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五官科常见疾病的概念与流行病学

一、五官科常见疾病的概念

五官科中的“五官”泛指“耳、鼻、咽喉、眼、口腔”,这五种器官暴露在外,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或感染疾病。本书的五官科分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和口腔科。

(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的概念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OHNS)是研究耳鼻咽喉与气管、食管以及头颈部诸器官的解剖生理和疾病现象的一门学科,包括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及头颈科学等亚学科。该科疾病主要涉及耳、鼻、咽喉、气管及食管等部位,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按发病部位分类,包括耳部疾病: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鼻部疾病:变应性鼻炎、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鼻出血等;咽喉部疾病:急性咽/喉炎、慢性咽/喉炎、急性/慢性扁桃体炎等。最常见、多发的可概括为“四炎一聋”,即鼻炎与鼻窦炎、中耳炎、咽炎与扁桃体炎、喉炎、耳聋等。从整体上看耳、鼻、咽、喉等部位相互连接,息息相通,互相协作,因此一个部位发病可能干扰另一部位的生理病理状态。

(二)眼科疾病的概念

眼是视觉器官,由两个眼球及其周围协助眼球运动和保护它的附属器官、视路和视中枢组成。眼科疾病是指在致病因素作用下,眼自稳调节紊乱,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发生异常的病理过程。常见的眼科疾病包括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病、角膜病、巩膜病、晶状体病、玻璃体病、青光眼、葡萄膜病、视网膜病、神经性眼病、屈光不正、斜视与弱视、眼眶病、眼外伤等。

(三)口腔科疾病的概念

口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唇、颊、舌、腭、涎腺、牙和颌骨等组成,承担着咀嚼、吞咽、语言及表情等重要功能,口腔环境复杂,与外界相通,是人体功能最复杂、接触外界刺激最多的部位之一。口腔疾病是指口腔在外界理化因子刺激、病原侵入、牙颌面发育异常以及全身性疾病等影响下出现的病理现象,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龋齿、牙周疾病、疱疹性口炎、口腔念珠菌病、复发性口腔溃疡、过敏性口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等。

二、五官科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

(一)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为门急诊、住院常见疾病之一,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在炎性疾病中,变应性鼻炎是全球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影响了10%~40%的世界人口,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患病率在逐渐增加。2012年,一项覆盖中国7个城市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在我国的总体患病率为8%,略低于欧洲(10.9%)和美国(12%~14%)。急性鼻炎和急性鼻窦炎、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急性喉炎归属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范畴,这类疾病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比在成年人中高得多,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疾病,占普通门诊1/9。一项2012年针对全球中耳炎的系统评价指出急性中耳炎的发病率每年为10.85%,其中51%为5岁以下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每年发病率为4.76%,其中22.6%为5岁以下儿童。中耳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病率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肺炎球菌疫苗的普及,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成年人发病率不足1%。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紧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普遍存在,非炎性疾病发病率也呈上升的趋势。如突发性聋流行病调查发现,美国发病率为(5~20)/10万,每年新发4000~25000例;日本发病率为3.9/10万(1972年)、14.2/10万(1987年)、19.4/10万(1993年)、27.5/10万(200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梅尼埃病诊断方面由于缺乏广泛接受的诊断标准,文献报道的梅尼埃病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发病率(10~157)/10万,患病率(16~513)/10万,女性多于男性(约1.3:1),40~60岁为高发年龄段。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国内外学者关于该病患病率的报道各不相同,希腊普通人群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患病率为8.5%,而英国居民则高达34.39%,国内各城市流行性疾病调查数据也存在差异,南京市居民患病率为3.86%,福州地区为5%,武汉地区为6.68%,这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节奏及饮食习惯相关。

(二)眼科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

《“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点明了中国眼科疾病防控的严峻现状。此外,《规划》也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黄斑变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列入了防盲工作及大众知识科普的重点行列。在全球视力损伤人数排名中,中国占据榜首,是全球盲人和视力损伤人群数量最多的国家。

