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又称纯音听阈测试(pure tone audiometry),主要测定受试耳对一定范围内不同频率纯音的听阈(hearing threshold)。通过纯音测听,可以判断受试者有无听力损失,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并初步判断听力损失的性质和部位。

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合格的测试人员,二是合格的测试仪器,三是合格的测试环境。本节将从纯音听力计、测听室、纯音测听基本操作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相关知识】

一、术语和定义
1.听阈(threshold of hearing)

在规定条件下,受试者对重复给声测试能作出50%正确察觉的最低声压级。

此处,“规定条件”是指符合标准的听力计、测听室及合格的测试人员等。重复测试是指以“规定的声信号”,及按基准零级和频率校准了的信号,重复进行测试。

2.纯音

纯音是指单一频率的声音。

3.纯音测听

纯音测听是测试听敏度的、标准化的主观测听方法,包括纯音气导听阈测试和骨导听阈测试。纯音测听是最基本的听力测试,也是首选的听力测试。

4.听力零级和其他声强表现方式

(1)声压级(sound pressure level,SPL):

声压是指声波通过媒质时,由振动所产生的压强改变量。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的疏密程度会随声波而改变,因此,区域性的压强也会随之改变,此即为声压。

声压级是指声压与参考声压比值取常用对数后乘以20的积,即将待测声压有效值 P 与参考声压 P 0 的比值取常用对数,再乘以20,其单位为分贝(dB):

SPL =20lg( P / P 0 )(dB)

例如:1 000Hz的0dB听力级(hearing level,HL),在仿真耳上测得的声压级为7.5dB SPL。

(2)听力零级(audiometric hearing zero level):

听力零级是听力计各频率点上标定“0dB”声强相对应的声压级,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0dB”的听力标准。

听力零级分为气导听力零级和骨导听力零级,前者是指对规定气导耳机输出正常听力所能感受的最小振动信号,后者是指对规定骨导耳机输出正常听力所能感受的最小振动信号。

(3)(纯音)听力级[hearing level(of a pure tone),HL]:

在规定的频率,对规定类型的耳机及规定的使用方式,该耳机在规定的声耦合腔或仿真耳中产生的纯音声压级与相应的基准等效阈声压级之差。

临床上为了方便起见,将听力计各频率的听力零级定位0dB,这样测得高于0dB的分贝数就是该频率点的听力级。

(4)纯音听阈级(hearing threshold level for pure tones):

在规定频率上,用规定类型的耳机,以规定的方式测得的某耳的以听力级表示的听阈。

(5)正常听力级(normal hearing level,nHL):

采用一定数量的健康青年正常耳的听阈作为听力零级,将其表示为正常听力级,其中 n 表示测试耳的例数,应以数字表示,但多被省略,仅以字母 n 代表已经自行校准过,排除了环境因素对听力零级的影响。

(6)感觉级(sensation level,SL):

如果将某一具体受试者的听阈定为零级,那么,某一纯音的声强对于该受试者的阈上分贝数即为感觉级。

感觉级可以看成是受试者个体主观感觉与刺激声的声强之差,如某人某耳在1 000Hz个体主观感觉为0dB HL,这时1 000Hz的60dB HL刺激声对该耳的强度则为60dB SL(60 - 0=60)。

5.耳科正常人(otologically normal person)

健康状况正常,无耳部疾病,耳道无耵聍堵塞,无过度噪声暴露史,无耳毒性药物或家族性听力损失者。

6.堵耳效应(occlusion effect,OE)

用耳机或耳塞将耳堵塞,会在外耳与耳机间或外耳道内形成一密闭的含气的空腔,从而使该耳的骨导听阈级降低,这一现象成为堵耳效应。堵耳效应在低频率时(250Hz、500Hz、1 000Hz)明显。

为了避免堵耳效应,进行不加掩蔽的骨导听阈测试时,一般不需要佩戴气导耳机。

二、纯音听力计
1.定义、分型、功能

纯音听力计(pure tone audiometer)是一种带耳机的电声仪器,它能提供已知声压级的规定频率的纯音信号,用于测量纯音听力,尤其是适用于测量听阈。

听力计可以是固定频率式的,也可以是连续扫频式的。

听力计除纯音外,还可以采用语言和复合信号等。

我国要求纯音听力计在出厂时需符合《电声学 测听设备 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341.1—2010)标准,并有检验合格标识。以后每年需要到计量监督部门进行校准,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按照最低的强制性功能的要求,纯音听力计分为4种不同的型式(表1-2-1),不排除其他功能。这4种型式的听力计与它们设计的应用范围有关。固定频率听力计应提供的频率及听力级范围的最低要求见表1-2-2。

听力计应标明制造厂名、型号、类型、出厂编号,还应在测试信号换能器上标明仪器各自的唯一识别号。

听力计由信号发生器、功率放大器、衰减器、指示仪表(或显示器)及换能器等部分组成,换能器包括压耳式耳机、插入式耳机、耳罩式耳机、骨振器、扬声器等类型。如果耳机有颜色代码,左耳用蓝色标记,右耳用红色标记。

表1-2-1 固定频率听力计的最低功能要求(GB/T 7341.1—2010)

注:空缺表示不具备这项功能;X表示具备此项功能。

①如果要求配置头带,可以提供单耳机。

②对自动记录听力计不作强制要求,校准目的除外。

③对手动听力计不作强制性要求。

④最低的要求是为了提供与测试纯音频率相同的参考纯音。

表1-2-2 固定频率听力计应提供的频率及听力级范围的最低要求(GB/T 7341.1—2010)

注:最大听力级至少等于列表值。最小听力级对1~3型为-10dB HL,对4型为0dB HL。使用耳罩式或插入式耳机时,最大听力级可以比表中500~8 000Hz范围的值低10dB HL。

2.听力计的校准

测听仪器是临床普遍应用的听力诊断仪器,测听结果不仅关系到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助听器验配,而且也是工伤、事故鉴定、职业性听力损伤分级和听力伤残等级评定的执法依据。测试设备在使用时应符合《声学 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 第一部分》(GB/T 4854.1—2004/ISO 389-1:1998)和《电声学 测听设备 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341.1—2010)的要求。因此,听力计被列为国家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

建议按《声学 测听方法 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GB/T 16403—1996)要求,采用以下三级检查及校准步骤:

A级——常规检查及主观检查。

B级——定期客观检查。

C级——基本校准检查。

(注:建议在进行A及B级检查时,测听设备应处于平时正常工作的位置。)

