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6. RHD 基因c.101A>G和c.845G>A突变导致弱D1例

一、简要病史

无偿献血者,女性,汉族,36岁,献血时常规RhD血型鉴定(IgM抗-D)时,发现结果为弱阳性(2+),送检。既往有妊娠史,无输血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型血清学常规检查
1.血型鉴定

B型,RhD弱阳性(IgM抗-D,盐水法)。

2.抗体筛查

阴性。

(二)血型血清学特殊检查
1.DAT

阴性。

2.RhD确认试验

应用盐水法及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RhD抗原血清学检测,结果见表1-26,判断该献血者红细胞表面存在D抗原。

表1-26 献血者标本与四种抗D血清反应格局

(三)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1. RHD 基因测序结果

RHD 基因第1~10外显子序列特异性扩增参照文献进行 [1] ,结果显示该样本 RHD 基因在第1外显子101位A+G和第6外显子845 G+A为杂合性,见图1-29B。

2.RT-PCR和TA克隆检测

为了检测突变点是否在同一条cDNA链上,采用RT-PCR和TA克隆技术,RT-PCR产物进行TA克隆,得到两种单倍体,即一个单倍体存在c.101A>G突变,另一条单倍体存在c.845G>A突变。通过基因克隆和直接测序结果相互验证,排除碱基假突变。国际血型抗原突变库中检索 [2] ,c.101A>G突变基因型为 RHD weak D 101G,c.845G>A突变基因型为 RHD weak D type 15。c.101A>G突变导致34位氨基酸由酪氨酸突变成半胱氨酸,c.845G>A突变导致282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成天冬氨酸 [3] 。基因测序101位和845位突变结果见图1-29C。

三、诊疗经过

该献血者经过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测,最后确认为c.101A>G、c.845G>A突变导致弱D表型,其血液作为RhD阳性血液用于临床。

四、相关知识链接

RHD 基因结构复杂,编码RhD抗原的 RHD 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短臂,由10个外显子组成,编码区全长1251bp,编码417个氨基酸。 RHD 基因发生突变往往导致RhD抗原数量减少或免疫活性降低。目前已发现的与 RHD 基因相关的变异体296个,其中导致弱D表型的变异体约有85个 [4] 。中国人中最常见的弱D表型为 RHD 弱D type 15(c.845G>A),占被检弱D表型个体的一半以上 [5-6] RHD 弱D101G(c.101A>G)比较罕见,同一个体发现两种突变更为罕见。

图1-29 受检者101位和845位突变测序比对
注:A.RHD野生型序列;B.先证者直接测序序列;C.先证者基因克隆测序

作为RhD血型的变异体,弱D及部分D的形成主要有3种方式:①亲代遗传。由一个异常 RHD 基因通过正常遗传途径连续遗传给后代;②由于相对的基因复合物有C基因而产生的“位置效应”所引起的D抗原性减弱,这在非裔人群中最多;③由于个体本身发生遗传突变事件,使D抗原嵌合体部分发生 RHD 基因缺失、 RHD / RHCE 基因交换、 RHD 基因碱基突变所形成。

弱D表型曾被称为D u 型。和正常RhD阳性红细胞上的D抗原相比,弱D表型红细胞D抗原质量未变,只是数量减少;弱D通常是由于 RHD 基因编码区发生碱基突变,进而使得编码的RhD蛋白的氨基酸发生替换,这种氨基酸替换主要位于胞内和跨膜区域,影响了RhD蛋白插入膜的效率,表现为抗原位点数减少,但抗原表位数目基本不变。已有文献报道单独845G>A突变,其位于跨膜区,盐水介质检测为阴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为阳性 [7] 。101G>A突变位于胞外区,为Fichou等2013年报道,研究结果推测盐水介质能够检测到凝集,但是凝集强度比正常RhD抗原凝集弱 [8]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同时存在101G>A和845G>A突变,三批IgM试剂检测阳性,但是凝集强度较弱。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家系调查,但是该例样本为两条单链的单核苷酸突变,推测应该是来自亲代遗传。对于此类弱D表型献血者,应将其血液视为RhD阳性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章旭,刘显智,李剑平.117名RhD阴性个体RHD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10):1022-1025.

2.FLEGEL W A, WAGNER F F. Molecular biology of partial D and weak D: implications for blood bank practice[J]. Clin lab, 2002, 48(1): 53-59.

3.章旭,孙长平,李剑平.RHD基因101A>G和845G>A突变导致Rh弱D的分子机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5,32(5):700-702.

4.PATNAIK S K, HELMBERG W, BLUMENFELD O O. BGMUT: NCBI dbRBC database of allelic variations of genes encoding antigens of blood group systems[J]. Nucleic Acids Res, 2012, 40(1): 1023-1029.

5.孙国栋,段现民,张彦平,等.中国人群中发现的主要弱D型-弱D15个体的分子背景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14(5):1024-1028.

6.YAN L, W U J, ZHU F, et al. Molecular basis of D variants in Chinese persons[J]. Transfusion, 2007, 47(3): 471-477.

7.熊文,秦建江,刘艳,等.一个弱D15型家系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7,2(1):35-37.

8.FICHOU Y, LE MARÉ CHAL C, JAMET D, et al. Establishment of a mediumthroughput approach for the genotyping of RHD variants and report of nine novel rare alleles[J]. Transfusion, 2013, 53(8): 1821-1828. zbBSDkPsnMTbly4iCraMfOcQ3VVjSJLZNXQSd8lDNa7lvcWyaO44ol+UQLlAon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