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的发展

一、国内外医疗服务体系情况

(一)国外情况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素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国情,相继建立了形式、内容、水平不同的医疗卫生体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医疗卫生体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其中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分别是市场导向模式与全民医疗保障模式的代表。

美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国际上最具市场导向的模式,就是市场主导一切。以市场化为主导,但又不忽视政府的作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制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是以民间的私营医疗与保险为主,政府辅以对特殊群体的社会医疗保险与补助。美国的医疗卫生支付体系由联邦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构成,以商业保险为主,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资助的公立医疗保险为辅。公民个人的医疗费用由参加商业保险而来,联邦政府主要保证残疾人、老年人、低收入者和失业者能享有一定的医疗保障。总体而言,在美国医疗费用占比中,政府性资金占43%,商业保险占35%,个人自付占12%,慈善救助占2%,其他渠道占8%。

美国的医疗服务提供方也以市场为主,非营利性私立医院达到医疗机构总数半数以上,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公立医院、私立医院和基层诊所等组成(85%是私立医院)。目前,全美医院数量总体约为5 000余所。从性质上划分为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和非政府举办的私立医院。其中,私立医院又分成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定位于为穷人、精神病患者、退伍军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服务,主要集中在三类医院: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病医院和属于安全网的医院(属于为穷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Medicaid定点医院)。美国大多数医院包括私立医院,都是非营利性的。近年来,美国公立医院数量呈现递减的趋势,据美国医院协会统计,目前美国医院公立医院仅占15%,69%是非营利性私立医院,营利性私立医院为16%。大多数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都属于非营利性私立医院。此外,基层诊所和社区卫生中心大多数为营利性医疗机构,主要由医生个体开业举办。截至2012年底,美国共有23万多名自由执业医生,其中52.8%为独立行医,37.1%为2~5名的医生团队,6.3%为6~9名的医生团队,3.7%为10名或以上的医生团体。美国模式的主要特征:①高度市场化:在美国,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按市场原则自由经营。政府只负责老年人和贫困者的医疗保险。保险经费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政府基本不负担,有相当多的低收入小企业雇员、个体劳动者和农民家庭享受不到医疗保险。②医院所有制多元化:主要有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公立医院有政府办的;私立医院有社团办的,教会办的,股份制办的,也有私人个体办的。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了社会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加拿大的医疗卫生体制是在汲取英国福利经济学理论建立起来的制度和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市场运作建立起来的制度,两者优点的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后发优势”。加拿大医疗卫生体制的核心是医疗保障制度,它是加拿大五大社会保障项目之一。加拿大90%的医院住院费用和医疗保险费用及75%的卫生总费用由税收支付。其医疗卫生支出占国民总收入的10%,其中70%由政府支付。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私立医院和诊所提供。加拿大医疗卫生体制较其他国家(如美国)的优异之处在于:能覆盖所有国民;能以更低的总成本、更低的行政管理费用,获得更好的健康状况指标;能使国民和卫生工作者有更多的选择,付出更短的排队时间。

加拿大医疗保健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都被称得上是医疗保障的典范,曾经是许多国家效仿与称羡的对象。但是,由于全民免费医治所带来的便利,加拿大也出现了对于其优越的医疗保健制度滥用的问题。另外,在医疗服务运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基层设备老旧、大量医护人员外流,进一步加重了加拿大医疗服务的负担;缺乏长期发展计划、医师与护士的训练与留用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等。同时,服务方式的改变、资金的紧张、人口老龄化和新技术的高花费,又促使了这些问题的恶化。

在日本,83%的医院是私立医院,一共有9 000多家,而公立医院只有1 800多家。而诊所更多,一般诊所超过9.8万家,牙科诊所近6.8万家,几乎都是私人开办的。过去,日本也曾出现过患者全部集中到大型公立医院“看病难”现象,而现在,“有病先去诊所”已经成了大多数日本人的常识。1994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医疗法》,推出一项旨在将患者从大型医院向小型诊所分流的制度,规定原则上如果患者没有诊所医生出具的介绍信直接到大型医院就诊,就要缴纳一定的费用,甚至被院方拒绝。这项制度推出后,彻底改变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

日本的医院绝大多数为非营利性,由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建设,医院的投入70%来自医疗保险的个人支付部分,30%来自政府的补贴,补贴主要用于大型医疗仪器设备的购置、建筑维修和弥补医院经营赤字。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所有在日本生活的人包括外国人都必须强制性加入,患者可持证在任何医院看病,包括私人诊所。日本的医疗保险可以分为两大类:①被雇用者保险或称之“职工健康保险”;②国民健康保险:主要是农业人口、退休老人、自由职业者。医疗保险的经费来源:个人按收入的8%缴纳,不足部分由国家及地方财政补贴。凡参加医疗保险者均可报销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大部分为80%~90%,自付10%~20%。在日本,大部分的公、私立医院是没有药房和检验科的。由于日本所有医院的药品、医疗器械、检查费用、手术费等都是全国统一的,私立医院要盈利,就得降低成本,减少医疗费用是最主要的手段。例如建立远程专家会诊中心,所有医院的疑难杂症都通过网络传到专家中心,由专家统一答复,大大减少了费用支出。

(二)国内情况

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公立医院拥有85%以上的医疗资源)。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99.8万个,与2017年6月底比较,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8 291个,其中:医院增加了1 9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了10 90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了4 484个。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有医院3.2万个,其中:公立医院12 121个,民营医院19 589个(与2017年6月底比较,公立医院减少了445个,民营医院增加了2 43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3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5万个,乡镇卫生院3.7万个,村卫生室63.3万个,诊所(医务室)21.9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万个。

中国医院从性质上划分为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和非政府举办的民营(私立)医院。其中,私立医院又分成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院。公立医院又分为一、二、三级医院。近年来,中国民营(私立)医院数量呈现较快递增的趋势。但是目前中国医院中公立医院在规模、设施、医疗水平以及诊疗人次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绝大多数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医疗水平最高的医院都属于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据统计,2018年1~6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40.7亿人次,其中医院17.3亿人次(公立医院14.8亿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总数的85.5%,同比提高了4.3%;民营医院2.5亿人次,同比提高了16.9%);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1.8亿人次,同比提高了2.1%。中国由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以私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存在较大差异。

随着医改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较快提升。但是,伴随老龄化、城镇化等社会经济转型过程,居民基本健康需求增长迅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我国医疗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仍旧突出:①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我国医护人员有600多万,每千人口医生数为2.38人,但近半数医生是本科以下学历;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且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省份和城市;③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尚未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不同级别、类别的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晰,出现患者向大医院集中、跨区域就诊的现象;④国内医院在科研、学术、成果转化等医学高精尖领域与国际顶尖水平还有距离。预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人,大量人口往城镇转移,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优质医疗资源富集的大城市,医疗服务短缺更加严重。

