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

一、消化系统疾病概述

人体的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具有消化、吸收、排泄、解毒和内分泌等多种功能。消化系统疾病常见且种类繁多,既有炎症性疾病,也有肿瘤性疾病,还包括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肝硬化、胆石症等。病变可局限于消化系统或累及其他系统,其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

(一)儿童消化系统生理概述及特性

1.生理概述

食物的消化过程从口腔开始,通过咀嚼和唾液酶的作用进行初步消化,在胃蠕动及胃液、胃酸的作用下形成食糜并将蛋白质初步分解,经过小肠运动以及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作用下基本完成消化过程。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主动吸收胆盐和维生素B 12 。血液中的有害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通过肝脏的化学、分泌、蓄积及吞噬作用,转化成无毒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消化道内的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称为胃肠激素,作用于消化器官的靶细胞,影响消化液的分泌速度和成分、平滑肌的运动和上皮生长。

2.儿童消化系统的特性

胎儿在母体内已有吸吮与吞咽动作,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至3月龄大,吞咽为自动反射动作,约6月龄时,婴儿已能随意吞咽。婴儿胃呈水平位,开始行走后渐变为垂直位,贲门和胃底部肌张力低,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胃排空时间随食物种类不同而异,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婴儿的肠黏膜肌层发育差,肠系膜柔软而长,固定差,活动度大,容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肠壁薄,通透性高,屏障功能差,肠内毒素、消化不全产物及过敏原易通过肠黏膜吸收进入体内,易引起全身性感染和变态反应疾病。肠的增长分为两个快速期,第一个时期发生于1~3岁,是幼儿饮食改变的过渡时期,第二个时期是10~15岁,正值青春发育期。

(二)消化系统疾病的分类

1.食管疾病

如食管合并呼吸道畸形、单纯食管畸形、食管化学性烧伤、食管异物、胃食管反流和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症等。

2.消化功能紊乱症

如厌食、呕吐、儿童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3.胃部疾病

先天性胃部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双胃、先天性小胃、先天性胃出口梗阻等。其他胃部疾病包括胃扭转、胃结块症、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等。

4.肠道、腹腔、腹壁及相关的疾病

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消化道重复症、梅克尔憩室、肠梗阻、肠套叠、炎症性肠病、先天性巨结肠、肛门周围脓肿、急性腹膜炎、乳糜腹等。

5.肝脏疾病

如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肝性脑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

6.胰腺疾病

如环状胰腺、急性胰腺炎等。这类疾病往往干扰营养物质的摄取、消化和吸收,造成慢性营养障碍而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三)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护理新进展

1.消化道内镜

内镜诊疗技术是消化道疾病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可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的各类病变,并可取活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根据不同部位检查的需要分为食管镜、胃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结肠镜、腹腔镜、胆道镜、胰管镜等。胶囊内镜检查为小肠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专用食管胶囊内镜、专用结肠胶囊内镜和专用磁控胶囊胃镜亦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镇静和/或麻醉下的消化内镜操作,可消除或减轻患儿在接受内镜检查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焦虑、恐惧感,已逐步在临床推广使用。内镜检查和治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内镜护士室应严格按照原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版)》《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要求,强化医务人员清洗消毒操作规范,保障效果,为就诊患儿提供安全的内镜诊疗器具。

内镜检查前,护士耐心宣教,使其了解内镜检查的必要性与操作过程,以便更好地配合。镇静和麻醉后,护士应固定好患儿肢体以防坠床,同时备齐监测仪器和抢救药品,如氧气、多功能监护仪、面罩、简易呼吸囊、气管插管器械、各种抢救药品等;其间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和反应,及时处理内镜过程中各种突发状况;检查结束后,向家长做好内镜检查后相关健康宣教,尤其强调儿童的安全护理,告知内镜后饮食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引起的不适。

2.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口术

1980年,Gauderer等首次报道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G),已取代传统的胃造口术,成为中长期肠内营养的首选方法。经皮内镜下胃造瘘空肠置管术(JET-PEG)是在PEG的基础上,自胃造瘘管送入空肠营养管,在内镜辅助下将空肠营养管送入空肠上段,适用于存在胃或食管反流、幽门或十二指肠不全梗阻、胃或残胃有排空障碍患儿。腹腔镜引导下的PEG提供了足够的可视化,同时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手术难度,具有更广的适应证。术前向患儿及家长交代有关知识,消除恐惧、忧虑心理,以配合手术。协助医生做好PEG禁忌证的筛查,如严重凝血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腹膜炎、脓毒症等。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造瘘口周围皮肤感染,发生率5%~30%,其他可有导管移位,导管堵塞,肠麻痹,造口渗漏,后期造口管脱出、血肿等。良好的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PEG术后为防止粘连影响瘘管形成,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换药并旋转造瘘管,每次旋转180°,每天1~2次,直至瘘管形成。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热、痛及胃内容物渗漏,保持造瘘管口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JET-PEG置管患儿区分小肠喂养管端及胃造瘘管端并做好标识。每班检查和记录造瘘管固定情况、外露长度及清洁度,每4h1次用等渗盐水冲洗管腔,防止堵管。为患儿翻身时动作轻柔,以防止造瘘管滑出,告知家长保护造瘘管的重要性,教会家长造瘘管意外脱出的应对方法。

