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体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指抗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均一性或差异性总和,多种机制导致抗体的异质性。
几乎所有的天然抗原均属于蛋白质大分子,含有多种不同的抗原决定基,进入机体可以刺激不同的B淋巴细胞产生针对该决定基的特异性抗体,因此机体针对任何一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实际上是可变区不同的异质性抗体的总和。
根据抗体重链、轻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异,可将抗体分为不同的类和型。针对同一抗原表位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实际上是异质性抗体的总和,其特异性(由可变区决定)相同,但类、型(由恒定区决定)各异。抗体亦属于蛋白质大分子,其本身也具有免疫原性。用抗体免疫异种动物、同种异体或在自身体内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相应的抗体,用血清学的方法可以测定和分析抗体的抗原性,并将此称为抗体的血清型。决定抗体抗原性的决定基位于抗体分子结构的不同链和区,根据抗体不同抗原决定基存在的部位以及在同种异体、异种,或自体中产生免疫的差别,可将抗体分为不同的类型(图3-5),又进一步造成了抗体的异质性。
图3-5 抗体分子的血清型示意图
是指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抗体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为种属型标志。同种型抗原决定基存在于抗体的C区,表现在全部抗体的类、亚类、型、亚型分子上。
指在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内,根据抗体重链C区结构的不同,可将抗体的重链分为5种:γ、α、μ、δ、ε,与此对应的抗体分为 5 类,分别是 IgG、IgA、IgM、IgD 和 IgE。
在同一类抗体中,根据其重链C区的结构及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IgG有IgG1~IgG4四个亚类;IgA有IgA1和IgA2两个亚类;IgD和IgE尚未发现亚类。
在同一种属所有个体内,根据抗体轻链C区结构的不同,可将抗体的轻链分为κ和λ,与此对应的Ig分为κ和λ两型。
在同一型抗体中,根据其轻链 C区氨基酸排列的差异,又可分为亚型。λ型抗体中,依据λ链 C区氨基端个别氨基酸的差异,又可分为λ 1 、λ 2 、λ 3 和λ 4 四个亚型。
是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抗体分子所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为个体型标志。同种异型抗原决定基主要存在于抗体的C区,由同一基因座的不同等位基因所编码,均为共显性,如IgG的Gm因子、IgA的Am因子、IgE的Em因子、k链的Km因子。λ链的V区、C区和δ、μ链的C区未发现同种异型抗原决定基。
是指每种特异性的抗体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其表位又称为独特位(idiotope),抗体分子每一Fab段均存在5~6个独特位。独特型在异种、同种异体甚至同一个体内均可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即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 antibody,AId或 Ab2)。由Id-AId组成的独特型网络在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的抗体分子能够与多种多样的抗原决定基发生反应,体现了抗体的多样性,而B细胞内编码抗体的基因结构特点正是产生这种多样性的基础。
抗体分子在B细胞内的合成是由编码抗体的基因所控制。人类B细胞编码抗体有3个基因库,即重链H基因库、轻链κ基因库和λ基因库,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
抗体重链和轻链及其C区和V区分别由分布于不同染色体的多个基因片段所编码,编码恒定区的基因片段为C基因片段(constant gene segment),而编码可变区的基因片段为V基因片段(variable gene segment)。此外,在V基因和 C基因之间还有若干连接基因(joining gene,J基因)和多个多样性基因(diversity gene,D基因)片段。其中D基因只存在于重链基因库中(图3-6)。