A级检查有8个步骤,详见本节“能力要求”之“一、听力计A级校准检査”,建议每天正式测试前,按步骤2~5进行检查,每周作一次步骤1~8的全部检查。

建议B级检查最好每3个月作一次,最长不应超过12个月。

在有严重的仪器故障或误差出现时,或较长时期使用后仪器已不再完全符合规格时,才进行C级检查,或如用了5年或进行修理后也应对仪器进行C级检查。

(1)A级——常规检查及主观检查:

A级校准由没有听力障碍的、听力极佳的操作者完成,其目的是尽可能地了解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其校准有无明显的改变,其附件、电线和附属品有无任何会影响检查结果的问题。

检查时环境噪声应不大于正常设备使用时的声级。

(2)B级——定期客观检查:

包括测量和将测量结果与相应的标准比较。

1)测试信号的频率。

2)纯音测听仪的气导耳机发出的声音强度的校准。

3)骨振器(骨导耳机)发出的声音强度校准。

4)掩蔽噪声级。

5)衰减器的档(在有效部分范围内,特别是在60dB HL以下)。

6)谐振畸变。

如频率或测试声级不符合标准,通常可加以调节,如不可调则应将其送去作基本校准,进行校准调整时,两组测量结果(调节前和调节后的)都应记录下来。

(3)C级——基本校准:

基本校准在专业的实验室内进行。

测听设备经基本校准后,应符合《声学 测听设备 第1部分:纯音听力计》(GB/T 7341.1—2010)载明的有关要求。当仪器已经基本校准送回时,在重新使用之前,应按A级和B级检查及校准所列步骤检验。

三、测听室
1.概述

测听室是一种用于对受试者进行听力测试用的房间,其壁面由吸声、隔声材料和构件组成,使边界能有效吸收所入射声音(图1-2-19)。

图1-2-19 测听室

测听室的空气温度要求为18~28℃,相对湿度为30%~90%,气压为86~106kPa。此外,测听室的建立还应考虑通风、照明、磁场屏蔽等一系列因素。测听室建成后,必须进行声学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具体标准请参照2008年颁布的《测听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JJF 1191—2019)。

测听室有双室或单室格局。

测听室中应保持足够低的本底噪声,以避免测听室中的本底噪声掩蔽测试音信号。

在用耳机、骨振器或者扬声器发送测试音信号进行测听时,应根据不同的发声方法,分别规定本底噪声的允许值,使其不至于影响受试者的听力测定。在用扬声器发送测试信号进行测听时,应考虑测听室内声场的要求。

2.设计依据

《测听室声学特性校准规范》(JJF 1191—2019)

《声学 测听方法 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GB/T 16403—1996)

《声学 测听方法 第2部分:用纯音及窄带测试信号的声场测听》(GB/T 16296—1996)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2010)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照明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59—96)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 18580—2001)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四、测听方法的一般问题

测定听阈的方法有气导和骨导测听法。

气导(air conduction,AC)是指声音在空气中通过外耳与中耳到达内耳的传递过程。气导测听法是用耳机将测试信号发送给受试者。

骨导(bone conduction,BC)是指声音主要由颅骨的机械振动间接到达内耳的传递过程。骨导测听法是用骨振器(bone-conduction vibrator)给信号,骨振器又称骨导耳机,是把电振荡转换为机械振动的换能器,目的是密切地耦合到人的骨结构(一般是乳突部)上。骨振器位于受试者乳突或额部。

一般先作气导听阈级测定,而后作骨导听阈级测定。

在气导和骨导测听时,两耳的听阈级应分别测定。

在规定条件下,非测试耳(对侧耳)应加掩蔽噪声。掩蔽噪声可经压耳式、罩耳式或插入式耳机给出。

1.测试人员

测试人员应为曾受过有关测听检查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教学课程培训的人员。

实际操作中,测试人员应对测听检查的以下方面作出抉择:①先检查哪一耳;②是否需要加掩蔽噪声;③受试者的反应是否与检查信号相应;④有无任何外部噪声、事件或受试者的任何行为或反应影响检查结果;⑤对全部或部分检查是否需要中断、终止或重复。

2.测试时间

为避免因过度疲劳而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纯音测听每进行20分钟,需要让受试者稍作休息。

3.对测听检查环境和条件的要求

在测听检查中,受试者和检查人员都应坐得舒适,不被任何不相关的事物或附近人员干扰或分散注意力。

手控操作听力计时,测试人员应能清楚地看到受试者,但受试者应看不到听力计键钮的操作。

4.受试者的准备

为避免过度紧张而导致的反应错误,受试者应在检查前5分钟来到测听室。如受试者在近期有噪声接触史,可能会导致其听阈级暂时性上升,所以应避免在测听检查前有明显的噪声暴露,如有,则应在测听报告中加以注明。

在测听前作耳镜检查,详见本章第一节。还应检查外耳道是否被耳机压瘪,如被压瘪,则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5.对受试者的指导

为获得可靠的检查结果,必须对受试者说明检查程序和有关事项,使其充分了解将要进行的操作。

讲解时,注意采用适合受试者的语言。

讲解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①怎样作出反应,如按应答器、举手等;②在任意耳听到不管多么轻微的纯音时,受试者都应作出反应;③在听到纯音时应立即作出反应;④声音的一般音调次序;⑤要先检查哪一耳。

操作者还应指导受试者避免不必要的活动,以防发出不应有的噪声。

指导完成后,操作者应询问受试者是否能够理解,还应告知受试者,如有任何不适,可提出中断检查。

如受试者有任何疑问,应再次指导。

6.换能器的佩戴

进行检查要先去掉眼镜、头饰、耳环等和助听器,在换能器(即耳机和骨振器)和头之间尽可能把头发拨开。

换能器应由测试人员为受试者佩戴在正确的位置,并指导受试者此后不要碰换能器,在戴好和调整好换能器后不要立即开始检查,耳机的声孔应面对耳道入口。佩戴骨振器时,应使其尽可能与头颅接触。如放在乳突上,应在耳后最接近耳廓处,但又不直接接触耳廓。

