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0.Rh null 鉴定及输血救治1例

一、简要病史

患者,男性,53岁,胸闷5个月、加重3天,门诊以“三尖瓣关闭不全”收入院。2002年因“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心房颤动”,于外院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效果满意。2008年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三尖瓣反流,间断复查彩超,未予特殊治疗。既往有输血史(具体不详)。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型血清学常规检查
1.血型鉴定

A型、RhD阴性。

2.抗体筛查

入院时阴性,术后13天(2017-03-26)阳性。

3.抗体鉴定

术后13天时抗-ce(抗-f)抗体,出院前为抗-Rh29,结果见表1-34。

(二)血型血清学特殊检查
1.DAT

入院时阴性,术后13天(2017-03-26)阳性(抗-IgG+抗-C3d阳性,抗-IgG阳性,抗-C3d阴性)。

2.Rh分型试验

患者C、c、E、e均为阴性,初步定为“Rh null ”表型。患者家系Rh血型结果见表1-35。

(三)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RHD RHCE 血型基因检测:结果见表1-36、图1-34和图1-35。

(四)其他
1.血常规

RBC 3.5×10 12 /L,Hb 122g/L,Hct 0.340,PLT 104×10 9 /L,WBC 4.03×10 9 /L。

2.凝血功能筛查

PT 22.7s,INR 2.05,APTT 38.3s,Fbg 2.04g/L。

三、诊疗经过

患者经血型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为Rh null 后,无法找到Rh抗原表型相同供者血液。2017-03-02和2017-03-07分别采集患者自体全血200mL储存备用。2017-03-13行三尖瓣置换术,麻醉成功后行等容血液稀释采集自体全血400mL备用,术中回收红细胞约900mL,所有自体血液均在术中/术后进行了回输,术中同时输注A型、RhD阴性单采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A型、RhD阳性冷沉淀20U,未使用异体红细胞成分,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因引流多且血红蛋白持续下降,自2017-03-14至2017-03-24累计输注A型、ccdee红细胞5.5U,A型、ccdEe红细胞2U,期间抗体筛查均阴性,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Hb上升不明显,自2017-03-21后不升反降。2017-03-26经治医师再次申请红细胞2U,复查抗体时发现其结果由阴性转为阳性,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表明,患者血清内出现抗-ce(抗-f)抗体,此时患者Hb已经降到56g/L。患者可能因多次输血产生同种抗体,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从而导致Hb持续下降,建议临床进行溶血相关检查。

表1-34 患者抗体鉴定结果

表1-35 患者家系Rh血型血清学结果

表1-36 患者家系Rh血型分子生物学结果

图1-34 先证者、先证者之妻、先证者之女 RhCE 基因检测
注:A代表先证者,Ccee;B代表先证者之妻,ccEe;C代表先证者之女,CcEe;波峰代表内参/测试片段阳性结果;76~78度为内参;80度以上为阳性

图1-35 先证者、先证者之妻、先证者之女 RHD 基因检测
注:波峰代表内参/测试片段阳性结果;76~78度为内参;80度以上为阳性

临床采纳输血科建议,主要检查结果如下:DAT阳性(多抗阳性,单抗-IgG阳性),FHb 203mg/L(参考范围5~40mg/L),网织红细胞3.26%(参考范围0.67%~1.92%),触珠蛋白<0.298g/L(参考范围0.3~2g/L)。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及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确该患者发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重新制订输血方案,多方考虑后决定给予与患者RH基因型相同(CCDee)的悬浮红细胞2U进行输注,患者血红蛋白开始缓慢上升。2017-04-19患者各项指标稳定后顺利出院,出院前再次进行抗体筛查和抗体特异性鉴定,抗体筛查阳性,但抗体特异性鉴定反应已发生变化,患者血清中检出抗-Rh29,即与Rh系统所有抗原(C,c,D,E,e)均呈阳性反应。患者输血具体情况见表1-37。

