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吗

谷传玲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

我们经常听说“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体质偏酸的人易得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平时要多吃碱性食物或喝碱性水让体质呈碱性”。以前,在朋友中流传这种说法,说者完全是出于好意,提醒大家要注意健康。可是随着大家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开始有商家盯上了这个领域,于是出现了“碱性食物”“碱性水”之类的产品。总之,酸性体质危害大,调成碱性才健康。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人体是否存在酸性/碱性体质?是否需要吃碱性食物来调节体质?

人体是否存在酸性/碱性体质

既然我们要探究人体是否存在所谓的酸性/碱性体质,就要溯本求源,先搞清楚什么是酸性/碱性体质。

很遗憾的是,医学中其实并无“酸性/碱性体质”这一概念,我们人体的不同部位,酸碱度是不同的,比如唾液的pH为7.1(接近中性),胃液的pH为0.9~1.5(强酸性),小肠液的pH为7.2~7.8(碱性),尿液的pH为6.5(弱酸性),血液的pH为7.35~7.45(弱碱性)。

既然不同部位的酸碱度不同,所以就无法以酸性或碱性来评估人的体质。也就是说,以酸性/碱性体质对人体进行评价本身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人体在什么状态下最健康

人体不同部位的pH存在差别,有的偏酸性,有的偏碱性,有的则接近中性,这些是为了保证不同部位的生理生化反应能够正常进行,进而保证人体健康。

所以说,身体健康,绝不是简单地将体质维持在酸性或者碱性那么简单,而是要保证不同部位的pH维持相对稳定。那么人体又是通过什么机制来调节不同部位的pH,使它们维持稳定呢?

以血液为例,血液的pH始终维持在7.35~7.45,其变化范围很小,这依赖于人体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这个调节体系包括血液的调节、肺的调节、肾的调节、其他组织细胞的调节。其中血液调节体系最为重要,当体内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增多时,血液调节体系就会向碱性方向调节;当体内代谢产生的碱性物质增多时,血液调节体系就会向酸性方向调节,加上肺、肾的配合,会让血液pH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的说法从何而来

虽然人体的酸碱调节体系非常强大,但是当一些疾病发生时,还是会产生过多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当调节体系对此无能为力时,就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以糖尿病患者为例,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就很容易引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另外,严重的腹泻或呕吐也可能引起体内酸碱平衡紊乱,导致酸中毒。

所以说,引起各种疾病的并不是“酸性体质”,而往往是各种疾病导致了酸中毒。这其中疾病是“因”,酸中毒是“果”,而非人们常说的“体质偏酸”是“因”,疾病是“果”。

简而言之,所谓的“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其中的“酸性体质”其实指的是酸中毒。

食物能否调节体质的酸碱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对于人体酸碱性影响最大的,其实还是疾病,如果偏要从入口的因素分析,药物对于酸碱性的影响也非常大,但是就食物而言,影响力真的非常小。

那么是不是说,以食物来调节人体酸碱性就一点儿意义也没有呢?这当然也是太绝对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酸性以及碱性食物的划分标准。酸碱性食物并不是以口感来划分的,正确的划分方法是:如果消化吸收后的代谢产物是硫、磷、氮、氯等呈酸性物质,这样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如果消化吸收后的代谢产物是钾、钠、钙、镁等碱性物质,这样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常见的酸性食物有谷物、鱼、肉、蛋,常见的碱性食物有蔬菜、水果。

当人体没有糖尿病、痛风等慢性疾病时,自我的酸碱调节体系完全有能力将食物代谢后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和自身生理活动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行自由调节,让人体不同部位的酸碱度维持稳定。这是酸碱调节体系调节的结果,而不是多吃碱性食物的结果。为了刻意追求莫须有的“碱性体质”而一味多吃蔬菜、水果,少吃甚至不吃谷物、鱼、肉、蛋,会引起严重的营养失衡,这对健康的危害可是实打实的。

我们在日常进食时无须考虑食物的酸碱性,只需要考虑营养均衡:首先,食物选择多样,尽量做到每顿饭有谷物、有蔬菜、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其次,谷物做到粗细搭配,蔬菜建议一半是深颜色的,蛋白质至少包含鱼、禽、蛋、奶、豆中的一种;最后,蔬菜量最多,谷物次之,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量可以是最少的,这样就是营养均衡的一餐了。

均衡的营养加上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戒烟戒酒、良好心情,就构成了健康的基石,让健康身体强大的酸碱调节体系去调节酸碱吧,没必要多吃碱性食物来调节,因为这本不是它的活儿。 zGgoyhMzXsUPl9RI7GqgCLIBvDOpzLFEeCuF8fjykFIJwCfOxMkI5bmtkXZEmvAK



益生菌真的无用吗

高洁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于健康饮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面对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益生菌饮料以及夺人眼球的广告宣传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是不是也开始跃跃欲试了,毕竟,如果真如广告所说,我们和健康仅仅隔着一瓶益生菌的距离。

既然大家对益生菌和它对健康的益处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更深层次的疑问也就随之而来:益生菌,是越多越好吗?益生菌,真的无所不能吗?喝下去的益生菌一定会起作用吗?

