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健康教育基本概念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历程

(一)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历程

国际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前的医学阶段,主要是以机体的功能机制为出发点,强调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社会和环境因素及社区干预对个体健康的促进作用;第二阶段是行为阶段,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引入改善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工作方式,提出生活方式即行为危险因素的观点,使医学理论又增加了教育、行为、社会市场和政策等理论,大大拓宽了健康教育的领域,超越了生物医学的范畴;第三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后的社会、环境阶段,人们认识到行为和生活方式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的制约,强调以促进健康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改善,强化了政府,通过多部门合作,而不仅仅是卫生部门承担义务,是实现人人健康所必不可少的策略。

(二)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发展历程

我国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起步较晚,1935——1936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卫生教育社和中华健康教育学会,标志着中国健康教育的兴起。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经历了新旧中国两个历史阶段。1935~1936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卫生教育社和中华健康教育学会,标志着中国健康教育的兴起。新中国成立后,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的卫生宣教与爱国卫生运动时期;80年代的健康教育学科的建立与网络初步形成时期;90年代以来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时期。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有关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1986年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标志着一个比较完善的健康教育组织体系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相关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2年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与同级其他预防医学或公共卫生机构组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健康教育与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其他方面的工作机构整合为一体,促进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2005年1月卫生部发布了《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提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总目标: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系,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围绕重大卫生问题针对重点场所、重点人群,倡导健康的公共策略和支持性环境,以社会为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健康知识。在2008年开展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交流谈论会议中,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刘谦提出要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事业进一步落实和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得到了来自各个行业的支持,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理论上逐渐走向成熟。2009年开始,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也助推了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事业的蓬勃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意味着我国有了首部国家层面关于全民健康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纲要》第四章专列一项“加强健康教育”,凸显健康教育在构建健康中国目标中的重要地位。2020年6月1日起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以下简称《卫健法》),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内的第一步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体现了卫生与健康工作理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以法制化的形式确定了“健康促进”策略在我国全民健康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

(一)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性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的健康。它是以人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人们具有自我保健能力。对自己的健康从依赖医院逐步转向依靠家庭和自己,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习惯,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精神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就是通过健康意识从而建立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实施健康教育的首要条件是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基本策略是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的场所广泛,形式多样。

(二)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的概念首先在1986年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上提出,健康促进是指人们能够提高、维护并改善其健康的过程。健康促进是指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健康促进强调人和环境的平衡发展,个体和集体有组织的参与,通过经济、教育、社会、政治、环境、医疗、饮食等多种因素,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康状态。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区别与联系

健康促进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健康教育要求人们通过自身认知、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个人与群体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改变。而健康促进的含义较健康教育更为广泛,它包括健康教育及能够促使行为、环境改变的组织、政策、经济、法律的支持性环境,它对行为改变有支持性或约束性。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支持与主观参与于一体。

2.联系

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健康促进一样,不仅涉及整个人群,而且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前提,没有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就失去了基础;健康促进应是健康教育概念的拓展和延伸,为“健康教育”传播健康理念和知识,达到实际上的意义,提供了操作层面上的方法和手段。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核心,健康促进需要健康教育的推动和落实,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而健康教育必须有环境、政策的支持,才能逐步向健康促进发展,否则其作用会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健康促进是为健康教育提供物质支撑,是一种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过程。

三、健康促进的策略与工作领域

(一)健康促进的三大策略

《渥太华宪章》中确定了健康促进的三大策略,即倡导、赋权和协调。

1.倡导(advocacy)

良好的健康是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和生物因素都可能有利于或有害健康。健康促进旨在通过有组织的个体及社会的联合行动宣传健康,使这些因素成为有利条件。

为了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条件,要倡导政策支持,争取获得政治承诺;倡导社会对各项健康举措的认同,激发社会对健康的关注以及群众的参与意识;倡导卫生及相关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对健康的愿望和需求。

2.赋权(enable)

赋权与权利和政治密切相连。健康是基本人权,健康促进的重点在于实施健康方面的平等,缩小目前存在的资源分配和健康状况的差异,保障人人都有享受卫生保健的机会与资源。为使人们最充分的发挥各自健康的潜能,应授予群众正确的观念、科学的知识和可行的技能,获得控制那些影响自己健康的有关决策和行动的能力。把健康权牢牢地掌握在群众自己手里,这是实现卫生服务、资源分配平等合理的基础。

简单来说,赋权是指通过开展健康传播,使人们具有科学健康的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具有正确的健康信念,能够有效管理健康决定因素,能够做出有益于健康的决定,即具备健康素养。所以,赋权的目标是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

3.协调(mediate)

健康促进涉及卫生部门、社会其他经济部门、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人士、社区、家庭和个人。在改善和保护健康的健康促进活动中,必须使个体、社区及相关部门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协调一致,组成强大的联盟和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协作实现健康目标。专业团体和社会团体以及卫生人员负有在追求健康的社会不同利益之间进行调解的重大责任。即通过调整政策、机构、团体和个人的资源,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联合行动,共同努力,消除有害于健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保护和促进健康。协调的目标是形成和履行高度的政治承诺。

(二)健康促进的五大活动领域

1986年在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涉及五个主要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uild healthy public policy)

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认识到本部门的决定对健康造成的影响,并承担自己的卫生职责。

健康促进不仅要求卫生部门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政策,还要求非卫生部门制定和实施健康促进相关政策,包括立法、财政措施、税收和组织改革等多种政策。同时了解在非卫生部门采取健康公共政策的障碍以及消除这些障碍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作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只有各部门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制定促进更大公平的卫生、收入和社会政策,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公共服务以及更清洁、更愉快的环境。

