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防止并发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最终使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会。规范的康复治疗流程和治疗方案对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康复的管理涉及多学科、多部门、多角色的合作与参与,其中包括患者与照护者的参与。
《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2011年版)推荐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尽早进行康复治疗。一般来说,在发生脑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脑卒中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都需要照护者参与。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现在很多脑卒中患者和家属能意识到康复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康复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方面,部分患者及家属担心活动会使疾病加重或者不知道该如何活动,而选择卧床不动。长期卧床不活动,患者就会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深静脉血栓、压疮等问题。另一方面,有部分患者及家属认识到应该早期进行康复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康复知识,而盲目地活动,可能会加重肢体的痉挛,引起关节肌肉损伤、肩痛、运动姿势的异常,甚至会引发肩关节半脱位、骨折和步态异常等问题。
因此,脑卒中发生后,无论是在医疗机构还是居家康复,患者和照护者都要有尽早且主动康复的理念,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巧,并参与到康复管理中。这样才能加速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潜在的护理费用,节约社会资源。
(施娟 郑加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