益生菌是什么

益生菌的英文名叫probiotic,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对生命有益”,所以简单理解,益生菌就是对生命有益的菌。

根据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对健康有益的菌,都是益生菌。在科学研究的实验室里的确可以这样说。然而,当它成了一种商品,这样的归类就显得太不负责任了。

为了让大家吃得放心,我国相关管理机构发布了菌种名单,名单上的菌才有资格成为商品,包括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乳酪杆菌属等15个菌属,40余个菌种。此外,对婴幼儿可用的菌种还有额外的名单规定,包括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鼠李糖乳酪杆菌GG等13个菌株。

益生菌越多越好吗

很多益生菌饮品会用益生菌的含量做文章,动辄就是益生菌含量高达“X百亿”。作为消费者,在选购益生菌的时候,难免会被这些广告词所吸引,是不是益生菌含量越多,效果就越好呢?

我们来看看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益生菌的描述:适量摄入时能够对健康产生益处的活的微生物。

在这个定义中,所规定的内容是目前行业内生产、使用益生菌需要满足的最基本的条件,拆开来看,基本条件一共有3个,即摄入一定剂量、对健康有益、活菌。

由此可知,益生菌能够保持活力十分重要。很多因素会影响益生菌的活力,对于益生菌饮品来说,需要维持低温,包括低温储运、低温售卖等;对于益生菌粉来说,能够耐受室温,但需要避光保存、温水冲调。由此可见,数量真的不是益生菌发挥作用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喝下去的益生菌一定会起作用吗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益生菌的多少固然重要,但是“活菌”更为重要。买到了富含“活菌”的益生菌饮品就一定能达到你期望的神奇效果吗?当然不是!益生菌进入胃肠道后,会与我们肠道中本来就有的菌汇合,共同发挥作用。人体中的肠道菌群组成千差万别,它们与益生菌的相互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益生菌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真的是因人而异。目前关于益生菌的精准调控还在不断研究中,也许很快就会实现“一人一菌”。

益生菌真是无所不能吗

在网络上搜索“益生菌对健康有哪些好处”,会得到无数个答案,益生菌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仙丹”。

这都是真的吗?在实验室里,是!益生菌的功能强大,潜力无限,能抗癌,能降脂,能缓解得了抑郁,能帮助得了消化,什么血糖、血压、胆固醇、炎症、便秘、糖尿病……没有益生菌管不着的。

但是,从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在实验室里筛选到的功能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在实际应用中,FAO/WHO专家委员会认为益生菌有三种功能,即调节胃肠道功能失调、改善肠道免疫力、抑制过敏。

我们国家允许声称的益生菌对人的功能只有两种,即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免疫力。

以后再遇到有关益生菌神乎其神的宣传,你就当是听故事吧。

益生菌的选购技巧

细心的消费者一定会发现,益生菌商品包装上都有标明活菌数,如“10 8 cfu/ml”“10 6 cfu/100g”等。“cfu”你就当它是“个”的意思就对了。就目前的生产技术来说,可以认为数值越高越好,但不能只追求量大,因为标签上的数值是出厂时的检测结果,经过了货架期会有所减少,饮用后再经过消化道里胃酸、胆盐的摧残更会损兵折将。

所以正如前文所说,除了活菌数,菌种活力更为重要。但这个“菌种活力”实在不好判断,除了用身体的反应体会一下,就只能尽量买离生产日期近的产品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含活菌的液态食品需要冷藏,买回家以后要冷藏保存;菌粉制剂常温保存就可以。

除了看活菌数和菌种活力,选购益生菌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选择自己喜欢的,包括食用方法、味道、价格。

2.在生病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服用益生菌需要听从医生的建议。

3.希望补充的剂量充足一些的,可以选择菌粉制剂。

4.想同时搭配奶制品的,可以选择酸奶或奶酪。

5.乳酸菌饮料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需要额外注意饮料的含糖量。

至于“死菌”,也并非完全没有助益健康的作用,益生菌细胞或益生菌的代谢物被称为类生元或后生元,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作用也非常值得期待。 +SHRAdupw0Lwwd+fRuuB8l3FozoKHJOf1G6NjDBkuOgPNE3tyBnk3Lq4s3GOl0o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