五、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气导测试

《声学 测听方法 纯音气导和骨导听阈基本测听法》(GB/T 16403—1996)详细规定了气导和骨导听阈测定的方法步骤和必要条件。

1.耳别顺序

在开始进行纯音测听前,测试者要先询问患者哪一侧耳的听力相对好些,以确定相对好耳,然后首先测试该耳的气导听阈。如果患者不能确定哪一侧是相对好耳,则先测试右耳。

2.频率顺序

给测试音的次序是先从1 000Hz开始,因为对于大多数人,1 000Hz是最容易听到的频率点,也被证明是测试/重复测试时反应最可靠的频率点。

1 000Hz测试完成后,依次测试2 000Hz、4 000Hz和8 000Hz,然后复测1 000Hz,其目的是确认受试者理解测试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复测1 000Hz只需在先测试耳进行,当对侧耳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时,无须复测1 000Hz。

如果1 000Hz复测结果和首次测试结果相差不超过5dB HL,说明受试者反应可靠,继续测试500Hz、250Hz和125Hz。反之,则要求依次重新完成1 000Hz、2 000Hz、4 000Hz、8 000Hz、1 000Hz,直至两次1 000Hz测试结果相差不超过5dB HL。

相邻倍频程间声级相差20dB HL以上、助听器验配、噪声性听力损失或疑为噪声性听力损失者,需要加测半倍频程,即750Hz、1 500Hz、3 000Hz和6 000Hz。

在低频高听力级时可有振动触觉感,故应注意勿将这种感觉误当成听觉。

3.测试音的输出和阻断

每次给声时间为1~2s,给声之间的间歇期应是不规则的,且不应短于给声时间。

4.初步熟悉

在正式开始测听阈前,建议采用以下步骤,使受试者熟悉应如何配合作出反应。

(1)给1 000Hz纯音,声强以保证受试者能清晰听到为准,听力正常的受试者给40dB HL。

(2)每20dB HL一档地降低纯音级,直至不再作出反应。

(3)每10dB HL一档地加大纯音级,直至作出反应。

(4)在(3)中作出反应的同一级再给纯音。

如反应和给声一致,则已熟悉。如不一致,则应重复。如再次失败,则应重复说明指导。

对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上述步骤可能不适用。

5.检查步骤

主要有升降法和上升法两种,二者只在给受试者的测试声级的次序方面有所不同。

使用上升法测试,需要逐级加大测试声级,直至得出反应;使用升降法测试,也需要逐级加大测试声级,但在得出反应后,又逐级降低测试声级。

不加掩蔽的气导测试共有以下4个步骤,上升法和升降法在步骤一是相同的,从第二步才开始有所不同。此外,二者对听阈级的判定方法也有区别。当操作正确时,上升法和升降法得出的听阈级应当是相同的。目前以上升法较为常用。

(1)步骤一:

用在熟悉阶段,从受试者作出反应的最低纯音听阈级以下10dB HL的测试音开始检查,在每次给测试音而未得出反应时,以5dB HL一档逐步加大测试音直至得出反应。

(2)步骤二

1)上升法:

在得出反应后,每10dB HL一档地降低纯音级,至不再作出反应为止,而后每5dB HL一档地上升直至得出反应,即“升5降10”。如此继续检查,直至在最多5次上升中有3次是在同一纯音级开始作出反应的。

有时可采用上升法的简短法得出与上述操作很接近的结果。此时通常以3次上升中有两次在同一级得出反应,来代替上述操作。

如果在5次上升中,任一听阈级5次上升中的反应都少于3次,或3次上升中任一级的反应都少于两次,则需在最后作出反应的纯音级上加10dB HL给纯音,并重复检查步骤二。

2)升降法:

在得出反应后,再将测试音加大5dB HL,开始给刺激得出反应后,5dB HL一档地逐档下降直至不再有反应,而后再降低5dB HL,并从这一声级开始检查,并5dB HL一档地上升,如此上升3次,下降3次。

升降法也有简短法,具体操作时省去上述步骤中无反应后再下降5dB HL这一步,或只需两次上升两次下降,得出4个最小反应级相互间之差不大于5dB HL。

(3)步骤三:

从步骤二的测试结果估计下一个测试频率可听到的声级,以这一估计可听级重复步骤二,测试下一个频率,直至完成一耳的全部频率测试。

对任何频率,可重复(或简化)熟悉步骤。

最后应复查1 000Hz,如该耳复查1 000Hz的结果和开始测得的结果相差不超过5dB HL,就可进行另一耳的检查。如听阈级比开始测得的要好10dB HL以上,则应按相同频率次序重复检查,直至两次测试结果相差少于5dB HL。

(4)步骤四:

继续测试对侧耳,完成双耳的气导听阈测试。

6.计算听阈级

根据所用的不同测试方法,每一耳和每一频率的听阈级可按以下步骤判定。

(1)用上升法判定:

对每一耳每一频率,找出在5次上升中有3次(或3次中有两次)以上的最低反应级相同的听力级。这一最低反应级即听阈级。

如果某一频率的最低反应级之间相差大于10dB HL,则应认为测试结果是不可靠的,应复查,并应在听力图中注明。

(2)用升降法判定:

对每一耳每一频率,将上升中的最低反应级和下降中的最低反应级分别平均,再得出两个平均数的均值,四舍五入至最接近的整分贝数,即为该耳在该频率的听阈级。

如上升中的最低反应级之间相差大于10dB HL或下降中的最低反应级相差大于10dB HL,则认为测试结果是不可靠的,应复查。

[例1] 以1 000Hz频率点为例,详述用上升法的简短法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的步骤,对侧耳不加掩蔽。

(1)测试音的起始给声强度为4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该测试音。

(2)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40dB HL变为3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仍然能听到。

(3)测试音继续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30dB HL变为20dB HL,受试者仍然有应答,表示还是能听到测试音。

(4)测试音继续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20dB HL变为10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听不到该测试音。(10dB HL第一次)

(5)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10dB HL变为15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

(6)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15dB HL变为5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听不到测试音。

(7)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5dB HL变为1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测试音。(10dB HL第二次)

(8)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10dB HL变为0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听不到测试音。

(9)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0dB HL变为5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仍然听不到。

(10)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5dB HL变为1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该测试音。(10第三次)

本例中,3次中有两次听到10dB HL,故1 000Hz频率点的气导纯音听阈级为10dB HL。

六、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骨导测试

骨导听阈测试在气导听阈测试完成后进行,也可以在言语测听完成后进行。

1.耳别顺序

同气导测试。

2.频率顺序

骨导测试的频率为250Hz、500Hz、1 000Hz、2 000Hz和4 000Hz。

3.操作步骤

骨导听阈测试方法与气导测试相同,详见本节“能力要求”之“三、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骨导测试”。

