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小儿颅脑损伤的护理

第一节 原发性颅脑损伤

一、脑震荡

(一)概述

脑震荡是指头部受暴力作用后立即出现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但无明显脑组织器质性损害,是原发性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一般认为成人脑震荡的概念是在头部外伤时即刻发生的短暂意识丧失,以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外伤性遗忘症。病理解剖方面,常无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外伤性遗忘症的时间长短通常可以作为衡量脑震荡严重程度的标准。但小儿脑震荡却与成人不同,主要在于:①短暂意识障碍可不明显。②伤后常出现迟发性神经功能恶化,即所谓的小儿脑震荡综合征。③虽然可以没有显微可见的病理结构改变,但可发生严重的弥漫性脑肿胀,甚至可以致死。

(二)病因及分类

小儿由于生理发育的差异和语言表达的困难,脑震荡的临床表现在不同年龄可有不同表现。这种临床表现的差异性,小儿越小越明显,越大则越近于成人。

1.婴幼儿脑震荡

多因坠床而发生,作用外力多为线性加速度或减速度方式,可伴有颅骨骨折,但意识障碍并不明显。有人认为外伤以后脑脊液中的某些神经活性物质(如组胺)可以增多,刺激第四脑室底部出现迟发性呕吐和嗜睡症状,通常称为小儿脑震荡综合征。

2.学龄前小儿脑震荡

小儿脑震荡综合征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有些部位的外伤(如枕部)以后可以出现皮质盲,但由于小儿语言表达欠佳,故临床极难证实。

3.学龄期小儿脑震荡

有些学龄期小儿伤后可以表现一种与脑震荡有关的行为障碍。多由车祸所致,伤后短暂意识丧失以后,随之出现一种面无表情、反应淡漠的意识状态。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认知改变:

短暂意识障碍、逆行性遗忘、注意力不集中、谵妄,对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丧失兴趣等。

(2)情绪改变:

情绪不稳、易激惹、不耐烦、易怒、大哭、情绪夸张。

(3)睡眠改变:

嗜睡、易疲劳、失眠、做噩梦、睡眠模式改变。

(4)其他:

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乏力、耳鸣、心悸、多汗、饮食习惯改变等,一般在数日或数月内恢复。

2.体征

(1)皮肤苍白、肢体湿冷、肌张力降低、前囟松弛,Brudzinski征可能阳性,腹壁反射缺如。

(2)无其他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

(四)辅助检查
1.X线

颅骨可有或无骨折。

2.CT

平扫正常,约20%患者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3.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异常波形。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多无需特殊治疗。颅骨骨折和持续呕吐者,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嗜睡、呕吐、癫痫发作、前囟饱满、心动徐缓者应行头部CT检查。外伤当时发生癫痫,以后没有再发生者,无需特殊治疗。而外伤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如1h)发生癫痫者,可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一般用药时间持续稍长(如数月)为佳。

2.手术治疗

多无需特殊治疗。

(六)常见护理诊断
1.疼痛

与脑部受外伤有关。

2.意识障碍

与脑组织受刺激有关。

3.潜在并发症:

弥漫性脑肿胀。

4.婴儿行为紊乱

与大脑受损有关。

(七)护理措施
1.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状态及自觉症状,观察患儿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尤其是突发的烦躁症状。

(2)观察瞳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及头痛、呕吐或烦躁不安等的动态情况。

(3)严密观察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观察呕吐的程度和频率,及时判断囟门的张力。

2.护理要点
(1)饮食护理:

给予营养丰富、富含纤维素、健脑的普通饮食。

(2)体位护理:

卧床休息1~2周。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避免不良的外界刺激。

(3)症状护理:

症状轻者通过如音乐、聊天等,分散患儿注意力。症状显著者可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药物,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影响病情观察。

(4)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患儿的诉说,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治疗的效果,以消除患儿家长的思想顾虑。

(5)并发症护理:

若发现有继发性脑损伤征象,应立即报告医生。对于存在潜在脑疝危险或已存在脑疝的患儿应积极做好手术准备,及时手术治疗。

(八)健康宣教
1.入院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入院宣教。

2.住院指导

(1)指导家长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及自觉症状,发现异常变化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可听音乐、说话,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