二、国外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的发展

(一)总体情况

独立医学实验室是一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服务性医疗组织。在一些发达国家,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相对成熟,其优势在于规模化,通过降低仪器及人力的闲置率和实现高质高效的运营管理,节约经营成本,获得价格优势。让基层、社区和私人诊所及其患者享受到综合医院的检验服务,从而保证了基层医院的发展,保障了患者享有的诊疗质量。专业化、商业化的集中检验模式提高了临床检验水平,节约了医疗资源。独立实验室具有与医院检验科不同的业务定位。基层社区医院仅进行常规检验,诊所和小型医院对标本量有限或者需要大量资源投入而效益并不高的诊断项目也很少开展,而独立实验室正是将业务定位于这些诊所及医院由于仪器昂贵或者标本量少、出于经营成本等考虑而决定不开展的检验项目。

独立医学实验室将原本属于医院检验科、病理科的诊断业务外包集中检验,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此外,基层医院、诊所和小型医院通过检验外包增加检验项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诊疗能力和收入水平。同时,独立实验室由于标本量大,通常也能够提供需要大额设备投入的分子检测等尖端检验项目,大医院通过此类尖端检验项目外包也提高了其诊疗水平。

独立实验室规模效应主要来自两方面:①诊断仪器试剂集中采购带来成本节约,由集中采购仪器和试剂可降低成本30%以上;②检验规模效应:大量标本集中检验减少了单次检验的固定成本,包括仪器、实验室人员成本,同时也减少了试剂的浪费。独立医学实验室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竞争力,由于生产要素相对集中,开展项目齐全,因此采用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连锁化的商业运作模式。独立医学实验室与医院实验室相比,投资成本要比医院高。一般医院实验室只需配置一些检验技术人员及一些简单的检验设备就能开展工作;而独立医学实验室配置大量的营销人员开发市场,配置标本收发业务员及车辆到各地收集标本、大量的检验技术人员、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客户服务体系和建立信息化管理体系,运营成本大大增加。独立医学实验室物流体系较为完善,其服务范围可以覆盖周围几个城市甚至可以覆盖一个省,它每天的标本量是单个医院的十几倍,由于标本集中检测,使单位成本降低,收益是十分可观的。只要运营稳定,很快就能收回投资成本,实现盈利。

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要服务于一些缺乏检验设施的医疗机构,如中小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私人诊所和社区医疗机构等。医学独立实验室为这些医疗机构提供项目齐全的检测服务,因此他们只需应对常见病和专科病,节省了建设实验室的开支,从而实现双赢。医学独立实验室同时还为各大医院提供服务,各大医院有一些因检验技术较高不能开展的项目,或者因标本量小从经营角度考虑不开展的项目,独立医学实验室把这些项目从各大医院收集起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从而降低成本,达到双方互利的目的。

医疗机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减少医疗支出的压力下不得不重视成本和收益的核算,因此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独立医学实验室与医院、诊所一样,成为医疗服务环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独立实验室实现检验样品的集中检测,不但可以大大节省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降低错误发生率,是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最近几年美国的医改,让医院承受了巨大的成本控制压力。检验科与病理科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医院来说,往往是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这点和中国国情不同)。在美国,大多数的私人医生和诊所都把标本送到医学独立实验室进行检测,它提供的服务在医学检验市场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约占40%的市场份额。美国Quest和LabCorp两大独立医学实验室就已占据了美国临床检验份额的24%。加拿大的MDS,雇员超过一万人,是加拿大最大的临床诊断服务提供者。日本的BML医学实验室,其本国员工达1 200多人,每天处理10万份标本,在全日本有40多家分支机构,检测项目超过4 000项。

独立医学实验室虽起源于美国,但在医疗保障更为健全的欧洲和日本同样发展良好。根据Quest、LabCorp、LABCO和BML四个龙头公司的年报推测2015年美国、欧洲、日本独立实验室市场规模已分别达200亿美元、145亿美元和100亿美元。美国虽然市场规模相较欧洲、日本更大,但是渗透率却较日本的67%、欧洲的50%都要低,仅为38%。

国外独立实验室做到如此大的规模,有几个方面的因素:①商业保险的发展;②私人诊所和基本医疗的普及和覆盖;③冷链物流的高速发达;④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获得认可;⑤医院管理和现代化成本核算;⑥社会医疗支出增加和医保控费导致医学独立实验室的快速发展;⑦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行业的整合和快速增长。

在美国、日本、欧洲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临床检验独立实验室已经成为区域医学检验的主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行业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在这个营业模式中,一般以一个设备先进的临床检验中心为基础,辐射周边规模较小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再由临床检验实验室连接周围的合作医院(通常通过设在医院内或医院附近的采血点或标本采集点),从而结成一张巨大的区域网络。普通项目的待检样品从医院送到当地检验实验室即可,而检验要求高和非常规的待检样品则再被送到上一级检验中心进行检验。美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套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由于不断的兼并重组,出现了几个大型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如Quest、LabCorp等,这些实验室不仅有检验实验室,还有病理实验室和医学影像中心。一些大型的医学独立实验室还跨地区、跨国界发展,其中最有名的是Quest Diagnostics公司,已发展成为该行业中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

(二)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

美国目前主要有三类提供医学检验的实验室:①独立实验室;②医院内部实验室,如检验科(病理科);③诊所附设实验室,即医生在自己诊所附设的小型试验室,通常用于完成某些专项检查,如宫颈涂片、血常规等。2015年度美国实验室检测的市场容量为750亿美元,包含了医院的检验科(约9 000家),私人诊所实验室(约122 000家)和第三方独立实验室(约6 000家)。有数据显示,实验室检测服务仅占美国卫生支出的3%,但检验结果却对70%医生的医疗诊断产生影响,因而实验室检验服务是很重要的。

1.发展历程

美国临床检验实验室商业化运营兴起较早。在1925年,美国就已经有医院商业化运营其临床检验实验室,承接来自其他医院的检验业务。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医学的发展进步给国民健康带来了福音,但也使国民的医疗开支快速增长,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中尤以美国表现最为突出。为减轻国民经济负担,美国政府推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医疗开支”的策略及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进行干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加剧行业竞争,促使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将诊断服务外包,最终导致医学诊断服务行业中以集约化为核心竞争力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诞生。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份额的逐步扩大,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雏形期——规模化、低成本的商业模式确立:

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有接近1/2的医院设立了专门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其中一些技术实力较强、设备较齐全的医院开始承接其他医院的检验项目,这些商业化运营的检验实验室一方面给医院提供了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也通过集中检验,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降低了整体医疗成本,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与医疗服务水平。

(2)发展起步期——技术进步引领商业变革:

20世纪50~60年代,检验仪器的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检验操作的精准度、自动化程度得到提高,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变得更加容易,而临床检验对仪器的依赖程度也大幅提高,同时实验室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也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使得实验室间的远程数据传递和处理更为便捷。对检验仪器和实验室信息系统设备的资本支出要求的提高,更加凸显了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规模化运营优势,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依托于逐渐成熟的检验技术和实验室信息系统,一批独立于医院之外的独立实验室开始出现,如LabCorp的前身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和Quest的前身MetPath。

(3)缓慢扩张期——医保控费驱动检验外包:

1960~1980年,美国的年医疗总支出大幅增长。为了减轻医疗支出的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就先后开始修改医疗保险的政策,试图控制医疗支出,从而增加了医院控制成本的压力,也促使医院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外包给运营成本更低的独立医学实验室。60年代~80年代中期,行业经历了第一次飞跃,历时约25年,行业占医学检验的市场份额增至20%(医院附属实验室占临床检验市场60%的份额,私人诊所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

