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中风急性期的治疗

中风急性期不论是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尤其是中脏腑病情更为危急,均应以内科常规治疗为基础,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当患者病情稳定时可配合针灸、中药治疗。

针灸治疗中风,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针灸大成》针对中风的具体症状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针灸治疗方法。例如,《针灸大成》提出以下治疗方案:左瘫右痪,曲池、阳溪、合谷、中渚、三里、阳辅、昆仑;口噤不开,颊车、承浆、合谷;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环跳、足三里、委中、阳陵泉,先针无病手足,后针有病手足;阴症,中风,半身不遂,拘急,手足拘挛,此是阴症也,亦依治之,但先补后泻;中风不省人事,人中、中冲、合谷;口眼㖞斜,中风,地仓、颊车、人中、合谷。

(一)中脏腑

1.闭证
(1)针刺疗法
治则:

凡中风出现闭证时,以开窍、启闭为主法。临床以阳闭多见,治疗多以醒脑开窍,清热豁痰为主。取督脉、足厥阴肝经及十二井穴为主,或点刺出血。

取穴:

水沟、百会、涌泉、太冲、十二井穴、丰隆。

加减配穴:

①牙关紧闭:配颊车、合谷、下关。②舌强、语言不利:配通里、哑门、廉泉。③醒脑开窍配内关。

操作:

先在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后,水沟向后上方逆经斜刺用泻法;十二井点刺放血,若重症可每日针刺2次;内关用捻转泻法,其余诸穴均用泻法。

方义:

本证多为肝阳暴亢,气血上逆,痰火蒙闭清窍所致,故取水沟、百会通调督脉经气。水沟为督脉要穴,督脉入络脑,脑为元神之府,可开窍醒脑;百会为“三阳五会”,可息风醒脑,闭证时针刺百会可调动人体百脉,旨在开窍,能清脑醒神开闭,使阳热得泄,亢阳得制,调神导气,神志复苏。太冲平息肝阳,降肝经逆气,所以发生闭证之时,通过针刺太冲,能滋养肝阴、平抑肝阳,使过亢而化风的肝阳得到制约。涌泉可导热下行。太冲配涌泉,相互为用,能起到滋养肝肾,平肝清热的作用。手足十二井穴则通三阳三阴之经气,点刺出血可开窍泄热,协调阴阳,接通经气。丰隆位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胃经别走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具有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的作用,为祛痰第一要穴。牙关紧闭,取颊车、合谷、下关通经活络,以加强气血疏通。舌强、语言不利,取通里、哑门、廉泉,以通利舌窍。心主血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可促进气血运行,加强心气调理,有助于通脑络复脑神。

(2)灸法
取穴:

内关、涌泉、水沟、十宣。

操作
1)艾炷灸:

取麦粒大艾炷在内关、十宣、涌泉穴上施灸,壮数不计,直至患者苏醒为止。

2)灯心草爆灸:

取灯心草在内关、水沟、十宣穴进行爆灸,壮数不计,直至患者苏醒为止。如无灯心草,亦可用火柴、线香代替急用施灸。

(3)中药内治
1)阳闭:

多为肝阳化风,痰火内闭所致,中药宜用醒脑开窍,通腑泻热为主。

处方1: 羚羊角粉3g(冲服),钩藤10g(后下),石决明30g(先煎),龟甲15g(先煎),蝉蜕6g,生地15g,白芍12g,丹皮10g,菊花12g,夏枯草15g。

处方加减: 高热者,加石膏、连翘、知母;抽搐者,加全蝎、僵蚕、蜈蚣;二便不通者,加大黄、芒硝;痰多者,加天竺黄、竹沥、胆南星。

处方2: 羚羊角粉3g(冲服),天麻15g,钩藤12g,水牛角12g(先煎),石决明30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2g,玄参15g,大蓟12g,夏枯草12g,天竺黄6g,竹茹12g(此方可用于脑出血)。

处方3: 羚羊角粉3g(冲服),水牛角12g(先煎),石菖蒲12g,远志12g,天竺黄6g,当归15g,生地15g,水蛭5g,丹皮12g,丹参15g(此方可用于急性脑梗死)。

常用药物分析: 羚羊角粉、水牛角、天麻、钩藤、石决明清热泻火且降肝胆相火,蝉蜕为祛风散热之要药,与羚羊角粉、石决明配用可加强平肝息风之功。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与天竺黄、竹茹配用可加强清热化痰之力,涤风热以去浊痰。水蛭、丹参活血止血,菊花散风清热平肝,生地、丹皮凉血滋阴;大蓟、玄参凉血止血;夏枯草清肝泻火。