(3)向家长解释头痛非器质性损害所致,以消除患儿家属的顾虑。

3.出院宣教

(1)保证充足睡眠,多休息,适当进行体能锻炼,避免过度用脑和过度劳累。

(2)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周围环境安静、舒适。

(3)减少紧张和忧虑,保持心情愉快。

(4)加强营养,多食健脑食品(如栗子、核桃等)。

二、脑挫伤

(一)概述

脑挫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颅脑损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大脑皮质的可见器质性损害,是脑组织遭受破坏较轻、软脑膜尚完整的损伤。脑挫伤的临床意义除了局部损伤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由之产生的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移位。与成人不同,小儿脑挫裂伤的发生率较低。尸检统计表明,成人死于脑外伤者约75%伴有明显的脑挫裂伤,而小儿死于原发性脑损伤者其中脑挫裂伤,4岁以前比例很低,5岁以后开始近于成人,平均仅40%左右。

(二)病因及分类

脑挫伤主要因脑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在颅内做直线加速、减速运动或旋转运动,脑表面与颅骨内面或颅底碰撞、摩擦而形成。单纯脑实质损伤而软脑膜仍保持完整者称为脑挫伤,如果脑实质破损伴软脑膜撕裂则称为脑裂伤。因脑挫伤和脑裂伤往往同时并存,故合称脑挫裂伤。

脑挫伤常发生于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部位,尤其是后者,多见于额、颞的前端和脑底部。脑实质内的挫伤常因脑组织变形和剪应力损伤引起,以挫伤和点状出血为主。对冲性脑挫裂伤是指枕顶部受伤后外力所导致的对侧或双侧额底、额极、颞底和颞极的广泛性损伤。小儿脑挫裂伤的致伤机制亦与成人不同,成人多见在对冲性损伤部位发生脑挫伤,小儿则在此部位罕见。小儿的致伤机制主要为:①静止头部遭受外力时冲击部位的挫伤或局部凹陷骨折所致的直接损伤。②在加速或减速性损伤中,脑组织移位时与颅底部骨嵴突起摩擦造成的损伤。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癫痫:

受伤后早期可发生,一般在受伤后数小时或数日内,有的甚至发生在外伤的当时,以大发作和局限性发作为主。

(2)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视盘水肿、Cushing反应等。

(3)局灶症状:

瘫痪、失语、视野缺损、感觉障碍和局灶性癫痫等。

2.体征

(1)意识障碍多较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伤后一直昏迷致死。

(2)生命体征改变,早期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和呼吸浅快,如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加重可导致血压升高、脉压加大、脉搏洪大有力、脉率变缓、呼吸加深变慢。脑干挫伤时,常伴有呼吸不规则,少数出现神经源性过度换气。小儿伤后容易发生高热,可能与呼吸气促、肌张力增高和反复惊厥有关。颅内压增高时出现的血压升高、心搏徐缓的典型反应,常因外周性失血造成血压下降、心搏速弱而被抵消或掩盖。

(3)脑膜刺激征阳性。

(四)辅助检查
1.X线

颅骨平片检查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分析致伤机制,判断伤情。

2.CT

首选检查,鉴别脑震荡,显示脑挫伤的部位、程度和有无继发损害,还可动态观察脑水肿的演变和迟发性血肿的发生。

3.腰椎穿刺

了解脑脊液中的含血情况,测定颅内压及引流血性脑脊液。

4.MRI

对脑干、胼胝体、微小挫伤灶、轴索损伤和早期脑梗死的显示优于CT。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2~3周,伤后3~5d内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和意识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颅内血肿。呕吐频繁的患儿可暂时禁食,及时补充液体。头痛严重者适当选用镇静药物,可尝试行腰椎穿刺放出部分血性脑脊液以缓解头痛,颅内压高时不主张做腰椎穿刺。

(2)防止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抬高床头15°~30°,保持出入量平衡,合理补钠、输氧,使用激素、脱水药治疗。伤情严重可考虑冬眠降温及巴比妥疗法处理。

(3)脑功能恢复治疗:

遵医嘱予以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同时开始功能锻炼,包括理疗、针灸以及被动或主动运动。

2.手术治疗

原发性脑挫伤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当有继发性损害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形成时,则有手术必要。

(1)适应证:

经非手术治疗后,颅内压仍超过30mmHg(3.99kPa),甚至出现脑疝,CT显示有占位效应,中线移位。

(2)手术方式
1)去骨瓣减压术:

用于颅内压增高无法控制者。

2)脑损伤灶清除术:

清除颅内血肿,去除占位效应,降低颅内压。

(六)常见护理诊断
1.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脑损伤后高代谢、呕吐、高热等有关。

3.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脑损伤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4.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脑疝;蛛网膜下腔出血;癫痫发作;消化道出血。

(七)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观察要点
1)意识:

观察患儿意识状态。意识障碍出现的迟早和有无继续加重可作为区别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依据。

2)体温:

伤后早期由于组织创伤反应,可出现中等程度发热。若损伤累及间脑或脑干,可导致体温调节紊乱,出现体温不升或中枢性高热。伤后即发生高热,多系视丘下部或脑干损伤。伤后数日体温升高,常提示有感染性并发症。

3)脉搏、呼吸、血压:

注意呼吸的节律和深度,脉搏的快慢和强弱以及血压和脉压的变化。若伤后血压上升、脉搏缓慢有力、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增高,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发生。枕骨大孔疝患儿可突然发生呼吸、心搏停止。

4)瞳孔变化:

可因动眼神经、视神经及脑干部位的损伤引起。

5)神经系统体征:

原发性脑损伤引起的偏瘫等局灶症状,在受伤时已出现且不再继续加重。伤后一段时间才出现一侧肢体运动障碍且进行性加重,同时伴有意识障碍和瞳孔变化,多为小脑幕切迹疝压迫中脑的大脑脚,损害其中的锥体束纤维所致。

6)其他:

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有无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脑疝先兆。注意CT和MRI扫描结果及颅内压监测情况。

(2)护理要点
1)体位护理:

意识清醒者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昏迷或吞咽功能障碍者取侧卧位或侧俯卧位,以免窒息。

2)气道管理: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头偏向一侧,及时清理口咽部呕吐物,以免误吸。深昏迷者抬高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护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湿化气道,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黏稠,预防肺部并发症。

3)营养支持:

加强营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机体损耗。不能进食者,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给予患儿每天所需营养。

4)并发症护理:

①昏迷患儿易发生的并发症。昏迷患儿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全身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预防压力性损伤、呼吸道感染、废用综合征、尿路感染、暴露性角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②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稳定,排除颅内血肿及颅内压增高、脑疝后,可以协助医生行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以缓解头痛。③外伤性癫痫。任何部位的脑损伤均可能导致癫痫,尤其是大脑皮质运动区受损。癫痫发作时遵医嘱使用抗癫痫药物。④颅内压增高。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氧气吸入改善脑缺氧,降低脑血流量。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呼吸道梗阻、高热、剧痛、便秘、癫痫发作及情绪波动等。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镇痛药,但禁用吗啡、哌替啶,以免抑制呼吸中枢。保证脱水药顺利快速输入,避免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坏死。

2.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

1)同术前观察要点。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有渗液、渗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护理要点

1)同术前护理要点。

2)体位护理:根据病情及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卧位。协助患儿取健侧卧位,避免伤口受压。术后去枕平卧6h,血压平稳可将床头抬高15°~30°,有利静脉回流和头部引流管引流。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定时更换引流装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4)伤口护理: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固定,拔除引流管前、后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

5)密切观察呕吐物、胃液及大便颜色,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有出血者应暂停进食并予以对症处理。

6)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和协助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被动卧位时取功能位置,必要时穿“丁”字鞋防止足下垂。

(八)健康宣教
1.入院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入院宣教。

2.术前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术前宣教。

3.术后宣教

(1)伤后肢体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者,高热时用冰敷方法降温,应以布棉垫包裹冰袋,避免冻伤。天气寒冷时不宜用热水袋取暖,以防止烫伤。

(2)防止坠床:有精神症状或躁动的患儿,应加护栏及约束四肢,防止坠床。

(3)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加重,可能有颅内压增高、脑危象等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4)引流装置距头部保持一定高度,防止颅内压力下降过快或过慢,以免发生颅内压过低或颅内出血,或者小脑幕裂孔疝等严重并发症。

(5)轻症患儿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瘫痪患儿制订具体计划,指导并协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尤其注意发挥不全瘫痪部位或肢体的代偿功能,为日后生活自理做准备。静止状态时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以防畸形造成日后生活障碍。

(6)外伤后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某些症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对有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的患儿,应与患儿及其家属及时沟通,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宽慰。

4.出院宣教

(1)清醒患儿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

(2)瘫痪患儿制订具体计划,指导家属协助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肢体处于良肢位。