4.来自骨振器的空气声辐射

当骨振器与没有外耳和中耳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头部接触时,骨振器辐射出任何空气声的声级,应低到足以保证在真正骨导听阈级和由骨振器诱发的假气导听阈级之间有足够的差距。

如在2 000Hz以上频率不符合这一条件时,可在受试者外耳道中插入一耳塞来排除这种不要的效应,然而应考虑堵塞效应也可能发生在2 000Hz。

5.振动触觉阈级(vibrotactile threshold level)

人在重复测试中因对皮肤的振动感觉而作出预设百分数的正确反应的最小振动力级或声压级。

骨振器振动时可产生振动触觉感,注意勿将这种感觉误判为听觉。

骨振器摆放于乳突时,以听力级表示的振动触觉阈平均相当于:250Hz约40dB HL,500Hz约60dB HL,1 000Hz约70dB HL。

振动触觉阈级存在个体差异。

七、掩蔽
(一)基本概念
1.测试耳(test ear,TE)

测试耳是指我们想要测出其阈值的那一侧耳。

2.非测试耳(non test ear,NTE)

非测试耳是指我们想要其听到噪声的那一侧耳。

3.掩蔽(masking)

一个声音的听阈由于另一个声音的出现而提高的现象称为掩蔽。纯音测听中,“掩蔽”是指通过给NTE人为地施加噪声,来阻止NTE听到正在施加给TE的目标信号声。掩蔽的大小即被提高的听力级的量,用分贝表示。

4.有效掩蔽级(effective masking level,EM)

是规定的掩蔽声级,其数值上等于理论上的正常人由于掩蔽声的出现而使纯音听阈提高的听力级。

EM决定了对NTE施加多大的噪声,才能消除其对TE测试的影响,从而消除交叉听力。

5.交叉听力(crossover)

当双耳听阈相差较大时,在测TE时,声信号就会在没有达到其阈值前传至对侧耳蜗,使得NTE听到声音而作出反应。这种由NTE参与而得到的听力就是“交叉听力”。

[例2] 如图1-2-20所示,已知500Hz频率点左耳气导听阈为10dB HL,请计算该频率点当右耳的给声强度达到多少分贝时,左耳就能够听到?

图1-2-20 500Hz频率点处,当右耳测试信号强度超过50dB HL时,左耳就有可能够听到

解答:气导耳间衰减为40dB HL,本例中左耳阈值为10dB HL,所以,必须保证右耳的给声强度至少能克服耳间衰减,才能让左耳听到。

右耳给声强度=10dB HL + 40dB HL=50dB HL

所以,当右耳给声超过50dB HL时,左耳就能够听到。

显然,此时需要对左耳进行掩蔽操作,才能准确测试右耳的气导听阈。

(二)掩蔽的必要性

以气导测试为例,若患者双耳听阈差别较大,当我们需要测试相对差耳(TE)的听阈时,随着TE给声强度增大,NTE反而会先听到给声,这时患者就会举手或按应答器,示意我们“听到了”,但其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听到了”的反应实际是来自NTE,而非TE。此时如果我们把没有掩蔽测得的结果误认为是TE的阈值,按照此“伪听阈”描记出的听力图,称为“影子曲线(shadow audiogram)”,如图1-2-21所示。

影子曲线并非TE的实际阈值,而是交叉听力的结果。为避免这种情况,在测试相对差耳时,我们常常需要对相对好耳进行掩蔽。掩蔽NTE后测得的TE阈值,称为“掩蔽阈(masked thresholds)”,是TE的真实阈值。

(三)掩蔽的性质
1.掩蔽过度(over masking)

掩蔽噪声掩蔽了受试耳的测试音,被称为掩蔽过度,亦称为过掩蔽。可改用插入式耳机给掩蔽噪声,减少这种干扰。

掩蔽过度时,加在NTE的掩蔽声强度过大,经过耳间衰减仍然会干扰测试耳,造成TE阈值比实际阈值下移(增大)。

在掩蔽操作过程中,如果NTE的掩蔽噪声每增加10dB HL,TE阈值在平台上随之下降超过10dB HL,就要警惕掩蔽过度,常见于骨导测听。

在加至掩蔽过度之前的掩蔽噪声级,即为最大有效掩蔽级(EMmax)。

图1-2-21 “影子”曲线

双耳听力不对称,先不加掩蔽,测试右耳气导听阈( ),后测左耳气导听阈( );考虑到骨导一般好于气导,故当双耳气导阈值之差≥40dB HL时,虽尚未测得右耳骨导听阈,也可判断需在右耳加掩蔽,再测试左耳气导;右耳加掩蔽后,如左耳听阈无明显变化( ),则为真实听阈;右耳加掩蔽后,如左耳听阈明显提高( ),则未掩蔽时为“影子曲线”,掩蔽后为真实听阈。

2.掩蔽不足(under masking)

指掩蔽声强度不足以产生测试耳阈值的改变,导致测得的阈值要低于测试耳真正的阈值,常见于气导测听。

3.掩蔽失败(masking dilemma)

由于双耳均有较大的气-骨导差(图1-2-22),掩蔽声强到一定水平即已造成掩蔽过度,从而导致掩蔽不能完成,称为掩蔽失败。

当测试耳的骨导听阈和非测试耳的气导听阈两者之间的差值达到耳间衰减值时,会产生掩蔽失败。

4.中枢掩蔽

指虽然非测试耳的噪声强度不足以引起掩蔽过度,但测试耳却出现听阈改变(阈移)的现象。中枢掩蔽通常被认为是由于大脑听觉中枢受到噪声抑制而产生的现象,其掩蔽值会随着掩蔽噪声的加大而增大,一般为5~10dB HL,平均为5dB HL。

(四)测听操作时常用的掩蔽声

纯音听力计可以提供的掩蔽声源有窄带噪声、言语噪声、白噪声等,前两者较为常用。

1.窄带噪声(narrow band noise)

频率范围较窄,中心频率带可以人为设定。对纯音而言,合适的掩蔽噪声是窄带噪声。

2.言语噪声

是对白噪声进行特殊的滤波处理后,在低频和中频段(250Hz~1kHz)能量相等的噪声,广泛用作语言信号的掩蔽噪声。

(五)掩蔽的适应证

掩蔽的适应证指加掩蔽的条件,即在何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掩蔽操作。为此,首先要理解耳间衰减的概念。

