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小儿外科疾病的液体疗法

人体大部分由体液组成,体液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以维持组织细胞各种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与成人相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体表面积相对大,新陈代谢旺盛,而各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调节平衡的能力差,因此小儿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较成人更常见和更严重,特别是患病时。

一、电解质平衡简述

(一)体液分布、组成及调节

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小儿所占比率较成人多,新生儿约为80%,婴儿约70%,1岁以上小儿基本接近成人。肥胖者由于脂肪组织含水分较少,故体液所占比重较正常人小。

体液(body fluid)由细胞内液及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约占体重的40%~50%,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占20%~30%。细胞外液主要由间质液及血浆两部分组成。胃肠道分泌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亦属细胞外液,也可称为第三区液(third space fluid)。婴儿细胞外液较成人多。

细胞内外液的电解质组成差别较大。细胞内液阳离子以钾为主,而细胞外液阳离子则以钠为主。细胞内液中的钾离子与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各占该液体阳离子总量90%以上。

临床常用的毫摩尔每升(mmol/L)是表示体液中粒子浓度的常用方法,既可以表示电解质离子,也可以表示非电解质离子。当量(Eq)指液体中离子电荷所含的数目,与mmol/L不同,mEq/L仅能表示电解质离子,而不能表示非电解质离子。mEq/L表示溶液中电解质离子进行化学反应的活力。例如钠为1价,1mol钠是1Eq钠,而钙为2价,则1mol钙是2Eq钙。溶液渗透压大小常用毫渗量每升(mOsm/L)来表示,溶液的渗透压高低取决于溶液中粒子数目多少,而与粒子的大小无关。对单个粒子而言,1mOsm/L=1mmol/L。由于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氯化钠产生的,且一般临床检查只能查细胞外液(血),故临床上常根据血钠浓度来推测体液的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280~320mOsm/L。由于血清钠浓度是决定血浆渗透压高低的主要因素,又因为钠离子是一价元素,故临床上用血清钠浓度变化表示渗透压变化,血清钠135~150mmol/L代表了正常渗透压,也就是等渗或称等渗(不能代表钙镁等二价离子)。

体液平衡的调节功能主要包括:容量与渗透压的调节及酸碱平衡调节两方面。体液容量及渗透压的调节主要依赖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ADH)、心房钠尿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四方面的作用。而体液酸碱平衡则靠缓冲系统[主要为碳酸氢盐系统(NaHCO 3 /H 2 CO 3 )、肺(调节呼吸的深度及频率使二氧化碳分压保持正常)以及肾(调节非挥发酸或固定酸的排泄、酸化尿液)]的调节来维持。

(二)脱水

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特别是细胞外液的容量减少。当患者液体入量不足或出量过多,超过机体调节代偿能力,即可出现脱水。对脱水患者应注意脱水程度及脱水性质。

1.脱水程度

依据失水量所占体重比率,脱水分为轻、中、重三种程度。临床常通过患者皮肤、眼窝、尿量、精神状态等表现初步评估脱水程度(表7-1)。

表7-1 不同程度脱水的临床表现

(1)轻度脱水:

失水量小于体重的5%(50ml/kg),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唇舌稍干、口渴、前囟平或稍凹陷、尿量略减。

(2)中度脱水:

失水量约占体重的5%~10%(50~100ml/kg),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明显口渴、皮肤干燥、弹性差、前囟凹陷、眼窝下陷、四肢凉、脉细弱、尿量少、尿比重增加。

(3)重度脱水:

失水量大于体重的10%(>100~120ml/kg),临床除上述中度脱水症状外,还出现烦躁、嗜睡、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血压低、脉细弱或摸不清、尿量少或无尿等循环血容量不足的表现。失水若超过体重的12%(即120ml/kg),失水量已占细胞外液的一半,若抢救不当,患者多不易存活。