(4)快速扩张期——更严格的行业监管标准有利于独立实验室扩大市场份额: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对私人诊所进行临床检验的要求较松,大多数私人诊所都会进行一定量的临床检验。然而,为了提高临床检验的整体质量水平,美国于1988年通过了《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将私人诊所的临床检验置于更严格的监管标准之下。在此标准之下,除了少数最为简单和基础的检验项目,私人诊所实验室的临床检验操作均需经过卫生监管部门的审查和认证,极大地提高了私人诊所实验室进行临床检验的成本。同时,由于私人诊所的医疗费用通常高于医院,健康管理组织也在大力引导其参保成员去医院而不是私人诊所就诊。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行业经历第二次飞跃,行业的份额再次提升了16%,增至36%(医院附属实验室占56%的份额,私人诊所下降至8%)。

(5)发展成熟期——外部缓慢扩张、内部整合集中:

从90年代至今,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监督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行业内部兼并重组愈演愈烈,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独立实验室市场份额基本保持在35%~40%。2010年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规模为193.12亿美元,2015年增长至206.82亿美元。LabCorp及Quest两家公司占美国市场68%的检验外包份额,并将业务延伸至临床试验业务、科研、司法鉴定和食品检验等。

2.美国最大的两家独立医学实验室LabCorp及Quest公司介绍
(1)美国实验室控股有限公司:

通常称作LabCorp,创立于1971年,总部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伯灵顿,是一家独立的临床实验室公司,也是目前美国最大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拥有51个主要实验室网络和1 700多个服务网点。除了覆盖美国本土,LabCorp还在比利时、英国和加拿大等开展业务。除了常规临床检测之外,公司还提供高精尖检测服务包括癌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基因型和表型及基因诊断等。主要客户包括医生、医院、管理保健组织、政府机构、雇主、制药公司和其他独立的临床实验室。现为美国第一大独立医学实验室,2014~2016年3年的销售额分别达到60.1亿、86.8亿、96.4亿美元。

LabCorp发展之路——并购与投资支撑的多元化发展之路:

1971年,美国实验室的前身之一,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Inc.创立,当时只是露华浓保健集团的血液和病理实验室,由前Becton Dickinson公司高管Michael E. Lillig带领。

1988年,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登陆纳斯达克,露华浓在接下来的6年间始终持有24%股份。

1991年,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由纳斯达克场外交易市场(OTC)转板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交易。

1994年3月8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Inc.更名为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Holdings Inc.。

1994年,MacAndrews&Forbes Holdings Inc.收购了露华浓持有的24%的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股权。

1994年5月4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收购Allied Clinical Laboratories,Inc.。

1995年4月28日,National Health Laboratories Holdings Inc.与罗氏生物医学实验室公司Roche Biomedical Laboratories,Inc.(瑞士医药集团Roche Holding,Limited的美国分公司Hoffmann-La Roche,Inc.的全资子公司)合并,并更名为Laborator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Holdings(即现用名),公司股票代码也变更为LH。

2001年12月,美国实验室成为万基遗传Myriad Genetics,Inc.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癌症预测、测试产品的独家代理商。

2006年11月,LabCorp收购肾结石诊断机构Litholink Corporation。

2007年12月,LabCorp收购总部设在犹他州盐湖城的合同研究组织(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CRO)——Tandem Labs。

2009年6月,LabCorp收购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的从事抗HIV病毒测试的诊断实验室Monogram Biosciences。

2010年12月,LabCorp正式收购Genzyme Genetics,之前是Genzyme的一个部门。

2012年6月,LabCorp收购MedTOX。

2014年10月,LabCorp宣布以61亿美金收购Covance Inc.,仅仅在几个星期后,LabCorp以8 530万美元收购LipoScience。

2014年12月,LabCorp宣布完成从SolutionPoint International,Inc.收购SolutionPoint International,Inc.的交易,金额未披露,收购对象是法医DNA分析,DNA收集产品和关系检测的供应商。

2015年10月,LabCorp宣布收购Safe Foods International Holdings,LLC及其两家运营公司——International Food Network和The National Food Laboratory,但金额不详,从而扩大了其在食品和饮料产品开发和产品完整性方面的能力。

2016年3月,LabCorp完成了对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托兰斯的实验室公司Pathology Inc.的收购,后者提供生殖FDA捐赠者测试以及解剖学、分子和数字病理学服务,金额未公布。

2016年8月,LabCorp宣布将以3.71亿美元收购Sequenom,包括债务,从而扩大其在海外的覆盖面,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2016年10月,LabCorp以私人股本公司Shore Capital Partners的身份收购了美国东北部实验室诊断服务提供商ClearPath Diagnostics,金额未公布。

2017年5月,LabCorp从普罗维登斯健康与服务公司(Providence Health & Services)和Catholic Health Initiatives手里收购了位于华盛顿州斯波坎的病理学协会医学实验室(Pathology Associates Medical Laboratories),但金额未公布。

2017年7月,LabCorp以12亿美元收购了CRO——Chiltern。

(2)Quest Diagnostics(DGX)公司:

Quest Diagnostics Inc.(NYSE:DGX)创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麦迪逊,全职雇员45 000人。期间经历多次并购,1996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从市值来讲,是仅次于Labcorp的美国排名第二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公司(有时第一),也是著名的生化医疗器材测试商,业务范围涵盖大部分的美国地区以及印度、英国、巴西和墨西哥。除了大量的临床检测服务和治疗资讯的临床实验服务,对于疾病和健康状况作诊断、监视和治疗外,Quest Diagnostics公司还涉及其他领域,包括制造和销售诊断试剂盒、POCT产品,提供临床前研究检测服务,为保险公司进行风险评估服务等。

Quest在美国拥有31个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155家快速反应实验室,超过2 100个患者服务中心,每年诊断超过1亿个标本。同时Quest在美国拥有最高端的特殊检验实验室与研发中心,Nichols Institute尼可斯研究院,区域性大型诊断中心以及全球各地实验室无法检测的标本则用专机集中运送到尼可斯研究院进行检验。

Quest Diagnostics发展之路:

1967年,Quest Diagnostics的前身Metropolitan Pathology Laboratory,Inc.成立。

1969年,更名为MetPath,Inc.。

1982年,MetPath被Corning Glass Works收购,并更名为Corning Clinical Laboratories。

1997年,Quest Diagnostics从Corning分拆,成为一家独立公司。

1997年,收购Branford,CT-based Diagnostic Medical Laboratory,Inc.(DML)的临床实验室部门。

1999年,收购SmithKline Beecham Clinical Laboratories,包括后者与CompuNet Clinical Laboratory的合资公司,GlaxoSmithKline仍然持有Quest Diagnostic的大部分股权。

2000年,Quest Diagnostics开始6Sigma项目。

2001年,Quest Diagnostics完成对俄亥俄州健康科技公司MedPlus,Inc.(NASDAQ:MEDP)的收购。

2002年,Quest Diagnostics以5亿美金完成对弗吉尼亚州公司American Medical Laboratories,Inc.(AML)和其一家附属公司LabPortal,Inc.的收购。

