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治疗

当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对不良反应进行诊断,明确是药物引起的还是疾病本身所致,一旦怀疑或确定是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在停用可疑的药物的同时,结合患者症状,对症支持治疗。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可涉及人体多个器官、系统,具有多发性、普遍性、临床表现多样性以及批次间不良反应差异性大、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呼吸系统损伤、消化系统损伤、心血管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泌尿系统损伤、血液系统损伤、运动系统损伤和用药局部反应等。治疗不良反应时,应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特性等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下列举几种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

1.发热

大多数表现为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也有表现为38.5℃以上的高热。主要措施有:①减慢滴速或停止静脉滴注。②在体温低于38℃时可给予物理降温,酌情使用温水擦浴;当体温继续升高,病情加重时给予酒精擦浴、冰袋降温,必要时采用药物降温措施。③采用补液有利于药物的排泄和退热,症状较重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或给予抗过敏和退热处理,如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和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4ml。④若表现为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症状,应在恶寒时适当增加衣被,注意保暖。发热严重时不宜用冰敷、擦浴等物理降温,可用发汗法帮助退热。

2.疼痛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注射后,有时会出现穿刺部位周围或沿静脉走向出现针刺样疼痛,或出现静脉滴注的一侧肢体胀痛或痹痛,建议调慢滴速;不能缓解者,可以一边静脉滴注一边用热水袋(或热毛巾)热敷;若仍不缓解,应调整医嘱换药。

3.过敏反应

(1)一般过敏反应:

一般在用药后3~30分钟出现,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心跳加快、烦躁、出汗等症状。可给予抗过敏治疗,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苯海拉明、异丙嗪、地塞米松等。给予吸氧对症支持治疗。

(2)严重过敏反应:

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四肢发冷、面色苍白、低血压、突然昏倒等过敏性休克反应,建议积极抢救,给予升压、吸氧、呼吸三联等对症支持治疗。

(3)皮肤及附件损伤:

此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过敏性药疹,可出现于局部或全身,具体包括皮肤瘙痒、潮红、风团、红斑、水疱、丘疹、荨麻疹、多形性红斑型药疹等。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减慢滴速或立即停止药液输入;在停药后症状仍不缓解,可口服及外搽抗过敏药物治疗;症状严重者,可使用异丙嗪25mg肌内注射或苯海拉明20mg加胶性钙2ml肌内注射。累及黏膜者应特别注意对眼睛的保护,需定期冲洗以减少感染及防止眼睑黏膜粘连,闭眼困难者可用油纱布覆盖以防角膜长久暴露而损伤。

4.消化系统反应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秘等,应减慢滴速,注意观察,必要时停止输液。症状不缓解或严重者,可以加用止呕、补液、止泻、改善便秘、调整胃肠道菌群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便秘患者应辨证,区分是药物引起还是患者本身疾病引起。若由药物引起,建议患者多食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饮水、多运动等,慎用泻药。

5.循环系统反应

常见胸闷、心区不适、心悸、心慌、烦躁、心律不齐和血压升高等。主要的治疗措施:减慢滴速或立即停止输液;在停药后症状仍不缓解者或加重者,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6.静脉炎

临床主要表现为沿线静脉走行部位的红、肿、热、痛,有条索状物或硬结节,触痛明显。主要预防措施:置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可预防或减少静脉炎的产生;静脉滴注应小心,冬季可用温水预热,以免除物理性刺激,防止渗漏血管外而引起疼痛;若发生药液外渗或栓塞性静脉炎,应立即停止输液,限动肢体,回抽外渗药物,拔针,外渗部位避免施压;可采用局部冷敷或热敷,适当抬高患肢,50%硫酸镁、芒硝、四黄水蜜、银丹膏、三黄膏等外敷。

7.光过敏反应

若出现光过敏反应,患者外出时应做好遮阳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必要时使用工具遮阳。

8.溶血反应

药物进入血液后,与红细胞膜结合,可形成一种异己的新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敏感型个体产生相应的药物性抗体,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酱油色尿,且血常规、尿常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呈现异常,若出现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可疑药物。轻症病例以口服泼尼松、维生素和辅助药物进行治疗;重症患者可先静脉使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并预防并发症。对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的严重病例,可选用血浆置换术。

9.药物性肝损伤 [24-26]

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天然药物(natural medicine,NM)、保健品(health product,HP)、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DS)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药物所含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缺乏、腹胀、恶心、呕吐、尿黄、黄疸等,有些患者可同时出现皮疹、肾损伤及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以急性肝损伤最为常见,占报告比例数的90%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肝衰竭。出现疑似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如能得到及时处理,预后良好。主要防止措施有:

(1)立即停止使用疑似药物,且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或药理作用与该类药物相同或相似的药物。

(2)药物治疗:重型患者可选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NAC可清除多种自由基。临床越早应用效果越好。成人一般用法:50~150mg/(kg·d),总疗程不低于3日。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给药速度,以防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对DILI的疗效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应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宜用于超敏或自身免疫征象明显且停用肝损伤药物后生化指标改善不明显甚或继续恶化的患者,并应充分权衡治疗收益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异甘草酸镁可用于治疗GPT明显升高的急性肝细胞型或混合型DILI;轻至中度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DILI,炎症较重者可试用双环醇和甘草酸制剂;炎症较轻者可试用水飞蓟素;胆汁淤积型DILI可选用熊脱氧胆酸(UDCA);有报道表明,腺苷甲硫氨酸(SAMe)治疗胆汁淤积型DILI有效。

(3)部分患者应采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方法。

10.药物性肾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是由于给药导致新出现的肾脏损伤或现有肾脏损伤恶化。早期药物性肾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之后可出现少尿、多尿期,常见药物性肾损伤有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慢性间质性肾炎等。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严重肾损伤偶有报道,主要以急性肾衰竭为主,若发生急性肾衰竭,应立即停用影响肾灌注及有直接肾毒性的药物,同时根据患者肾功能情况调整其他正在使用的药物剂量。主要治疗措施有:

(1)一般治疗:

在少尿或无尿期均应绝对卧床休息;多尿期需注意保护性隔离,加强室内通风;恢复期可适当运动,但仍应避免疲劳。对于未接受透析治疗的患者,应给予低蛋白饮食;对于不能口服的患者,可采用鼻饲、胃肠外营养以及全静脉营养疗法等。

(2)少尿期的治疗:

首先应维持水平衡,必须严格控制24小时的出入量,“量出为入,宁少不多”的补液原则非常重要;其次,应维持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

(3)多尿期的治疗:

多尿期开始后,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依然存在,仍应严格控制24小时出入量,积极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预防感染。如每日尿量达4L以上,补充液体量应逐渐减少,并尽可能从胃肠道补充。

(4)恢复期的治疗:

一般无须特殊处理,定期随访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肾功能有损伤的药物。

(5)药物相关的措施:

对药物相关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如停用可疑药物后仍存在肾功能障碍,可以考虑使用类固醇治疗;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治疗应考虑改变用药方案(比如减少剂量或者增加给药间隔)。 p2TLe1u0ln+7yMHVhmIEMjzspSD3Grv5l0YsFY7DhMs5Rc5D+FJj/s8w7kG3H9q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