2020年12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及美国华盛顿大学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有关中国人1990—2019年30年来视力障碍、失明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在《柳叶刀》发表。论文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各类视力障碍和失明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1990—2019年,在G20国家中,我国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的患病率增长速度最快。中国国人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为未矫正屈光不正、白内障和黄斑变性。从1990年到2019年,中度视力障碍人数增加了133.67%,重度视力障碍患者增加了147.14%,失明者增加了64.35%。从中度和重度视力障碍的发生数看,30年间,由黄斑变性(中度由3.39%升至4.56%;重度由3.36%升至4.14%)和白内障(中度由17.67%升至30.15%;重度由19.04%升至28.93%,)引起的中重度视力障碍比例都显著增加。沙眼致盲的人数大幅下降。另外在导致失明的疾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危险的敌人”,1990年以来,其患病率持续上升。由此引起的失明人数大幅增加,其恶劣影响远超于人口老龄化。时至今日,中国国人视力损伤的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不论是青少年儿童、中老年人,或是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都深受视力损伤问题的侵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力损伤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局限在生理上,更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方式改变,致盲性眼病及相关疾病谱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成为我国当前主要的致盲性眼病。当前,大部分眼科疾病在我国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数据。

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我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患病率约为80%,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患者常伴有视物模糊、重影、眩光、近视加深等症状。据2018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新进展国际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9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患病率高达90%以上,白内障是老年人眼健康的一大杀手。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仅次于白内障,白内障可通过手术治愈,而青光眼是一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眼睛一旦受损,视力便再也不能恢复如初。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已突破8800万人,这种可怕的疾病,正在慢慢偷走国人的视力。在目前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青光眼患病率为2.3%,其致盲率约3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患病率也随之升高。但长期以来,中国都缺乏大样本量、广泛地区的SMD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专家共识》(2018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因国家、地区、种族而异,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患病率低。一项纳入全球35项研究的22896例糖尿病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DR患病率为34.6%,其中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为6.96%,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为6.81%,威胁视力的DR为10.2%。来自我国的研究显示,中国大陆DR患病率为23%(95% CI:17.8%~29.2%),其中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为19.1%(95% CI:13.6%~26.3%),增生型DR为2.8%(95% CI:1.9%~4.2%),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和东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到53.6%。其中,小学生近视率是36.0%,初中生是71.6%,高中生是81.0%。经过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增长最快的年龄阶段就是小学阶段,所以,对于近视新发预防重点在低年龄阶段。2018年全国小学一年级近视率为15.7%,六年级为59.1%,整个小学阶段增加了43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之大让人惊叹。

对于门诊常见的结膜炎,我国也缺乏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根据《我国过敏性结膜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18年)》资料,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大样本过敏性结膜炎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据报道,在我国,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和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占所有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74%。15%~20%的日本人有过敏性结膜炎病史。在美国,有40%的人罹患过敏性结膜炎,但仅10%的患者会选择就医,而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占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总数的90%以上。

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Tear Film & Ocular Surface Society,TFOS)在2017年《干眼专家共识》指出,基于女性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WHS)标准的干眼患病率为4.3%~24%,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以症状为基础的干眼患病率研究呈现多样化,患病率范围从6.5%至39.2%,原因在于不同研究的干眼定义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研究中的地域环境和人口特征,如年龄和性别也存在差异。总体结果是症状性干眼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亚洲人高于高加索人。而以泪膜破裂时间或希尔默(Schirmer)试验或荧光素染色评分为体征性干眼患病率变异度也相当大(5.8%~85.6%),这可能与常规检查的可重复性较差、诊断临界值的缺乏有关,也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种族、眼现状、用药情况、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等差异有关。同时基于症状和体征的干眼患病率为8.7%~30.1%,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1.3~1.5倍。据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发布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21%~30%。据现有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保守估计,我国干眼患者在1亿人以上。

(三)口腔科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

据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在2005年至2015年,我国儿童乳牙和恒牙患病率呈快速增长趋势,且处于非常高的水平,2015年5岁年龄组儿童龋病患病率高达71.9%。与此同时,中老年人牙周健康率明显下降,2015年35~44岁人群牙龈出血率为87.4%,牙周健康率仅为9.1%;65~74岁人群牙龈出血率为82.6%,牙周健康率仅为9.3%。龋齿和牙周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两种口腔疾病,使牙齿硬组织或周围支持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出现疼痛不适、组织破坏,甚至导致牙齿缺失。此外,口腔黏膜病、牙颌畸形、牙外伤和口腔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口腔疾病。口腔疾病不仅影响口腔的生理功能,还会对全身健康造成威胁,如牙周炎增加全身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胰岛素抵抗;口腔疾病降低呼吸系统的防御水平,增加呼吸系统感染的风险;牙痛和咀嚼功能降低也削弱了机体的消化功能和营养的供应,影响免疫功能和生长发育。 QMKWE7ST64CsiyJWNLSh5ZadciGzUxC1NNW4acxlYLpjHk1KvCUSEja5J6Q8S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