2003年,以8亿美金完成对加利福尼亚州Unilab Corporation(NASDAQ:ULAB)的收购。

2005年,Quest Diagnostics以9.34亿美金完成对堪萨斯州公司LabOne,Inc.(NASDAQ:LABS)的收购。

2005年,Quest Diagnostics与赛弗吉生物系统公司(Ciphergen Biosystems)结成战略联盟,以商业化的新蛋白质组测试。

2006年,以1.85亿美金完成对弗吉尼亚州感染及免疫疾病实验室公司Focus Diagnostics,Inc.的收购。

2007年,完成对瑞士诊断测试公司Hemocue的收购。

2007年,从Welsh Carson手中收购AmeriPath,成为癌症诊断测试服务的领先供应商。

2011年,从Thermo Fisher Scientif i c手中收购Athena Diagnostics。

2011年,完成对Celera Corporation的收购。

2012年,Quest Diagnostics收购UMASS Memorial Hospitals所有的实验室和资产。

2014年,收购Solstas Lab Partners Group和所有的子公司。

2014年,收购Summit Health,Inc。

3.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企业快速成长原因分析

纵览Quest及LabCorp的发展历程,分析美国独立实验室企业的成功路径,我们可以发现,在它们一步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以下三个特点。

(1)政策推动,引领行业高速发展:

1960~1980年,美国的年医疗总支出从269亿美元增长到了2 472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比例也从5.1%提高到了8.9%。到了1995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13.6%。为了减轻医疗支出的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政府和商业医疗保险机构就先后开始修改医疗保险的政策,试图控制医疗支出。他们采取的措施增大了医院控制成本的压力,也促使他们将更多的检验项目外包给运营成本更低的独立实验室。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医院占临床检验市场60%左右的份额,私人诊所占20%左右的份额,而独立实验室占20%左右的份额。之后由于美国实行了更严格的行业监管标准,对私人诊所的监管更趋严格,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独立实验室已经占据了临床检验市场36%的市场份额,医院占56%的份额,私人诊所的市场份额已经下降到8%。如今,美国市场上,私人诊所的市场份额已下降到5%,而独立实验室的份额则稳定在40%左右。

(2)连锁经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从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本身的特性来看,订单具有客户分散、数量多、单笔金额小、频率高等特点,同时由于部分待测样本的放置有时限规定,所以行业具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全国区域化布局可以很好地填补空白,获取更多的客户资源。当前,Quest和LabCorp等连锁经营的大型独立医学实验室的业务范围基本上覆盖了美国50个州。这些大型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全国区域化布局,以及其金字塔型的低、中、高不同检测能力的实验室网络结构已能基本满足各地区、各种诊所和医院的临床检验需求。

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及质量控制,创造品牌效应,增加客户黏性;另一方面与小型的单个独立医学实验室相比,连锁企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对上游的议价能力强,可以带来较高的毛利水平。

(3)高端检测,提升企业盈利空间:

在行业发展初期,企业主要是通过高速扩张、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做大规模从而降低成本,来实现企业迅速做大做强。而在行业发展后期,简单的外延式增长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在地域扩张日趋萎缩、常规检测领域渐趋饱和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主要由毛利率高的高端项目(如基因/分子诊断)等驱动。如2006~2010年Quest常规检测,基因和组织诊断销售的复合增速分别为0%、12%、15%;LabCorp常规检测,基因和组织诊断销售的复合增速分别为6%、11%、20%。2010年,Quest的收入中常规的诊断超过50%,解剖病理超过10%,基因和复杂检测超过20%。两家公司高端检测(基因/分子诊断)储备丰富,从获得性基因疾病[如HIV、人乳头瘤病毒(HPV)]到多基因疾病(如肿瘤、代谢疾病)等众多领域。自1994年以来,两家公司并购进程加快,高毛利检测项目并入、产品齐全带来规模化效应,促使公司毛利率不断提升。

4.发展方向

基因测序的发展为新一轮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带来契机,而这一领域上一波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仅仅是在数年前。随着Illumina等公司二代测序仪的推出,大量的医学实验室在各地涌现。飞速发展的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极大降低了测序成本,并且实现了高通量,可以获得整个基因组的序列以及那些临床上确诊患者的全部基因组信息。

医学独立实验室是独立于医患之外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服务性组织,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到医疗服务之中。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近60年的发展历史。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以及大众医疗观念的逐渐转变,医学独立实验室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NGS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细菌和病毒基因组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或目标基因测序来寻找遗传性突变,通过基因表达变化来理解遗传机制、细胞表型特征、RNA测序等。在临床诊断中NGS也被广泛应用,如肿瘤基因组测序、外显子测序、血清/血浆DNA测序以及RNA测序等。

美国医学检验市场近年来保持稳定增长,基因测序的发展为新一轮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医疗市场的开放以及大众医疗观念的逐渐转变,医学独立实验室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从而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5.监管体系
(1)美国病理学家学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实验室认证(CAP认证):

CAP是一家非营利性公益组织,成立于1947年,是世界公认的医学实验室认证机构之一。CAP依据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业务标准和操作指南,以及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88(CLIA’88),对临床实验室各个学科的所有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检查单,通过严格要求来确保实验室符合质量标准,从而改进实验室的实际工作。CAP致力于临床实验室步骤的标准化和改进,倡导高质量和经济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其所产生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组织。CAP认证自1962年起在美国被普遍采用执行,1994年起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适合医疗检验室使用的国际级实验室标准,通过CAP认证的检验室代表其检验室品质达到世界顶尖水准,并获得国际间各相关机构的认同。

CAP认证是CAP审核与监控实验室检验能力的一种持续的过程,每两年复检一次,在不进行现场检查的年度,实验室需用CAP提供的材料进行自检,并将自检结果报告发送给CAP。CAP认证流程包括三个阶段:阶段一:CAP认证之前的准备工作;阶段二:CAP认证过程,通过向CAP提交认证申请,启动CAP认证程序,完成现场检查;阶段三:CAP认证之后,年度内审、CAP现场复审、室间质评(能力比对,prof i ciency testing)。

具体流程为:提交申请请求→完成申请→审阅定制的检查单并准备现场检查→指派现场检查团队→完成现场检查→改进缺陷和文件完善(30d内)→所有标准服务授予2年期认证(90d完成)→开展年度内审→能力持续监控,包括室间质评→质量持续改进等过程。

CAP认证项目有四种类别:检验实验室认证项目(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program)、生物储备认证项目(biorepository accreditation program)、生殖认证项目(reproductive accreditation program)、法医药物检验认证项目(forensic drug testing accreditation program)。CAP认证现有18种评审检查要点,包括:解剖病理、化学和毒理学、细胞遗传学、细胞病理学等,申请CAP认证的实验室上报所开展的试验项目和所属专业小组后,CAP会为每个实验室量身定做与其服务范围相符合的评审检查要点。

(2)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s,CLIA):

