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护理、营养与生长

1.母乳喂养——越早开始越好

母乳是被全世界公认的婴儿最好的食物,无论对母亲还是孩子的健康都有好处。孩子在出生后应立即与母亲皮肤接触(除非存在医学上不允许的情况),并且让孩子的嘴唇与妈妈的乳头接触,这样可以促进母乳喂养的启动,虽然这个时候不一定能吸出母乳,但婴儿的吮吸能刺激妈妈的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增加泌乳素的分泌。母乳喂养在生后应尽快开始,最好是在1小时之内,并且在之后的时间母婴同室,让孩子全天候地待在母亲身边,继续促进之后的母乳喂养。

第一次当妈妈的女性,应该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指导婴儿的正确姿势、衔接及乳汁排出等母乳喂养的技巧。不同的孩子喂养的频率存在差异,有的可以高达每小时1次,在产后1~2周平均为每日8~12次。吮吸是刺激妈妈分泌乳汁的最有效措施。

母乳喂养的时候妈妈要保持舒服的姿势。同时孩子应面向母亲身体,嘴巴正对乳头,颈部、头部、肩部和臀部在一条直线上。让孩子的嘴巴紧紧裹住妈妈的乳头及尽可能多的周围乳晕,母亲在孩子每次吸吮时应感觉到轻柔有起伏的无痛性运动。充分衔乳的表现包括:婴儿上下唇的角度约为120°,下唇向外朝乳房方向外翻(上唇外翻程度较轻),下巴和鼻子贴近乳房,面颊饱满,舌伸出越过下牙嵴,下拉下唇可见舌与乳房接触。衔乳不良的征象包括:上下唇在嘴角处接触,面颊凹陷,与吸吮中断同步的咔哒声,下拉下唇时在乳头下方观察不到舌,吸吮后乳头皱起。健康足月的孩子应按需喂养,母亲观察到其饥饿和饱足的表现并做出及时的回应,恰当地调整喂养频率和持续时间,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泌乳刺激和增加乳汁的分泌。

2.什么情况下选择配方乳喂养

配方乳自面世到现在,经历了大约一个世纪,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改良和进步,一些接近于母乳的成分被合成并添加在配方乳粉中。但永远都不可能有一款配方乳能够完美地复制母乳中的独特成分。

尽管母乳是最适合宝宝的食物,但有时候选择配方乳喂养是不得已的事情。

常见的情况是母乳的分泌量或者经过乳房手术后的妈妈的母乳量不能满足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当初为人母的您已经努力尝试过充分哺乳或频繁吮吸、拜访泌乳顾问等方式,又经过专业儿童保健医生评估母乳的分泌量仍然不足以满足宝宝的需求时,您可以选择使用配方乳来补足母乳量不足的部分以保证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

还有一些情况是不建议母乳喂养的,比如母亲感染、物质滥用(吸毒母亲)、孩子出生后的特殊情况等。以下情况属于母乳喂养的禁忌证,不得已要为孩子选择配方乳喂养。

(1)母亲感染HIV,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如果有可负担的、可行的、可接受的、可持续的、安全的替代喂养方式,感染HIV的母亲应避免哺乳;如果替代喂养方式不可行,则推荐纯母乳喂养。

(2)人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或Ⅱ型阳性或患有布鲁氏菌病未治疗的母亲不应哺乳,也不能用挤出的母乳哺喂孩子。

(3)接种黄热病疫苗的哺乳期妈妈。因此,除非在不可避免会接触或者不能推迟接触病原体,不建议哺乳期的妇女接种黄热病疫苗。

(4)患结核性乳腺炎的妈妈,但结核性乳腺炎比较少见。

(5)婴儿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是一种遗传性代谢病,是母乳喂养的绝对禁忌证。患有该疾病的孩子无法利用半乳糖,而半乳糖是母乳中乳糖的成分之一。半乳糖累积会导致不良后果,包括生长迟滞、肝功能障碍、白内障及智力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如果孩子无症状但其半乳糖血症初筛试验为阳性,母亲应立即停止母乳喂养,建议可将母乳挤出并贮存,待明确诊断后再作处理。

(6)妈妈如果使用违禁药品苯环利定或可卡因,则不可母乳喂养,因为这类药物可能对孩子的发育造成远期的负面影响。

可能有一些妈妈需要一些灵活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也会选择用奶瓶喂孩子吃配方乳。有的可能因为孩子出现严重牛奶蛋白过敏需要暂时选择特殊配方乳。

