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检测篇

肺癌体检筛查该做什么:胸片还是CT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罹患某些疾病的机会也在增加。这些疾病大都是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往往有严重的后果,肺癌就是其中之一,肺癌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很多国家肺癌已成为肿瘤患者的第一大死因,我国是其中较为突出的国家之一。对于早期肺癌而言,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70%甚至更高。但不幸的是,有相当部分的患者在初次确诊时已属中晚期肺癌,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肺癌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专家建议体检频率至少每年一次,那么我们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肺癌分筛查,需要做哪些项目呢?

在国内的大部分城市, 我们目前的常规筛查手段主要是胸部的X线片,但是X线片很难发现早期肺癌,其漏诊率高达20%,这意味着差不多5个患者中就有1个漏诊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精确性更高的检查方法。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个人辐射安全剂量限值为20毫西弗/年,做一次CT检查的照射剂量根据部位和机器有所不同,一般平均为10毫西弗/次,胸部更多,所以,频繁的CT检查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低剂量螺旋CT,是指基于能够检测到肺部小结节的最低扫描范围和放射浓度的CT检查技术(也就是用很少的X线剂量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常规CT辐射剂量过多的问题,也保证了肺部疾病的检出率。在发达国家,低剂量螺旋CT已替代X线胸片,成为肺癌筛查的标准手段。相对传统的X线胸片而言,低剂量螺旋CT对早期肺癌微小结节的敏感性更高,有效地减少了早期病灶的漏诊。

低剂量螺旋CT贵吗?肯定比胸片贵,根据医院等级的不同,胸部低剂量螺旋CT的费用大概在300~500元。但少量的花费会换来可观的效果,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建议大家, 特别是40岁以上的朋友,每年至少做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检测肿瘤标志物有何作用

肿瘤标志物是指肿瘤细胞在生长、发展甚至迁移的过程中产生并释放到人体的化合物或机体本身对肿瘤细胞做出反应所产生的物质,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当机体产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尿液等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就可能会相应地升高。肿瘤标志物分为很多种,有的只存在于胚胎组织而不存在于成年个体中;有的在肿瘤患者体内含量远超于正常人。它们的存在或是含量的改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从而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发生及细胞功能,从而对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帮助。肺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

癌胚抗原(CEA)

CEA在正常人体内含量很低,基本不会被测出,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肿瘤相关抗原,70%~90%的结肠癌患者在检测时都会出现高阳性现象,CEA在其他恶性肿瘤中同样具有提示作用,在肺癌中其阳性率约为56%~80%。CEA在胃液、唾液以及胸腹水的检测中阳性率会更高,因为这些环绕在肿瘤附近的液体中可能会比血液更早地出现CEA。一般来说,CEA的正常参考值为0~5 ng/ml。

CEA测定主要用于指导各种肿瘤的治疗及随访效果,对肿瘤患者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CEA浓度进行连续观察,能对病情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提供重要的依据。 CEA对肿瘤术后复发的敏感度极高,可达80%以上,往往早于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患者术前CEA浓度能明确预示肿瘤的状态、存活期及有无手术指征等。术前CEA浓度越低,说明病期越早,肿瘤转移、复发的可能越小,其生存时间越长;反之,术前CEA浓度越高,说明病期较晚,难于切除,预后差。

在对恶性肿瘤进行手术切除时,连续测定CEA将有助于疗效观察。 术完全切除的患者,CEA一般在术后6周就恢复正常;术后有残留或有微转移灶的患者,CEA的含量会下降,但不恢复正常;手术无法完全切除而只能进行姑息治疗的患者,CEA含量一般会持续上升。CEA的浓度也能较好地反映放疗和化疗的效果。一般来说,只要CEA浓度能随治疗而下降,则说明治疗有效;若治疗后其浓度不变,甚至上升,则必须更换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吸烟人群CEA的含量也会稍微升高。同时,一些良性疾病也会影响CEA的含量,比如当患者患有胰腺炎、直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胃炎、消化性溃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各种急慢性炎症时,CEA也会升高。不过,这些良性疾病一般只会导致CEA轻到中度升高,一般都小于20μg/L——如果在体检中发现CEA高得实在离谱,几百、上千的高,那还是需要提高警惕,尽早进行其他检查。

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 21-1)

CYFRA 21-1是最有价值的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对于鳞状细胞癌患者来说,CYFRA 21-1对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都有重要意义。CYFRA 21-1在肺鳞癌中阳性率约为70%,肺腺癌阳性率约为60%,大细胞肺癌阳性率约为75%。 如果肿瘤治疗效果好,CYFRA 21-1的水平会很快下降或恢复到正常水平,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CYFRA 21-1水平的变化常常早于临床症状和影像学结果的改变。 CYFRA 21-1对于肺癌与良性肺部疾病(肺炎、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鉴别特异性比较好,其正常参考值为0.10~4 ng/m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NSE被认为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标志物,NSE在小细胞肺癌中阳性率约为91%。在缓解期,80%~96%的患者NSE含量正常,如NSE水平升高,则提示患者很可能复发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患者首轮化疗后24~72小时内,由于肿瘤细胞的分解,NSE可能会出现一过性升高。因此,NSE是监测小细胞肺癌疗效与病程的有效标志物,并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NSE的正常参考值约为0~16 ng/ml。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