CLIA实验室主要有三个机构监管,分别是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CMS负责所有财务管理和计划的行政管理,包括认证和收费、检查、执法、评审和国家豁免的批准、PT计划的批准,并制定规则。CMS的审计政策包括:预先通知的初审、两年一次的定期重审,以及事先不通知的处理投诉的突击审计。CLIA的目标是确保临床检验实验室的数据质量符合要求,它更加关注结果,而非过程,其审计程序是结果导向的,鼓励教育式审计。CDC负责指导CLIA相关研究,并为CMS提供科学及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FDA负责对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某些诊断试剂/材料、实验室信息系统使用的某些软件;并监管体外诊断试剂盒上市。

通过CLIA认证,意味着临床实验室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都将得到CLIA国际标准的认可,从而为其承接更多临床试验项目铺平道路。也意味着CLIA实验室能够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可以快速开发实验室自建项目(lab developed test,LDT)并使之在临床上得到应用以给予临床指导。CLIA的应用范围仅限于临床检验项目,基础研究项目除外,不受CLIA限制。

CLIA实验室的检验过程必须严格符合HIPPA法案要求。HIPPA法案是指《健康保险便利及义务法》,于1996年由美国国会批准,克林顿总统签署实施。HIPPA法案的要点是保护患者的个人健康隐私信息以及实验室安全措施。CLIA实验室的成员必须遵循HIPPA:新员工必须接受HIPPA培训;老员工每年强化培训一次。

CLIA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临床实验室执照,是强制实施的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美国的临床检验实验室都必须执行。所有临床检验实验室必须在CLIA法规下开展检验项目,必须拥有CLIA证书。CAP则是独立的实验室认证体系,CAP作为政府的代理机构,其职责是确保CLIA的规章制度被严格执行,同时它还可以自主判断并增加更多的、它认为必要的规定,来帮助临床检验实验室取得最好的质量和表现。CAP可以取代CLIA两年一次的定期重审。CAP规范包括了CLIA的全部条款以及它自主增加的条款。CLIA是政府法规,CAP是行业标准;CLIA是强制执行,CAP是可选项;CLIA是核心条款,CAP既包括全部CLIA条款,又在细节上进行了丰富,两者详略不同;另外,CAP可以取代CLIA两年一次的重审,但是不能取代CLIA的初审。

CLIA的出现,极大地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满足了医疗检验行业日新月异的巨大需求。在美国,只要通过了CLIA认证,第三方实验室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各种新的诊断试剂或服务,并在市场上推广。

(3)LDT的监管:

美国临床病理学会和临床实验室改进咨询委员会对LDT的定义为:实验室内部研发、验证和使用,采用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以诊断为目的,分析DNA、RNA、线粒体、蛋白组和代谢组疾病等生物标志物的体外诊断项目;LDT仅能在研发的实验室使用;可使用购买或自制的试剂,但不能销售给其他实验室、医院或医生;LDT的开展不需要经过FDA的批准。美国对LDT有着较为明确的监管措施,2014年7月美国FDA发布了监管LDT的框架指南(草案),旨在不久的将来全面监管LDT。FDA与CMS合作成立专项工作组,共同监管LDT。FDA负责LDT上市前审批,包括分析性能评估和临床应用评估;而CMS负责医学检验实验室操作、检测过程和人员能力的监管。

(三)美国病理实验室的发展

美国的病理实验室检验是一个专业分工程度非常细致的医学专业。大致上美国的病理实验室可以分成三大类:①大型医院或专科医院(例如肿瘤医院)自己拥有的病理实验室;②完全独立运营的连锁式经营或区域性的病理实验室;③大型的、提供全面服务的、独立实验室体系中的病理实验室。美国有上千家独立的病理实验室,专业细分程度非常高,其中可以分为只针对某些肿瘤或皮肤病的专业实验室,或者是针对某一技术领域(如组织细胞学或分子病理)来设置的病理实验室。当然也存在全国连锁经营的或专注某一区域的实验室。其中一些大型的病理检测中心还为偏远地区的医院和诊所提供病理远程诊断与专家会诊服务。因此病理检验在美国的覆盖面确实非常全面。

在美国含有病理检测、诊断的机构大致分为三类:①独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包括小部分业务单一的独立病理中心,主要提供各类疾病的病理检测和诊断业务,有通过认证的实验室场地与器械;②各类大学内设的病理实验室,在开设病理学的大学或医学院内,一般都设有单独的病理实验室供学生进行科研及实践,同时提供对外检测服务,包括哈佛医学院、加州大学等知名大学都有独立的病理实验室;③医疗中心或医院独立出去的病理科及病理诊断中心,在肿瘤治疗中心及大型医院内,将专门的病理科或单独的病理中心服务独立于医院之外,是一种趋势。这类机构与第一类独立病理中心的区别在于这类病理中心属于附属机构,由医院或医疗中心统一运营,如安德森癌症诊疗中心和梅奥诊所都配备有病理诊断中心。这一点和国内涉及的病理诊断与检验机构类似。在中国涉及病理诊断与检验机构也可以分为三类: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医疗机构、大学病理实验室。其中全国最大的区域病理会诊中心是集中在医疗机构内,例如,2011年原卫生部医管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肿瘤病理远程会诊试点工作启动会”。会上宣布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成为全国的3个区域性病理会诊中心,并受了牌。同时,还确定了19个省级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和61家远程病理会诊试点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也是四川省的远程病理会诊中心。

三、国内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的发展

(一)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医学诊断服务基本上由医疗机构下属的检验科和病理科提供,几乎所有的大、小医院均设置了检验科及病理科,配备了检验仪器和检验人员,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及临床需求的变化,中、小型医院由于规模和资金有限,其检验科和病理科无法承担较为齐全的医学诊断项目,于是就出现了由中、小型医院将标本委托给大型医院进行诊断的普遍现象,但大型医院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提供良好的社会化医疗诊断服务。

与大型医院的检验科和病理科的服务相比,独立医学实验室凭借着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其主动上门的无缝链接服务及完善的咨询答疑服务,深受客户的青睐,于是医院纷纷与独立医学实验室展开合作,将医学诊断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更高的独立医学实验室,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专注于提高自身的临床治疗水平。基于以上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非社会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雏形,如1985年成立的扬州医学检验中心最早开始对外开展医学检验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此后国内相继出现一些不同形式的医学检验服务机构。这一时期,我国的独立实验室处于萌芽阶段,所有的检验机构均规模较小,且大多为医院的附属机构。在我国能够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医学独立实验室是成立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测中心(由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市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三方共同出资设立),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医学检验市场的独立实验室。山西高科技医学检测中心成立于1994年,是山西省首家专业为全省各级、各类医院服务的医学独立实验室。2000年后,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杭州艾迪康、浙江迪安、上海美众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相继成立。至2005年,已有广州金域、达安基因和艾迪康三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始尝试全国连锁经营模式。直到2009年,卫生部印发《医学检验所基本标准(试行)》,在医疗机构类别中新增“医学检验所”,才最终正式地确定了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合法地位。独立实验室的市场规模也从2010年的仅10亿快速增长到了2016年的105亿,年复合增速达到了48%。

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起步晚、发展快,行业呈跳跃式发展。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萌芽和快速发展正值先、后两次医改,该行业跳跃式发展(用20年时间走完了美国60多年的历程)得益于新形势下我国医改红利的释放和21世纪检验技术的高速革新,化学发光和精准医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引爆行业扩容。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2000年以前为初步形成期