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

全球有超过半数的人口感染HP,儿童在生长发育、免疫反应和药物代谢等方面具有自身特点,感染后发生严重疾病的概率低,可选择的药物种类少,对药物不良反应耐受力低,根除后的再感染率高。此外不排除年幼儿童HP感染对其免疫平衡可能有潜在益处。基于以上儿童特点,指南强调,不推荐在儿童中实施“检测和治疗”策略,强调了基于胃镜检查的侵入性方法,推荐儿童HP感染的诊断主要基于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培养阳性,不推荐临床使用血清、全血、尿液或唾液HP抗体检测法。

4.基因诊断

随着我国疾病谱的变化,消化系统遗传代谢性疾病已日益引起人们重视。由于该类疾病的复杂性及常规诊断方法的局限性,早期的确切诊断往往难以实现,现代分子生物学使基因诊断成为可能。目前基因检测在遗传代谢性肝病的诊断及分型上有较大突破,尤其对于疾病早期生化改变不典型的患儿,基因检测将使其得到尽早的诊断和治疗,为开展新的治疗方法、改善患儿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优生优育提供指导性建议。如糖原累积病Ⅰa型具有较高的突变检出率,通过临床症状结合基因检测的诊断方法有可能替代传统的肝脏穿刺活检,成为确诊的新方法。

5.粪菌移植

是指从健康人(供体)粪便中分离的菌群、病毒等多种微生物、食物分解消化后及微生物的各种代谢产物和天然抗菌物质等,通过鼻胃管、十二指肠管、胃镜和结肠镜等技术注入患儿(受体)肠道内,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黏膜屏障,控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治疗特定肠道内和肠道外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粪菌移植应用于儿童,并将其纳入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治疗指南,粪菌移植还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慢性便秘、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肠外相关性疾病如严重的过敏性疾病等。移植途径主要包括口服、鼻胃管、鼻空肠管、胃十二指肠镜、结肠镜、保留灌肠及消化道造瘘口。移植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可能出现各种不适症状,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肠胀气等。护士要做好对患儿的病情观察及家长的宣教工作,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二、腹泻病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患儿,男,13个月,因“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d”由门诊入院。患儿3d前出现呕吐,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伴发热,最高T 38.5℃,每天解蛋花样便7~8次,无黏液,脓血。去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给予口服蒙脱石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病情略好转。昨起解黄色水样便10余次,低热,仍有呕吐数次,尿量减少,遂来院就诊。

(一)入院处置

1.护理要点

(1)立即评估患儿,包括精神状态、生命体征;询问大便性状;评估患儿体重、前囟、眼窝、皮肤黏膜、循环状况和尿量等;评估脱水性质,有无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症状;检查肛周皮肤有无发红、糜烂、破损。报告医生患儿的脱水程度,询问医生是否进行静脉置管及补液。

(2)评估患儿的健康史(病史):询问患儿腹泻开始时间、次数、颜色、性状、量、气味,有无呕吐、腹胀、腹痛、里急后重等不适;评估喂养史,如喂养方式、喂何种乳品(配方奶类型)、冲调浓度(冲配方法)、哺喂次数及每次量(次数及奶量)、换乳期食物添加及断奶情况。了解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肠道外感染病史;既往有无腹泻史,有无其他疾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史。

(3)向医生汇报患儿情况:如前囟和眼窝稍凹陷,哭时泪少,口唇黏膜干燥,皮肤弹性差,尿量偏少,是否需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补液治疗。

(4)协助医生尽早、合理安排各项检验和检查,考虑有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时,应立即行血气分析检查。

2.关键点

(1)详细询问健康史可以了解引起该患儿腹泻的病因,排除喂养不当、肠道外的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等因素。

(2)血气电解质的及时采集,对判断患儿是否出现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有指导作用。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入院时BP 71/35mmHg,烦躁,皮肤弹性差,前囟和眼窝稍凹陷,口腔黏膜干燥,哭时泪少,脉细弱,四肢凉,尿量少,为中度脱水,先给予扩容处理。医嘱给予2∶1液静脉泵注(0.5h内),口服及静脉补液。

(二)扩容及补液护理

1.护理要点

(1)保持呼吸道通畅,呕吐者头偏向一侧;注意患儿的一般状况、神志、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变化,对高热者给予多饮水、擦干汗液、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并给予头部冰敷等物理降温。

(2)立即开通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扩容处理。告知家长应仔细观察、记录大便情况,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治疗。观察脱水情况,注意患儿意识状态,有无口渴,皮肤弹性如何,黏膜干燥程度,眼窝及前囟凹陷程度,尿量多少等。如补液合理,一般在补液后3~4h内应排尿,此时说明血容量恢复。所以应注意观察和记录输液后首次排尿的时间、尿量。根据患儿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类型及速度。

(3)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从患儿腹泻开始,就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给予ORS和其他清洁用水,在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轻至中度脱水,应用ORS,用量(ml)=体重(kg)×(50~75)(ml/kg),4h内服完。4h后评估脱水情况,然后选择适当方案。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4)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患儿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补给溶液的总量、种类和输液速度。

第一天补液:输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输液种类要根据脱水性质而定,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累积损失量(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量,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若呕吐、腹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

第二天及以后补液:此时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一般只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于12~24h内均匀输入,能口服者尽量口服。

2.关键点

(1)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大便情况及尿量,评估脱水有无纠正,根据医嘱及时调整补液的类型及速度。患儿为中度脱水,口服补液为防止脱水的首选方案,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强调应少量多次饮用,呕吐不是禁忌证。鼓励少量多次给予ORS,按80~100ml/kg补充,于8~12h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目前循证医学的证据显示口服补液方法与静脉输液一样有效,口服补液是急性感染性腹泻有效及性价比最高的治疗方法,强烈推荐用于预防脱水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

