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新医改背景下县域医疗服务整合发展的机遇

系统问题,唯有整合,机遇也往往隐藏在问题中。目前从供需角度观察,我国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尚未与当地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形成均衡。笔者认为,尽管当下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出现的问题很多,原因比较复杂,但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缺乏服务整合,特别是纵向服务整合。目前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实践界,加快推动医疗、医保和医药的“三医”联动,加快服务整合步伐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正如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教授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在以往改革实践中,县乡一体化未能很好地解决我国卫生体制改革中的系统性问题,存在其局限性,需从健康整合角度探讨农村健康服务提供过程中的系统性问题。我国医改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面对的都是体制机制性课题,改革特别强调系统的配套互动,一系列医改政策正指向服务整合的大方向。

1.政策窗口打开,一系列促进服务整合的政策为整合实践助力前行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慢性病,卫生保健服务分割提供、服务提供者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医学模式转变下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正是医疗服务系统的不整合所带来的碎片化趋势的严重,迫切需要农村医疗服务根据农民群众的需求重新调整战略,做出适应性转变。在问题流、政治流和政策流三种源流的交汇过程中,政策窗口逐渐开启。早在2003年新农合制度实施之初,为促进患者就诊有序,就规定了双向转诊制度,然而由于基层医院优质医师太少和就诊条件太差,加上双向转诊程序繁琐等原因,这项制度在实现数年后被迫夭折。2009年,新医改明确了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原则,加快了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工作。2011年10月底,原卫生部召开“十二五”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研讨会,就提出建立分级诊疗模式。2012年10月,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要求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之间的分工合作制度,并提出了卫生资源的投入重点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15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制度,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推进下,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在组织合作模式上试图通过医联体、医共体、医疗集团、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等合作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的纵向协作和整合,这些模式已经具有协调管理和一体化的优点,能在采购、管理系统、计算机和人员流动方面具有极大的垂直资源优势,他们能在组织内处理和平衡各种利益。在业务整合上,试图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健康管理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以发挥基层卫生机构的综合保健、可及性优势等,同时通过首诊和双向转诊、医生多点执业、远程医疗服务打通医务人员的协作通道,并试图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务人员业务交流沟通平台,构建共享的无缝医疗服务网络。为促进组织合作行为、医疗服务行为提供方式的改变,医保预付制支付方式的改革,加上临床路径和服务规范的上升,逐渐对医疗服务提供的整合行为进行激励约束,诸多政策组合试图建立整合的医疗服务体系。

2.“三医”联动真正发力,促进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整合步伐

新一轮医改最大的主题就是系统促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县级医院能力提升仍是改革发展的着力点。政府通过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不断强化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同时控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单体扩张,这种上压下促的发展策略,有效地强化了规划设置的调控作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通过县级医院能力建设解决绝大多数人口看病就医问题。在完善县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国家聚焦农村三级服务体系的分工合作,以推动分级诊疗的实践。首先国家通过引导大型医院加强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等内涵建设,并通过技术辐射、人才培养、对口支援等,建立长效联系机制,畅通转诊通道,带动基层和区域的专科水平,引导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有序发展。对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县医院的主要专科做出制度性安排,逐步缓解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学科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不断推进的分级诊疗改革,进一步促进了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组建联合体等,着力推进县乡村服务一体化,提升县域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分级诊疗制度改革不是单一的服务体系改革,而是明确要争取医保等相关保障措施的支持。医保管理部门为调动大医院积极性,也加大了预付方式改革,充分发挥医保的指挥棒作用。同时在人才培养上加大结构性培养力度,如全科医生的培养。从贵州省情况看,2012年,全省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仅为0.32人,2017年已增加到1.43人,全省注册全科医生数为5 100人,增幅达346.88%。在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切实落实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打通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之间的用药衔接。“三医”联动的实施,使得越来越多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着眼于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这为开展医疗服务纵向整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场景。

3.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整合型的区域医疗服务系统必须是一个无缝隙的系统,与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一样,信息交流和共享服务成为整合型医疗服务系统的根本特征。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医疗服务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不同层级医务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了疾病信息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传递的概率,特别是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管理、电子病历系统的建立,不断提高患者信息的汇聚和信息综合使用的概率。信息共享和互认作为区域不同医疗机构间协作的内容,减少了因重复检查带来的高额医疗费用的可能性。由社区控制的转诊预约系统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也促进了区域居民就诊的便捷化。同时,信息交流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机构割裂”“信息孤岛”,加强层级医务人员的交流互动和信息分享,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转诊、上级医疗机构学习中还会参与到较高水平的服务提供,进一步提高了专业技能,有利于临床诊疗文化的相互学习,有利于信息互惠关系的确立。此外,信息技术也促进了病人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患者积极参与临床决策,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临床服务提供者的单一“服务对象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县域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强化远程医疗及其辅助技术的最新应用,进一步打通了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衔接,大大提高了居民服务的可及性。贵州省远程医疗自2015年试点以来,借助大数据发展的“东风”,各级政府全力“抢滩”,逐步建立起覆盖199家省、市、县公立医院的远程医疗网络,并将远程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2016年下半年,全省已开展远程医疗2万例,使得县域转诊率在以前的基础上降低了近2成。2017年,贵州省投入15亿元,将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向下不断延伸,一次性为全省1 543个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配齐包括数字影像、心电、彩色B超和检验检查等必备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建立了“横向贯通、纵向互通”“平化、零距离”的公立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远程医疗的“贵州方案”,助推该省分级诊疗模式在基层的落地。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患者在家能够享受到大医院的专家咨询服务创造了可能性,为进一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服务标准化提供了保证,也为通过费用控制,实施支付方式改革,促进最经济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介入,政府卫生行政机构及有关机构加强了对不同医疗机构的服务、费用及其他信息进行更有效率的监控,大大促进了不同医疗机构间提高服务质量的压力,为推动各医疗机构和整个县域医疗服务体系进阶更高水平的服务绩效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建立费用可控性和无缝隙的医疗服务体系提供了基础保证。 wj6kM3buxvikcxfY97W+8FbWrgLfkRbjrYTmI6YYhmiJ8aP6QOrDWyyCU14XU+S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