表1-37 患者输注红细胞具体情况

四、相关知识链接

1961年,Vos等首先报告了红细胞上缺失所有Rh抗原的表型称为Rh null [1] 。Rh null 是十分罕见的,依据分子机制和遗传规律,可将Rh null 分为两型,一种是无效型Rh null :由于 RHD RHCE 座位出现沉默基因纯合子,以致形成无活性的 RHCE 和缺乏的 RHD ;另外一种是调节型Rh null RH 基因正常,但是 RHAG (Rh-associated glycoprotein,RhAG)蛋白是一种无活性的突变纯合子(或双杂合子)。此外,有些 RHAG 的突变可产生一种低水平表达Rh抗原,这种表型称为Rh mod [2] 。抗-Rh29是由Rh null 个体通过妊娠、输血、移植等产生的免疫性抗体,这种抗体除Rh null 细胞外,与所有Rh表型的红细胞都反应 [3] 。抗-Rh29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和HDFN,有一位Rh null 产生抗-Rh29的患者,输入RhD阴性血液后,产生了溶血性输血反应并导致死亡 [2] 。当Rh null 个体受到免疫刺激时并非都产生抗-Rh29,可能产生针对Rh某个或某几个抗原的抗体。此外,Rh null 综合征患者输血后除可产生抗-Rh29外,还可产生抗E、抗e以及其他Rh系统同种抗体 [4-5]

红细胞膜上RhAG蛋白的存在是Rh抗原表达的必要条件,RhAG是跨膜蛋白,具有使红细胞结构稳定的功能,纯合子 RHAG 基因失活是导致Rh null 表型的最主要原因 [2,6] 。在Rh null 表型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以发现口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因阳离子转运缺陷和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导致红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期缩短。因此Rh null 综合征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溶血性贫血 [7-8] 。Rh null 非常罕见,中国到目前仅有1例因 RHAG 基因突变导致Rh null 表型的报道 [9]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就是因为RhAG纯合子突变导致红细胞膜上无Rh抗原的表达,鉴于Rh null 患者受到免疫刺激时极易产生抗-Rh29抗体,因此术前输血科会诊时建议临床尽量使用自体血,手术过程中三种自体输血方式联合应用,做到了术中未用异体红细胞成分。术后因病情需要进行输血治疗时,考虑到D抗原免疫原性在Rh系统中最强,因此首先选择RhD阴性红细胞进行输注,当产生抗-f抗体后,又选择与患者Rh基因型相同血液进行输注,输注效果较好。

此类患者如何输血国内暂未见相关文献支持,通过本案例可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输血提供一个思路:①对于调节型Rh null 患者,尽量使用自体输血,条件允许时,可以考虑术前单采自体红细胞以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但Rh null 在细胞形态和功能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常,导致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血性贫血,本例患者也存在这种情况,因此无法在术前储存足够多的自体血液;②基因型检测十分必要,当需要输异体红细胞成分时,建议首选与患者Rh基因型相同的血液进行输注。

参考文献

1.VOS G H, VOS D, KIRK R L, et al. A sample of blood with no detectable Rh antigens[J]. Lancet, 1961, 277(7167): 14-15.

2.杰夫·丹尼尔.人类血型[M].朱自严,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SEIDL S, SPIELMANN W, MARTIN H. Two siblings with Rh null disease[J].Vox Sang, 2010, 23(3): 182-189.

4.SILVY M, BELEY S, PEYRARD T, et al. Short duplication within the RHCE gene associated with an in cis deleted RHD causing a Rhnull amorph phenotype in an immunized pregnant woman with anti-Rh29[J]. Transfusion, 2015, 55(6pt2): 1407-1410.

5.CAMBOT M, MAZURIER C, CANOUI-POITRINE F, et al. In vitro generated Rh(null)red cells recapitulate the in vivo deficiency: a model for rare blood group phenotypes and erythroid membrane disorders[J]. Am J Hematol, 2013, 88(5): 343-349.

6.BRUCE L J. Red cell membrane transport abnormalities[J]. Curr Opin Hematol, 2008, 15(3): 184-190.

7.BALLAS S K, CLARK M R, MOHANDAS N, et al. Red cell membrane and cation deficiency in Rh null syndrome[J]. Blood, 1984, 63(5): 1046-1055.

8.王群,李剑平.Rh null 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8,21(2):133-135.

9.TIAN L, SONG N, YAO Z Q, et al. A family study of the Chinese Rh null individual of the regulator type: a novel single missense mutation identified in RHAG gene[J]. Transfusion, 2011, 51(12): 2686-2889. RMacJv7exED93fVGtbp9OrUqIYIce53Nk5zgOC+BOtzb4xesIeDAg3R3ht0EG38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