我们鼓励妈妈们纯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最适合孩子的食物。但因各种原因不能选择纯母乳喂养,并不代表您就不是好妈妈了。不论您是因为什么原因选择了配方乳,还是因为疾病等原因需要离断母乳,内疚和感到难过是很正常的现象,请试着善待自己,无论有没有给孩子纯母乳喂养或者必须要断崖式离断,您是孩子的母亲,哺乳并不是您和孩子唯一的连接,您已经给了孩子许许多多宝贵的馈赠。

3.饮食更多样化

母乳是婴儿出生后最佳的食物来源,正确、充分的母乳喂养可完全保证6月龄以内的婴儿对营养及生长发育的需求,如母亲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给婴儿喂母乳时,采用混合喂养或单纯的配方奶喂哺也能满足6月龄以内婴儿的生长发育。

6月龄后,虽然母乳/配方奶仍然是婴儿主要的营养来源,但其摄入已不能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能量和营养,尤其是对铁、锌、维生素B 6 、维生素C等的需求。婴儿满6月龄时必须尽快引入各种营养丰富的食物。此外,在这一阶段适时添加与婴幼儿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口味、不同质地和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促进婴幼儿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的发育,锻炼其口腔运动能力,包括舌头的活动、啃咬、咀嚼、吞咽等,并有助于其神经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由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提供的营养素不同,因此,只有多样化的食物才能提供全面而均衡的营养。其中谷物类食物,如米粉、稠粥、软饭、面条等,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可以为婴幼儿提供能量,但除了婴儿强化米粉外,一般缺乏铁、锌、钙、维生素A等营养素;动物性食物,如鸡蛋、瘦肉、肝脏、鱼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A等,是婴幼儿不可缺少的食物;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矿物质以及纤维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具有多样的口味和质地,有助于婴幼儿学习和适应食物不同的味道、质地等;豆类是优质蛋白质的补充来源;植物油和脂肪可提供能量以及必需脂肪酸。

各种食物的添加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逐步添加食物种类,一般首先引入含铁米粉,再逐渐加入水果、蔬菜、肉类及禽蛋类。

(2)选择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添加。

(3)每种食物的添加应循序渐进,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4)进食每种新食物后需观察1周左右时间,判断有无过敏或不耐受表现。

(5)根据国情和家情调整添加的食物种类,不完全照搬他人及国外经验。

(6)不强求添加的食物面面俱到,保证每一大类食物的摄入量即可。

(7)生长发育状况是评价食物添加合适与否的最好标准。

4.新生儿护理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个刚刚降临的软绵绵的小家伙,您可能怎么看都看不够,但作为新手爸妈,换尿布、洗屁股和吃奶都常常搞得手忙脚乱如临大敌。相信你们很快就会泰然自若地处理好这一切,成为一名持“合格证”上岗的父母。

拍嗝:吃奶的时候常常会吞入一些空气,这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显得烦躁不安,不论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的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拍嗝可以帮助孩子排出吞入的气体,可以将孩子竖直抱起在胸前,头靠在您的肩膀上(需注意有无捂住口鼻或吐奶误吸),一只手扶住孩子的头和背,另一只手窝成空心状在其背上轻轻地拍打,但孩子也不是每次都会打嗝。也可以扶着孩子坐在您的膝盖上,一只手支撑其胸部和头部,另一只手轻轻拍背。

洗澡:洗澡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入睡,水和冲洗也会给孩子带来乐趣。给孩子洗澡前,先接好一盆水,温度40℃左右,也可以用您的手肘试试水温觉得温热即可,水深在5cm左右,如果从水龙头直接放水应避免烫伤孩子,水温设定不能超过49℃。提前准备好毛巾、沐浴洗发露、戴帽子的浴巾,室内温度调整至适宜。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部,先清洗宝宝的头发及面部,然后将身体其他部分放入水中,经常用温水泼在宝宝身上为其保暖,从上至下地将身体其他部分洗干净。特别要注意清洗腋下、耳后、脖子、腘窝等褶皱区域,还应注意清洗外生殖器。

特别提醒的是:

如果您忘了准备什么东西或需要接电话等,必须把婴儿从水里抱起来一同带走,绝对不可以将婴儿独自留在浴盆内。洗完澡离开浴盆的时候,用连帽婴儿浴巾将孩子包住,防止头部受凉。如果您每次更换尿不湿的时候都会彻底清洁尿布区域,孩子可以不必经常洗澡,每周洗澡3次即可,但每天洗并不是不可以,因为频繁洗澡容易使皮肤表面分泌的油脂被洗去导致孩子皮肤干燥,所以洗完澡后应立即用毛巾拍干,涂抹一层润肤霜或乳液(根据季节调整涂抹的厚度),防止出现湿疹。

