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体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以维护心理健康,发展个人潜能的过程。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职业行为,而不是一般性的聊天、安慰和劝解。不是帮助来访者处理生活当中的具体问题,而是引导来访者把解决问题的着眼点集中于自己的心理问题,通过咨询化解消极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还要遵循心理咨询的道德准则和职业守则。

(一)基本技巧

1.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良好的咨访关系对于咨询效果有重要的作用,咨询师要通过共情等与来访者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咨访关系。

2.倾听

(1)身体倾听:

包括面对来访者、身体姿势开放(代表无条件接纳)、身体稍微倾向来访者、良好的目光接触、身体放松。

(2)心理倾听:

包括积极专注的态度、感同身受的习惯、察言观色的能力、适度参与的把握。避免急于下结论、过多价值判断、随意转移话题等问题。

3.提问

(1)开放式提问:

运用“什么”“怎么”“为什么”“能否”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常用于起始阶段引发和收集信息。

(2)半开放式提问:

常用“除了……之外,还有……”等语句发问,通过限定来访者回答方向了解两事件之间的关联。

(3)封闭式提问:

常用“对不对”“会不会”“要不要”等形式提出,旨在缩小讨论范围,获得特定信息,澄清事实,或使会谈集中于某个特定问题。

4.解释

(1)目的:

通过重构的方式,使来访者以新的视角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2)依据: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理论依据,可选用或折中使用。

(3)时机:

有一定的认知和情绪基础时,在问题的领悟阶段进行。

(4)方式:

根据来访者的认知框架,从小差异的解释过渡到大差异的解释;让来访者进行自我解释。

(5)质量:

真实性(非偏见和投射)、针对性(不能泛化和偏离)、积极性(正能量)。

5.面质

(1)目的:

直接把来访者隐藏而不愿暴露的事件加以提示、呈现,或揭示其言行不一致处,使来访者面对事实以寻求解决的办法。

(2)内容:

理想与现实、言行、前言后语、咨访意见等四方面不一致。

(3)时机:

一般是在良好的关系和信任基础上,有一定的认知和情绪基础时。但是当来访者的想法和行为可能危害到自己或者他人时,就需要在咨询的早期应用。

(4)方式:

逐渐增加面质的次数和大小程度。

(5)反应:

来访者可出现三种不同程度反应:一是否认,采取反驳、辩解和不行动等方式;二是困惑或者真的不确定(进一步面质或解释);三是接受。

(6)对策:

面对消极反应,退回到倾听阶段,继续面质,同时应用同理、解释等咨询手段辅助。

6.澄清

(1)目的:

帮助咨询师了解事实真相,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帮助来访者体验到关怀、理解与被尊重。

(2)形式:

“对不起,我没太听清楚,您能再说一遍吗?”“你是感到吃惊呢,还是有其他的感觉呢?”

(3)时机:

来访者思维混乱时,表达能力有限时,有意试探咨询师时,有内心阻抗时。

(4)对策:

当来访者沉默应对咨询师澄清的要求时,尝试再次澄清或者转换。

7.同理

(1)目的:

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经历,行为和人格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的同理感受传递给对方,帮助来访者了解内在深层的想法与感受,增进来访者的力量感与自我接纳。

(2)方法:

表示理解,说出弦外音,关键句重复、概括性重复,以及非言语表达等。

(3)时机:

同理心的层次与咨访关系的阶段同步进行。

(4)避免:

避免空洞的说教、陈词滥调的劝解、简单的判断和评价、妄下保证、直接指导等。

8.积极关注

(1)目的:

咨询师对求助者言语和行为的积极、光明、正性的方面予以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积极的价值观,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达到心理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咨询的最高目标。

(2)方法:

一是要辩证、客观地看待求助者,既要看到求助者的消极、灰暗、负性的失败、缺点与不足,也要看到其长处和优点等积极、光明、正性的一面。二是要帮助求助者积极关注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等,发掘自己内在的潜能与资源。

(3)避免:

避免盲目乐观或者消极两个极端,避免无中生有,应立足现实。

(二)主要流派简介

1.精神分析疗法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受到无意识动机、冲动和抑制之间的矛盾、防御机制和早期童年经验的重大影响。

(2)由于行为的动力隐藏于无意识之中,因此治疗必然包括对植根于过去的内部矛盾进行分析的漫长过程。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格重组的过程。所以,来访者必须愿意参与深入的长期的过程。

(3)具体方法包括共情、自由联想、解释、阻抗分析、移情作用、梦的解析与修通。

2.行为疗法

(1)行为治疗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具有针对性强、易操作、疗程短、见效快等特点。

(2)行为疗法假定人基本上是由学习和社会文化因素所形成,因此可以习得或者消退。

(3)技术路线:对来访者进行行为分析—发现行为问题—确定靶行为—行为矫正—建立新的行为模式。

(4)具体方法:系统脱敏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操作条件反射疗法、代币制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

3.认知疗法

(1)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2)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不良行为和情感与不良认知有关。

(3)技术路线:建立求助动机—适应认知矫正—处理日常问题—改变自我认知。

(4)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认为,事件(A)本身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或行为后果(C)的原因,而人们对事件的不合理信念(B)(想法看法或解释)才是真正原因所在。因此要改善人们的不良情绪及行为,就要劝导干预(D)非理性观念的发生与存在,而代之以理性的观念。等到劝导干预产生了效果(E),人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及行为,困扰因此消除或减弱,人也就会有愉悦充实的新感觉(F)产生。治疗过程包括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与再教育阶段。

(5)贝克认知疗法:认为心理障碍是在认知歪曲的影响下产生的,包括任意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概括、夸大和缩小、极端思维。治疗过程包括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错误和真实性检验。

4.人本主义疗法

(1)是将人看作一个统一体,从人的整体人格去解释其行为,把自我实现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倾向,认为应该从来访者自身的主观现实角度而不是治疗师的客观角度去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

(2)人本主义认为自我概念与体验不一致导致心理障碍。治疗者和来访者之间的特殊治疗关系是整个治疗过程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心理治疗时,治疗者只表示对他了解、同情、关怀、尊重,接受和愿意听他的倾诉等,对来访者的行为不作任何解释、干涉或控制。因此,这种治疗也称非指导性疗法。

(3)技术路线:来访者求助—咨询师说明无答案—鼓励其自由表现—接受其消极情感—来访者成长萌动—认识其积极情感—来访者接受真我—帮助其澄清决定—疗效产生—进一步扩大疗效—来访者全面成长—治疗结束。

(4)治疗阶段:是由固定向变化性、刻板向流动性、静态向动态的连续改变过程。

5.人际心理治疗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治疗初期通常为1~3次会谈,主要工作为采集病史、作出诊断及介绍治疗的一般情况;治疗中期为治疗的主要阶段,重点在四个人际问题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悲伤反应、人际角色的困扰、角色变化或人际关系缺乏);治疗后期为回顾治疗的全过程,巩固疗效并准备结束治疗。

(1)治疗初期
1)诊断:

遵循医学模式,按照正式的诊断标准,用汉密尔顿抑郁自评量表或贝克抑郁问卷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及向患者说明抑郁症的严重性。

2)人际问卷:

弄清楚患者过去重要的生活事件和现在的关系,制订一个“人际关系详细目录”。特别要清楚患者在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度、信任度、期望值、人际功能失调模式及履行承诺的程度,知道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期待什么、信赖谁,在抑郁发生前和发生期间关键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确定人际问题:

以患者和人际问卷为基础,治疗师应选择四个人际问题中对患者困扰最大的一个作为治疗重点。从临床实用的观点出发,治疗重点太多可能使治疗重心分散,疗效降低,因此治疗目标应该明确和具体。人际关系缺乏一般应作为治疗选择中最后要解决的问题。

4)选择治疗方法:

较适合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尤其是伴有社会功能失调、人际关系缺乏及缺少人际交往动机等情况。

5)确定患者角色:

通常不是改变患者的社会角色和义务,而是要求他们去坚持工作来恢复健康。

6)对治疗的解释:

人际心理治疗开始的关键是综合从诊断和人际问卷所收集到的信息,简短地向患者解释其抑郁情绪和人际问题的关系,即情绪低落、压抑、睡眠障碍、疲乏、自杀观念和无助、失落感,以及无价值感等都是抑郁症的症状,并且与其人际交往方式有关。

7)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治疗早期应建立一个较好的治疗同盟,治疗师应该多给患者以积极支持、耐心解释和唤醒希望。由于抑郁症患者经常待在家里,长期存在失落和无价值的体验。因此治疗师应鼓励患者多走出家门与人交往,虽然他们感觉信心不足,应解释行动总比不行动感觉好,让他们想象成功的感觉,而较少有时间担心。另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提供人际交往的机会。

(2)治疗中期:

重点在四个人际问题中的一个或两个以上,是治疗的核心阶段。每次治疗性会谈开始时治疗师可向患者问这样一个问题:“上次会谈以后到现在这段时间内发生过什么吗?”这样提问可使治疗的重点集中在“此时此刻”,患者有两种回答:即对他们心境或最近事件的描述。治疗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患者找出心境与人际事件之间的关系。如果患者情绪好转或变差,应进一步提问:“有什么事情发生过吗、做了些什么、治疗期间要改变什么方面的问题?”如果患者叙述一个事件,则询问他的情感反应。一句话,此治疗阶段的关键是找出患者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向患者提供对抑郁症状的理解,结束时概括总结治疗的关键点。当然,四个人际问题都有不同的处理策略。

1)悲伤反应:

在人际心理治疗中悲伤被定义为丧失了重要亲人的反应,治疗师应该判断患者是否丧失了重要的亲人,如果确认,应弄明白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患者当时有什么反应。治疗可使患者渡过难关,鼓励情绪宣泄。治疗师还应帮助患者寻找新的支持和关系来补充对丧失者的需要。

2)人际角色的困扰:

治疗师帮助患者理解其人际角色相互间的冲突,以及角色冲突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然后挖掘资源鼓励患者改变这种关系,关键是帮助患者找出想要建立什么关系及达到此目的最好的方法。

3)角色变化:

每种角色的转变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人际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可帮助患者了解角色变化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以便使患者更好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第一步是让患者认识变化的事实,以及与情绪低落等症状之间的联系。帮助患者找出原来角色丧失的原因,回顾它的好处,祝贺它的成绩,然后探讨实现愿望的可能性,逐渐看到角色变化的有利方面。

4)人际关系缺乏:

是人际心理治疗中最困难的问题。患者往往有严重的性格问题,而且亲密和支持性的人际关系很少,治疗中应向患者解释其个性特征,患者的人际交往困难反映了其病态的人格障碍和较差的预后。有些人可能符合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另外,如果患者有情绪抑郁,长期的慢性情绪障碍可导致显著的人际关系缺乏。对于这样的患者,通常可以用建立或培养新的人际关系的方式来取代固有、单调的社会角色。鼓励患者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行为方式,避免与社会隔绝,回顾受挫折的过程,找出患者在所处人际关系中不良的行为方式,以及在目前的情况下可改变的方面,不要过分追究过去。

(3)治疗后期:

在治疗最后几周里大多数患者的抑郁症状已经缓解,此阶段的任务是回顾治疗经过并展望未来。治疗目的:巩固疗效,培养独立性,减轻对预后的担心,以及提高自信,使患者感到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帮助患者回顾抑郁症状和人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潜在的抑郁复发和恢复及其性格上易受伤害等特点。

(4)维持治疗:

人际心理治疗用于抑郁症患者的维持治疗有预防价值,即每个月治疗会谈一次,维持半年到1年,可防止病情复发。在急性期治疗结束之前,治疗师和患者应对维持治疗的时间及频度达成一致。 LdU5D8oYxjSE0V/ykJpn/svcRJLYAY8Azx5vDKOp7t4iwDhQdO133grkCXcBZY5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