耳间衰减(interaural attenuation,IA)指声波在从TE传导到NTE的过程中损失的能量。

图1-2-22 掩蔽失败:如果加有效掩蔽级,就可能导致掩蔽过度

耳间衰减值取决于所用的换能器形式,插入式耳机有较大的耳间衰减,产生的交叉听力最少。压耳式耳机与较大的皮肤表面相接触,故耳间衰减减少,而交叉听力产生的概率高。

压耳式耳机的耳间衰减值为40~70dB HL,因此将40dB HL定义为其耳间衰减最小值,也就意味着可能发生交叉听力的最小值为40dB HL。

骨导耳间衰减为0~15dB HL,因此其耳间衰减最小值为0dB HL。

表1-2-3为3种不同形式换能器的最小耳间衰减值。

表1-2-3 不同形式换能器的最小耳间衰减值

1.气导掩蔽适应证

TE气导阈值与NTE骨导阈值相差≥40dB HL时,气导需加掩蔽。

为便于描述,本节中把相对好耳定义为NTE(非测试耳),相对差耳定义为TE(测试耳),那么,究竟对NTE加多大的掩蔽声才能避免掩蔽不足和掩蔽过度呢?答案是10dB HL。

因此,气导起始掩蔽级的计算公式为:起始掩蔽级(EM)=NTE的阈值+ 10dB HL。

2.骨导掩蔽适应证

同侧气、骨导阈值相差≥10dB HL时,骨导需加掩蔽。起始掩蔽级的计算可以同气导。

(六)非测试耳加掩蔽的气导测听检查步骤
1.平台搜索法(Hood's plateau method)

建议用压耳式耳机给掩蔽噪声时,按下述步骤加噪声测定听阈级:

第一步:给TE未加掩蔽时听阈级相等的测试音,同时对NTE给有效掩蔽级等于该耳听阈级的掩蔽噪声,加大噪声级直至不再听见测试音,或噪声级超过测试声级。

第二步:如加等于测试声级的噪声级后仍能听到纯音,则这一纯音级即听阈级,如纯音被掩蔽,加大纯音级至再度听到纯音。

第三步:把噪声级增加5dB HL,如听不到纯音,再加大测试纯音级直至能再听到,重复这一步骤直至掩蔽噪声继续加了10dB HL以上还能在同一纯音级听到纯音,在大于这一掩蔽噪声级时,也不再需要加大纯音级就能听到纯音,此掩蔽级即为合适的掩蔽级。而这一步骤可得出该检查频率的正确的听阈级。记下合适的掩蔽级。

在有些平台窄的情况下,上述步骤可得出错误的结果。

操作中注意,掩蔽噪声也可掩蔽受试耳的测试音,此时可用适当的插入式耳机给掩蔽噪声,以减少掩蔽过度。

[例3] 根据图1-2-23,演示用平台搜索法进行掩蔽操作,测试左耳1 000Hz的气导听阈。

(1)分析听力图,判断是否需要掩蔽:本例中不加掩蔽时,1 000Hz频率点的右耳气导听阈为0dB HL,左耳为50dB HL,双耳1 000Hz气导阈值相差40dB HL,右耳骨导阈值虽未标出,但推断其应≥0dB HL,因此,TE气导阈值与NTE骨导阈值相差≥40dB HL,符合气导掩蔽适应证,故需要在右耳加掩蔽,测试左耳的真实气导听阈。

本例中,左耳为测试耳(TE),右耳为非测试耳(NTE)。

(2)左耳给50dB HL纯音作为测试音,右耳给窄带噪声开始掩蔽,起始声强为起始掩蔽级(EM),如图1-2-24所示。

气导掩蔽EM=NTE阈值+ 10dB HL

=0 + 10dB HL

=10dB HL

图1-2-23 右耳气导阈值为0dB HL,左耳1 000Hz不加掩蔽时测试的气导阈值为50dB HL

图1-2-24 气导的起始掩蔽级

(3)观察受试者反应:如果左耳仍然能听到50dB HL纯音,把右耳的掩蔽声每次增加5dB HL,直至左耳纯音信号听不到。如果左耳听不到50dB HL纯音,把左耳的测试音每次增加5dB HL,直至听到纯音信号。

(4)重复步骤(3),直到右耳掩蔽噪声连续增加了10dB HL以上,还能在同一纯音级听到纯音,在大于这一掩蔽噪声级时,也不再需要加大纯音级就能听到纯音,此掩蔽级即为合适的掩蔽级。

(5)此时的阈值就是左耳1 000Hz的真实听阈。

2.阶梯法(step masking)

阶梯法测试耗时较平台搜索法短,患者更容易配合,缺点是容易产生掩蔽过度。

一般临床测试建议使用平台搜索法。

(七)非测试耳加掩蔽的骨导测听检查步骤

要精确地测定单耳的骨导听阈级,理论上都应在NTE加掩蔽。但在实际操作时,当不需要精确测定单耳骨导听阈时,可不加掩蔽作骨导测听(参见GB/T 16403—1996)。

NTE加掩蔽,用平台搜索法进行骨导听阈测试,建议步骤如下:

(1)将骨振器佩戴在TE后,把掩蔽耳机戴在NTE,注意两个换能器的头带不要互相干扰,在不加掩蔽噪声的条件下测听阈级。

注:这一测试结果不一定代表未加掩蔽时的骨导听阈的准确数值,因为NTE可能有堵耳效应存在。

(2)当对NTE给相当于该耳的气导听阈的有效掩蔽级的掩蔽噪声时,在这一级重复给测试音,增加噪声级直至不再听到测试音,或直到噪声级超过测试声级40dB HL。

(3)如果当噪声级在测试声级以上40dB HL时仍能听到纯音,则这时的纯音级就是听阈级,如纯音被掩蔽,则增加它的声级直至再次听到。

(4)加大5dB HL噪声级,如测试音听不到了,加大测试声级直至再次听到,重复这一步骤直至掩蔽噪声增加了10dB HL以上,不增加纯音级就能听到纯音。这一步骤可得出该测试频率正确的听阈级。记下合适的掩蔽级。

实际操作中,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些情况平台短,上述步骤可能得出假结果;②如有掩蔽过度,可以考虑采用插入式耳机;③有中枢掩蔽时,平台的斜坡大于零;④对某些情况,每10dB HL一档地增加噪声级是可行的。

[例4] 根据图1-2-25,演示用平台搜索法进行掩蔽操作,测试右耳1 000Hz的骨导听阈。

(1)分析听力图,判断是否需要掩蔽:不加掩蔽时,右耳1 000Hz频率点的气导听阈为35dB HL,骨导听阈为15dB HL,骨导阈值和气导阈值相差20dB HL,符合骨导掩蔽适应证,所以,需要给左耳加掩蔽,才能测出右耳骨导的真实听阈。

本例中,右耳为测试耳(TE),左耳为非测试耳(NTE)。

如图1-2-26所示,佩戴换能器。

(2)NTE的起始掩蔽级(EM)是多少?