(2)鼻饲管补液:推荐应用于无静脉输液条件的中、重度脱水患儿,液体选择ORS,以20ml/(kg·h),总量不超过80ml/kg为宜。每1~2h评估脱水情况。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查血气+电解质:pH 7.32,K + 3.0mmol/L,Na + 140mmol/L,实际碱剩余(ABE)3.5,标准碱剩余(SBE)3.7。医嘱给予纠酸,补钾,2份0.9%氯化钠溶液+3份5%或10%葡萄糖溶液+1份1.4%碳酸氢钠溶液(2∶3∶1含钠液)静脉滴注。

(三)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的护理

1.护理要点

(1)观察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呼吸深长,口唇呈樱桃红色;重症者呼气有酮味,心率加快,昏睡或昏迷。

(2)观察低钾血症的表现

1)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全身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心脏损害:如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无力、心音低钝、血压降低、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心电图显示ST段下降、T波低平、QT间期延长、出血U波等。

3)肾损伤:浓缩功能减低,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

(3)钠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根据血清钠的水平将脱水分为等渗、低渗、高渗性脱水,进而根据脱水的性质决定补液种类。可根据医嘱选取1/2张液体(即一整份溶液中只有一半溶液有张力),如2∶3∶1含钠液,1∶1含钠液。

2.关键点

(1)注意补充碱性液体时保持静脉通畅,以免液体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2)静脉补钾时液体中钾的浓度不能超过0.3%,切忌静脉推注,以免发生心肌抑制而导致死亡。原则为见尿补钾,补钾时监测血清钾水平,有条件时给予心电监护。

(3)及时复查血气电解质,查看患儿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是否得到纠正。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WBC)计数为8.7×10 9 /L,中性粒细胞(N)占比32.8%,淋巴细胞(L)占比61.2%;血红蛋白(Hb)112g/L,血小板(PLT)计数288×10 9 /L,C反应蛋白(CRP)<8mg/L。医嘱给予双歧杆菌、蒙脱石散、葡萄糖酸锌口服。

(四)用药护理

1.护理要点

(1)向家长解释药物的作用和服药方法:

肠道微生态疗法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御病原菌侵袭,是腹泻病的常用辅助治疗药物,常用如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制剂。告知家长活菌(益生菌)应温水冲服,水温<37℃,以免杀伤有关的活菌(以免影响药物效果)。蒙脱石治疗儿童急性水样腹泻可以缩短腹泻病程,减少腹泻排便次数和量,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蒙脱石散剂宜在空腹时服用(尤其是小婴儿),以免服用该药呕吐误吸入气道,每次至少30~50ml温水冲服,有利于药物更好地覆盖肠黏膜。补锌治疗:由于急性腹泻时大便丢失锌增加、负锌平衡、组织锌减少,补锌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腹泻病和慢性腹泻病患儿的临床预后,减少腹泻病复发。

(2)查看患儿及家长的遵医嘱情况:

患儿有无按时按量完成药物的口服,有无呕吐等情况发生。腹泻原因、潜在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测以及脱水表现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

2.关键点

告知家长各类药物准确的口服方法及各类药物口服间隔时间,并注意口服药摄入情况,询问有无喂药困难或恶心呕吐等情况发生,观察药物的疗效。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大便检测:轮状病毒阳性。医嘱给予床边隔离。

(五)控制感染

1.护理要点

(1)患儿为轮状病毒感染,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接触隔离),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分室收治。

(2)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腹泻患儿用过的尿布、纸巾等应分类丢弃,专门处理,以防交叉感染。

2.关键点

(1)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其他肠炎对因选药。

(2)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引起婴幼儿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发病初期其粪便可排出大量病毒。轮状病毒感染可以表现无临床症状(20%~40%),但可能成为传染源,其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因此住院期间,应做好体液隔离(接触隔离),防止院内感染,医务人员及患儿家长接触患儿前后均洗手,患儿的奶具和餐具彻底消毒,一般要求煮沸30min消毒。衣物、尿布、便盆应彻底消毒专用,患儿的用具与大人分开。粪便及呕吐物妥善处理,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患儿的衣被及时清洗晾晒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教育儿童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应限制患儿的活动范围;应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儿、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接触隔离患儿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入院第二天,患儿每天仍解稀水便十余次。医嘱给予无乳糖奶粉喂养。

(六)饮食护理

1.护理要点

(1)调整饮食:除呕吐严重者暂禁食4~6h(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指导家长合理喂食,根据患儿病情给予清洁卫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母乳喂养者母亲少食油腻饮食,哺乳前30min喝适量温开水以稀释母乳。人工喂养者可喂腹泻专用奶粉,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年长儿以面条、粥菜等半流质食物为主,之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鼓励患儿多饮水,以补充多次腹泻流失的水分。重症呕吐患儿适当禁食,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急性腹泻病期间,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开始后尽早恢复进食。给予与年龄匹配的饮食,婴幼儿继续母乳喂养,配方奶喂养者可选择应用低乳糖或无乳糖配方。年龄较大的儿童,饮食不加以限制,包括谷类、肉类、酸奶、水果、蔬菜。尽可能地保证热量供应,在急性腹泻病治愈后,应该额外补充因疾病所致的营养素缺失。不推荐含高浓度单糖的食物,包括碳酸饮料、果冻、罐装果汁、甜点心和其他含糖饮料。不推荐进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2)由于患儿大便次数多,容易发生臀红和臀部溃烂。在护理时要注意:

1)清洗用的水温要适宜,一般在36~37℃。

2)要采用质地柔软的小毛巾或纱布清洁臀部,忌用力擦洗。每次清洁后毛巾要搓洗干净,并放在阳光下晾晒。

3)清洁时要从上向下洗,先洗尿道处,再洗肛门周围,以防止肛门部位的细菌污染尿道口,尤其是女婴尿道口离肛门近,应注意会阴部清洁,防止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4)清洁完后用干毛巾或干棉布吸干水分。注意检查皮肤,如有发红应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2.关键点

(1)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改为去乳糖配方奶,时间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2)糖源性腹泻: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去(或低)乳糖配方奶,或者豆基蛋白配方奶。

(3)过敏性腹泻:以牛奶过敏较常见。避免食入过敏食物,或者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婴儿通常能耐受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如仍不耐受,可采用氨基酸为基础的配方奶或全要素饮食。

(4)要素饮食:适用于慢性腹泻、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者。

(5)静脉营养:用于少数重症病例,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者。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入院第三天,患儿肛周皮肤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破溃。医嘱给予呋锌油外涂,红外线照臀。

(七)皮肤护理

1.护理要点

(1)选用吸水性强、柔软透气的尿布,每次便后及时更换,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2)局部皮肤发红处涂以5%鞣酸软膏或40%氧化锌油并按摩片刻,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3)严重的尿布疹给予红外线照射臀部,也可用5%聚维酮碘(PVP-I)溶液外涂。

2.关键点

(1)局部皮肤糜烂或溃疡者,可采用暴露法,臀下仅垫尿布,不加包扎,使臀部皮肤暴露于空气中或阳光下。

(2)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预防上行性泌尿道感染。

案例分析

出院

入院后第六天,患儿精神好,前囟平,腹软,胃纳好,无呕吐,解黄糊便,尿量中等,体温正常。复查血气电解质正常,医嘱给予出院。

(八)出院指导

1.护理要点

(1)向家长解释腹泻原因、潜在并发症以及相关的治疗措施;指导家长正确洗手并做好污染尿布及衣物的处理、出入量的监测以及脱水表现的观察;说明调整饮食的重要性;指导家长配制和使用ORS溶液,强调应少量多次饮用,呕吐不是禁忌证。

(2)指导合理喂养: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避免夏季断奶;对人工喂养儿应掌握正确喂养方法;按时逐步添加换乳期食物,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由稀到稠的原则,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患病期间不添加辅食。

(3)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食具要定时消毒。培养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4)增强体质,适当开展户外活动,进行体格锻炼,增强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或过热。

(5)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

2.关键点

(1)对病情未好转以及出现下列任何症状的患儿必须及时送医院。

1)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

2)不能正常饮食。

3)频繁呕吐、无法口服给药。

4)高热(<3月龄38℃以上,>3月龄39℃以上)。

5)脱水体征明显:明显口渴、眼眶凹陷、烦躁、易激惹、萎靡。

6)便血。

7)年龄<6月龄、有慢性病史、有合并症状。

(2)接种轮状病毒疫苗,预防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案例分析

疾病相关知识

(一)概述

腹泻病(diarrheal diseases)是指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发病年龄以6个月~2岁多见,其中1岁以内者约占半数。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二)发病机制

导致腹泻发生的机制包括肠腔内存在大量不能吸收的具有渗透活性的物质(渗透性腹泻)、肠腔内电解质分泌过多(分泌性腹泻)、炎症所致的液体大量渗出(渗出性腹泻)及肠道运动功能异常(肠道功能异常性腹泻)等。但临床上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有相似的临床过程,同时各有其特点。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的腹泻为迁延性腹泻;病程超过2个月的腹泻为慢性腹泻。

1.轻型腹泻

多由饮食因素或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食欲缺乏,腹泻,偶有恶心或呕吐。一般无全身症状。一天大便可达5~10次,每次大便量少、呈黄色或黄绿色,粪质不多,水分略多时大便呈“蛋花汤”样。一般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天内痊愈。

2.重型腹泻

多为肠道内感染所致,起病常较急;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而致。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具体表现:

(1)胃肠道症状:

食欲低下,常伴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样液体。腹泻频繁,每天10次至数十次。大便呈黄绿色水样、量多,可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2)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症状

1)脱水:

由于吐泻丢失体液和摄入量的不足,导致不同程度脱水(表2-3),由于腹泻时水和电解质二者丧失的比例不同,从而引起体液渗透压的变化,即造成等渗、低渗或高渗性脱水。临床上以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表2-4)。

2)代谢性酸中毒:

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快、口唇樱桃红色,严重者可意识不清,呼气有酮味。

3)低血钾:

中、重度脱水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低血钾。表现: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如精神萎靡、反应低下、全身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心脏损害,如心率增快、心肌收缩无力、心音低钝、血压降低、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等;肾损伤,如浓缩功能减低,出现多尿、夜尿、口渴、多饮等。

表2-3 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

表2-4 不同性质脱水的临床表现

4)低钙、低镁、低磷血症:

低血钙(低血镁)时表现为手足抽搐、惊厥;重症低血磷时出现嗜睡、精神错乱或昏迷,肌肉、心肌收缩无力等,应注意补充。大多数儿童腹泻缺磷一般不严重,故不需要另外补充磷盐即可恢复。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或过敏性腹泻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大便检查

