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掌握 营养不良的体格评价指标及诊断标准。
2.熟悉 导致营养不良的病因和预防措施。
3.了解 营养不良及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含义。
营养不良是全球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问题。目前关于营养不良的含义更为广泛,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9年的建议,营养不良包括营养不足(undernutrition)、超重/肥胖(overweight/obesity)和隐性饥饿(hidden hunger)。本节介绍的是最常见的营养不足之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PEM)即营养不良,目前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临床表现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长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需要量增多、消耗量过大等。
1.患儿年龄常<3岁,家庭经济状况差,带养人的文化低等。
2.有营养不良的病因。
3.临床表现 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继而体重下降,低于正常,久之身长不增或增长缓慢;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
4.有并发症发生则有相应临床表现,如贫血、感染、维生素A缺乏和/或其他微量营养素缺乏、自发性低血糖等。
营养不良除体格指标低于正常外,可以没有明显其他体征。
部分患儿体检可以发现一般情况差,精神萎靡,呼吸浅表,面色苍白,表情淡漠,皮肤干燥没有弹性,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松弛或萎缩,心音低钝,脉搏细弱,肝脾大,可有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亦无明显异常。血清前白蛋白、白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可能有不同程度下降。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A、锌、铁等有下降。
根据WHO推荐,对于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体格诊断指标有年龄的体重(W/A)、年龄的身高(H/A)、身高的体重(W/H)。根据这三个指标来分营养不良的三种类型:低体重、生长迟缓和消瘦,根据其低于正常的程度来分严重程度。
年龄的体重(W/A)<第3百分位(年龄的体重生长曲线最下面一条线)为低体重。
年龄的身高(H/A)<第3百分位(年龄的身高生长曲线最下面一条线)为生长迟缓。
身高的体重(W/H)<第3百分位(年龄的身高生长曲线最下面一条线)为消瘦。
体格指标的异常需要结合病史、膳食评价、临床表现作出诊断,通常营养不良的诊断不一定需要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为积极处理并发症,去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并发症常致营养不良儿童死亡,因此应该积极处理并发症,如控制感染、纠正低血糖、治疗贫血、补充微量营养素。
找到营养不良的原因并去除病因是彻底治疗根本的措施。如指导家长正确喂养,治疗消化道畸形,治疗急慢性感染等。
能量补充和喂养方案:对于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每天的热卡按照年龄需要的60%~80%计算。为了避免胃肠道和重要脏器负担突然的加大,开始喂养时应少量多次喂养,第1~2天每2小时1次,第3~5天每3小时1次,6天以后逐渐过渡到4小时1次,夜间也应予以喂养。不愿意进食的患儿可采用鼻饲喂养,尽量不用肠外营养。胃肠等脏器功能复苏,患儿食欲改善,表示第一阶段治疗成功;第二阶段治疗时补充热卡按照150~220kcal/(kg·d)计算,患儿每隔4小时喂养1次,喂养量每次约增加10ml,逐渐加大,直到患儿拒绝进食物为止。年龄较大儿童有食欲者,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固体食物,混合食物中注意添加混合维生素和无机盐,固体食物的能量密度不能低于1kcal/g。
患儿应每天测量体重,如果每天体重增加在10~15g,则表示治疗有效,是出院指标之一。营养不良患儿出院指标:身高的体重 ,食欲完全恢复,体重增长在正常水平或高于正常水平,水肿消失,所有微量营养素缺乏、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均已治疗缓解。出院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定期复查。除观察体重增长正常与否外,还应注意神经心理和行为发育是否正常。
积极宣传科学喂养知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宣传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教育家长认识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改变不合理的膳食结构,纠正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挑偏食,促进体格锻炼,定期体格监测,治疗各种造成营养不良的疾病。
1.继发性营养不良 病因不明的原发病导致的营养不良,如特殊面容、多发畸形、特殊毛发、尿液、体液异味等,应积极转诊上级医院寻找病因。
2.治疗效果不佳的营养不良。
1.营养不良可以导致许多并发症,如营养性贫血、多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和反复感染,重度营养不良还有发生自发性低血糖危及生命的可能,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2.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很多,医生需要明确营养素摄入量,要求家长做好膳食记录,至少记录3天患儿的进食情况,包括摄入所有食物的食材未煮熟时的重量、奶量等,利于医生做膳食评价。
3.继发性营养不良应进一步明确病因。
(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