EM=NTE气导阈值+ 10dB HL

=35dB HL + 10dB HL

=45dB HL

故此,左耳给45dB HL的窄带噪声,开始掩蔽。

同时,右耳骨振器给15dB HL纯音,增加左耳噪声级,直至右耳不再听到测试音,或直到噪声级超过55dB HL。

图1-2-25 不加掩蔽测得右耳1 000Hz频率点的气导听阈为35dB HL,骨导听阈为15dB HL

图1-2-26 骨导掩蔽时骨振器和气导耳机放置示意图

A.正面观;B.测试耳侧面观;C.非测试耳侧面观。

(3)如果此时右耳仍能听到15dB HL纯音,则右耳的真实听阈即为15dB HL。

(4)如果右耳听不到原来15dB HL纯音,则增加纯音,直至能够再次被右耳听到。

(5)左耳噪声再加大5dB HL,如右耳听不到测试纯音,则加大纯音声级直至再次被听到。

(6)重复步骤(4)和(5),直到掩蔽噪声连续增加了10dB HL以上,不增加右耳的纯音级就能听到测试纯音,此时的听阈级就是右耳骨导的真实听阈。

八、最舒适阈

最舒适阈(most comfortable level,MCL)是受试者在语言频率段的最舒适声强,是助听器验配的重要参数。MCL大约在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eption threshold,SRT)和不舒适阈(uncomfortable loudness level,UCL)之差(即动态范围)的中点附近。一般来说,听力正常人的MCL在40~50dB HL。

动态范围和听力损失的类型有关,正常人的动态范围约为90dB HL,传导性听力损失一般在80dB HL以上,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约为30dB HL(图1-2-27)。

所以一旦发生听力损失,MCL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图1-2-27 动态范围:听力损失类型不同,动态范围也不同

SRT.言语识别阈;MCL.最舒适阈;UCL.不舒适阈。

MCL测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先测试相对好耳。如果双耳听力无明显差别,先测试右耳。

2.起始给声强度为言语识别阈值+ 40dB HL。

3.给出指令。例如:“现在开始,我将要一直对你说话,我想找到你听我讲话感觉最舒适的那个强度。现在听我从1数到10,把我想象成一个电视机,而你正拿着遥控器音量调节开关,告诉我你是想把我的声音调高、调低,还是维持现状?”

4.测试者开始从“1”数到“10”。

5.根据受试者的反应,增加或降低5dB HL,再次询问患者感觉如何,是否听得最舒适了?

6.测试完成,用正确的符号将结果记录在听力图上。

7.重复步骤1~6,完成对侧耳的测试。

九、不舒适阈

不舒适阈(UCL)又称不舒适阈值(threshold of discomfort,TD)、不舒适响度级(loudness of discomfort level,LDL),指当患者佩戴助听器时,声音强度引起听觉明显不舒适感时的声压级。通俗地说,UCL就是当测试信号(言语声或纯音)的声强逐渐提高,达到某一程度时,令患者感到难以忍受,对这种测试声连1秒也不愿意多听时的那个声音强度。

UCL是最大声输出调试的重要依据。

在测试UCL时,测试者要与受试者面对面进行操作,一边充分观察其因声音过吵所致的面部表情细微变化,从而作出准确判断。

(一)纯音UCL测试

测试音为纯音时,UCL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测试频率500Hz、1 000Hz、2 000Hz、4 000Hz。

2.先测试相对好耳,如果双耳听力损失无明显差别,则先测试右耳。

3.给出指令。例如:“从现在开始,我将给你听一些很响的声音,而且声音会越来越响,当你觉得声音很响时,就举起示指;如果你觉得声音吵得让你很难受,根本不想再听下去,你就举起手,一旦你举手,我就会停止给声。所以,如果你只是觉得声音很响,就举起示指,如果你觉得声音吵得听不下去了,就举起整只手。明白吗?”

4.起始强度为70dB HL,或者受试者的MCL。起始测试频率为1 000Hz。间断给声,每次提高5dB HL,直到他们举起整只手。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受试者面部表情变化,来识别其是否已经很不舒服,或者听力计达到最大声输出,均可帮助我们判断UCL。

5.用正确的符号将结果记录在听力图上。

6.重复步骤4~5,继续测试2 000Hz→4 000Hz→500Hz。

7.重复步骤4~6,完成对侧耳的测试。

(二)言语声UCL测试

测试音为言语声时,UCL测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起始强度为70dB HL,或者受试者的MCL。

2.先测试相对好耳,如果双耳听力损失无明显差别,则先测试右耳。

3.给出指令。例如:“现在开始,我将要一直对你讲话,我的声音会越来越响,当你觉得声音很响时,就举起示指;当声音越来越吵,让你感觉很难受,根本不想再听下去时,你就举起手,我一看到你举手就会停止说话。明白吗?”