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医疗控费条件下初步形成。1985年以控费为主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改革,迫使医院开始控制成本。1992年后医院开始市场化运作,单体专业型独立医学实验室初步形成。

2.2001~2013年为快速扩张期

龙头企业凸显,连锁独立医学实验室开始迅速扩张。龙头独立医学实验室企业迅速建立并扩张。2009年新医改全面推行,助力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

3.2014年至今为扩张升级期

体现为战略下沉、业务延伸和技术升级。纵向上,独立医学实验室巨头逐步完成全国布局,同时开始战略下沉,布局地级市;横向上,进行技术升级增加检验项目,业务延伸涉足临床试验业务、健康管理等。龙头企业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呈多样化发展,并开始走国际和国内合作化发展道路。

(二)国内独立实验室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医改红利的持续释放,医疗服务行业受资金青睐将持续发酵。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不到20年,经历了近10年的快速发展期,独立医学实验室企业跑马圈地已过半程,龙头企业在全国中心省市布局已基本完成,市场规模5年复合增长率50%以上。截至2015年底,由其他行业向医药生物行业跨界转型的公司数量达80余家,其中向医疗服务行业转型公司数量最多。2015年是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暴发元年,数量由216家猛增至356家。从地域来看: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五省、市独立医学实验室数量占比近50%,即北京和南方地区发展较快,北方总体发展较慢。新医改形势下驱动行业迅速扩容的医疗控费、分级诊疗、民营医院发展等因素依然存在,不过新技术的应用将是长期驱动因素。此外,龙头公司在全国布局已过半程,开始战略布局地级市,向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发展,近期将出现连锁实验室、区域实验室、医院附属实验室和各专科实验室并存的局面。龙头公司将通过渠道整合、共建实验室、实验室托管等多种方式进行区域性扩张。

对比医院的检验科和病理科,独立医学实验室具备两大竞争优势:①成本和效率优势:基于专业化分工的基础,独立医学实验室将分散于各个医院的检验需求集中化,一方面可以集中化采购,利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更具有规模化运营,降低单次检验成本。②质量的优势: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化运营下,更有动力投入管理、技术和研发,通过ISO 17025、ISO 15189、CAP等质量体系认证,去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可以得到更多医院的认可。独立医学实验室主要采用外包服务的商业模式,实验室向医院承接项目时,以当地政府物价部门指导医疗服务价格为基础,并结合具体医院情况乘以折扣报价。医院倾向于将临床科室确有需求、但院内尚未开展的项目,或院内检验成本过高、质控困难的项目外送检验。目前在国内三级医院人满为患、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标本较少、医疗设备投入匮乏的背景下,医院检验检测项目服务外包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方式。

对照国外的情况,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潜力巨大,马太效应带来“强者恒强”。虽然近年来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发展迅猛,但整体业务量占整个医学检验市场的比例仅5%左右,与美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渗透率35%、欧洲的50%、日本的67%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异。虽然我国医疗体系结构决定了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渗透率不会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那么高,但目前5%左右的渗透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医学检验整体市场仍保持了15%左右的快速增长,独立医学实验室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目前国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可以提供的检测项目已经超过了4 000种,国内大型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提供的检测也达到了2 500项,而目前国内大型三甲医院的检测项目仅500~1 000项。作为公立医院检验、病理的有效补充,在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医改政策助力之下,我国独立医学实验室市场潜力巨大。独立医学实验室最核心的意义在于集合分散的检验需求从而实现降本增效,因此规模化马太效应十分显著。根据2016年销售数据来看,金域医学营收32.2亿,艾迪康约20亿,迪安诊断约14亿,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2.5%、21%、14.8%,三者之和达到了68.3%,与美国前两位的市场份额总和相当,行业高度集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医疗控费延伸至检验端,使医疗机构检验外包动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分级诊疗进一步落实,患者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机构检验外包数量进一步提高,加上民营医疗机构飞速发展(以中、小型医疗机构居多)和技术进步驱动行业扩容(以基因检测和个体化精准医疗为主的分子诊断将是独立医学实验室新增长点)等原因,预计未来五年该行业仍将保持30%以上增速。此外,互联网时代独立医学实验室必须建立在服务信息化和产业平台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服务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并依据自身条件在医疗机构检验外包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诸如科研服务、司法鉴定、CRO服务、食品环境检测、健康体检、慢性病管理等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一家独立医学实验室成长为行业巨头的过程中,有六大趋势,即实验室标准化、连锁化、信息化、项目拓展化、市场集中化和公司公众化。

1.实验室标准化

包括硬件、软件两方面的标准化、规范化。硬件方面包括实验室设备、实验室用房设计等,软件方面则包括设备的合理配置、实验流程设计等诸多方面。实验室的标准化对于第三方实验室做大做强非常重要,做不到标准化,想迅速复制和连锁经营将非常难。

2.实验室连锁化

综合国内外等公司的发展史可以看出,连锁化经营是第三方实验室发展的必经之路。国外有很多小的、店面式的第三方实验室,一般是当地医院的检验医生开的,效益一般都不错。但是第三方实验室想做大做强,广开分店是必须的。

3.实验室信息化

从国外巨头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医疗信息系统上投入不菲,并将医疗信息系统视为一个收集潜在需求的工具,也是一个与用户之间不断沟通、提高自身服务的重要渠道,在不断完善其功能的同时,大力向连锁实验室和终端进行推广。从检验标本到检验结果,再到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系统),乃至与医院或者其他合作伙伴的LIS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信息的连接和传输,实验室信息化任重道远。

4.项目拓展化

作为独立第三方实验室,面向众多客户,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必然要提供尽可能多的检验项目。很多特殊检验由于日常标本量太少,医院难以开展,而大型第三方实验室标本量比较大,可以实现这些特殊检验,所以医院愿意将这些特殊检验委托给第三方实验室来做,这种现象在国内尤其明显。欧洲SYNLAB目前能提供的测试项目多达5 000种,并且每年会推出60个新的测试项目。

5.市场集中化

即并购常态化。纵观连锁实验室巨头发展史会发现,第三方实验室巨头在各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通过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将被收购方的流量转移到自身体系中,以规模优势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增加服务网点,并通过品牌辐射更多的地区,一步一步提高客户黏性。例如美国Quest和LabCorp这两家公司经过几十年发展和并购,合计约占院外诊断50%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双寡头垄断地位。两家公司均已打造自家空运公司,规模甚至可以媲美小型航空公司,还有与之对接的标本收集网点、冷链运输专用车辆等。欧洲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实验室市场处于高度分裂,中、小型实验室难以与大型、连锁实验室竞争,倒闭或者被兼并成为常态,自2014年以来,已有超过40%的实验室消失。另一方面,2015年SYNLAB与LABCO两强合并后,SYNLAB集团在欧洲有着强大的医疗诊断及相关资源。

6.公司公众化

因为连锁实验室是一个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通过上市可以募集更多的资金,实现快速扩张的目标。

