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27岁,右侧颈部偶发无痛肿物2周(图1-17-1)。
图1-17-1A~F 颈部横断面CT 软组织窗、T 1 WI、脂肪抑制T 2 WI、DWI 和ADC 图、T 1 WI 增强
此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有( )(多选)
A.病灶密度或信号不均。
B.病灶DWI 示弥散受限。
C.病灶主体位于茎突前间隙。
D.病灶与右侧腮腺深叶分界不清。
E.颈内动脉受压后移。
A、C、D、E。
根据以上临床资料与影像表现,此病例最可能的诊断为下列哪一项( )
A.多形性腺瘤。
B.神经鞘瘤。
C.颈动脉体瘤。
D.淋巴瘤。
A.多形性腺瘤。
诊断:右侧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
1.病变位于右侧咽旁间隙,分叶状,边界清晰,较同层肌肉CT 呈稍低密度,T 1 WI 等信号,T 2 WI 不均匀高信号,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扫描呈不均匀中度强化。
2.咽旁间隙常见肿瘤包括多形性腺瘤、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淋巴瘤。
3.仔细观察可发现,病变位于右侧咽旁茎突前间隙,与右侧腮腺深叶关系密切,囊变坏死不明显,据以上可推测病变为来源于腮腺深叶或小涎腺的多形性腺瘤的可能性大。
4.手术病理证实为多形性腺瘤。
1.神经鞘瘤
①常起源于迷走和交感神经;②发生于颈动脉鞘周围(茎突后间隙),颈内动脉向前推移,二腹肌后腹位于病变表面,可伴有颈内静脉受压移位、变窄。
2.颈动脉体瘤
①颈动脉分叉角度扩大,呈高脚杯征;②肿瘤内可见迂曲或点状血管流空信号,呈胡椒盐征;③富血供,早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颈动脉相当。
3.淋巴瘤
①肿块呈铸型状向周围间隙生长;②内部信号均匀,DWI 上常呈高信号,ADC 值明显减低,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无坏死囊变。
1.定义与发病情况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LA),亦称混合瘤(mixed tumor)。30~60岁女性多见,5.0%~10.0%可发生恶变。
2.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肿块较大时可产生压迫症状;恶变累及周围结构可引起疼痛。
3.诊断
手术病理证实。
4.治疗原则
手术切除,因多形性腺瘤容易复发,故应保证切缘阴性。
1.良、恶性的鉴别
病变边界清晰、弥散不受限,提示良性病变。
2.病变范围的精准显示
病变与腮腺深叶分界欠清,提示病变有可能来源于腮腺深叶;咽旁间隙周围结构为推移改变,无明显侵袭受累征象。
3.治疗后改变或复发评估
临床可采用MRI 平扫+增强检查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有无肿瘤残余及复发转移。
1.定位非常重要。病变位于茎突前间隙,茎突、颈动脉鞘后内移位,二腹肌后腹位于病变深面和咽旁间隙脂肪前内移位等可辅助定位。
2.ADC 值较高,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为多形性腺瘤特点。
3.由于多形性腺瘤局部复发率高,且复发后恶变率增加,手术切除范围应较常规良性肿瘤适当扩大。
(吴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