(3)有癫痫发作者不能单独外出、攀高、游泳、骑车等,指导家属按医嘱长期、定时服用抗癫痫药物,随身携带疾病卡,并教会家属癫痫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4)颅骨缺损的患儿要注意保护缺损部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5)对语言障碍者,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并教会非语言性沟通的方法。

(6)3~6个月后门诊复查。

三、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

(一)概述

脑干弥漫性轴索损伤是指突发的外力作用于头部,各脑组织间因质量差异导致惯性作用不同而发生相对移位,其产生的剪应力造成神经轴索损伤,导致脑干或脑白质出现弥漫性损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严重的闭合性颅脑损伤。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占28%~50%,诊断治疗困难,预后差。

(二)病因及分类

弥漫性轴索损伤最常见的病因为交通事故,其他病因有高处坠落或锤击致伤等。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目前得到众多学者较为认可的发病机制有机械应力学说、沃勒变性学说、钙离子内流学说等。

1.机械应力学说

由于脑内各组织密度不同,遭受外伤后产生不均等的运动速度可在各组织间产生剪应力,使脑内各组织结构产生相对运动,导致神经轴索和脑组织微血管受到过度牵拉、扭曲而损伤。

2.沃勒变性学说

外伤后轴索局部肿胀、变性,远端轴突与神经元胞体分离后得不到胞体的营养支持而发生沃勒变性。同时,轴浆运输障碍并返流至胞体进一步加剧轴索肿胀形成回缩球。学者普遍认为在轴索回缩球形成(伤后6~24h)前是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关键时间窗。

3.钙离子内流学说

脑外伤后胞浆中钙离子浓度显著升高,外力作用下,脑内组织间的相对运动使轴索骨架被动牵扯,致使膜上的多孔结构通透性剧增,钙离子通道异常启动,钙离子大量内流,多种钙离子依赖的酶促反应被激发,通过蛋白水解作用降解神经微管、微丝等蛋白,继而破坏轴索骨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明确外伤史。

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损伤区域相应的功能障碍。

(2)意识障碍:

伤后即可发生长时间的严重意识障碍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典型临床表现。损伤级别越高,意识障碍越重,特别严重者数小时内即死亡,即使幸存下来,也多呈严重失能或植物状态。

2.体征

瞳孔和眼球运动改变。部分患儿可有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广泛损伤者可有双眼向损伤对侧和向下凝视。

(四)辅助检查
1.CT

大脑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基底节、脑干等区域单个或多个点状局灶性高密度影,直径小于2cm,或者CT片中仅见脑组织弥漫性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期复查CT可见局部低密度灶和脑实质萎缩等改变。

2.MRI

有助于更快、更准确地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由于检查时间长,不适合病情严重的患儿,特别是烦躁不安、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儿。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目前无特异性方法,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呼吸道管理、过度换气和吸氧、低温治疗,以及应用钙拮抗剂、激素、脱水药、巴比妥类药物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合并颅内大血肿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脑组织弥漫性肿胀时,环池消失,中线结构移位,患儿瞳孔改变,出现脑疝时应及时手术。

(2)手术方式:

手术时机宜选择在脑疝形成前去骨瓣减压,或者脑疝出现后迅速清除血肿、解除压迫。

(六)常见护理诊断
1.意识障碍

与原发性脑干损伤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患儿昏迷,咳嗽、吞咽功能受抑制有关。

3.体温过高

与脑干损伤引起自主神经中枢功能障碍、体温调节失衡有关。

4.有废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脑损伤后意识和肢体功能障碍及长期卧床有关。

5.潜在并发症:

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紊乱。

(七)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的变化。

2)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抽搐等,对婴幼儿要注意囟门的大小及压力的变化。

3)严密观察患儿的脱水情况、尿量变化、呕吐及出血情况。

(2)护理要点
1)体位护理:

取半坐卧位,头部抬高15°~30°。昏迷患儿行气管切开者,肩下垫小枕,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道护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分泌物,昏迷患儿防止舌后坠。对于中枢性呼吸衰竭患儿应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改善通气,必要时给予机械辅助呼吸。

3)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位整洁,指导家长早晚擦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取健侧和平卧交替卧位。长期受压部位可使用泡沫敷料或气垫床,预防压力性损伤形成。高热冰枕降温时不宜过冷,以免阻碍头皮血液循环而致压力性损伤形成。

4)眼睛保护:

眼睑不能闭合者,以凡士林纱布覆盖或涂眼药膏、眼药水。

5)安全护理:

拉好床栏,家长守护在床旁。对于躁动不安的患儿,根据情况给予约束或使用镇静药物。

6)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一般于伤后早期24h内开始采用冰毯、冰帽等物理方法并配合药物治疗降温。冰毯温度控制在33~37℃,严重高热患儿采用亚低温冬眠疗法,但降温和升温均要按程序进行,严禁体温骤升、骤降。降温后严格控制肛温在32~34℃。同时观察心率、血压、是否血液高凝状态等。

7)营养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昏迷患儿给予鼻饲,鼻饲时注意无菌操作,操作时动作轻柔,保证胃管在胃内。

8)心理护理:

鼓励家长树立患儿病情恢复的信心。

9)促醒护理和康复治疗:

及早给予康复干预措施。疼痛刺激患儿的穴位,观察患儿对刺激的反应,判断患儿的意识程度。患儿清醒后,要督促其进行坐、立、行走等四肢协调及语言锻炼。必要时给予高压氧治疗。

10)并发症护理:

①肺部感染。取患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肺泡通气和换气功能;给予氧气吸入和雾化,叩背吸痰;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②消化道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应早期留置胃管,定时、小剂量、多次给予营养,防止食物反流和误吸,保护胃肠道黏膜。③水、电解质紊乱。加强各项生化检查,密切关注水、电解质平衡情况。急性期高血糖是影响患儿预后的因素,应严格执行胰岛素的用法、用量。遵医嘱及时采取标本送检。

2.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

1)同术前护理观察要点。

2)观察引流管内液面有无波动,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

3)观察伤口敷料情况,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有渗液、渗血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护理要点

1)同术前护理要点。

2)体位护理:根据病情及手术部位选择合适的卧位。协助患儿取健侧卧位,避免伤口受压。术后去枕平卧6h,血压平稳可将床头抬高15°~30°,有利静脉回流和头部引流管引流。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引流管通畅,标识清楚,防止引流装置受压、打折、扭曲,定时更换引流装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

4)伤口护理:保持头部敷料干燥固定,拔除引流管前后注意切口处有无渗液、渗血。

5)密切观察呕吐物、胃液及大便颜色,注意有无消化道出血,有出血者应暂停进食并予对症处理。

(八)健康宣教
1.入院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入院宣教。

2.术前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术前宣教。

3.术后宣教

(1)伤后肢体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者,高热时用冰敷方法降温,应以布棉垫包裹冰袋,避免冻伤。天气寒冷时不宜用热水袋取暖,以防止烫伤。

(2)防止坠床:有精神症状或躁动的患儿,应加护栏及约束四肢,防止坠床。

(3)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加重,可能有颅内压增高、脑危象等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处理。

(4)引流装置距头部保持一定高度,防止颅内压力下降过快或过慢,以免发生颅内压过低或颅内出血,或者小脑幕裂孔疝等严重并发症。

(5)轻症患儿应鼓励其尽早自理生活和恢复活动,注意劳逸结合。瘫痪患儿制订具体计划,指导并协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尤其注意发挥不全瘫痪部位或肢体的代偿功能,为日后生活自理做准备。静止状态时瘫痪肢体应置于功能位,以防畸形造成日后生活障碍。

(6)外伤后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某些症状可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对有自觉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的患儿,应与患儿及家属及时沟通,给予恰当地解释和宽慰。

4.出院宣教

(1)指导家长病情观察,如患儿出现烦躁、哭闹、尖叫、意识障碍、前囟饱满、呕吐、胃肠道反应等症状随时就诊,就诊时携带CT、MRI片。

(2)指导家长为患儿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并教会家属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

(3)指导家长促醒护理方法,医护患配合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4)教会家长正确的鼻饲方法,保证营养摄入。

(5)鼓励患儿保持乐观情绪,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康复信心。

(6)对语言障碍者,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并教会非语言性沟通的方法。

(7)颅骨缺损的患儿要注意保护缺损部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外出戴安全帽,在手术后3~6个月做颅骨修补术。

(8)有癫痫发作者不能单独外出、攀高、游泳、骑车,指导患儿及其家长按医嘱长期定时服用抗癫痫药物,随身携带疾病卡,并教会家属癫痫发作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四、颅骨骨折