人Ig重链基因( IGH )定位于第14号染色体长臂,跨度约900kb,由 V 、 D 、 J 和 C 四种基因片段组成,分别以 IGHV 、 IGHD 、 IGHJ 、 IGHC 表示(见图3-6)。 IGHV 包括 95个 V 基因片段,其中大约 45个功能基因。 IGHD 包括23个 D 基因片段,位于 IGHV 和 IGHJ 基因簇之间。 IGHJ 包括6个 J 基因片段,位于 IGHD 下游,与下游 C 基因区相隔约7Kb。 IGHC 成簇排列,跨度约300kb,由9个 C 基因片段组成,其中 IGHM 和 IGHD 紧邻 IGHJ 下游, IGHD 下游基因片段依次是 IGHG 3、 IGHG 1、 IGHA 1、 IGHG 2、 IGHG 4、 IGHE 及 IGHA 2。
人Ig轻链基因分为λ基因( IGL )和κ基因( IGK ),分别定位于第22号染色体和第2号染色体。 IGL 基因簇包括60个 V 基因片段(其中大约30个是功能基因)、7个 J 基因片段和7个 C 基因片段。 IGLJ 直接位于 IGLC 上游。人 IGK 基因簇包括70个 V 基因片段,其中大约35个是功能基因。 IGKV 下游是5个 J 基因片段和1个 C 基因片段。小鼠λ和κ基因分别定位于第16号和第6号染色体,有3个V λ,4对J和一个 C λ;约有200个V,5个J和一个 C κ。由于 V、D、J、C基因片段具有多数量性、选择随机性和排列组合多样性,使BCR/抗体的群体数目高达10 11 以上,构成BCR/抗体的多样性。
图3-6 人类抗体重链、轻链基因结构示意图
基因重排(gene rearrangement)是指B细胞在分化成熟过程中,V区基因由分隔的、无转录活性的基因片段在特异性重组酶作用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有转录功能基因的过程。由于抗体基因为胚系结构,处于分隔状态,无转录活性,需经基因重排才能转录和表达。当B细胞分化时,重链基因首先重排,之后再进行轻链基因重排。重排时先是D H 与J H 基因重排,即某一D H 片段与某一J H 片段相连,形成 D H -J H ,然后与V H 重排,形成V H -D H -J H ,即V区基因。轻链基因重排首先选择一个V L 与一个J L 连接,再与一个C L 连接成功能性表达基因。先由κ基因重排,若重排失败,则由λ基因重排替补,故免疫球蛋白的κ型轻链多于λ型。在受到抗原刺激后,可变区基因进一步与恒定区基因连接,表达抗体。
抗体类别转换(class switch)是指抗体可变区不变(即结合抗原的特异性相同),但其重链类别(恒定区)发生改变。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表达的抗体分子可从IgM类别转换为IgG、IgA、IgE等其他类别或亚类的Ig。在每一个C H 片段(C δ 除外)上游2~3kb处有一段串联重复序列,长度约2~10kb,称为转换位点(switch sites)或S区(switch region)。不同类别恒定区基因的S区序列各不相同,但具有基本的共同序列GAGCT和GGGGT。因类别转换发生在 S区,故又称为 S-S重组(S-S recombination)。IL-4、IL-5、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可诱导抗体的类型转换,如IL-4可诱导Cμ链向Cγ 1转换并连续转换为C ε、IL-5促进IgA产生、IFN-γ促进抗体向IgG2a和IgG3转换。在类别转换过程中,两个S区形成环状(loop)分子,随后发生环出(looping-out)现象而完成类别转换。在B细胞中这种类别转换可发生多次。经重排后的基因产物其V区不变,只是重链C区发生转换(图3-7)。即抗体的类别和亚类改变,而识别抗原的特异性不变。
抗体多样性产生机制有多种,主要的机制包括:多基因片段、组合多样性(combinatorial diversity)、连接多样性(junctional flexibility)和体细胞高频突变(somatic hypermutation)。组合多样性产生于胚系抗体基因库中众多的V、D、J、C基因家族成员极端的多样性的排列组合。抗体基因在V-D-J重排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连接点,以及同一连接点上发生核苷酸的缺失(deletion)、插入(insertion)和倒转(inversion),可形成连接多样性;体细胞高频突变是指抗体产生后期,接受抗原再次刺激与 CD4 + 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辅助,在滤泡生发中心内B细胞发育过程中已重排的基因所发生的突变,这种突变可促进抗体的亲和力成熟。
图3-7 抗体的类别转换示意图
据推算,V区基因组合数达1.9×10 6 ;连接多样性达3×10 7 ;抗体多样化总计约5×10 13 。体细胞突变多发生于抗体的CDR区,使其与抗原结合能力增强。
相关链接
组合多样性(combinational diversity):包括V、D、J基因重排时的组合和已重组后轻、重链随机组合所产生的多样性。以人类Ig为例,人κ型轻链基因约有40个功能性的 V κ基因片段和5个Jκ基因片段,可产生 200种 V κ区,λ型轻链基因约有 30个V λ和 40个Jλ片段,可产生 120种 V λ区,因此 VL有 320种。人重链VH片段基因有40个、DH片段有25个和6个JH基因片段,故VH区有 6000种组合。多样性的轻、重链再随机组合,进一步增加Ig的多样性。理论上,轻重链组合多样性达1.9×10 6 (60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