肉眼检查大便的性状如外观、颜色、是否有黏液脓血等。粪便常规无或偶见白细胞者多为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引起,大便内有较多的白细胞常由于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引起。大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大便涂片发现念珠菌孢子及假菌丝有助于真菌性肠炎诊断。疑为病毒感染者应作病毒学检查。

3.生化检查

血钠测定可了解脱水的性质;血钾测定可了解有无低钾血症;碳酸氢盐测定可了解体内酸碱平衡失调的性质和程度。

(五)治疗原则

1.调整饮食

强调继续进食,根据疾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状况、个体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

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口服补液:

用于轻度脱水及无呕吐,能口服的患儿。

(2)静脉补液:

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频繁或腹胀的患儿。

3.药物治疗

(1)控制感染:

病毒性肠炎以饮食疗法和支持疗法为主,一般不用抗生素。其他肠炎应对因选药。

(2)肠道微生态疗法: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抵制病原菌侵袭,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制剂。

(3)肠黏膜保护剂:

腹泻与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有密切关系,因此维护和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是治疗腹泻的方法之一,常用蒙脱石散。

(4)补锌治疗:

对于急性腹泻患儿补充锌剂可缩短病程。

(5)对症治疗:

腹胀明显者用肛管排气或胃肠减压。

4.预防并发症

迁延性、慢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或其他并发症,病情复杂,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三、炎症性肠病

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患儿,男,14岁,1个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5℃波动,伴阵发性脐周痛,有时剧烈呈针刺样,疼痛无明显时间规律,每天数次,每次持续10min~1h不等,伴大便性状改变,呈糊样或水样,有时可出现黏液血丝便,每天2~3次。2周前开始发热,体温在39℃以上,腹痛较前频繁。发病后胃纳明显减退,体重减轻4kg,口腔黏膜反复有小溃疡。查体:T 39℃,P 110次/min,R 24次/min,BP 90/50mmHg,体重41.6kg,身高175cm,口唇稍苍白,口腔黏膜散在阿弗他溃疡;腹软,脐周压痛,无反跳痛,肛周未见病变。

(一)入院处置

1.护理要点

(1)通知医生,评估患儿,测量生命体征,尤其注意患儿体温及腹痛情况,包括疼痛的范围、性质,持续时间,查看肢端循环,询问有无乏力、尿量、体质量及生长发育情况,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及营养评定。

(2)查看患儿肢端及衣着情况,给予退热贴贴额,询问医生是否需要口服退热药降温。

(3)告知医生患儿目前有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评分,询问医生是否需要药物进行疼痛干预,告知缓解腹痛的非药物干预方法,查看效果,评估家长及患儿情绪,给予安抚。

(4)协助医生尽早、合理安排各项检验和检查,如腹部立位片、B超等,排除外科急腹症。

2.关键点

(1)疼痛评估工具选择合理。腹部触诊时患儿采取屈膝仰卧位,主要确定患儿有无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固定性压痛)及急性腹膜炎(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排除急腹症。如是急腹症,需外科干预,开通静脉通路,留取血标本等,做好术前准备。

(2)患儿腹痛,病情不明确时不可随意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3)血培养标本采集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阳性率高,对抗生素选用有指导意义。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T 39℃、P 110次/min、R 24次/min、BP 90/50mmHg,肢端偏凉,无寒战,给予口服退热药。

(二)发热护理

1.护理要点

(1)口服退热药前,如条件允许先喝温开水或者牛奶,减少退热药对胃黏膜的损伤。

(2)口服退热药,0.5~1h后复测体温。

(3)手脚冰凉时注意保暖,出汗后及时更换湿衣物,预防着凉。

(4)病情观察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降温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出汗量的变化,如出现面色苍白、大量出汗应立即通知医生,防止虚脱。

2.关键点

(1)对于大部分发热的儿童,美国儿科学会建议首选口服退热药,不建议使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冰敷等),因其可能导致皮肤血管收缩、寒战、交感神经兴奋(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也让患儿出现不舒适感。证据表明与单独服用退热药比较,温水擦浴+退热药无法显著加快退热进程,反而会给患儿带来明显的不适感。

(2)根据指南推荐:发热患儿的护理目标是舒适和防脱水。口服退热药不再以38.5℃为界限,当患儿出现不舒适感时,建议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唯一推荐用于儿童的退热药物,但是不建议联合或交替使用。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阵发性脐周痛,有时剧烈呈针刺样,疼痛无明显时间规律,每天数次,每次持续10min~1h不等,腹部B超提示腹部右侧肠管呈节段性改变。腹部X线未见明显异常,给予奥美拉唑静脉滴注。

(三)腹痛护理

1.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观察患儿精神状态,面色,腹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腹痛有无进行性加重,有无呕吐、便血,大便次数及尿量情况。用疼痛评分表(数字评分表)做好疼痛评分,如1~3分需每班评估一次;4~6分报告医生,并确认是否使用药物缓解,如使用药物0.5h后再评估一次;7分以上需联系麻醉科,是否使用镇静止痛。疼痛护理需评估记录该患儿的疼痛评分,采取的措施,措施实施后的效果。

(2)该患儿住院期间,疼痛评分为1~3分,遵医嘱使用抑酸护胃,胃黏膜保护剂并观察疗效。

(3)心理护理:注意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多与患儿和家长沟通解释,可通过看电视、看书等分散注意力缓解腹痛。

