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健康教育重要性

一、健康教育与健康中国

(一)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等带来的新挑战,需要统筹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认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二)建设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

《纲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站在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紧紧围绕健康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和心理等生物学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因素)确定《纲要》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康生活与行为、健康服务与保障、健康生产与生活环境等方面。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按照从内部到外部、从主体到环境的顺序,依次针对个人生活与行为方式、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生产与生活环境等健康影响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

一是普及健康生活。从健康促进的源头入手,强调个人健康责任,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引导群众形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是优化健康服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贫困人口、残疾人等人群为重点,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慢性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力度,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独特优势,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健康服务。

三是完善健康保障。通过健全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深化公立医院、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降低虚高价格,切实减轻群众看病负担,改善就医感受。加强各类医保制度整合衔接,改进医保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保障能力长期可持续。

四是建设健康环境。针对影响健康的环境问题,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促进道路交通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五是发展健康产业。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优化多元办医格局,推动非公立医疗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发展健康医疗旅游等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提升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国民健康不仅是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健康中国建设不仅直接关乎民生福祉,而且关乎国家全局与长远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地位是国家治理理念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升华,有助于促使关注健康、促进健康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的共同责任与行动。

(三)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促进手段

加快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意味着各级党委、政府应当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及其制定过程,使整个公共政策体系都要增加“健康意识”。而实现这个过程就要加大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通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全民健康素养促进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向人们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等,使人们在面临促进健康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各个层次的健康问题时,有能力作出行为抉择,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目前我国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仍停留在有关自身疾病的健康知识,以及相关控制和干预后需求,很多人是在发现身体出现问题后,才开始关注身体健康,治疗病因,这也就失去了防病于未患的所在意义。WHO健康教育处前处长慕沃勒菲博士在1980年提出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指的是一种信念,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健康生活,并且知道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因此,政府在承担保障公民健康的责任时,除了完善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健康意识教育、完善法律法规等,还需通过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向公众传播健康信息,对目标人群进行健康观、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以及保健技能的培训,针对特定行为进行干预,有效地帮助大众掌握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和水平。

二、健康教育与全民健康

(一)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提出健康决定因素模型,将影响因素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包括国家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二层面是中观层面,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公平政策等方面;第三层面是相对微观的层面,即通过物理环境、行为方式、精神、卫生服务利用和保障水平等因素直接作用个体影响其健康。影响或决定健康的因素许多都无法由个人决定,但其中的行为方式例如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则是个人能够决定的重要因素。《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在第六十九条规定“公民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说,个人对于自身甚至他人健康也具有维护和促进的义务。法律鼓励个人采用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管理理念、健康知识、健康素养和持之以恒管理个人健康的实践。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指出,我国公众的健康教育内容应该包括3个主要方面。①基本知识和理念,包括与生活、职业、传染病等相关的健康知识;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劳逸结合等健康的生活习惯;③基本技能,包括健康信息的获取、理解、甄别、应用技能,以及对食品、药物的理解等。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以门诊咨询、住院宣教、社区教育、医师随访、专家讲座等方式为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与新媒体技术搭建的平台使获取知识和资讯变得随时随地。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融合了更多的实用功能,既能够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又增强了目标的指向性和针对性。这些优势打破了以往只能到医院或社区医疗服务站进行健康教育的单一方式,运用新媒体进行健康教育可以让大众方便、快捷地接收信息,具有常规宣传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

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健康信息监管严重不足,缺乏针对不同类型大众传媒传播健康信息的有效管控机制,也缺乏对各类媒体发布健康信息的审核监督机制,同时由于缺乏专业化的监管队伍,部门之间缺乏有效协作,监管能力尚未跟上信息化发展要求。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利益目的,利用网站、自媒体等发布虚假信息,进行虚假宣传。此外,在人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的背景下,不实甚至是有害健康的信息大量存在,很多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随意转发,带来了更大范围的危害。因此在加强信息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提升大众的健康信息素养,在积极寻求和发现健康信息的同时,还要正确选择主流媒体的健康信息渠道,识别错误和无价值的健康信息内容。