4.开始测试。一直对受试者说话,声强每次提高5dB HL,直到他们举起整只手。除此之外,还要通过观察受试者面部表情变化,来识别其是否已经很不舒服,或者测听仪达到最大声输出,均可帮助我们判断UCL。

5.测试完成,用正确的符号将结果记录在听力图上。

6.重复步骤1~5,测试对侧耳。

十、听力图
(一)听力图记录

听力图是进行助听器验配和了解听力状况的最直接的依据。所以,读懂听力图,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患者听力损失情况,还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听力图横坐标表示声音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标记在听力图上下两端;纵坐标表示声音的强度,单位为听力级(dB HL),标记在听力图左侧(图1-2-28)。

图1-2-28 听力图

一张完整的听力图还包括一些其他重要信息,如受试者一般情况(姓名、年龄、性别等)、测试日期、听力计型号、耳机种类、测试可靠性、结果说明及一些其他的听力测试相关信息等。

纯音测听的结果有其特定的记录方法:

1.左右耳测试结果采用不同颜色标记 通常规定用红色标记右耳测试结果,用蓝色标记左耳结果。

2.标记时采用规定的符号,分别代表气导、骨导听阈测试结果,见图1-2-29。

(二)典型听力图结果分析

读听力图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3点:①听力损失的类型;②听力损失的程度;③听力图的图形特点。

1.听力损失的类型

听力损失的类型主要有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混合性听力损失3种,其听力图各有特点。

(1)传导性听力损失(conductive hearing loss,CHL):

传导性听力损失是指声波在外耳道、鼓膜、听骨链等部位的传导障碍而造成的听力损失。所以,传导性听力损失多由外耳和中耳病变导致,如外耳或中耳感染、鼓膜穿孔、耵聍栓塞、良性肿瘤、外耳、外耳道和中耳畸形或发育不良等。

图1-2-30所示为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图的特征性表现:患耳骨导听阈正常,但气导听阈>25dB HL,骨导听阈明显好于气导听阈,形成气-骨导差(air-bone gap)。

图1-2-29 表示听阈级的符号

注:不舒适阈标记符号为“U”。

图1-2-30 双侧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

(2)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含义包括3个方面。①感音性听力损失:指因为内耳(耳蜗)病变,不能将声波转化为神经冲动;②神经性听力损失:从内耳到中枢的神经通路(蜗后)病变或功能障碍,不能将神经冲动传入听觉中枢;③中枢听觉处理障碍:大脑皮质中枢性病变,患者不能分辨语言。这3种病变,单凭纯音测听结果不能区分,因此,统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常见病因有:传染病、产伤、耳毒性药物、遗传病症、噪声接触、病毒、头部外伤、老年性听力损失和肿瘤等。

图1-2-31所示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图特征性表现:患耳气、骨导听阈均下降,且都在各自相对应频率点的上下,骨导听阈和气导听阈相差不大,气-骨导差≤10dB HL。

图1-2-31 双侧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3)混合性听力损失(mixed hearing loss,MHL):

混合性听力损失是指同时患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和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临床多见于患者在外耳或中耳病变的同时,还伴有内耳(耳蜗)。

图1-2-32所示为混合性听力损失的听力图表现:气导听阈和骨导听阈均有下降,但骨导听阈明显好于气导,气-骨导差>10dB HL。

图1-2-32 双侧重度混合性听力损失

2.听力损失的程度

听力损失的程度主要根据纯音平均听阈(pure tone threshold average,PTA)来判定。PTA是指500Hz、1 000Hz、2 000Hz、4 000Hz 4个纯音测听气导阈值的平均值。

成人PTA≤25dB HL为正常。

根据PTA,将听力损失程度分为4个等级(世界卫生组织,1997):

26~40dB HL为轻度听力损失;

41~60dB HL为中度听力损失;

61~80dB HL为重度听力损失;

>80dB HL为极重度听力损失。

3.听力图的类型

听力图类型信息主要包括各频率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听力图的总体特征。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听力图类型:

(1)平坦型(flat loss):

所有频率阈值差别小于15dB HL,见图1-2-33。

(2)下降型(gently sloping):

阈值从低频到高频逐步下降,见图1-2-34。

图1-2-33 平坦型听力图

图1-2-34 下降型听力图

(3)上升型(rising):

低频听力损失较高频重,见图1-2-35。

图1-2-35 上升型听力图

(4)角听力图(corner audiogram):

低频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中、高频听力计最大输出无反应,见图1-2-36。

(5)陡降型(high-frequency loss):

低频听阈较好,高频听阈突然下降,见图1-2-37,又称为滑坡型(ski-slope)。

图1-2-36 角听力图

图1-2-37 陡降型听力图

4.听力图描述常用术语

(1)侧别:

①单侧听力损失,即只有一侧耳有听力损失;②双侧听力损失,即双耳均有听力损失。

(2)波动性:

①波动性听力损失,即听力损失可随时间改变而改变;②稳定性听力损失,即一段时间内听力损失无改变。

(3)进展:

①突发性听力损失,即迅速发生的听力损失;②进行性听力损失,即随时间改变缓慢出现的听力损失。

(4)对称性:

①对称性听力损失,即双耳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听力图形相同;②非对称性听力损失,即双耳听力损失的程度和听力图形不同。

5.听力图结果判读实例分析

如前文所述,在解释听力图时,需要判读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的类型、程度和图形特点。

[例5] 图1-2-38结果判读。

图1-2-38 听力图判读

结果判读:

(1)右耳PTA=7.5dB HL,气-骨导差≤10dB HL,听力正常。

(2)左耳PTA=37.5dB HL,气-骨导差>15dB HL,为轻度传导性听力损失。

[例6] 图1-2-39结果判读。

图1-2-39 听力图判读

结果判断:

(1)左耳PTA=32.5dB HL,气-骨导差≤10dB HL,为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2)右耳PTA=63.5dB HL,气-骨导差≤10dB HL,为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3)双耳均为缓慢下降型听力图。

[例7] 图1-2-40结果判读。

图1-2-40 听力图判读

结果判断:

(1)右耳为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缓慢下降型。

(2)左耳为重度混合性听力损失,呈平坦型。

[例8] 图1-2-41结果判读。

图1-2-41 听力图判读

结果判断:

(1)右耳图形为平坦型,气、骨导阈值均有下降,气-骨导差≥15dB HL,PTA=65dB HL,为重度混合性听力损失。

(2)左耳图形为陡降型,1 000Hz以前频率段听力正常,随后高频听力下降,PTA=38.75dB HL,为轻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例9] 最大声输出无应答(图1-2-42)。

图1-2-42 听力图判读

结果判读:

(1)左耳气、骨导测试结果显示角型听力图对听力计最大声输出无应答,因此,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超出听力计测试范围,为极重度听力损失,注意排除功能性听力损失。

(2)右耳听力正常。

【能力要求】

一、听力计A级校准检查

1.清洁和检查听力计及全部附件,检查耳机垫、耳塞、主导线及附件导线有无磨损或损伤(损伤的或磨损严重的部分应更换)。

2.开机并按说明书建议的时间预热(厂家未述及预热期,则等5分钟使仪器稳定),按厂家(说明书)规定的方式操作各个键钮,对以电池为电源的仪器,按规定的方法检查电池的状态,如有必要还要检查耳机和骨振器的系列号与仪器系列号是否相符。