(4)通过非药物干预疼痛,患儿疼痛可缓解。

2.关键点

(1)不明确腹痛性质和类型之前禁止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耽误治疗。

(2)腹痛需与外科急腹症鉴别,如是急腹症需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排便为糊状便,有黏液和血丝。给予酚磺乙胺注射液、维生素K 1 对症治疗。

(四)便血护理

1.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儿生命体征,询问有无头晕心慌,恶心呕吐,有无腹痛,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注意有无继续出血征象,警惕消化道大出血。告知患儿及家长如何进行病情监测,并用手机留下每次血便照片,以助于后续病情的评估。如果发现患儿解血便后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不适,应及时复测生命体征并通知医生,并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按医嘱复查血常规,备好血型及交叉合血,做好输血前准备。

(2)遵医嘱用药:酚磺乙胺注射液及维生素K 1 ,解释该药物的作用,观察疗效。

(3)饮食指导:原则是高热量,高蛋白,低渣,易消化的食物。观察胃纳情况,肠内营养摄入不足时询问医生是否给予静脉补液。如果继续排鲜血便应考虑禁食,给予全静脉营养。如大便性状好转改为流质饮食再过渡半流质饮食。

(4)心理护理:患儿对该疾病有一定的认知,看见自己排血丝便有焦虑,应该向患儿和家长解释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预后,列举成功病例,增强治疗信心。

2.关键点

(1)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出血量的评估;教会家长及患儿做好消化道出血的评估。粪便隐血试验(+):>5ml;黑便:50~100ml;呕血:胃内积血量在250~300ml;周围循环障碍:出血量超过1 000ml。

(2)根据大便的颜色和伴随症状判断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判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或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大便颜色较暗沉,一般表现为柏油样便,可伴有呕血;而消化道出血大便颜色较鲜亮,为血丝便或鲜血便,可伴有血块或黏液。

(3)准备好急救用物,如发生消化道大出血和休克,应紧急处理。紧急处理如吸氧,心电监护,配合扩容及备血。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食纳差,身高175cm,体重41.6kg,血红蛋白103g/L,营养不良;给予肠内及肠外营养治疗,肠外营养(静脉营养液)22kcal/kg,肠内营养(口服深度水解奶粉)约2 000ml/d。

(五)营养管理

1.护理要点

(1)营养风险筛查(STRONGkids评分):入院时根据患儿食欲、身高、体重、营养异常相关风险疾病进行初步筛查。该患儿食纳差;身高175cm,大于同年龄同性别第75个百分位数(169cm);体重41.6kg,小于同年龄同性别第25个百分位数(45kg);已确诊为克罗恩病。该患儿为营养高风险。

(2)该患儿血红蛋白为103g/L,总蛋白和白蛋白暂无异常。患儿暂时没有贫血和低蛋白的营养问题。

(3)根据评估结果,该患儿存在营养异常高风险,对患儿提供个性化饮食方案。

计算患儿每天生理需要量:该年龄生理需要量为70kcal/(kg·d)。据此,患儿每天生理需要量=70kcal/(kg·d)×41.6kg=2 912kcal/d。

根据患儿病情来选择食物种类和配方奶:该患儿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给予高蛋白,高能量,低渣,易消化的食物。患儿目前仍有腹痛、腹泻、黏液便等临床表现,宜选择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如白粥)。但是患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白粥无法满足生理需要量,因此,现阶段患儿宜加食特殊配方奶粉,如高能量、深度水解高能量配方奶(小百肽能)(100ml=100kcal),患儿每天需口服量达约2 912ml才达到生理需要量,但是患儿口服量达不到目标值,应给予部分肠外营养。同时,一周2次监测体重,查看营养治疗的疗效,根据医嘱复查血常规、生化等指标。准确记录出入量,记录奶量摄入和静脉营养液量,根据肠内营养摄入情况调整肠外营养摄入量。

2.关键点

(1)有研究表明营养治疗应是炎症性肠病患儿的首选,不仅保证营养供给,同时是炎症性肠病患儿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有效方法。肠内营养开展后要及时评价方案的有效性,以便个性化调整。

(2)饮食方案应根据肠道耐受情况和生理需要量做调整,不同疾病阶段有不同饮食方案。原则是利于肠道吸收,减少对肠道刺激和过敏,满足生理需要量。

案例分析

病情和治疗

患儿体温正常,仍有腹痛,口腔有溃疡,肛周未见病变,考虑炎症性肠病,在全身麻醉下,做胃镜和结肠镜检查。

(六)胃肠镜护理

1.护理要点

(1)做好无痛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术前3d无渣饮食,术前1d晚18:00至第二天6:00开始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按80ml/kg剂量,20ml/(kg·h)速度口服],最大量不超过3000ml,观察患儿的完成情况及大便性状,并警惕患儿因进食少,大便次数多致全身虚弱情况。如果患儿口服不能完成,随时更改方案,以免因肠道准备不充分而影响第二天肠镜的进行。

(2)胃肠镜术后禁食4h,禁水2h,监测生命体征,按医嘱给药,吸氧及心电监护4h,按医嘱饮食,先试饮水,如无呛咳等其他不适,再进食其他东西。

(3)无痛胃肠镜术后注意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有无剧烈腹痛等不适,警惕肠出血和肠穿孔。

