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补体系统与疾病的关系

正常人血清中的补体含量相对稳定,补体成分的遗传性缺陷、补体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均与相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一、遗传性补体缺陷与疾病

1.补体成分缺陷

几乎所有补体组分均可发生遗传性缺陷,遗传性补体缺陷所致疾病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2%,以参与前端反应的固有成分(C1、MBL、C4、C2、C3等)缺陷较为常见。MBL及C3缺乏可导致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杀菌作用明显减弱,引发严重的反复感染;C1q、MBL、C2和C4缺乏致补体激活受阻,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不能被有效清除,引发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补体调节蛋白的缺陷

C1INH缺陷导致C1过度活化,C1酯酶持续裂解底物C2,产生大量具有激肽样活性的C2b片段,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发遗传性血管性水肿。I因子缺陷导致C3b和C4b灭活受阻,促进旁路途径中的正反馈放大环路,产生过量的C3转化酶,使血清中C3大量裂解,由于C3的合成不足以代偿其消耗,从而导致C3含量极度减少,极大削弱补体介导的调理吞噬和杀菌、溶菌作用,故I因子缺陷易发生严重的反复细菌性感染。

理论与实践

体内补体含量的异常与临床疾病密切相关:

1.补体含量增高 传染病患者一般可见补体代偿性的增高,但病情危重时,补体含量往往下降,另外某些恶性肿瘤也可表现为C3、C4含量的增高或血清补体总量增高,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2.补体含量降低 ①补体成分大量消耗: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病,类风湿关节炎,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等;②补体的大量丢失:多见于外伤、手术等大失血以及大面积烧伤的患者;③补体合成不足:多见于肝病患者,如肝硬化、重症急性肝炎等。

二、补体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多种疾病包括感染、肿瘤及移植排斥反应等均与补体密切相关。

1.补体与感染性疾病

某些病原体(尤其是病毒)经长期进化可借助补体成分入侵宿主细胞或逃避攻击,其机制为:①微生物感染细胞后,表达补体调节蛋白的模拟物,抑制补体的活化及溶解效应,从而保护靶细胞免遭补体系统攻击;②包被于微生物表面的 C3b、C4b和iC3b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R1和CR2结合,使病原体侵入细胞,导致感染扩散;③某些膜型补体蛋白可作为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细胞的受体,如CR2为EB病毒的受体,MCP是麻疹病毒的受体,DAF为柯萨奇病毒和大肠杆菌的受体。

2.补体与炎症性疾病

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活性片段如C3a、C5a,一方面可作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使之释放或合成炎性介质,另一方面可激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等,使其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此外,补体系统与凝血系统、激肽系统、纤溶系统以及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可加剧炎症反应。补体参与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的发生,因而适当抑制补体功能可能有利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3.补体与肿瘤

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抗肿瘤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但肿瘤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逃避补体系统的攻击。近年发现,多种肿瘤细胞表面上调表达一种或多种补体调节蛋白,有效阻止补体系统的激活,参与肿瘤的发生。

4.补体与异种器官移植

猪是人类异种移植物的首选来源。已发现,猪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表达α-半乳糖苷抗原,可与人体内天然抗体(IgM)结合而激活补体,导致超急性排斥反应,也成为制约异种器官移植的关键环节。

相关链接

基于补体调节蛋白的抗肿瘤干预策略:①使用特异性抗体封闭肿瘤细胞表面补体调节蛋白,提高肿瘤对补体攻击的敏感性,目前已研制同时识别肿瘤抗原和肿瘤补体调节蛋白的双特异性抗体;②抗肿瘤抗体和针对肿瘤所表达的补体调节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能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③使用抗肿瘤抗体的同时应用补体调节蛋白的模拟物,可诱导抗补体调节蛋白抗体生成,使肿瘤细胞表面补体调节蛋白表达降低甚至消失,促进肿瘤免疫的发生。

(王 健) F72i69tUxCE8rRVjZTrXhY7BO9k5AH3TnEHEVz5oYAevzm0/fmAUvAyXFDysF0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