脐部:孩子出生的时候脐带会被剪断并结扎,脐带的残端形成一个创面,是细菌进入体内的一种途径,所以脐带的护理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脐带会在出生后1周脱落,也可延迟至3周左右。脐带脱落延迟没有具体的定义,因为正常脐带脱落的时间本来就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如果出生3周后脐带仍存在,可能与潜在的免疫缺陷、感染或脐尿管异常有关。保持尿不湿折叠在脐部以下,将脐带暴露于空气中,有助于脐带干燥。脐带可以在未经干预的情况下脱落,但如有分泌物或怀疑感染可以使用75%酒精或5%聚维酮碘(碘伏)从脐带根部进行螺旋式向上消毒并消毒至脐窝以外。如有持续性渗血、脐轮红肿、脐窝有脓性分泌物或异味时及时去医院就诊。

尿布皮炎:也称为尿布疹,是婴儿和幼儿最常见的皮疹。尿布皮炎通常发生在直接接触尿布的凸起皮肤表面,包括臀部、下腹部、生殖器和大腿上部,因为局部环境潮湿,尿液和大便的化学刺激,大部分情况下是一种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也可能因为尿布含有可能造成婴儿皮肤过敏的香料或染料等成分,发生一些其他的皮肤病或者感染。应选择一款适合自己孩子的尿不湿,尽量勤换尿布,轻柔地清洁尿布区域,勿用力搓洗,清洁完毕后用软毛巾轻轻拍干尿布区域,每次更换尿布后使用护臀膏或糊剂。如发生尿布皮炎,建议患病期间有机会可以不穿尿不湿,让宝宝的屁屁露出来透透气。每2~3小时检查1次尿不湿,并及时更换,每次排便后立即更换。一次性尿布含有一层吸收性的凝胶内芯,可吸收高达其自身重量80倍的水分;其外层可快速吸收液体,并可防止液体从尿布漏回到皮肤。虽然没有证据证明一次性尿布在减少尿布皮炎上优于布尿布,但已经发生尿布疹的孩子仍建议使用一次性尿布。用温水和柔软的布清洁尿布区域,如皮肤发生溃烂,可以使用装满温水的喷壶冲洗清洁,随后用柔软的毛巾拍干尿布区域。同时每次更换均应涂抹护臀软膏或糊剂,最好是含有氧化锌或者凡士林成分的制剂。当患有重度尿布皮炎(广泛红斑、疼痛性糜烂、丘疹和结节)或继发感染时,建议到皮肤科就诊遵医嘱处理。

5.了解婴儿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常用于反映婴儿体格生长的指标有:体重、身高/身长、头围、坐高。

体重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其中骨骼、肌肉、内脏、体脂、体液为主要成分,反映孩子营养状况,容易受营养、辅食添加、疾病等影响,是常用于反映近期营养状况的指标。1岁以内是孩子体重增加最快的时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体重在出生后至前3个月增长速度最快,一般每月增长600~1 000g,3~6月龄平均每月增长600~800g,到1岁的时候一般为出生体重的3倍。

身高/身长是指头、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主要反映孩子长期的营养状况,短期内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例如营养、疾病等,一般对身高/身长影响不明显。身高/身长受遗传、种族、宫内生长水平、营养状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但遗传的影响一般在2岁后才体现。1岁内是孩子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约增长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11~13cm,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

头围是指从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颅骨生长和脑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2岁以内最有价值,连续定期测量意义更为重要,头围的大小也常常受遗传的影响。出生的时候平均头围是33~34cm,1岁的时候约46cm。头围过小需警惕脑发育不良,增长过大过快需警惕肿瘤、脑积水等可能。

坐高是指从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高度,反映头颅和脊柱的发育。坐高和身高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会下降。

6.建立生活规律:吃、喝、拉、撒、睡

“吃、喝、拉、撒、睡”这几件事贯穿了人的一生,是生存的生理需要,虽然其与生俱来,但对孩子而言是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技能”。爸爸妈妈辅助宝宝掌握这些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宝宝把这些“技能”形成一套自己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使孩子受益终身。

吃/喝:

吃喝是获取营养最直接的方式。除了给宝宝提供最适宜的口粮,爸爸妈妈还须注意:选择正确的喂养方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健康打下基础。识别宝宝发出的饥饿和饱腹信号,及时予以应答,是早期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在最初的2~3个月可按需喂养;3个月之后逐渐定时,每3~4小时哺喂一次,全天大约6次;4~6个月时,逐渐减少夜间哺乳,帮助宝宝形成夜间连续睡眠。但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点,爸爸妈妈注意的是不要因为某一餐进食量偏少就频繁喂养,打破既往的喂养节律。要保持两餐之间一定的时间间隔,给时间让胃排空,才不容易影响全天的进食总量。如果是婴幼儿期的孩子,孩子自己吃后,如果明显不足,可以帮助孩子再进食。一般来说,除非生病,否则孩子不会刻意去节食。一定的饥饿感其实可以促进下一餐的进食量,另外也让孩子明白该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饭就会饿肚子,引导其自觉在“该吃饭时好好吃饭”,从而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

拉撒:

排便习惯的培养主要开始于如厕训练。一般在2岁后可以开始进行如厕训练。最好在孩子做好准备后再开始进行训练,过早开始反而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采用轻松、以儿童为导向的如厕训练方法。训练如厕时间每一个孩子不相同,每日应在同一时间,持续5~10分钟,每日1~2次。每天都应遵循这一常规,特别是在节日、假期或周末。使用成人马桶双脚触不到地面的孩子,给他/她提供脚部支持(使其舒适及放松盆底),可以使用一个凳子来垫脚。训练的第一步是大便训练。小便通常伴随大便一起出现,孩子在开始时可能分不清二者的区别,不过一旦大便训练开始后,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小女孩)会迅速分清二者的区别。另外,孩子还要完成午睡及夜间上厕所训练。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孩子入睡前或一睡醒就马上使用坐便器。

睡:

睡眠是孩子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父母都认同睡眠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性,使得这一问题也成为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最常担忧的问题之一。“我的孩子是不是睡得太少了?要睡多少小时才算够?和其他孩子比起来,为什么我的孩子睡得比较早/晚?为什么我的孩子睡觉总是哭闹,而别的孩子几乎可以一觉到天明?”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最佳的睡眠时间表,但经常让一些年轻父母沮丧的是这些建议却并不适合自己的孩子。这很正常,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差异。例如,有些孩子能在出生后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就建立固定的睡眠节奏,并且一睡就是好几个小时,一觉到天明;但是另一些孩子可能好几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都持续着难以预测的睡眠节奏。父母经常问医生:“孩子白天应该睡多少小时,晚上应该睡多少小时?”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适用于每一个孩子的“标准”答案。特别是在2岁以前,孩子的个性、脾气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影响睡眠时长、入睡时间和睡眠质量。

注意观察孩子,和成人一样,白天也会有“昏昏欲睡”的时候,如果能在这个时候睡觉,睡眠质量要比其他时间睡觉时更好。所以睡眠的时机是良好睡眠的关键。也就是说优质的睡眠很大程度上和什么时候睡有关,而比睡了多久更重要。爸爸妈妈要注意观察孩子,发现孩子正在形成的生物钟,敏锐地识别身体发出的“要睡觉”的信号,帮助孩子按照自己生物钟的节律睡觉,以获得更好的睡眠质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太早或太晚想让孩子睡觉就不那么容易了,或者即使睡了,睡眠的质量也会受影响(相关问题可参照第三章相关内容)。

7.形成规律的作息

规律的作息对孩子的成长、生活及学习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规律作息习惯的养成能让孩子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良好心理健康的基石。

以下步骤可以让父母帮助孩子形成规律的日常作息:

第一步:确定重要的时间,例如进餐时间、零食时间、午睡时间和就寝时间。

制定作息时间表,一定要符合孩子所在年龄段的生理规律,比如,婴儿期的孩子白天至少两次睡眠,一岁半以后中午一次睡眠。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可以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可以一步步地完善,比如先设置有规律的午睡和就寝时间,孩子适应后再添加进餐和洗澡时间。

第二步:练习耐心。

开始时,孩子可能很难按照时间表执行,请尽量不要变得不耐烦或沮丧,因为孩子需要时间来习惯,让日常活动变得有规律。

第三步:在作息时间表里增加“仪式”元素。

比如,每天在睡前与孩子一起亲子阅读10分钟,或者睡前一个拥抱并说“我爱你,宝贝,晚安”。这样有助于孩子放松下来并准备好入睡。

第四步:努力实现一致性并为灵活性留出空间。

日常您需要尽可能地保持作息规律,但是仍需要注意灵活性,尤其是在假期和特色活动中,比如周末可以增加外出活动时间或去看电影,调整整个作息时间。

第五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会慢慢体会什么作息表对孩子及家庭是有效的,什么是无效的,甚至什么是起负面作用的,在现有的作息表上进行调整就很有必要,目的是让作息对您的孩子和家庭成员起到健康和积极的作用。此外,孩子的作息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一直很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可能在某一天因为某些因素忽然被打乱。遇到这样的情况,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调整过来。