3.可用10dB HL或15dB HL的听力级检查听力计的气导和骨导是否大致正确,聆听“恰能听到”的音,应对全部规定的频率和对两个耳机及骨振器都进行这项检查。

4.在高听力级水平(例如气导用60dB HL,骨导用40dB HL听力级),对各个频率和两个耳机的各种功能都进行检查,聆听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有无畸变、阻断器“喀呖”声等,检查所用耳机(包括掩蔽换能器)及骨振器的输出有无失真和间断,检查插座和导线有无断裂,检查全部键钮、指示灯和指示器工作是否正常。

5.检查受试者的信号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6.在低声级,听有无任何噪声或交流声等不应有的声音,检查衰减器在其整个范围内是否都能衰减,并且在给出声信号的时期内同时操作衰减器不会有电流或机械声。检查阻断键是否无声操作和有无从仪器辐射到受试者位置处的可听到的声音。

7.用和检查纯音功能相同的步骤检查受试者的对讲线路。

8.检查耳机头带及骨振器头带的张力,确认旋轴关节转动灵活没有过度的滞涩。检查隔绝噪声耳机的头带和旋轴关节,既不会戴用过紧,也无金属疲劳。

二、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气导测试

1.受试者操作前先洗手 为避免受试者看到测试者的操作,当两者在同一个房间时,要求受试者和听力计成90°就座(图1-2-43)。

如果是双室测听,即测试者和受试者不在同一房间,最好双室之间用单向玻璃隔开,可以面对面就座,以便测试者观察其面部表情和动作,但同时要注意不让对方看到测试者的手部操作(图1-2-44)。

图1-2-43 同室测听

图1-2-44 双室测听

2.耳镜检查 详见本章第一节 耳镜检查之“能力要求”。

3.先测试相对好耳,如果受试者自觉双耳听力无明显差别,则可以从右耳开始进行检测。

4.给出指令 简明扼要地向受试者解释将要进行的测试,指导其配合操作。

纯音测听是主观听力测试,所以,受试者的良好配合是获得准确测试结果的首要基本保证。

测试者可以如此给出指令:“我将要给你戴上耳机,你会听到‘嘟嘟声’或‘滴滴声’,这些声音开始很响,随后越来越轻,请你一听到声音就按下应答器,哪怕声音很小,听到一声,按一下应答器(同时给受试者示范怎样按应答器)。我先测试右耳,然后测试左耳。明白了吗?”

在实际工作中,受试者也可以选用其他方式给出反应,如以举手替待按应答器,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更改指令即可。

5.佩戴气导耳机 首先除去受试者佩戴的耳环、头饰等物品,拨开遮挡外耳道口的头发。将耳机红色标记的一侧戴在右耳,蓝色标记的一侧戴在左耳,防止外耳道受压,将耳机膜片中心对准外耳道口,收紧头带。

6.测试频率顺序 1 000Hz→2 000Hz→4 000Hz→8 000Hz→1 000Hz(复测受试者反应可靠性)→500Hz→250Hz→125Hz。

7.初步熟悉 具体操作详见本节“五、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气导测试”中“4.初步熟悉”。

8.给声要求 避免有节律地给声,如果受试者有耳鸣,可以采用“间断给声(pause)”避免干扰。

9.采用上升法,“升5降10”,测得1 000Hz频率点气导听阈级,参见例1。

10.用正确的符号将测试结果记录在听力图上,标记符详见本节图1-2-29。

11.按步骤6的顺序,依次测得同侧耳其他频率的气导听阈级,并记录。

12.对侧耳测试 重复步骤9~10,注意对侧耳测试频率顺序为:1 000Hz→2 000Hz→4 000Hz→8 000Hz→500Hz→250Hz→125Hz(无须复测1 000Hz),并记录测试结果。

实际操作中,125Hz频率点可以酌情选做。

13.测试完毕,测试者在报告上完善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测试日期等相关信息,并签名。

三、非测试耳不加掩蔽的骨导测试

1.取下受试者头戴之气导耳机。

2.给出指令 例如:“我将要把这个耳机带到你的耳后(同时向其展示骨振器),你还会听到各种‘嘟嘟声’或‘滴滴声’,这些声音开始很响,随后越来越轻,请你一听到声音就按下应答器,哪怕声音很小,听到一声,按一下应答器。无论哪只耳朵听到声音,都要按下应答器。明白了吗?”

在实际工作中,受试者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给出反应,如以举手代替按应答器,此时只需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更改指令即可。

3.按图1-2-45所示,放置骨振器,注意骨振器不要和耳廓接触,也不要压住头发。测试耳不应被堵住,如有,则应在听力图中注明。

图1-2-45 骨导耳机放置,适用于不加掩蔽的骨导听阈测试

4.从1 000Hz、40dB HL开始给测试声。采用上升法,“升5降10”,按以下步骤,测得1 000Hz频率段的骨导听阈。

(1)测试音的起始给声强度为4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该测试音。

(2)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40dB HL变为30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仍然能听到测试音。

(3)测试音再降低10dB HL,由30dB HL变为20dB HL,受试者仍然有应答,表示能听到测试音。

(4)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20dB HL变为10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听不到测试音。

(5)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10dB HL变为15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测试音。(15dB HL第一次)

(6)测试音降低10dB HL,由原来的15dB HL变为5dB HL,受试者无应答,表示听不到测试音。

(7)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5dB HL变为10dB HL,受试者仍然无应答,表示还是听不到测试音。

(8)测试音增加5dB HL,由原来的10dB HL变为15dB HL,受试者有应答,表示能听到测试音。(15dB HL第二次)

所以本例中受试者1 000Hz测试音的骨导听阈是15dB HL。

5.将测试结果标记在听力图上。

6.1 000Hz测试完成后,按照1 000Hz→2 000Hz→4 000Hz→500Hz→250Hz的顺序,重复步骤4~5,依次测得其他各频率的骨导听阈。

7.测试完毕,测试者在报告上完善受试者姓名、性别、年龄、测试日期等相关信息,并签名。

(李晓璐)
(特此感谢李宛桐、徐莹为本节听力测试示意图拍摄所提供的帮助) LLdUPMkOts7PK/ID5I7DsrwUWmbkdqDt8Mw8F0WbWpm+PhHValPT8ipA4+5gQ5f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