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风病无论是中脏腑还是中经络,留有的后遗症大致相同,只是病情轻重有别,故在针灸治方法上没有很大的差异。中风经过救治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或单侧肢体活动不利,或肢体瘫痪,或四肢强痉拘挛等。中风偏瘫的症候群是以半身不遂为主症,口眼㖞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吞咽困难或发呛,有的还留有意识障碍,以及精神症状。对中风后遗症,应及时抓紧时机给予对症治疗。临床所见的中风偏瘫患者,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与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例约为7∶1,以缺血性中风患者居多。

(一)针刺疗法

中风后遗症(偏瘫)临床表现:

半身不遂,肢软或麻木,或肢体僵硬拘挛,口眼㖞斜,舌强言语不利等。

治则:

不管何种原因所导致中风后遗症,脏腑功能必受损,正气不足,气阴两虚。在治疗上以恢复肢体及语言功能为主,主要以补气通络、调和气血、活血化瘀为治疗原则。

取穴:

百会、印堂、人中、合谷、风池、太冲、太溪、丰隆、足三里、三阴交,同时选取偏瘫侧肢体局部穴位治疗。

随证配穴:

①神志模糊:加涌泉。②口角㖞斜:加地仓、颊车、承浆。③言语謇涩:加廉泉、哑门、天突、通里、风府,或玉液、金津点刺放血;如顽固性语言障碍:可用三棱针点刺玉液、金津放血,并对廉泉、上廉泉、哑门行齐刺法。④吞咽发呛:加翳风、听宫。⑤上肢不遂:加曲池、手三里。⑥手指屈伸不利:加合谷透后溪、中渚。⑦下肢不遂:加绝骨、阳陵泉、昆仑。⑧中气不足:加气海、关元。⑨头晕目眩:加风府。⑩如偏瘫并伴肢体浮肿:可用三棱针局部点刺放血后加拔火罐。

方义:

人中、百会、印堂均为督脉要穴,可通脑络,调脑神;合谷、丰隆化痰息风;风池为胆经穴,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清肝泻胆,平肝息风;三阴交、太溪滋补肝肾;太冲为肝经原穴,有平肝降逆之效;足三里疏通肢体经络;取偏瘫侧肢体局部穴位以加强局部气血运行,通经活络。

(二)灸法

取穴:

地仓、肩髃、颊车、环跳、曲池、足三里。

艾炷灸:

取如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对以上穴位进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再灸时要避开原穴。以疏通经络为主要治疗原则。

随证配穴:

①上肢瘫痪:加合谷、外关、手三里。②下肢瘫痪:加阳陵泉、昆仑、太冲。③口角㖞斜:加合谷、承浆、颧髎。④言语不利:加廉泉。⑤眩晕:加百会、风池。⑥肢寒怕冷:加肾俞、命门。

(三)中药内治

中风后遗症仍见口眼㖞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应根据患者症状辨别风、火、痰、瘀的偏盛及元气虚衰等不同情况,随证施治。

1.元气虚衰
症状:

多有面色㿠白神疲,心悸气促,舌喑难言,舌淡红,脉弦细。治宜滋阴助阳,补益元气。

方药:

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

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2g,制附子8g(先煎),五味子6g,肉桂8g,茯苓15g,麦冬12g,石菖蒲10g,远志12g,肉苁蓉12g,石斛12g,黄芪15g,天竺黄10g,胆南星5g。

2.气虚血滞
症状:

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肢软或麻木,手足肿胀,气短乏力,心慌心悸,面色㿠白,口角流涎,舌质黯淡,苔或薄白或白腻,脉细沉。治宜补气活血,活络通经。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

黄芪6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12g,红花12g,地龙8g,丹参15g,鸡血藤15g,杜仲12g,木瓜15g,怀牛膝12g,炙甘草6g。

3.痰热较盛
症状:

兼有四肢麻木,言语謇涩不利,口舌㖞斜,痰多黄稠,舌黄厚腻,脉滑。治宜清热涤痰为主。

方药:

涤痰汤加减。

处方:

姜半夏12g,胆南星30g,陈皮10g,枳实12g,茯苓15g,竹茹15g,石菖蒲12g,全瓜蒌30g,大黄10g,芒硝9g,厚朴12g,甘草9g。

4.风痰阻络
症状:

中风不语,或偏身麻木,舌强语謇,口眼㖞斜,头晕目眩,脘腹胀满,便秘,痰多,舌质黯红,苔厚腻,脉弦滑,或弦滑而大。治宜祛风化痰,通经活络。

方药:

牵正散加减。

处方:

制白附子10g(先煎),僵蚕12g,全蝎10g,炙黄芪15g,当归12g,丹参15g,生地12g,炙甘草12g。

5.阴虚风动
症状:

半身不遂,口舌㖞斜,语言謇涩,兼见肢体麻木,手足拘挛或瞤动,眩晕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息风。

方药:

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

熟地15g,巴戟天12g,山茱萸12g,制附子6g(先煎),五味子6g,肉桂8g,茯苓15g,麦冬12g,石菖蒲10g,远志12g,牛膝12g,钩藤15g,龟甲胶12g(另烊化)。

(四)外治法(半身不遂)

1.熏脐法

用中药降香5g、枯矾12g、银珠9g、艾绒60g共研细末,用皮纸制成熏脐灸条,熏灸脐部,早晚各1次,盖被微汗。

2.药液熏蒸

中药川芎、红花、川乌、花椒、麻黄、桂枝、伸筋草、透骨草、丝瓜络、威灵仙、松节、桑枝、络石藤、独活、牛膝、五加皮,用布袋将以上药物装入扎紧,放入锅中煮沸(第1次煎煮的时间宜长一点,让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出来),然后将药液倒入盆中,将患肢放在盆上熏蒸15~20分钟,待药液温度下降至适宜温度后亦可将患肢浸泡在药液中,药液可反复使用多次,用时再加热。

3.中药外敷

可将川芎、红花、川乌、花椒、麻黄、桂枝、伸筋草、透骨草、丝瓜络、威灵仙、松节、桑枝、络石藤、独活、牛膝、五加皮等中药研成细末,用捣烂的葱汁或芝麻油调和,做成饼状,约半寸厚,敷于患肢,用纱布固定,要注意避风。一般每3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m6RNXzN5bdoI4YCcw2fqJEkwqYexGjncodEaBzjjp/+7UHMjAvuDJAhaUZ9lv8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