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病例5
颈部无痛性包块2年

【简要病史及影像】

女,53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包块,约蚕豆大小,无红肿疼痛,近期包块逐渐增大(图1-5-1)。

图1-5-1A~D 横断面T 1 WI、T 2 WI 和脂肪抑制增强后T 1 WI

【问题与选项】

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

A.多形性腺瘤。

B.神经鞘瘤。

C.黏液表皮样癌。

D.腺样囊性癌。

E.血管纤维瘤。

【答案】

A.多形性腺瘤。

【影像诊断及分析思路】

诊断:左侧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

1.左侧咽旁间隙较大类椭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晰,呈长T 1 、长T 2 信号影,内部见斑片状更长T 2 信号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

2.咽旁间隙脂肪受压向内后方移位,二腹肌后腹受压向后方移位,颈部血管受压向后移位,说明肿瘤位于咽旁间隙茎突前区。

3.发生在茎突前区的咽旁间隙肿瘤最常见的为来源于腮腺深叶或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此病例符合多形性腺瘤的影像特点(病灶内见多发囊性区、不均匀强化等)。

4.手术后病理结果为多形性腺瘤。

【鉴别诊断及要点】

1.主要与神经鞘瘤鉴别

①多位于茎突后区;②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楚;③T 2 WI 呈高信号,内部见多囊灶;④增强后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⑤三叉神经下颌支(Ⅴ3)来源的神经鞘瘤位于茎突前区,发病率较多形性腺瘤低,与多形性腺瘤较难鉴别,Ⅴ3 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可造成卵圆孔的扩大,此为与多形性腺瘤的主要鉴别点。

2.黏液表皮样癌

①与多形性腺瘤一样来源于腮腺深叶或异位小涎腺,但发病率远低于多形性腺瘤;②肿瘤富含黏液,呈囊状,囊壁上的不规则结节提示其为恶性肿瘤。

3.血管瘤

发生在茎突前区,多数为静脉性血管瘤或淋巴血管瘤,呈多个结节状,边缘不规则,有时可见畸形增粗的血管,部分病例可见静脉石。

【疾病简介】

1.定义与发病情况

多形性腺瘤是发生于咽旁间隙茎突前区的最常见的肿瘤,多数源自腮腺深叶,少数来自异位小涎腺。

2.临床表现

生长缓慢,早期常无症状,多数患者在肿瘤长大出现邻近器官症状后才就诊。临床可表现为咽部不适、吞咽不适、耳鸣、耳闷或颈部肿块等。

3.诊断

主要与神经鞘瘤进行鉴别,详见上述鉴别诊断及要点。

4.病理

病变由多种组织构成,且常含有黏液成分,故影像表现多不均匀,伴大小不等的囊性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且可见延迟强化。

5.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

【临床关注点与影像学价值】

1.肿瘤的定位是位于茎突前区还是茎突后区,对肿瘤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茎突前区的肿瘤压迫咽旁间隙的脂肪向内后方移位,二腹肌后腹受压向后方移位,颈部血管受压向后移位。

2.判断颅底孔道是否扩大,对于鉴别茎突前区的多形性腺瘤和Ⅴ3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有重要价值。

3.正确判断肿瘤是否来源于腮腺有助于临床制订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途径,来源于腮腺的肿瘤一般选择颈-腮腺入路,而非腮腺来源的肿瘤则经颈或口腔入路进行手术。

【关键点】

1.病变的定位较为关键,首先区分病变位于茎突前区还是茎突后区,病变较大时重点观察茎突的移位情况、咽旁间隙脂肪、二腹肌后腹及颈部血管的移位情况。

2.咽旁间隙的良性肿瘤发病率远大于恶性肿瘤。

3.如果是茎突前区的占位,首先考虑多形性腺瘤,茎突后区的良性占位首先考虑神经鞘瘤。

(马辉) rHyWbYx1m61RQ9fe0Hrw8HEa7lZxosiQ5i21n6qcqkz/IQcyQClnxiNzyHX8b+J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