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工作,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号召。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把健康“守门人”制度建立起来,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
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居民基本健康的需求增长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供给侧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主要体现在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布局不完善、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如何共享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使用效益,给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带来了挑战。
在上述背景下,进一步提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分级诊疗服务体系的要求,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引导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消毒供应机构和血液净化机构,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建立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围绕城乡协同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探索合理配置资源、有效盘活存量、提高资源配置使用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架构,促进社会力量办医,推动党和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所作出的承诺的实现。
近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各地积极探索推进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据初步统计,截至2016年5月底,北京、上海等22个省、市共设置323家医学检验实验室(社会办309家,占95.7%),共完成医学检验4.6亿例次。北京、浙江、江西3个省、市共设置6家病理诊断中心(社会办4家,占66.7%),共完成病理诊断205万例次。各地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初步的模式,积累了有益经验:一是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实现共享,医疗资源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二是促进并引导社会力量办医,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并通过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三是逐步建立起大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检验实验室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四是患者就医更加便捷,尤其是独立血液净化机构多设置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县域,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诊疗服务,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适时地出台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鼓励并规范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管理,有助于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为落实工作任务、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供机制保障。同时,对于引导并促进社会力量办医、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社会化力量中的重要一环,在为公立医院提供有益补充、推动优势资源下沉、助力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有其自身优势,它能够通过互联网和物流,把标本进行集中处理,实现区域性检验结果互认,节约了能源和患者就医时间,符合当今时代发展和医改要求。
在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到2009年,原卫生部印发《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在医疗机构类别中增设“医学检验所”,才最终正式确定了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合法地位。2016年,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助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陆续印发了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医学检验实验室、血液净化机构、病理诊断中心4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在促进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发展的同时加以规范。基本标准明确了开办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是最低的“红线”,主要包括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的诊疗科目、科室设置、人员、房屋和设施、分区布局、设备、规章制度等要求。管理规范明确了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软件”要求,主要包括机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与感染防控、人员培训与职业安全防护、监督与管理等,是独立设置医疗机构内部管理的基本准则。
截至2017年,我国区域医学实验室689家,区域病理诊断中心185家,市场份额占整体医学检验市场的5%。相较之下,在欧洲和美国,这一比例则分别达50%和35%;在社会化服务高度发达的日本,则高达67%。我国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尽管市场占比不大,但未来仅依靠公立医院现存的检验资源很难满足基层需要,区域中心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其行业运行新模式亟须政策指引与支持,行业后续管理也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