(二)以社区为纽带,拓宽健康教育渠道

根据国内的研究显示,目前对健康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由医院的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的健康教育需求评估和临床效果研究。综合性医院集中的医疗资源优势明显,但是多以急症的诊断治疗为主,病房周转率高,住院时间缩短,医护人员也仅在治疗性关系期间,对患者施以普适性的健康教育。患者作为信息接受方,在短期内接受知识教育和行为改变的效果可能出现程度不一、参差不齐的结果。因此将综合性医院的医疗资源下沉,通过社区层面发放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举办公众健康咨询活动等,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例如某社区采用角色扮演、问答教育、漫画海报宣传、示范教育和访谈教育等形式,创建多元化社区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有助于糖尿病患者实现从知识层面到态度、行为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患者在总体健康、躯体疼痛、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实现从知识层面到态度、行为方式层面的转变,显示出社区健康教育在宣教信息的处理、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等方面,较综合医院的健康教育以及患者的自我教育管理更加有效便捷。

目前医院医护人员实施的健康教育大多是一般性的健康教育宣讲,尚缺乏就针对个体化的长期健康教育。很多健康教育的内容都是相对固定的,即是一般性的健康教育。这种健康教育的方式对部分健康教育需求较为浅显,对于那些问题较为复杂,健康教育需求量较大的患者则不太适用。这些患者对于健康教育的需求面比较广,需求阶段性也比较长,需要长期持续的健康教育服务。除社区医务人员,增加社会工作者的介入,进行健康教育个案管理也具有可行空间。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对于健康的改善不应该仅仅关注生理健康层面,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可通过访谈、问卷和观察等方法了解实际需求,帮助大众采取实际行动,主动追求健康,维持或提高生活质量。

三、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健康教育对健康素养的促进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过去一段时期,中国健康领域实际上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相关制度安排与资源投入也将重点放在治疗疾病的医疗问题上。然而,医学治疗对健康的影响有限,个人行为、生活和社会环境等才是健康更关键的决定因素,防病意义和成效远大于治病。因此,健康中国战略下由疾病治疗全面向健康促进发展,寓健康于万策,发挥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从健康影响因素的广泛性、社会性、整体性出发进行综合治理,无疑是健康观和相应政策的优化。

个体健康素养能力基于受教育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群体的健康素养,也受到医疗体系,教育体系、文化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教育从来都是与健康息息相关的,健康能促进教育,教育也能促进健康。健康素养教育旨在促使民众获取健康的信息与知识,树立健康的观念与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与习惯,主动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促使民众享有医疗保健、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二)健康素养监测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居民健康素养评价指标纳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之中,作为综合反映国家卫生事业发展的评价指标,可全面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和变化趋势,了解卫生相关政策及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为各级政府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健康促进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我国基本情况,考虑到我国居民当前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的双重疾病负担,我国在2008年组织国内的相关专家编写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提出66条健康素养,被认为是我国居民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采纳的行为和应该掌握的基本健康技能。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生活之中,才算达到较好的健康素养。

(三)健康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开展健康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是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评价健康教育工作是科学的。当我们向健康教育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以后,提高了居民的防病知识水平,增强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才能最终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开展健康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可以争取到决策者对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增加健康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对于健康教育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随着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发展,预防保健的社会经济分析越来越多,如计划免疫措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已被决策者重视。

开展健康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能够调动人们主动接受健康教育,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主动同疾病作斗争的积极性。当今,人们对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不良心理因素和不良的生活因素影响健康问题认识不足。据统计,居于中国城乡居民主要疾病死因前几位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而吸烟、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和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是中国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此外,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素也加剧了慢性疾病扩展态势。可见,普遍的慢性病危险因素基本上都与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一些疾病都是可防可控的,中华文明千年前的古老智慧“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今日仍旧适用。

开展健康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是评价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卫生经济学理论,评价健康教育工作是科学的。当我们向健康教育投入一定人力、物力、财力以后,提高了居民的防病知识水平,增强了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经过经济效益分析,就会有力证明健康教育效果是显著的。

(陈京立 朱佳楠) 86/GWa6lzCx6KfCWm3rvQ8szDR5BWd4vZ3lt+HRVtZbxa/htoIAHDKJ0SbjaM8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