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教学理论概述

先有教学理论还是先有学习方式?相信大家都同意如下观点:人类初期一定是先有学习行为(方式)的,从“具体行为”到“一般规律”,就是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也就是逻辑学里所说的,理论化就是缩小“内涵”的过程。

为什么要理论化?因为人类在认知世界过程中,逐渐明白一个规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技能,体现其规律的要素越多(内涵丰富),其适应面就越小(外延应用面小)。举例说明,传统的“跟师学徒”与现代“学校教育”的对比,前者适合长久而精细化的小众打造,后者更适合工业化大批量生产。

人们认识到,只有将具体经验上升成理论才能够把一套知识/技能更好、更多、更快地传播和掌握。这就是我们工作中并不满足于通过他人的“先进事迹报告”提高工作能力,而是需要及时将经验提升、总结成理论的原因。

一个多世纪前,人们认为训练人和训练动物一样,只要不断地刺激强化,就能固化其某种反应模式。这就是“刺激—反应”的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这种教育方式直到今天还在用,而且也非常有效,比如背单词,学开车等。

通过反复强刺激,学习者对相关技能形成隐形记忆,操作时通过潜意识就能完成(熟能生巧)。这是我们进行在职继续教育时,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不断练习的理论基础。

20世纪50年代,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盛行。该理论认为大脑对外来信息的加工是有详细分工和内在规律的,不同知识在大脑中的加工方式是不同的,其教学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对态度、技能、知识、人际关系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匹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就是我们面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程度/风格的学习者,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才能达成学习目标的理论基础。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率先采用了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并在国际上形成了新潮流。该理论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教师只是给了学习者相关的学习信息、情境,让学习者结合自身的经验、知识,通过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协作,对所给出的信息和情境进行意义建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这就是探索式学习、引导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人类对学习、对教学的认识,在一步步扩展和深化。从偏重强调以教师、教学为中心,逐步向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过渡,不仅是理论的发展,更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k/wW7bs/jkG5lNOoRbbq1nTKGNr2jFjwE+nYWlCigcL7S3TR6bj0AyrDOgadB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