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2岁,右口咽部阻塞感10日(图1-3-1)。
图1-3-1A~D 口咽水平横断面T 1 WI、T 2 WI、DWI 和脂肪抑制增强后T 1 WI
患者可能的诊断是( )
A.横纹肌肉瘤。
B.多形性腺瘤。
C.副神经节瘤。
D.神经鞘瘤。
E.海绵状血管瘤。
D.神经鞘瘤。
CT 图像评价骨性结构(如茎突)更直观;矢状位图像有助于显示肿瘤的纵向范围;CT 血管成像(CTA)可以显示颈部血管受压变形的方式(图1-3-2)。
图1-3-2A~C 口咽部横断面CT 平扫、矢状位脂肪抑制T 2 WI 和颈部CTA 成像
诊断:右侧颈动脉间隙神经鞘瘤。
1.右侧颈部肿物,以等T 1 、T 2 信号为主,DWI 呈较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中度强化,轮廓清晰,考虑良性肿瘤性病变。
2.病变位于茎突后方,茎突受压前移,符合良性病变慢性生长过程,颈内外动脉被肿物分离,提示肿物位于颈动脉间隙。
3.矢状位脂肪抑制T 2 图像显示肿物上端如蒂样延伸至颈静脉孔区,符合该间隙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影像表现,需要鉴别副神经节瘤和神经鞘来源肿瘤。
4.横轴位T 2 图像中肿物未见胡椒盐征象(富血管的流空低信号、钙化低信号及肿瘤的高信号背景),增强扫描肿物强化中等,不符合副神经节瘤影像表现。
5.手术切除病理结果为神经鞘瘤。
1.血管瘤
①多位于邻近的咽旁间隙;②圆形或椭圆形,边界较清楚;③T 2 WI 和DWI 呈高信号;④增强后呈渐进性明显强化。
2.多形性腺瘤
①腮腺深叶来源的多形性腺瘤可向内延伸致咽腔狭窄;②边界清晰,少数可见分叶;③CT 密度不均匀,可合并囊变、钙化;④T 1 WI 呈低信号,T 2 WI 多表现为高信号;⑤增强后实性部分可见强化。
3.横纹肌肉瘤
①是由横纹肌组织形成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青少年;②与肌肉组织相比,肿物质地相对均匀,T 1 呈等至低信号,T 2 呈高信号,并可见明显强化;③可破坏邻近骨质、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④肿瘤生长迅速,切除后易复发。
4.淋巴瘤
①颈部间隙淋巴瘤可表现为单纯淋巴结病变、单纯结外病变,同时有淋巴结及结外病变;②结外肿物与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密度(信号)改变相仿;③肿瘤密度及信号均匀,CT 呈等密度,MRI 呈T 1 等或稍低信号、T 2 高信号、DWI 高信号,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④囊变、坏死少见。
1.定义与发病情况
起源于周围神经鞘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切除后罕见复发。
2.临床表现
①颈部无痛性肿物;②压迫所致局部不适感;③病变神经支配区域可有轻度感觉、运动障碍。
3.诊断
影像表现可以诊断大部分病例,必要时行活检病理证实。
4.神经鞘瘤组织学
主要由细胞排列紧密的Antoni A 和组织及细胞少而富含脂质、黏液样组织的Antoni B 组织构成,MRI 组织对比度高,能更好地表现肿瘤的病理特征。
5.治疗原则
①病变较小、对周围组织压迫轻微、没有明显不适症状时,可随诊观察;②病变较大时采用手术治疗。
1.肿物邻近大血管是否被包绕;肿物是否向周围弥漫生长,是否延伸至颅内。
2.病变范围的精准显示是制订手术计划的依据,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增强T 1 WI 显示最佳。
1.茎突后方颈动脉间隙肿物85.0%以上是神经源性肿瘤,观察影像中茎突的位置是定位的关键。
2.颈动脉间隙中的副神经节瘤血供丰富,具有胡椒盐征象,可出现对颈血管的包绕征象;神经鞘瘤更多见,血供相对不丰富,实性部分可见中度至明显强化,推移邻近血管,迷走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可分离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
(蔡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