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病案例举

病案一

林某,男,56岁,工人。初诊时间:2009年12月5日。

患者在上班工作中突发头痛、头晕、欲呕,舌强,语言謇涩,随后出现右半身不遂。经某医院抢救,CT显示脑部左侧内囊出血,出血量约30ml,诊断为中风(中经络),住院治疗40多天,好转出院。现右侧肢体无力,右手臂内收挛急,饮食差,语言謇涩,脘腹胀满,大便干燥。

检查:

舌质黯,苔黄而干,脉细而微弦。

中医诊断:

中风(中经络)。

辨证:

心肝火旺,脾肾虚亏。

治则:

益气活血,补上清下。

治疗
1.针灸治疗
取穴:

曲池、合谷、神庭、本神、前顶、后顶、阳谷、列缺、通天、三阴交、足三里、太冲、金津、玉液、内庭。

操作:

取仰卧位,先进行穴位常规消毒,用26、28号0.5~3寸毫针,合谷、阳谷、曲池、内庭、太冲穴用泻法,三阴交、足三里用补法;金津、玉液三棱针点刺放血,每周2次,要求出血以色鲜不黯为度;余穴用徐捻轻压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次取5~6个穴位,上下搭配,以患侧为主。

治疗7次后,患者肢体功能明显恢复,已能独自行走数米,但体力不支,气短乏力,仍需人陪护,语言不利,口干少津,大便仍干燥。舌质黯红,苔黄,脉细沉。故针灸治疗去掉金津、玉液放血,按照前法每次取5~6个穴位,每日1次,上下搭配,以患侧为主。并用配合运用中药益气活血,滋阴清热。

2.中药内治
处方:

党参15g,当归12g,川芎9g,生地15g,白芍15g,麦冬12g,五味子9g,葛根15g,肉苁蓉10g,桃仁10g,牛膝12g,茯苓9g,丹参12g,石菖蒲10g,郁金9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10剂为1个疗程。

中药随证加减共服20剂之后,患者精神好转,吐词较前流利、清楚,口不干,大便通畅。按上法继续针灸,服用中药,前后共治疗5周,诸证明显好转。患者能握拳伸指,生活基本自理。继续按上法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巩固治疗3周后,患者病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病案二

周某,男,59岁。初诊时间:2010年1月5日。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1个月前突然出现左侧肢体半身不遂,遂入某医院急诊。CT显示脑部出血量30ml,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治疗30余日后好转出院。现左侧肢体半身不遂,意识清楚,语言謇涩,流涎,纳差,嗜睡,畏寒怕冷,小便较少,大便难解而费力。

检查:

血压140/90mmHg。口角向右歪斜,左侧鼻唇沟变浅,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4级,巴宾斯基征(-)。舌质红,苔淡黄,脉沉弦细。其他体征及病理反射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

中风。

辨证:

内热阴虚,脉络瘀阻。

治则:

滋阴清热,活血化瘀。

治疗
1.针灸治疗
取穴:

取风池、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血海、委中、丰隆、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穴。

操作:

取仰卧位,先进行穴位常规消毒,用26、28号0.5~3寸毫针,除合谷、太冲穴用泻法外,余穴用徐捻轻压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次取5~6个穴位,上下搭配,以患侧为主。

2.中药内治
处方:

黄芪15g,党参12g,当归12g,川芎10g,鸡血藤12g,红花10g,桃仁12g,生地15g,赤芍15g,地龙10g,黄连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10剂为1个疗程。

中成药:

大黄䗪虫丸,每次1丸,每日2次,服用10天。之后改用六味地黄丸和补中益气丸。

治疗2周后,患者语言謇涩大有好转,唯吐字仍不大清楚,流涎基本消失,肢体活动明显改善,自觉有力,手能持物,在搀扶下已可行走。经5周治疗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瘫痪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恢复,生活自理,结束治疗。1个半月后复查,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不高,左上、下肢肌力5级,巴宾斯基征(+),患者病愈。

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忌鸡、鹅、鲤鱼、烟酒、生冷油腻厚味及其他辛辣发物。可配合使用活血化瘀、平肝补肾类中成药如血栓心脉宁片、银杏叶片、六味地黄丸。患者要自行坚持功能锻炼。

家用保健治疗仪,集现代电子技术、针灸治疗、中药治疗为一体,它通过红外线输出与低频脉冲涨落、中药协同作用于病变组织和穴位,使其产生有节奏的被动性收缩与舒张,进而扩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加速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促进功能恢复。中风偏瘫后,患肢对针感反应较为迟钝,一般治疗难以达到激发经气的效果,而通过体针治疗配合使用家用保健治疗仪,可加强对患者腧穴及经络的刺激,使其得气的强度远远超过了单纯针刺的得气强度,脉冲电流刺激代替了留针时每隔几分钟需行捻针的过程,避免行捻针手法时频率与强度的太过与不足,使治疗达到适宜的刺激量,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并能减少患者对针灸治疗的恐惧感。