(三)国内独立医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存在问题

部分独立医学实验室过多着眼于经济利益,盲目扩大超越自身检测能力的检验项目,很多检测项目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超出了卫生健康委限定的检验项目范围。个别实验室在未通过审批和缺少执业医师的情况下开展了亲子鉴定、组织配型、遗传学检查等多项特殊检测项目,并出具诊断性报告,明显违反了有关管理办法,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不少独立医学实验室在正确对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问题上处理不当,多以“价格战”替代“质量战”,引发了恶性竞争。

(1)分析前质量保证中存在的问题:

①对标本把关不严:未制定标本采集操作规程或实际操作与规定脱节,导致发生抗凝剂选择错误、容器不符合要求、标本受到污染,使医学独立实验室的检验质量在标本采集之初就失去了保证。②运输物流不规范:独立医学实验室的标本主要依靠物流运输送达,因此温度、运送时间、颠簸等影响因素应加倍重视。有的实验室为节省成本,将内置标本架的普通泡沫盒简单地用作标本运输箱,通过廉价的普通物流或者长途客运送至检验实验室,标本质量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2)分析中质量保证中存在的问题:

有的独立医学实验室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在试剂上压低成本,将价格高的优质试剂逐步改换为价格相对便宜的试剂,定量检验降为定性检验,发光方法改用放免方法,忽略了对更换试剂后检测系统的可行性评价和比对,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有的实验室因室内质控品成本较高,降低了对质控的要求,如减少质控项目和质控频率,甚至不做室内质控。

(3)分析后质量保证中存在的问题:

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很多标本缺少患者临床信息,容易导致对检验结果的误判。例如缺少“性别”信息,女性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全套报告单上出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结果;患者“年龄”信息空缺,少儿偏高的碱性磷酸酶(ALP)被提示为“肝功能异常”;由于未报“妊娠”信息,原本合理升高的甲胎蛋白(AFP)被当作肿瘤考虑;而在一些关键项目上,标本信息缺失甚至影响到危急值的报告。同时,由于独立医学实验室与临床医生之间缺乏沟通渠道,很多问题发生后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沟通解决。

2.改进措施

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①规范医学检验服务流程,包括规范分析前标本采集与转运模式,强化分析中检验的质量控制,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标本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②加强监管,从设置、审批开始,严格验收,以及日常运行中的质量监督、定期考核。目前仍有些不具备专业检验能力的实验室也在提供医学检验服务,使检验质量得不到根本保障,有序竞争的市场机制还没有建立。与大多数行业不同,医学检验、检查服务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行业,在充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利润并不丰厚,一旦开始恶性的低价竞争,极有可能导致检验质量的下降,最终受害的将是患者。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③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建立连续监测和评价制度,形成系统化、连续性、实时性、标准化的第三方医学检验质量监管系统。建立标本分析前、中、后三个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做好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把好质量监督关,定期进行质量改进。④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第三方检验服务信息系统,使医院与第三方检验机构实现对接,减少医院与检验机构对接时因手工录入而产生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及时地了解关于检验方面的信息,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⑤提升检验人员素质,优化检验人员结构。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出现对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验医师应具备较强的临床沟通能力,不仅仅提供数据,而且要根据相应的疾病信息,给出合理的检验结果解释,帮助疾病诊疗。

(四)国内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的发展历程

在独立实验室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域检验(病理)中心在国内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余姚市以市人民医院检验科为班底,投资1 000万元更新检验设备、改造标准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信息系统,成立了余姚市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整合市内医疗机构检验科资源,通过借调原医院的免疫生化技术人员组成了技术小组,由中心发放人员的工资与劳务费用。而在业务分成上,市临检中心与联网的医疗机构各占50%,对联网医疗机构而言,运营成本也得以降低。余姚市的公立医院除了保留急诊检验和三大常规检验外,其他生化、免疫、微生物和血液与体液四大类共400项检验项目统一由市临床检验中心承担。市临床检验中心负责派出物流车收集各医院的检验标本,通过网络工作站,实现检验项目报告的查阅和打印,并在全市通用。2011年,上海市成立松江区区域临床检验中心,该中心依托区域内的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将区域内18家社区卫生机构统一纳入该中心,各家社区卫生机构统一将采集完的标本(三大常规除外)通过专业化的物流公司,运送至区域性检验中心检验,结果通过LIS系统传回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区域性临床检验中心是医疗资源纵向整合的一种实现形式,它很好地适应了松江区医疗需求和发展,对国内同行具有示范性作用。体现在:①政府主导、民营资本参与的运行模式极大地整合了医疗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让全区人民就近享受同等优质医疗服务。②检验中心稳步健康发展,雄厚的技术实力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员工有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更高层次的实验室活动,如结果审校、质量分析、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等,而且大大减少了差错和生物污染。③在ISO 15189管理体系的指导下,区域性临床检验中心检验质量上台阶,管理水平上等级。

此外,2011年8月,原宁波市卫生局整合了宁波市6家市属三甲医院的病理科资源,成立了全国首家区域性临床病理诊断中心——宁波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该中心引入上海市肿瘤医院病理科管理和技术团队,向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病理业务外包服务。目前该病理中心服务的医疗机构由成立初的6家已扩展至16家,医院的类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单一的三甲医院扩展到基层医院,从公立医院延伸至民营医院。在重点服务医院设立了9个病理分中心,在6个县级医院设立了冰冻远程会诊点,保障了宁波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的病理质量“同质化”,促进病理结果共享互认。该病理中心不仅业务量逐年递增,总标本数由2012年的24.4万例递增至2017年的38.57万例,增幅达到58%。更重要的是业务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病理亚专科建设初具规模。中心自2013年底开始实行专科化管理,2015年设立乳腺、头颈、胸科、消化、妇科、男性泌尿生殖等6个重点亚专科,并建立了初检、复片、疑难会诊三级阅片制度,从而确保诊断的精准性。从“大病理”粗放式发展的时代走向“亚专科建设”的精品时代,是精准医疗的必然要求,也是病理学科发展的助力器。同时,该中心着力打造全数字化病理中心,实现内部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依托宁波智慧健康云平台,建立了宁波区域性病理诊断网络,将当地县级医疗机构纳入该平台,形成打破地域限制的“云病理”,实施病理诊断远程疑难会诊及远程术中冰冻诊断,实现病理资源共享和优质资源下沉,有力助推了分级诊疗工作。总之,这种“捏指成拳”的运作模式颠覆了我国病理分散在各家医院的传统,成功解决了“病理诊断力量整体单薄但投入重复低效”的全国性难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缓解看病贵问题。

(五)国内发展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检测效率,提升检验和病理检查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检验、病理医学发展更快、更专业。国内几乎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检验科,但硬件水平相差很大,除中心城市的三级医院装备有与发达国家相当水平的医疗检验设备外,大多数中、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实验室设备简陋,软件和人员素质的差距更大。独立医学实验室聚集了检验医学及其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提供检验项目多而全、结果可靠,具备检验医学科研和开发能力。独立医学实验室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医院或部分中型医院在检验项目、检验能力和检验工作人员少等方面的不足,对大医院也能在一些因检验数量少、没有开展的“冷门项目”上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给临床诊疗工作和患者带来便利。