2.创造支持性环境(create supportive environment)

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的、满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及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人与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构成了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任何促进健康的战略都必须涉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对世界、国家、地区和社区来说,总的指导原则是要鼓励相互照顾,照顾彼此,照顾我们的社区和我们的自然环境。强调在全世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全球责任。

我们的社会是复杂而相互关联的。生活、工作和休闲方式的变化对健康有重大影响。工作和休闲应该是人们健康的源泉。社会组织工作的方式应该有助于创建一个健康的社会。健康促进也应该有助于创造安全、激励、满足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系统地评估迅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技术、工作、能源生产和城市化领域,必须在评估之后采取行动,确保对公众的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3.加强社区的行动(develop personal skills)

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健康促进工作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来确定优先事项、作出决定、规划战略和执行这些优先事项,以实现更好的健康。这一过程的核心是赋予社区权力,使其拥有和维持自己的努力和命运。

社区发展利用社区现有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加强自助和社会支持,并制定灵活的制度,以加强公众参与。这需要充分和持续地获取信息、学习健康相关知识的机会以及得到资金支持。

4.发展个人技能(develop personal skills)

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进行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来支持个人和社会发展。通过这样做,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健康和环境进行更多选择,并作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健康促进使人们能够终生学习,使其能够随时应对慢性疾病和其他伤害,这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在学校、家庭、工作和社区环境中促进这一方面。这就需要教育、卫生、商业和志愿组织以及组织本身的参与和执行。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reorient health services)

调整卫生服务类型与方向,将健康促进和预防作为提供卫生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让最广大的人群受益。

健康促进的责任由个人、社区团体、卫生专业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和政府共同承担。它们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助于追求健康的保健系统。

卫生部门的作用必须在其提供临床和治疗服务的责任之上,日益向促进健康的方向发展。卫生服务需要扩大授权,并尊重文化需求。这项任务应支持个人和社区对更健康生活的需要,并开放卫生部门与社会、政治、经济和物质环境组成部分之间的渠道。

调整卫生服务的方向还需要更加重视卫生研究,改变专业教育和培训。从而促进卫生服务态度和组织的改变,使其重新关注个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部需求。

(三)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首次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986年,《渥太华宪章》提出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被认为是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基础性文件。2010年4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所有政策中的卫生问题阿德莱德声明》便提出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实施的完整管理框架。2013年,第八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health in all policies)”作出了如下定义:

将健康和卫生系统决策系统性纳入跨部门公共政策中的做法,以寻求协作、避免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最终改善人群健康水平和健康公平。

目前多个国家采取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例如芬兰的“北卡雷利阿项目”,旨在降低慢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南澳大利亚依托已有的“南澳大利亚战略计划”设置“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处”,旨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

我国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列为国家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成为此后指导我国卫生工作发展的主要思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发布更意味着我们国家将公共政策制定的全过程都融入了健康的理念。

四、健康素养

(一)健康素养的定义

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的定义一直在不断演化,自2007年以来,文献中学者们提及的健康素养定义各不相同且数量显著增加。早期研究更多从医学角度阐述健康素养的定义,例如美国医学会于1999年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一系列技能,包括在医疗环境中完成所需的基础阅读和数值任务的能力”。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应根据不同的情境条件来阐述健康素养的定义并进行应用。在临床环境中,健康素养则可能用来指患者成功寻求并获得医疗卫生服务所需的一系列个人资源。而在公共卫生领域,健康素养可以被定义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有研究表明,除美国医学会的定义外,最常被引用的关于健康素养的定义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提出的:“一系列认知和社交的技能,决定了个人以促进和维持健康的方式获得、理解和使用信息的动机和能力”,以及美国医学研究所于2004年提出的对健康素养的定义:“个人获得、处理和理解那些做出适当的健康相关决定所需的基本健康信息以及服务的能力。”而该研究在讨论、整合了不同的健康素养相关定义之后,产生了一个新的定义:“健康素养与读写能力相关联,包括人们获取、理解、评价和应用健康信息所需的知识、动机和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就保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从而能够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保持或提高生活的质量”,被认为是抓住了健康素养本质且更加综合全面的定义。

(二)健康素养的分类

健康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对于健康素养维度的划分也不尽相同。在将健康素养看作是一种个人能力的相关研究中,对健康素养维度的划分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涉及了相关的认知能力、技能、行为,对应个人在医疗卫生系统中扮演患者角色所需的一系列能力。例如有学者仅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健康相关的印刷素养与健康相关的口头素养。也有学者将健康素养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疾病和自我保健知识、健康风险行为、预防性护理以及医疗就诊、药物依从性。

另外,人群健康素养观的支持者们将健康素养维度的划分进行了扩展,超越了个人能力和医疗环境的层面。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Nutbeam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划分,即将健康素养分为功能性健康素养、互动性健康素养以及批判性健康素养。功能性健康素养是指阅读和书写健康信息的基本技能。互动性健康素养指更高级的认知和读写技能,与社交技能相关,可用于个人积极参与日常情境,从不同形式的交流和互动中提取和获得信息及其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批判性健康素养相较功能性与互动性健康素养,是更高级的认知技能,用于批判性地分析与评估健康相关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日常生活的事件与情况施加更大的影响,例如控制健康相关因素。

(尤莉莉) mxXI25FtlTpML8hYkxsrUh9C6GpOyd0N/GwF+wrK/gWyH4iJgniShUcNjd1dw5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