2.关键点

(1)解释行胃肠镜的原因和目的,做好胃肠镜前的准备工作及相关宣教,缓解焦虑情绪。

(2)随时跟进患儿肠道准备情况以及便血情况。

案例分析

出院

根据临床表现和无痛胃肠镜检查术,患儿被确诊为克罗恩病。感染控制,肠内营养肠道耐受,给予英夫利昔单抗(生物制剂)治疗后出院。

(七)出院护理

1.护理要点

(1)用药护理

1)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前告知费用,药物作用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轻度如皮疹,中度如高或低血压、胸闷、心悸、气促,重度如呼吸困难、喉水肿、高热、寒战),用药前评估患儿是否存在过敏体质或曾经发生过过敏、心脏病史。

2)配药后在3h内使用,输液时间不得少于2h,输注该药品前中后监测患儿体温、心率、血压;输注该药前30min为10ml/h的速度;30min后调至20ml/h;60min后调至40ml/h,直至输注结束。

3)定期监测患儿感染指标,血药浓度、英夫利昔单抗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如存在感染现象应暂时避免使用生物制剂。

4)在进行生物制剂治疗期间,严禁使用活菌疫苗(如流感病毒活疫苗)注射。

(2)告知定期复查重要性,出院后随访:告知下次复查时间,英夫利昔单抗的治疗一般按0、2、6周/次,后每间隔8周1次治疗(按首次剂量给予本品治疗后,然后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周和第6周及以后每隔8周各给予一次相同剂量)。

(3)定期监测营养指标如身高,体重,血红蛋白,白蛋白和感染指标如血沉和白细胞。

(4)出院后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者,避免到人多拥挤、空气浑浊的地方,必要时佩戴口罩。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防止感染,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饮食原则:易消化,低纤维,高热量食物,以利于吸收,减轻肠黏膜刺激又可供给热量满足患儿生长发育的食物。

2.关键点

(1)家长是否掌握出院注意事项。

(2)出院后定期复查。

案例分析

疾病相关知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一般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一般认为,UC和CD是同一疾病不同亚型,组织损伤的疾病的病理过程相似,但可能由于致病因素不同,发病的具体环节不同,最终导致组织损害的表现不同。

近年来文献报道,在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万,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2~12.00)/10万。在我国,儿童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增高,从2001年的0.5/100万上升至2010年的6.0/100万。目前尚无最新患病率和发病率的研究报道。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IB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所导致的炎症反应有关,可能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1.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IBD的发病率持续增加,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发病率以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洲,北欧地区最早增长,继之为西欧、南欧地区,最近是日本。北美洲现状反映了环境因素在IBD发病中的作用,如围生期及产后因素、家庭卫生经济情况、被动吸烟、饮食、阑尾切除术等与儿童IBD发病密切相关。

2.遗传因素

IBD是一种多基因复杂疾病,其发病具有种族差异性、家族聚集性及同卵双生子高共患率的特点。

3.感染因素

有研究认为,CD可能与副结核分歧杆菌及荨麻病毒有关,虽然微生物对IBD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备受关注,但迄今未检验出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特定关系。但实验证明,IBD特别是CD是针对自身肠道菌群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的,IBD可能存在对正常菌群的免疫耐受缺失。

4.免疫因素

IBD的发病机制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遗传易感性和不恰当地激活黏膜免疫系统,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组织损伤。IBD发病时,肠道上皮屏障被破坏,黏膜通透性增加,肠组织长期暴露在大量抗原中,这些均导致肠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使巨噬细胞和中性淋巴细胞等激活,释放一系列促炎性细胞因子和炎性反应介质,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使炎性反应不断被放大,最终导致组织损伤,出现IBD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

总而言之,IBD是环境因素作用与遗传易感者,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启动了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可能由于抗原的持续刺激和/或免疫调节紊乱,这种免疫炎症反应表现为过度亢进和难于自限。

(二)病理、临床表现

1.溃疡性结肠炎(UC)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大肠的黏膜与黏膜下层。其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1)病理病变:

主要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延伸到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变一般仅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少数重症者可累及肌层。黏膜层可见水肿,黏膜充血与灶性出血,黏膜脆弱,触之易出血;或者会出现广泛的浅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甚至新生肉芽组织增生。溃疡形成瘢痕后,黏膜肌层和肌层增厚,出现肠腔狭窄。少数患儿有结肠癌变,以恶性程度较高的未分化型多见。

(2)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长,呈慢性过程,常用发作和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

1)症状

①消化系统表现:主要是腹泻和腹痛,或者有腹胀,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其他症状。由于炎症渗出和溃疡,大便通常为黏液或黏液脓血便。而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规律,与直肠炎症刺激有关。

②全身表现:中、重度患儿活动期有低热和中低热,高热多提示有并发症或急性爆发。

③肠外表现:包括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等。

2)体征:

慢性病容,重者体型消瘦,轻压痛。无反跳痛和腹壁紧张。

3)并发症:

可并发消化道出血,急性肠穿孔,肠梗阻,中毒性巨结肠等。

4)临床分型:

根据病期分:活动期和缓解期。

(3)预后:

本病一般呈慢性过程,有多次缓解和复发,不易彻底治愈,但大部分患儿的预后良好,尤其是轻病例经治疗后病情可长期缓解。少数爆发型或有并发症的预后较差。

2.克罗恩病(CD)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肠道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呈跳跃式或阶段性分布。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

(1)病理病变:

主要累及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其次为小肠,主要在回肠,少数见于空肠。病变呈阶段性或跳跃性分布,早期黏膜呈鹅口疮样溃疡,随后溃疡增大,形成纵行溃疡和溃疡裂痕,呈鹅卵石样外观。当病变累及肠病全层,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可发生肠梗阻。溃疡穿孔可致局部脓肿,形成瘘管。

(2)临床表现:

消化系统表现,腹痛最常见,其次为腹泻。腹痛多表现为右下腹和脐周,多为痉挛性阵痛伴肠鸣音活跃。早期腹泻为间歇性,后期为持续性,大便一般无黏液和脓血。肠外表现可伴有杵状指,口腔溃疡,关节炎等。全身表现为发热,少数患儿以发热为首发主要症状,弛张高热多提示有脓毒血症。体型消瘦,贫血,低蛋白等营养不良表现。并发症以肠梗阻最常见,其次是腹腔内脓肿。

(3)预后:

本病一般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治疗好转,但如果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预后较差。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如果血红蛋白降低,炎症指标增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小板计数增加,血清白蛋白降低,则提示IBD。但是某些患儿血沉,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也可正常。如血小板计数升高,疾病可以排除以血便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腹泻。另外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儿童IBD的鉴别诊断。如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或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pANCA)阳性有助于CD或UC的诊断,其敏感性为60%~80%;pANCA对UC的敏感性为92%,ASCA对CD的特异性为95%~100%。

(2)粪便检查:

大便培养(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大便检测(难辨梭状芽孢杆菌A和B,病毒四项联合)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钙防卫蛋白(FC):FC表达水平与IBD患儿病情进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2.影像学检查

(1)X线钡灌肠

1)UC表现:

结肠黏膜粗糙紊乱或成细颗粒样改变,病灶可出现小龛影或大小不等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或肠管僵硬。

2)CD特征表现:

病损肠壁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部位有结节增生呈鹅卵石表现(卵石征);受损肠壁可能出现裂隙状溃疡,甚至管壁有瘘管形成或脓肿形成。

(2)B超:

腹部B超能提示小肠或结肠壁的厚度或浸润情况。

(3)CT:

能较全面地反映炎症性肠病的病变情况,特别是肠外情况。

(4)磁共振成像(MRI):

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且无辐射,比较适合需要频繁复查的患儿和青少年患儿,但MRI质量影响因素较多。

3.内镜检查

内镜下更直观。溃疡性结肠炎如图2-11和图2-12所示,克罗恩病如图2-13和图2-14所示,并且可取黏膜做活检,进一步诊断。

图2-11 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图(1)

图2-12 溃疡性结肠炎镜下图(2)

图2-13 克罗恩病镜下图(1)

图2-14 克罗恩病镜下图(2)

(四)治疗要点

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原则是尽早控制症状、维持缓解、促进组织黏膜的修复、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预防并发症。

(1)营养治疗:

因儿童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营养和热量的保障更具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营养治疗应是儿童IBD患儿的首选,不仅保证营养供给,同时是IBD患儿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有效方法。营养疗法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外营养主要是静脉营养,可以使得肠道休息,补充能量,避免食物抗原作用;适合于急性发作期或肠道不耐受。用于肠内营养的液体配方包括三大类:完全水解的蛋白配方(或称要素配方)、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完整的蛋白质配方(或称多聚体配方)。国外研究表明三种配方的随机对照研究IBD缓解没有区别。

(2)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

该病的常用药,用于轻中型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如美沙拉嗪。

糖皮质激素:

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或者重型活动期患儿。

免疫抑制剂: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期患儿。

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适用于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不敏感或不耐受的儿童中重度CD或UC,瘘管型或肛周病变的CD,中重度IBD患儿的维持治疗。有疾病高风险的患儿,如结肠深溃疡、病变广泛、生长发育明显迟缓(身高 Z 值>-2.5)、严重肛周病变、严重骨质疏松、以狭窄或穿孔起病的IBD患儿,建议降阶梯治疗,早期应用生物制剂以促进黏膜愈合和改善临床环境。益生菌在IBD中的作用机制至今不明确,可能通过非特异性刺激宿主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细胞增生,增强巨噬细胞的活性,下调体内炎性介质表达、增强免疫屏障,改善肠道黏膜渗透性等来达到治病的目的。

沙利度胺治疗:

可适用于难治性UC治疗方案之一。

(3)粪便移植:

关于粪便移植治疗儿童IBD仅有个案报道或少数病例报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尚不能得出粪便移植治疗儿童IBD有效和安全的结论。

(4)手术治疗:

患儿一般不选择手术治疗,当有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发生,如肠穿孔、反复消化道出血及中毒性巨结肠,药物治疗无效时需行急诊手术治疗。

附2-5 胶囊内镜检查

注意要点

1.操作前评估患儿吞咽情况和配合程度,大多数学龄前后儿童均能顺利完成,少数不能咽入者可尝试喂食由小到大的不同体积的胶质软糖,作适应性吞服训练。若仍不能咽入或具有吞咽疾病(吞咽障碍、吞咽困难、胃轻瘫)的患儿可实施无痛胃镜下胶囊内镜置入术

2.检查过程中要远离较强的磁场、电场环境,避免剧烈活动

3.检查完成后留意胶囊排出情况,要观察大便是否含胶囊,确定已排出体外,如果超过2周未排出体外,则需要手术取出

(陈朔晖 陈晓飞 刘丽英 林艳) vZsa0RncFhVz7fA837IqJEkmVq0wJJWUnFr2WpNfnw1xGz3fTiH2xgCYoJSSm8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