(一)概述

颅骨骨折的发生是暴力作用于头颅产生的反作用力的结果。如果头颅随暴力作用的方向移动,没有形成反作用力,则不引起骨折。由于颅骨抗牵拉强度恒小于抗压缩强度,故当暴力作用时,颅骨承受牵拉张力的部分先破裂。如果打击面积小,多以颅骨局部变形为主。如果着力面积大,可引起颅骨整体变形,常伴发广泛脑损伤。与成人相比,小儿尤其是学龄前小儿,颅骨损伤有所不同。6岁以前,小儿颅骨尚无外板、板障和内板之分,颅骨为一层富于弹性而较薄弱的骨板,可塑性比较大。颅缝为疏松的纤维性连接,额囟和/或枕囟可能尚未完全闭合。因而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产生严重的颅骨变形而不易引起颅骨骨折,颅内压增高时也可以通过哆开颅缝和囟门外突取得一定的空间代偿。幼儿的颅骨外侧缘尚无骨沟,硬脑膜与内板的粘连又较成人牢固,所以在颅骨发生变形或骨折时,不易损伤这一部位的血管。由于小儿在6岁以前鼻窦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在颅骨骨折时并发脑脊液漏者极为少见。

(二)病因及分类
1.颅盖骨折

由直接暴力引起,可分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

(1)线形骨折:

包括骨缝分离,表现为骨折局部的头皮肿胀和压痛,常伴发骨膜下血肿。X线平片显示颅骨线形裂纹,多无移位。

(2)凹陷骨折:

骨折片可部分或全部脱离颅盖。随其发生部位、范围及深度的不同,轻者造成压迫,重者破坏局部的脑膜、血管和脑组织,并进而引起相应的颅内继发性病变。

2.颅底骨折

常因间接暴力引起,骨折部通过鼻腔、耳道等处与外界相通,属于开放性骨折。按骨折部位分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骨折。

(1)颅前窝骨折:

累及眶顶和筛骨,可伴有鼻出血、眶周广泛瘀血(称熊猫眼征)以及广泛球结膜下瘀血(兔眼征)。

(2)颅中窝骨折:

发生在颅中窝,如累及蝶骨,可有鼻出血或合并脑脊液鼻漏,脑脊液经蝶窦由鼻孔流出。

(3)颅后窝骨折:

骨折线通过颞骨岩部后外侧时,多在伤后数小时至2d内出现乳突部皮下瘀血(称Battle征)。骨折线通过枕骨基底部,可在伤后数小时出现枕下部肿胀及皮下瘀血斑。枕骨大孔或岩骨后部骨折,可合并第Ⅸ~Ⅻ脑神经损伤症状。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明确外伤史。

(2)局部压痛。

(3)凹陷骨折可出现脑受压症状,可有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和局灶性癫痫等表现。

(4)嗅神经、视神经损害。

2.体征

(1)局部组织挫伤、肿胀、血肿、皮下瘀血。

(2)凹陷骨折:颅骨凹陷。

(3)颅底骨折可出现脑脊液耳漏、鼻漏,皮下瘀血,气颅、皮下气肿等。

(四)辅助检查
1.X线

颅盖骨折依靠头颅X线检查确诊。凹陷骨折可显示骨折凹陷深度。颅底骨折X线检查价值不大。

2.CT

有助于了解骨折情况和有无合并脑损伤。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线形骨折:

本身不需要治疗,应着重处理骨折可能引起的硬脑膜外血肿、脑脊液漏。

(2)凹陷骨折:

凹陷程度轻、陷入深度小于1cm又无临床症状者,不需要手术治疗。有颅内压增高者应对症处理。

(3)颅底骨折:

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以防止感染为主。发生脑脊液漏者对症处理。颅后窝骨折急性期主要针对枕骨大孔区、高位颈椎的骨折或脱位进行对症治疗。

2.手术治疗
(1)适应证:

骨折片陷入颅腔的深度达1cm以上或其凹陷程度超过了局部颅板的厚度;大面积的骨折片陷入颅腔,使颅腔容积缩小并引起颅内压增高;因骨折片压迫脑组织引起脑损害症状;颅后窝骨折出现严重呼吸功能紊乱或颈脊髓受压时。

(2)手术方式
1)凹陷骨折:

实施骨折复位术。

2)粉碎骨折:

行骨片摘除术,必要时3~6个月后行颅骨成形术。

3)颅后窝骨折:

出现严重呼吸压迫等症状时,行颅后窝及颈椎椎板减压术。

(六)常见护理诊断
1.疼痛

与颅骨骨折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损伤引起癫痫、意识障碍、视力障碍等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脑脊液外漏、开放性伤口有关。

4.潜在并发症:

脑脊液漏;颅内压降低;颅内压增高。

(七)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及肢体运动,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早期迹象。

2)注意观察患儿有无脑脊液漏发生,区别脑脊液鼻漏和鼻腔分泌物。频繁吞咽患儿警惕脑脊液耳漏经耳咽管流至咽部。

3)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压降低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反应迟钝、嗜睡等。

4)观察有无颅内感染的迹象,如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的表现。

5)有癫痫发作的患儿应注意观察癫痫发作前的征兆,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及发作类型等。

(2)护理要点

1)体位护理:卧床休息。有脑脊液漏者,取半卧位,头偏向患侧,待脑脊液漏停止3~5d后可改平卧位。如果脑脊液外漏多,应取平卧位,头稍抬高,以防颅内压过低。

2)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皮肤护理:保持局部清洁,清洁并消毒外耳道、鼻腔或口腔,每天2次。注意消毒棉球不可过湿,以免液体逆流入颅内。劝告患儿勿挖鼻、抠耳。

4)预防颅内逆行感染:脑脊液漏者,禁忌堵塞、冲洗鼻腔、耳道以及经鼻腔、耳道滴药,禁忌做腰椎穿刺。脑脊液鼻漏者,严禁从鼻腔吸痰或放置鼻胃管。

5)避免颅内压骤升:嘱患儿勿用力屏气排便、咳嗽、擤鼻涕或打喷嚏等,以免颅内压骤然升降导致气颅或脑脊液逆流。

6)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和镇痛药,减轻疼痛和不适。

7)心理护理:做好家长和年长患儿的心理护理,安抚家长情绪,告知疾病相关知识。

2.术后护理
(1)观察要点

1)同术前观察要点。

2)观察伤口情况,如伤口出现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协助换药。

(2)护理要点

1)同术前护理要点。

2)麻醉清醒后,抬高床头,减轻脑水肿。

3)做好引流管护理:①保持引流管通畅,无扭曲、打折、脱出。②控制脑脊液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如有颅内感染,引流量可相应增加,但应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③观察脑脊液的性质、颜色。如脑脊液中有大量鲜血,或血性脑脊液由浅变深,提示有脑室内出血。如引流液由清亮变浑浊,伴体温升高,可能发生颅内感染,需及时报告医生。④每日定时更换引流袋,并记录24h引流量。

(八)健康宣教
1.入院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入院宣教。

2.术前宣教

同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术前宣教。

3.术后宣教

(1)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饮食情况,警惕颅内压降低和升高。

(2)指导家长协助患儿取正确体位,保持患儿伤口敷料干燥、清洁,固定在位,避免受伤颅骨继续受压。

(3)指导家长术后饮食的注意事项,防止呛咳和误吸。

(4)指导家长观察患儿有无频繁吞咽、耳朵流液等情况,警惕脑脊液漏。

(5)做好心理护理。颅前凹骨折患儿出现视、嗅神经损伤,但目前无特殊方法。颅中凹骨折引起的面神经损伤者可通过针灸、按摩方法予以恢复。部分患儿出现语言交流障碍,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不了解疾病预后,易产生悲观绝望感,护士应经常与患儿交流,可先用书面交流,继而鼓励患者由单音开始多练习发音,多与患儿对话,以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患儿住院后寂寞感增强,应经常与其谈心,加强沟通,多给予鼓励,避免消极暗示,同时让家属多陪伴患儿,以减轻患儿的孤独感。

4.出院宣教

(1)患儿应注意休息,循序渐进活动,劳逸结合。

(2)若有颅骨缺损,指导家长注意保护患儿的脑组织,勿冲撞、碰伤缺损部位。伤后半年左右做颅骨修补术。

(3)如患儿出现症状加重、头疼、呕吐、癫痫、脑脊液漏、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就诊。

(4)指导家长管理:日常生活中患儿不能挖耳或挖鼻,不要屏住呼吸、排便、咳嗽,以免导致颅内感染。

(5)按照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出院后1个月复查。 dJFdqgK6xEeqrgV+6Bb1HYZLdJI0phODKf62c5ZH6nvTkOilnDNpdgzWUBFk95o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