8.幼儿期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

到了幼儿期,生长发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格与器官系统发育更加完善,二是心理发育全面加速,即基本心理形态在幼儿期形成。

体格与器官系统发育与营养关系最密切,幼儿期宝宝适当的运动,比如走路、玩耍、跳跃等,对体格发育非常有帮助。

心理的发育与婴儿期心理发育相连接,不可分割。父母与养育者持续开展家庭与宝宝的互动,将认知与思维、语言与交流、情感与社交以及运动与健康多个方面融入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更加强大。

(1)体重不增或增加不理想:

体重不增或增加不理想的情况还是比较常见的。评价体重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其月龄的宝宝应该有多重才是正常的,取的是一个正常值范围;另一个就是达到某个身高的宝宝应该有多重才是匀称的,取的也是一个正常值范围。所以,只要宝宝用以上任何一个标准评价,体重在正常范围以内,就不用担心。

如果宝宝的体重的确不够,但差得不多,在一个标准差以内,就是说比平均值低10%~15%,也不用太担心。体重不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原因:

1)突然出现的体重不增:多与这段时间吃得不够有关。宝宝每日应该得到的总热量,是从进食的食物中来的。如果宝宝吃得少,自然体重增加就受到影响。如果以前进食没有问题,突然出现吃得不好,又没有其他的不适(如发热、腹泻等),要注意以下可能:是否食物种类改变导致宝宝不适应;或者给予宝宝的食谱中,食物的配搭不好导致宝宝不喜欢;或者只是暂时的“厌食”。无论哪一种原因,都需要积极调整,改善进食状态。

2)宝宝是不是生病了:有些宝宝消化道出现了问题,大便改变,但不一定有发热或者腹痛,而可能表现为轻度的腹泻伴有腹部不适,导致不想吃东西。注意大便次数是否增加,大便的性状有没有改变,比如,是否是稀便或者水样便?便中有没有黏液?便中是否带血?如果只是大便次数增加,精神状态尚可,可以观察;如果大便中黏液多,甚至便中带血,或者大量水样便,就有必要咨询医生。不要轻易擅自给宝宝用抗生素。

3)还有的宝宝可能口腔内有溃疡,或者其他导致不吃东西的口腔问题,需要口腔检查排除一下。有的宝宝长牙比较迟,还处于长牙的阶段,对进食的食物比较挑剔,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4)生病后恢复期,需要时间追赶体重:宝宝刚刚生病后,体重增加不好,如腹泻或者上呼吸道感染或者罹患肺炎后。一般来说,疾病后需要2~4周的追赶生长时间,才能恢复到病前的体重。

5)体重增加一直不好,考虑宝宝自身的因素:如果一直以来进食量都比较小(婴儿期已经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体重一直都不够或者处在正常体重值的下限,在排除了出生低体重或者小于胎龄儿的影响因素后,最好再用身长别体重这个指标来评价,即所在身长应该有的体重,如果体重还是不够,说明宝宝处于消瘦状态,须进一步检查,排除疾病引起的体重不增。

宫内发育不良,通常表现为出生时的体重与胎龄不符,体重轻,医学上称为小于胎龄儿。这部分宝宝生后的营养要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特别重视,制订详细的喂养计划。评价这部分宝宝,最好用身高(身长)别体重这个指标,而不是单看年龄别体重指标。

(2)超重或肥胖:

孩子超重或肥胖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问题。

超重或肥胖可不是好事情。婴幼儿时期的体重过重或肥胖,都应该尽量避免,因为研究已经证实,这个时期的超重或肥胖,可能增加成年后肥胖和罹患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宝宝的体重应在正常值范围内,即在所在月龄儿的平均体重或者正负1~2个标准差范围内是最好的。

幼儿期的宝宝,是否超重或肥胖关键是食物配搭和饮食平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物质的比例要适当,选择的食物要兼顾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提供。幼儿期的超重或肥胖,多与碳水化合物和/或脂肪进食量过多有关。

(3)身长(高)不够(矮小):