中成药: 阳闭治以辛凉开窍,可配合使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万氏牛黄清心丸等。可用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灌服或鼻饲,后并用中药汤剂灌服或鼻饲。

2)阴闭:

多为湿痰壅盛,上闭清窍所致,中药宜用辛温开窍,息风豁痰为主。

处方1: 石菖蒲10g,制半夏12g,胆南星10g,枳实10g,茯苓10g,橘红12g,竹茹10g,生姜10g,甘草6g。

处方加减: 如风盛者,可加钩藤、僵蚕、天麻以平肝息风;如痰涎壅盛,加蛇胆陈皮末、皂角炭以助化痰之力。

处方2: 水牛角15g(先煎),石菖蒲10g,制半夏12g,胆南星10g,当归12g,茯苓15g,生地15g,水蛭5g,丹参15g,淡竹茹15g,陈皮12g(此方可用于急性脑梗死)。

处方3: 水牛角15g(先煎),石菖蒲12g,制半夏12g,胆南星10g,茯苓15g,生地15g,远志12g,大蓟15g,黄柏10g,淡竹茹15g,陈皮12g(此方可用于脑出血)。

常用药物分析: 水牛角、生地清热,凉血中之风热;当归养血以润风燥;丹参、水蛭活血止血;胆南星、竹茹清热化痰;茯苓、半夏、橘红、陈皮则能健脾行气化痰;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大蓟清热凉血止血,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缓和诸药。

中成药:先用苏合香丸,每次1~2丸,每日2~3次,灌服或鼻饲,后以涤痰汤加减灌服或鼻饲。

(4)外治法
1)点舌疗法:

将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苏合香丸用温水化开后(水不宜过多,药液要浓),用消毒棉签将药液蘸上,反复不停地把药涂点在患者舌上,让药物从舌上吸收发挥药效,起到治疗作用。此法主要用于中风昏迷患者的救治。

2)吹鼻法:

将北细辛研为细末,用塑料吸管吹入鼻中。此法主要用于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的患者。

3)灌肠法:

将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或紫雪丹、苏合香丸用温开水化开成混悬液状,然后进行灌肠,或用安宫牛黄丸栓剂塞入肛门。此法主要用于中风闭证,出现牙关紧闭的患者。

中风便秘的神昏患者,可用厚朴、陈皮、枳实、石菖蒲、郁金、大黄(后下)、芒硝(冲入)、甘草,煎水,药液要煎至浓稠一些,待药液放凉至微温后进行灌肠。

2.脱证
(1)针灸疗法
治则:

益气回阳固脱。取任脉经穴为主,主要用灸法治疗,配合针刺。

取穴:

神阙(灸)、气海(灸)、关元(灸)、内关、百会、涌泉。

操作
1)艾炷隔盐灸神阙:

擦净肚脐,以炒细盐将肚脐填平,上盖姜片,用大艾炷灸数壮,不计壮数,直至脉起肢温为宜。盐味咸入肾经,隔盐艾灸神阙可温补肾阳,能起到回阳固脱之效。

2)重灸气海、关元:

将红枣大小的艾炷置于以上穴位,连续施灸,不计时间与壮数,以脉起肢温,面色红润为度,以回阳固脱为主要治疗原则。重灸由于时间长,艾炷用量大,对穴位刺激力较大,回阳救逆之功效更为显著。但应注意保持所灸穴位不起泡。

3)内关、百会、涌泉:

采用毫针刺法,按常规操作。

方义: 神阙、气海、关元均位于人体的腹部,属任脉经穴(任脉为阴脉之海),是治疗虚脱的主要腧穴,灸之可从阴救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重灸能回阳益气;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穴,又为命门真阴之所在,重灸能补益元气,回阳固脱;气海为人体之气汇聚之处,重灸可补阴回阳固脱,以挽救垂危之阳。内关为心包经络穴,针刺内关可调心气,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通脑络复脑神;百会为督脉穴位,可醒脑调神;涌泉可开窍醒神,用以治疗神昏。

(2)中药内治
治则:

脱证的治疗以固脱扶正、治本为主,可用大剂参附汤加减益气回阳固脱。脱证发生后宜辨证分清是阳脱,还是阴竭,或是阴阳俱脱。阳脱以参附汤为主;阴竭以地黄饮子滋养真阴为主;阴阳俱脱则以参附汤酌情配合生脉散为主。

方药
1)参附汤加减:

人参60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干姜15g,大枣10枚。

2)参附汤加减:

人参15g(另煎),制附子10g(先煎),五味子8g。

处方加减: 汗出不止,加黄芪、山茱萸、龙骨、牡蛎敛汗固脱;冷汗如油,加麦冬益津育阴。

常用药物分析: 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扶阳固脱;干姜通心助阳,与附子同用,能辅助附子增强回阳救逆之功效;大枣补益营血,防汗多伤营;五味子收敛耗散之气。

中成药: 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一次5~20ml,用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一次20~100ml,用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

附:

地黄饮子加减。组成:熟地黄15g、山茱萸12g、五味子6g、麦冬12g、石斛6g、石菖蒲10g、远志12g、茯苓15g、巴戟天12g、肉苁蓉12g、制附子6g(先煎)、肉桂8g、薄荷叶6g(后下)、生姜3片、大枣3枚。

【注意要点】

1)中风脱证多为急性发作,应抓紧时间,立即抢救,进行针灸施治。但在针灸施治中,应忌针刺水沟、十宣、十二井等穴,以防加速虚脱。

2)中风之脱证为难治,在中医处方中应禁服牛黄、麝香、琥珀、雄黄、朱砂之类药物。

3)对津亏血虚,大便燥结的患者,应以养血润泽为主,慎用通导药。

4)对津液衰亡、阴虚汗出、小便短少的患者,汗出止则小便自能行,应禁用利小便药。

5)地黄饮子之方剂,药味虽燥润结合,温而不燥,但毕竟偏于温补,若由气火上升,肝阳偏亢,突然舌强足痱者,则不宜使用。

(二)中经络

1.针刺疗法
主要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手足拘急,口舌㖞斜,语言不利,或兼见头痛目眩,苔腻或黄腻,脉多弦滑。

治则:

息风通络,调理气血。取督脉及患侧阳经腧穴为主,针刺用平补平泻法。或左右交叉平刺,健侧可先刺,患侧后刺。

主穴:

百会、风府、通天、合谷。

随证配穴:

①脉络空虚,风邪入中:配风池、曲池、太冲、太溪、膈俞、肾俞。风池可加强主穴风府、百会的祛风醒神开窍之力,曲池解表祛热,太冲、太溪滋阴潜阳,膈俞、肾俞养血和营。②风阳上扰:配太冲、风池、太溪、三阴交。风池、太冲以平肝息风,太溪益肾阴以涵木,补三阴交育阴以潜阳。③痰热腑实:配内庭、丰隆、曲池、大椎清热化痰。④风痰阻络:配丰隆、风池、阴陵泉、中脘以健脾利湿消痰。⑤阴虚风动:配风池、太溪、悬钟、阳陵泉、曲泉、阴谷。风池平肝息风,太溪滋补肾阴,悬钟养血和髓,曲泉、阴谷补肝肾之阴,阳陵泉疏肝养筋。⑥气虚血瘀:配气海、足三里、血海以补气祛瘀。

随症配穴:

①口角㖞斜:配颊车、地仓、太冲。②心烦易怒:配大陵、太冲、太溪以清泄气火,益阴降火。③头晕:配风池、天柱、完骨。④语言謇涩:配哑门、廉泉、通里。⑤复视:配天柱、风池、球后、睛明。⑥上肢不遂:配曲池、肩髃、合谷、手三里。⑦肢体拘挛: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手指屈伸不利配腕骨。⑧下肢不遂:配阳陵泉、阴陵泉、环跳、风市、太冲、解溪、足三里。⑨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⑩便秘:配支沟、天枢、丰隆。⑪尿失禁、尿潴留:配曲骨、中极、关元。

操作:

百会直刺;通天逆经平刺;风府向下颌方向缓缓直刺,切不深刺,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而误伤延髓,针刺风府时,患者宜伏案正坐,头微前倾,项肌要尽量放松。

方义:

中风在脑,脑为元神之府,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入络脑,百会位于头顶,所在的督脉总督人体一身之阳,并内络脑窍,可通天气。取百会、风府配通天以息风通络,醒脑开窍,且风府配合通天,具缓解语言不利之功。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长于清泻阳明之郁热,疏解面齿之风邪,通调头面之经络,是治疗头面五官各种疾患之要穴,又善息风镇痉,醒脑开窍。综上,治疗时取阳经穴位为主,用以疏通上下经络,调和全身气血。

2.灸法
(1)主症:

上肢瘫痪。

取穴:

曲池,肩髃,合谷,外关,手三里。

操作
1)艾炷灸:

取如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对以上穴位进行无瘢痕灸,每穴每次灸7~10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炷发疱灸:

取麦粒大小艾炷在曲池、肩髃、合谷、外关、手三里穴上施灸,待艾炷燃至1/2,局部有烧灼感时,立即用指压熄灭艾炷,去掉艾灰,再换艾炷施灸,每穴每次灸5~7壮,数小时后局部发疱,不需处理,让其自行吸收。

(2)主症:

下肢瘫痪(兼肢寒冷者)。

取穴:

环跳,足三里,昆仑,太冲,阳陵泉。

操作
1)艾炷灸:

取如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对以上穴位进行无瘢痕灸,每穴每次灸7~10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艾炷隔姜灸:

在穴位上放置姜片,取如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对以上穴位进行隔姜灸,每穴每次灸5~7壮,每日或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3)主症:

口眼㖞斜。

取穴:

颊车,承浆,地仓,合谷,颧髎。

随证配穴:

①眩晕:配百会,风池。②言语不利:配廉泉。③肢寒:配命门、肾俞。

操作:

取如黄豆或枣核大小艾炷对以上每穴进行悬灸15~20分钟,或实按灸每穴灸10~15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中药内治

中风病中经络的治疗,应根据“辨证、辨经、辨病”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施治原则,以扶正祛邪,推动经气运行为主,尽快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增强脑部供氧,选择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滋补肝肾的原则进行调治。

(1)风痰阻络
治则:

息风化痰,活络祛瘀。

方药: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

半夏12g,白术10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12g,生姜6g,甘草10g,胆南星30g,丹参30g。

方解:

本证多由脾失健运,湿聚成痰,引动肝风,形成风痰上扰所致,治宜化痰息风,活络祛瘀。方中半夏善于燥湿化痰,治痰厥头痛,天麻平肝息风,为治风痰要药,共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为辅药;胆南星增强化痰息风之效,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丹参以活血凉血见长,又能养血安神;甘草、生姜调和脾胃,共为佐药。

处方加减:

痰多欲呕者,加橘红、白豆蔻;胸闷脘痞者,加瓜蒌、薤白、枳实;腹胀纳呆者,加神曲、砂仁、麦芽。

(2)风阳上扰
治则:

平肝息风,滋阴潜阳。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处方:

怀牛膝15g,代赭石30g(先煎),生龙骨15g(捣碎),生牡蛎15g(捣碎),生龟甲15g(捣碎),生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2g,川楝子9g,麦芽10g,茵陈6g,甘草6g。

方解: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阳;代赭石重镇降逆,平肝潜阳;龙骨、牡蛎、龟甲潜阳息风;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血,柔肝息风;茵陈、川楝子、生麦芽舒畅肝气,以利于平降肝阳;甘草和胃调中。诸药合用,镇肝息风,标本兼治。本方是类中风的常用方,本方应用时临床以头目眩晕、脑中热痛、目胀耳鸣、面色潮红、脉弦长有力为辨证要点。

处方加减:

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夏枯草或石决明以清息风阳;心烦燥热者,加黄芩、生石膏以清热除烦;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镇静安神;痰热壅盛者减龟甲,加竹沥、川贝或胆南星以增强清热涤痰之功效;便溏者,减代赭石,加山药;若头脑热痛较剧,眼觉胀痛者,可加夏枯草、钩藤、菊花等。

(3)痰热腑实
治则:

化痰通络,清热通腑。

方药:

涤痰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12g,胆南星30g,陈皮10g,枳实12g,茯苓15g,竹茹15g,石菖蒲12g,全瓜蒌30g,大黄10g,芒硝9g,厚朴12g,甘草9g。

方解:

本方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语的证候。方中姜半夏、胆南星、枳实涤痰化饮,理气而破痰结,扫除病邪以治其标;厚朴、大黄、芒硝涤腑热,通大便消腹胀;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全瓜蒌清肺化痰,利气宽胸兼润肠通便;竹茹清热化痰;茯苓、陈皮渗湿燥土,以祛生痰之源治其本;石菖蒲直走心经,具清宣醒神开窍之效;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临证应用时应注意防止泻下太过,通腑泻热应中病而止,以免损脾伤阳。

处方加减:

头晕眩者,加天麻、钩藤、菊花以息风清热;舌謇,言语迟缓者,加石斛、远志以宣窍养阴;舌红而烦躁不安者,加黄芩、生地、麦冬、夜交藤以养阴安神。 odwucZmmK/1wQv+D5FwM+2uXrQ+l0qi5i2EAS5fSyqbcG9IhMOUYsb9A+dzyUg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