2.有助于优化公立医院的资源配置,促进分级诊疗。我国大型公立医院属稀缺资源,几乎所有的三甲医院都人满为患,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服务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将医疗检验业务外包出去,可大大减轻医院的业务负担和资源投入,使医院专注于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服务。同时,医学独立实验室完善的检验项目、专业的检测技术服务,完全可以满足社区医疗机构的检验要求,快速的服务配送网络和高标准的实验室管理,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不但能真正使社区医院、诊所留住患者,缓解现在大型综合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而且对广大农村患者来说,整体检验、检查水平的提高,将免除他们长途奔波,享受到三级医院的专业水平,有利于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医学独立实验室还可以促进区域性医学检验资源的合理配置。现代医学检验的发展使分工越来越细,各种新技术、新的检验设备不断问世,任何一个单独的医院想要配置到所有最先进的设备、应用所有最先进的检测技术都是不现实的。在一定范围内将所有需要大型仪器设备测定的标本都送到医学独立实验室去检验分析,从整个社会来讲,实现了医学检验技术、设备和人员等卫生资源优化配置。

3.有助于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医学独立实验室在大样本处理、检验项目种类、试剂采购的议价能力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些检验项目对设备、人员和技术要求高、投入大,而医院每年收治需要此类检验的患者并不多,因此医院在这类检验项目上进行投资是得不偿失的。医学独立实验室的专业服务避免了中、小医疗单位购置检验仪器和引进检验人员的费用,留住那些因医院检验能力限制而转院的患者,这样既降低了中、小医疗机构的经营成本,又能服务于更多患者。尤其是在医学独立实验室被纳入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之后,进一步凸显了上述优势。另外,医学独立实验室在质量控制方面更具优势,也有助于实施检查结果互认。医学独立实验室拥有大量具有丰富检验经验的医学检验专家,能够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此外,医学独立实验室拥有更为专业的高端检测设备,这是其他医疗机构无法相比的。由此确保了医学独立实验室在检验质量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优势。我国医疗资源一方面十分缺乏,分布极为不均,而另一方面医疗资源的浪费又很惊人。由于不同等级的医院检验能力的差异较大,实施检查结果互认难度极大,大量的重复检查化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建立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有利于实现检查结果互认,达到医院、患者、社会三者共赢的目标。所以说,区域检验和病理中心不但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贡献,还为医改提供了现实的依据和参考。

4.有助于发挥大数据优势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卫生信息化日新月异。医学独立实验室因其丰富的检验项目及数字化医疗设备势必会产生大量的医疗信息资源,对这些医疗大数据进行整合、挖掘将对临床诊断、临床决策和顶层决策等各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临床诊断方面,目前疾病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经验对单一患者的症状判断进行临床检验,而如果对医疗大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后,便可依据就诊患者家族或所在社区其他成员现有疾病数据对其进行疾病预测、预防和个体化诊疗,既提高病因检出效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漏检和错检。临床决策方面,目前临床上很多检验项目尚无适合中国人群的参考范围,沿用西方参考值势必会对临床诊疗产生影响。此外,我国地大物博,人群分布广泛且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所有检验项目均采用同一参考范围的做法也有待商榷。医学独立实验室可以利用其大数据优势,进行整合挖掘,结合临床制定出适合中国不同人群的参考范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临床。顶层决策方面,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检验流程和医疗资源分配中不合理的环节,从而帮助领导者作出更准确的决策。

(六)国内区域医学检验与病理诊断中心发展态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作出重要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结合行业实际,在医疗卫生服务行业,则体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正是当前医改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医保全覆盖,初步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仍然存在医院和患者供需不匹配以及医保费用支出超限的问题,医改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降本增效”,而集中化检查检测是降本增效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分级诊疗、医保控费等医改政策推动下,区域检验(病理)中心将进一步加速发展。

分级诊疗促使基层需求释放,带动检验外包需求快速增长。医疗资源不足、分配不均和基层医疗机构资源匮乏导致检验需求被压制。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城市的大、中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仅依靠公立医院现存的检验资源无法满足基层需要。众多的基层医疗机构没有资金和实力采购大型的检验设备,检验设备的短缺和能力不足导致了基层检验需求被压制。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了2017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明确了提出2017年基层医疗诊疗占比须达到65%。2017年,全国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数达到321个,占地市级以上城市的94.7%。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摸索出以慢性病为突破口、以构建医联体为切入点、以诊疗病种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医保政策为引导等各具特色的分级诊疗做法。四川省分级诊疗的重心在于远程医疗和慢病管理,上海分级诊疗主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代表,而深圳着重于推广医联体模式,绑定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利益使医患利益趋同。分级诊疗政策有众多的考核指标,但最核心的指标还是基层医疗诊疗量占比。提升基层医疗诊断量的占比是为了解决目前三级医院看病排队时间长、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目前我国平均的基层医疗机构诊断占比仅55%,离目标的65%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级诊断的最终理想状态是希望实现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从全科检查到专科治疗的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最终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分级诊断的推进将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检验需求的增加,而目前在基层医疗机构分布分散、资金投入有限、检验仪器和服务能力都较差的背景下,检验服务外包的需求驱动了区域检验(病理)中心的快速发展。

医保控费让具备成本优势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备受医院青睐。医保基金收入自2013年以来增速开始下滑,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保基金收入的增速将进一步下滑,而医保基金支出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整体医保支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所以医保控费将是长期需要坚持的政策。医保控费首先控制的是占比最高的药品,严控药占比,但随着医保控费压力的加大,医保控费要求已经由药品向检验延伸。控制检验费用主要是控制检验项目的收费,降价是主要目的,主要的手段有严管大型检验设备配置、降低大型检验设备检查价格、实行检验结果互认、鼓励进口替代提升性价比等。在医保控费向检验蔓延之后,尤其是检验标本较少的医疗机构和特检项目,成本居高难下,收费又需要下降,拥有成本优势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开始受青睐。2013年4月起,青岛医保就尝试将医疗保险范围内的检验项目集中送检至青岛金域医学检验所和青岛市立医院等承检机构,从试点到正式全面放开施行,在提高青岛检验水平、降低医保及定点医疗机构与患者的支出、增进青岛检验效率,以及推动青岛检验一单通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青岛把金域医学这一独立医学实验室作为医保改革深化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医疗和医保合作共建共享的一个重要平台探索实践,如今独立医学实验室已经成为青岛精准医保支付的一个重要依据,青岛甚至已经把金域和青岛医保合作扩大到慢病管理,进入慢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决策。

医联体推动独立医学实验室向区域检验(病理)诊断中心发展。医联体是指由不同级别、类别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纵向或横向医疗资源整合所形成的医疗机构联合组织。目前,医联体主要有四种较为成熟的模式:①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②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③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④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医联体是提高卫生资源整体利用率并降低卫生总费用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提出:以医联体为载体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医联体内依托牵头单位建立医学影像中心、检验检查中心等,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提供一体化服务;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可以预见,随着医联体建设工作的推进,将进一步推动独立医学实验室向区域检验(病理)中心发展。

(张哲 府伟灵) DpEDXdxOvSKJaDgFGJ0jPcMGF3/8l7gOKGb0nhBRlJLwUZKm6GqHE/SeN3Jx+8d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