身长(高)是反映幼儿时期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年轻父母对身长的重视已经超过了对体重的重视。最终的身高还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常说“父母高则儿女长得高”。但2岁以前,遗传因素对身高的影响还没有真正显示出来,所以,这个时期的身长可以比较好地反映宝宝的生长发育状况。

在我国,1岁时的平均身长为75~78cm,在3%~5%的范围内波动均属正常。2岁时为85~87cm,3岁时为93~95cm,上下波动3%~5%均属正常。如果身长低于该年龄平均身长的10%以上,应尽早到儿童保健医生处进行咨询获得指导,找到可能的原因,进行改善。

如果喂养和营养均正常,但身长仍然明显不够,除考虑遗传因素外,要排除其他内分泌代谢异常。

(4)不会走路或不喜欢走路:

有少数宝宝走路可能比较迟一些。正常情况下,宝宝应该最迟在16月龄时能够单独行走。如果宝宝在一开始学习走路时出现站立不稳、下肢姿势不对、有无力感,就要立即去医院就诊。如果以上表现均不明显,但在18月龄还是不会走路,就需要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的问题。

(5)不说话或说话延迟或说话不清:

父母对宝宝的语言能力十分重视,尤其是1岁以后,如果宝宝总是不说话,父母就会很着急。

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教宝宝说话,而且希望宝宝早说话。但如果不遵循发育的规律,必然事倍功半。绝大部分宝宝说出一个词语的时间都在10月龄以后,说出完整的单词要在12月龄以后。说话延迟的可能原因有:生理性延迟、听力障碍、与发声相关的结构异常、某些疾病的表现之一,如自闭症(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低下相关疾病等。

一般来说,只有5%左右的3岁以下儿童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而这里面的大多数宝宝只是说话时间延迟,而不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只有极少部分需要排除以语言发育延迟为表现的一些疾病,比如听力障碍(十聋九哑)。但如果是听力问题造成的语言障碍,应该在更早就能发现听力障碍的相应症状。

9.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建立

人类肠道是一个生态系统,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肠道微生态即为肠道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肠道也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早在妈妈肚子里,胎儿可能已开始形成微生态雏形。分娩过程更是肠道微生态形成的重要起跑线,与剖宫产新生儿相比,顺产新生儿通过与母体阴道分泌物接触,能有效获得来自母体的有益微生物,这些有益微生物在肠道内有效定植,从而能更好地促进肠道微生态的正向形成。出生后,随着宝宝的第一次呼吸和吮吸,肠道菌群便随着空气、食物、水等进入肠道并安营扎寨,不断壮大队伍,扩充地盘,并在2岁时逐渐形成与成人相似并能保持稳定和动态的肠道微生态系统。

生命早期1 000天(自母亲怀孕开始至宝宝2岁)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关键时期,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生命早期健康肠道微生态的建立对婴幼儿各系统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因各种因素导致的肠道微生态改变或结构异常与婴幼儿发生的过敏性疾病、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及后期的肥胖等疾病息息相关。

在生命早期,喂养方式、饮食、环境、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年龄增长等多种因素均会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组成与稳定,其中喂养方式、饮食结构及抗菌药物的使用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有更为明确的结论。

生后早期,特别是6月龄内选择纯母乳喂养,是建立健康肠道微生态的第一步。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益生菌,母乳喂养儿肠道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为优势菌群,而配方奶喂养儿则以梭状杆菌、拟杆菌、肠球菌及肠杆菌等为肠道优势菌群,双歧杆菌数量明显低于母乳喂养儿,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富度也低于母乳喂养儿。

辅食添加后,婴幼儿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及丰度增加,但饮食结构的不同使得个体间的优势肠道菌群也不同,这种差异在婴幼儿期较成人更显著。饮食中富含蛋白质和脂质的宝宝,肠道拟杆菌、梭状杆菌等比例较高,而长期以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摄入为主的宝宝,肠道普雷沃尔菌的比例较高。

围产期及婴幼儿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对婴幼儿肠道菌群有重大影响。抗菌药物的使用会破坏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优势菌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受抑制,潜在致病菌比例增加及菌种耐药性增加,食物中的抗菌药物残留也可对肠道菌群产生类似影响。

从上述内容可以知道:①早期尤其6月龄内最好纯母乳喂养;②坚持均衡膳食;③坚持规律作息;④不滥用抗生素是婴幼儿建立健康肠道微生态的基础。 5EuKxRtmPaKQlLqdSFERNReTYVWvbuXrWy09Wh6uA+lpJBPxvnqyqt4pnWVoPXA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