病案三

肖某,女,53岁,干部。初诊时间:2011年11月25日。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数年,血压不稳定,血压最高时为180/120mmHg,晚上如厕起立时突感头目晕眩,顿时仆倒在地,左侧上、下肢不能活动,随即口眼㖞斜,流涎不止,语言謇涩,急送医院抢救,被诊断为“脑出血”。住院治疗50多天病情好转出院。

检查:

左侧上、下肢瘫痪,肌力3级,神志清楚,语言不利,口眼㖞斜,伸舌偏左。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滑。

中医诊断:

中风。

辨证:

肝风内动,阴虚阳亢。

治则:

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治疗
1.针灸治疗
取穴:

百会、合谷、风池、四神聪、太冲、太溪、内关、环跳、阳陵泉、三阴交、曲池、太阳、丰隆、悬钟。

操作:

取仰卧位,先对穴位区域进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0.5~3寸毫针,四神聪点刺放血,除合谷、太冲穴用泻法外,余穴用徐捻轻压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次取5~6个穴位,上下搭配,以患侧为主。

2.中药内治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

怀牛膝15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生龟甲15g(先煎),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2g,川楝子9g,麦芽10g,茵陈6g,甘草6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10剂为1个疗程。

中成药:

中风回春片,口服,每次4~6片,每日3次(脑出血急性患者忌服)。

经治疗3周后,患者精神好转,口㖞明显好转,流涎已止,语言吐词较流畅,左侧上、下肢肌力4级,肢体活动较前灵活,已可在家人搀扶下地慢慢行走。针灸治疗去掉四神聪点刺放血,余法同前。

经治疗5周后,患者肢体功能已恢复,伸舌大致居中,语言流畅,肌力5级,诸症消失,患者病愈。

病案四

秦某,男,59岁,职工。初诊时间:2012年12月20日。

患者10个月前突发眩晕,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言语。在某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1个月余,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检查:

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肌力3级,肌张力高,不能言语,舌体向左偏斜。舌质紫黯,苔少,脉沉细无力。

中医诊断:

中风。

辨证:

肝肾阴虚,瘀阻脑络。

治则:

滋肾养肝,活血通络。

治疗
1.针灸治疗
取穴:

曲池、阳池、肩髃、肩髎、廉泉、哑门、风府、天突、三阴交、手三里、血海、悬钟、太溪、太冲、阳陵泉、阴陵泉、申脉、昆仑、梁丘。

操作:

取仰卧位,先对穴位区域进行常规消毒,以26、28号0.5~3寸毫针,用徐捻轻压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每次取5~6个穴位,上下搭配,以患侧为主。针对语言不利的症状,选哑门或风府穴开音,廉泉活络,加通里清心,三穴合用,具有开窍利舌之功。

2.中药内治
处方:

黄芪15g,熟地15g,茯苓12g,怀山药12g,山萸肉12g,肉苁蓉12g,仙灵脾12g,何首乌12g,女贞子10g,丹皮12g,泽泻10g,丹参15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10剂为1个疗程。

针药并用,治疗3周后,患者右侧上、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右手能慢慢地屈曲但不能伸,能言语,但语言不清。同前法继续针药并治。治疗5周后患者右手指可伸,上肢稍有力,灵活度增加,语言不清大有好转。中药处方加川芎、牛膝、五加皮12g,其他同前法不变,继续治疗。经过1个半月的治疗,肌力增至5级,右手能伸但不能握拳,语言流畅、清晰,病情平稳,结束治疗。

病案五

邓某,男,61岁,退休工人。初诊时间:2015年12月 13日。

患者3个月前突发呕吐、头痛头晕,之后出现言语不利,左上肢不能活动并伴有疼痛。在某医院用中、西药物治疗1个月余,语言仍欠流畅,左上肢活动不利,饮食尚可。

检查:

左上肢瘫痪,肌力3级,肌张力高,患侧手指关节僵硬不能张开,肿胀明显。神志清楚,语言不利,口角右偏。舌苔白,脉弦沉。

中医诊断:

中风。

辨证:

肝风内动,气血失调。

治则:

疏通经气,调和气血。

取穴:

八邪、听宫、阿是穴、肩髃、曲池、手三里、哑门、风府、廉泉。

操作:

取仰卧位,先对穴位区域进行常规消毒,用26、28号0.5~3寸毫针,听宫予毫针施用补法,余穴用徐捻轻压针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对语言不利的症状,选哑门或风府穴开音,廉泉活络,加通里清心,三穴合用,具有开窍利舌之功。 28CCzKldCzxGywQJqBIrJt5l+ej8sEw2ckgVHwgr85+Ip/myvSRUpfDxSWInly5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