SCC是一种特异性很好的肿瘤标志物,并且它是最早用于诊断鳞癌的肿瘤标志物。SCC在肿瘤细胞中参与肿瘤的生长,它对于所有鳞状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都有一定的诊断和监测的作用。在这些肿瘤患者的血清中,SCC会升高,且浓度会随病期的加重而继续升高。临床上可以用SCC监测这些肿瘤的疗效、复发、转移以及评价预后。

SCC可辅助诊断肺鳞癌。在肺鳞癌患者中,SCC的阳性率约为46.5%,其水平与肿瘤的进展程度相关。同时,SCC还可预测食管鳞癌和鼻咽癌,阳性率随病情发展而上升,对于晚期患者,其灵敏性可达73%。SCC正常参考值一般低于1.5 mg/L。

癌抗原125(CA125)

CA125主要存在于卵巢组织中,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CA125水平会明显升高。卵巢癌中CA125升高的阳性率约为70%以上,而在肺癌中其阳性率约为44%。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良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卵巢囊肿、胰腺炎、肝炎、肝硬化的患者,甚至是怀孕早期的正常孕妇,CA125也会升高,所以需要与恶性肿瘤患者仔细鉴别。

铁蛋白(SF)

铁蛋白水平的升高可发生于急性白血病、肺癌、结肠癌、肝癌和前列腺癌等肿瘤中。检测铁蛋白含量对肝脏转移性肿瘤有诊断价值,76%的肝转移患者铁蛋白含量高于400μg/L。SF的正常参考值为男性:30~400μg/L,女性:13~150μg/L。

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一般与恶性肿瘤的生长、发展、消退、复发等状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测定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进行高危人群的筛查、鉴别肿瘤种类和临床分期、监测肿瘤的复发和判断预后、检测肿瘤的疗效以及更精准地进行个体化医疗。但由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会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因此,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水平异常需提高警惕,及早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确诊或排除各种可能存在的疾病。

早期肺癌筛查真有那么难?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鉴别肺部结节

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技术的发展,让肺癌早期筛查手段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只要抽一点血,对肺癌的检测敏感度就可达到80%,而特异性高达88%。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和胸部低剂量螺旋薄层CT配合起来,可谓是珠联璧合,成为肺部小结节和早期肺癌筛查的利器。

肺癌在中国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肿瘤。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在上升,给人群健康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而导致患者高死亡率最关键的原因是无法早期发现肺癌,当患者出现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高达60%~70%的患者已经出现晚期转移,到了无法手术的阶段。

低剂量螺旋CT是当前肺癌筛查的主要手段。筛查发现,约四分之一的筛查人群中肺上有小结节,而这部分患者中仅4%~7%为肺癌,换言之,目前最困扰医生的是,如何从成千上万的肺部结节中鉴别出早期肺癌。

低剂量螺旋CT捕捉到了肺部的小结节,但想要定性非常困难:这些小结节,大小不一、新旧交替、种类复杂,多无特征。一般小结节的恶性率只有4%,大多需要3个月、6个月甚至至少3年的随访检查才确认,这对受检者来说是一种辐射伤害。而且这样频繁随访,受检者更可能由此产生焦虑情绪。

我们一直希望能通过简单的方法实现肺癌的早期诊断。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通常是利用活组织检查来进行确诊并跟踪治疗效果。这种方法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创伤,而且价格昂贵,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打破了这一僵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是存在于癌症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游离癌细胞,被认为是癌症生长、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可用于实时、无创地进行组织学鉴定,可能成为肺癌早期诊断、复发检测、疗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可喜的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最近也批准了首个肺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靶向PCR、CTC检测技术正式应用于临床。批准的临床用途也包括了对尚未确诊的肺癌疑似患者进行辅助诊断。

基因检测(液体活检)靠谱吗?哪些肺癌需要做基因检测

近年来,“基因检测”这个词汇,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基因检测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预防疾病,规划健康。同时,也有很多人对这项新兴的技术,充满了未知与好奇。基因检测究竟是什么?肺癌要做基因检测吗?哪些肺癌需要或适合做基因检测?这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遗传物质(DNA、R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血液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者样本中的遗传物质信息做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或基因突变的情况。

