资料显示,尽管目前某些抗抑郁药也有良好的抗焦虑特性,但作为短期缓解焦虑、失眠等的药物,BZD的处方量并无明显减少 [3] 。2008年,美国18~80岁的成年人中约5.2%使用BZD,使用比例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女性的使用比例将近为男性的2倍 [4] 。2018年,美国约有10.7%的人使用BZD,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比例更高,为12.6% [5] 。2019年消费最多的苯二氮 类药物是阿普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氯硝西泮、溴硝西泮、氯美他西泮和艾司唑仑 [6]

国内尚缺乏此类药物使用现状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阎媛媛等(1997)报道,国内20世纪90年代4所大型综合医院门诊BZD的处方量约占总处方数量的1.32%~7% [7] 。有关调查发现,综合医院BZD的处方比例基本维持稳定,而Z药增长迅速 [8] 。精神专科医院的某些调查发现,门诊患者中BZD和Z药的使用都有上升趋势 [9] ;37%的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使用BZD,其中半数以上患者连续使用超过24周 [10] 。对上海、长沙、成都、武汉四市精神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医院精神科)2018年度全年门诊处方的调查显示 [11] ,近半数门诊患者处方过至少1次镇静催眠药;0.4%~1.2%的门诊患者至少连续3个月被处方日均60mg地西泮当量的镇静催眠药(包括BZD和Z药)。我国台湾地区的调查发现,BZD和Z药的处方总数在2000—2010年分别增长了238%和450%,2010年时分别占2类药物处方总数的53%和47% [12] 。遗憾的是,国内很少有关于镇静催眠药使用者不良后果的专门研究。

上述资料提示,BZD目前仍然是临床使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之一,是焦虑、失眠、癫痫、酒精依赖急性戒断患者及某些躯体和精神疾病患者改善失眠、焦虑、激越等症状的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药物。

BZD持续且广泛使用的可能原因有:能快速缓解焦虑和某些其他疾病的症状;能很好地缓解抑郁症伴发的焦虑症状;当用于焦虑障碍时,其不良反应似乎比抗抑郁药要轻;使用方便灵活,可以单次给药、间歇使用、短期使用;如处方和管理适当,对某些患者甚至可以长期使用(当然,证据也并非充分,但临床上长期使用固定小剂量而自觉受益的患者也很常见)。

二、选择性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

20世纪80年代末,选择性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sBZRA)出现,因其中许多药物的名字以字母“Z”开头,故又称Z药(Z-drug) [1] 。1989年,英国接连批准了佐匹克隆(zopiclone)和唑吡坦(zolpidem)。1999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扎来普隆(zaleplon)可在美国销售。其后,FDA相继批准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缓释片及酒石酸唑吡坦舌下含片。这些产品的适应证是失眠障碍,而实践也证明其对失眠障碍确切有效 [13] 。有限的证据还提示,Z药的耐受性比BZD发展慢,诱发躯体依赖和成瘾的倾向可能较BZD更小 [14] 。但由于数据(尤其是长期效果的数据)有限,故尚难得出确切的结论。尽管存在争议,Z药还是被广泛用于治疗睡眠障碍。有调查发现,1993—2010年美国Z药的处方比例从2.3%增加到13.7%,而BZD的处方比例从23.5%下降到10.8% [3] Fn0K9G/ibfhFQbgj1w6yhDUgEWWZcDS8UE0ZsbY6wDR7IXNgexrHygdSwK7gd+TE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的临床使用

一、非选择性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

BZD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γ-GABA)对GABA A 受体的作用,产生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抗癫痫)及肌肉松弛等作用。一些短效BZD在高剂量时可引起顺行性遗忘和分离(dissociation)状态。BZD因起效快、疗效确切、短期使用耐受性好及相对安全等特征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其适应证主要包括焦虑、失眠、激越、癫痫、肌肉痉挛、酒精戒断的治疗及外科手术前的辅助用药。BZD大多口服给药,必要时也可静脉、肌内或直肠给药。BZD可分为短效、中效及长效3类。短、中效类药物多用于治疗失眠,而长效类药物更多用于焦虑障碍和酒精依赖急性戒断的治疗。2015年的一项meta分析发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SRI)、BZD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NRI)对焦虑障碍的疗效要优于心理治疗 [15]

目前对BZ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已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总体上,短期使用耐受性好、安全有效;而长期使用则由于各种躯体不良反应、耐受性增加、有效性降低及依赖和戒断症状等而备受争议,因而长期使用受到限制。一般认为,老年人不应首选使用BZD来治疗失眠。如确需使用,医师要与患者及照料者沟通提示可能的风险,尤其是驾车意外和跌倒风险 [16]

孕妇使用BZD的安全性尚存争议,使用时需仔细权衡利弊。BZD过量服用可导致危险,但其毒性远低于巴比妥类药物,单独使用很少致死,但如与酒精、鸦片等其他中枢神经抑制剂同用,则危险性增加。短期使用BZD可能对认知的多个领域有负面影响,主要是干扰记忆的形成和巩固,并可能导致顺行性遗忘,但长期使用对认知的影响则存有争议。耐受性和依赖是长期使用的最主要的问题,一般认为对镇静、催眠、抗惊厥和肌肉松弛的耐受性发展较快,对抗焦虑作用的耐受性发展较慢,但很少有证据表明持续使用4~6个月仍然具有抗焦虑作用 [17] 。总体上,对遗忘效应和抗焦虑作用是否存在耐受性尚存争议。

二、选择性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

基于对BZD的安全性问题的考虑,Z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发用于治疗失眠障碍。Z药是一类在药理作用上与BZD类似的药物,且药理效应及不良反应风险类似。但Z药与BZD的分子化学结构不同,与BZD类似,Z药是GABA A 受体的正向别构调节剂,通过选择性结合并激活GABA受体复合物上的特定苯二氮 受体亚型来发挥不同的效应,因选择性激活苯二氮 受体亚型,故理论上该类药物是具有较少(或没有)抗焦虑、抗惊厥及肌肉松弛作用的镇静催眠药。

唑吡坦、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是最先进入临床使用的Z药,专门治疗失眠障碍。临床使用发现,它们对失眠障碍的疗效与BZD相当,比巴比妥类药物更安全 [13] 。有限的证据提示,与BZD相比,Z药的总体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发展较慢且致依赖的倾向性更小 [14] 。但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认为,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Z药优于BZD,故推荐治疗失眠障碍要基于价格及患者的偏好选药 [13] 。Z药同样存在耐受性、依赖及其他各种不良反应,故不建议长期使用 [17] 。总体上,由于证据有限,目前还不清楚Z药是否比BZD更好,因此建议对Z药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做进一步的研究。 Fn0K9G/ibfhFQbgj1w6yhDUgEWWZcDS8UE0ZsbY6wDR7IXNgexrHygdSwK7gd+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