人体肿瘤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类的肿瘤,治疗效果和方法也应因人而异,这种因人、因病而采取的不同疾病治疗方法被称为“个体化治疗”。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只有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实施个体化治疗,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选择合适他们的药物。因此,临床上检测肿瘤中特定基因的扩增或突变或表达情况,能针对性地为每位患者量身制定一套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虽然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在肺癌的发病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基因突变还是占据着主要作用。 医学研究证实,肺癌的发生是因为体内几十种基因(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发生突变的累积,加上环境致癌因素的刺激 造成。 2017年发表在权威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肺癌的发生33.4%来源于体细胞的随机突变,66.1%来源于环境因素,而只有0.5%来源于遗传因素。而随机突变的意思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运气”,通俗地说,即使你的生活非常健康,也有可能因“运气”不好患上肺癌。

肺癌化学药物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虽然多次更新换代,但是目前已经进入了瓶颈期,总体效果提升非常有限。直到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才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目前最广为人知的是,吉非替尼片、盐酸厄洛替尼片或盐酸埃克替尼片等EGFR-TKI药物的使用使得肺腺癌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了。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以肺癌细胞表面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为靶点发挥抗癌作用。

为什么肺癌靶向治疗前需要做基因检测

虽然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为肺癌的治疗带来了曙光,但在靶向药物最初应用于肺癌治疗的时候,却一路坎坷:国际权威的研究(First-SIGNAL研究)显示靶向治疗联合化疗与单独化疗相比并不能增加疗效;此外ISEL研究显示,就算是与安慰剂相比,靶向药物也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些研究几乎断送了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但细心的研究者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靶向治疗药物对西方人群几乎无效,在东方人群中却显现出了神奇的效果,可明显延长生存期。最终科学家通过基因检测找到了其中的原因,原来在中国人群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概率约为40%,而美国仅为2%~10%,进而通过临床试验(IPASS研究)证实靶向药物治疗对于存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人群的生存获益完胜化疗。

近年来兴起的以抗PD-1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也是肺癌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作用原理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PD-1/PD-L1信号通路激活人体本身的免疫细胞“T细胞”恢复抗癌能力,进而将肿瘤细胞杀死。而这一治疗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基因检测技术,确定肿瘤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情况。在一项研究中显示,对于PD-L1表达>1%的肺癌患者而言,抗PD-1药物与化疗药物比较并无显著优势;而另一项研究(KEYNOTE-024 Ⅲ期临床试验)发现,在PD-L1表达≥50%的肺癌患者中使用抗PD-1药物(帕母单抗)的疗效显著优于化疗。因此,著名的NCCN指南也推荐抗PD-1药物(帕母单抗)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应用于PD-L1表达≥50%的肺癌患者。

如果说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是治疗肺癌的新型武器,那么基因检测就是这件武器的瞄准器。没有瞄准器的打靶是盲目的,肯定是打不准的,而缺了基因检测的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其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那么,究竟哪些肺癌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呢

首先,基因检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靶向治疗,凡是考虑使用靶向治疗的人群均需要进行基因检测。虽然目前有一些基因检测指导化疗药物选择的研究报道,但仍缺乏高质量的临床证据,需谨慎对待。根据NCCN指南的推荐,晚期肺腺癌的患者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指导靶向药物的选择。

而对于早中期肺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结合术后辅助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目前尚无证据证明Ⅰ期肺癌术后靶向治疗能否获益。最近,中国学者吴一龙教授进行的一项高质量临床研究显示Ⅱ~Ⅲ期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的肺癌患者能从术后靶向治疗中获益,且显著优于术后辅助化疗。 因此,推荐Ⅱ~Ⅲ期肺腺癌患者术后进行基因检测以指导下一步辅助治疗的用药。

由于肺鳞癌的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率低约为2.7%,且有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的肺鳞癌患者对EGFR-TKI靶向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如肺腺癌,目前尚无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肺鳞癌患者能从EGFR-TKI靶向药物治疗中获益的临床证据。因此,不推荐所有肺鳞癌患者进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基因检测,虽然如此,对于部分晚期肺鳞癌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仍然有意义。根据癌症基因图谱178个肺鳞癌样本中96%具有基因组异常,目前已有雷莫芦单抗与耐昔妥珠单抗两种靶向药物被批准联合化疗药物用于肺鳞癌的治疗。此外,肺鳞癌患者还可以进行PD-L1的基因检测,以判断有无机会使用抗PD-1的免疫治疗药物。

患者对靶向治疗药物耐药后,是否需要再次进行基因检测呢

答案是肯定的。靶向药物的耐药也是基因突变在作祟。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基因突变情况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在理论上,进行每一阶段的靶向治疗前,均需进行基因检测指导药物选择。研究表明,约50%的EGFR-TKI耐药患者存在T790突变,而使用三代靶向药物药物奥希替尼片(AZD9291)能有效克服这种耐药。

总之,打算使用靶向治疗或应用免疫治疗药物的人群,均是基因检测的合适人群。这就好比打靶,基因检测就是针对靶点的“瞄准器”。 VXCSkvEJRXdmTKv6fsHfr256M4TqVeTG+51487qs2mNIxnXBpVmYY9/KT3twELd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