2.脱水性质

根据失水和失电解质(细胞外以钠为代表)比例不同,理论上脱水分为等渗、低渗和高渗三种类型。但是临床上小儿失水永远和电解质混合,事实上可以说都是低渗脱水。因为正常体液中(血液、细胞内外液)水和电解质比例是300mmol/L,称为等渗溶液。而正常生活代谢的水与电解质比例相当于1/5张的溶液。也就是说每日摄入补充的电解质为正常体液的1/5,因此任何由于疾病或创伤引起的体液损失,都是电解质损失多于水分损失,因此所造成的脱水均为低渗。偶尔见到的等渗或高渗脱水,除严重饥饿干渴外,多是液体治疗造成的。

(三)脱水治疗

脱水的纠治应考虑三方面的液体需求:即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现时生理需要量。补液时首先要判断脱水类型及脱水程度,根据不同脱水类型选用适当液体,计算补液量,控制好输液速度。观察患者病情,注意心、肺、肾功能,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脉搏、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皮肤弹性与尿量,再根据病情随时调整补液计划。

1.补充累积损失

(1)补液量估计:

按临床症状,轻度脱水约为<50ml/kg,中度脱水50~100ml/kg,重度脱水>100~120ml/kg。

(2)溶液的选择:

轻度脱水用1/3张液,中度脱水用1/2张液,重度脱水用2/3张液。以上是按低渗脱水补液要求设计,虽然均用低渗液补充,但实际上与正常代谢摄入液体的张力相比(1/5张)仍是高渗。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根据血生化数据计算,更为合理。至少每天拿到血生化数据时,可以计算核对,作为检验与调整输液方案的参考。一般常用简单公式为:

毫摩尔差(mmol)×4×千克体重=所需等渗液毫升数

如果正常钠为140mmol,患者血生化钠为120mmol则差值为20mmol。若患者体重为10kg。则20×4×10kg=800ml生理盐水为应补充量。

公式解释:如果脱水患者全身体液占体重的60%,每千克体重总液量当为600ml。每千克体重提高一个毫摩尔的钠,则需600mmol。生理盐水含钠为150mmol。用150mmol的含钠液补充,则需4倍的量,所以×4。(假定体液的比重是1,则体重1kg与体液1 000ml等同起来;因为钠离子是1价,故钠离子的毫摩尔与体液中的毫渗量视为等同。)

(3)补液速度:

为尽快恢复血容量及肾功能,故要求在短时间(8~10h)内补入,速度为8~10ml/(kg·h)。高渗补液速度宜慢。

(4)急性脱水补液原则:

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给钾。

2.补充继续丢失

在补充累积损失的同时,原发病仍然存在,体液可继续丢失,应按实际丢失量用类似溶液补充。

3.补充生理需要量

患者正常生活中的代谢需要量必须充分供应。特别是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必须随输液同时补足。

具体综合补液疗法详见下一节。

二、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主要影响水分在组织内量的分布,也就是脱水与水肿,特别是细胞外的钠与细胞内的钾,因为它们的含量占体内电解质总量几乎全部的优势。电解质除了起渗透作用外,其元素本身也有它的特性,特别是那些对形成渗透压无足轻重的其他元素。下面先谈一谈钠与钾的特点。

钠离子和钾离子是人体内重要的阳离子,二者对维持体液的正常晶体渗透压及酸碱平衡、保持正常神经肌肉及心肌细胞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一)低钠血症(hyponatremia)

血钠低于130mmol/L称为低钠血症。低钠一般常引起脱水,主要表现为脱水症状。但是有时脱水并不明显而症状严重,严重低钠血症可引起肌肉麻痹、脑水肿,甚至昏迷死亡,需及时诊治。

常见病因:①细胞外液容量快速减少(即严重急性低渗性脱水的早期):常见于大量胃肠液丢失,如霍乱样腹泻、呕吐、大量胃肠引流、肠梗阻;大量胸腔积液、腹水;②细胞外液容量增多:见于水中毒,如巨结肠患者使用大量低渗液(如蒸馏水、注射用水)洗肠、溺水等;③细胞外液容量基本正常:见于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

临床表现:无口渴表现,主要出现为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如脉细速、直立性低血压、精神萎靡、嗜睡、食欲缺乏、头痛、视物模糊、肌张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惊厥及脑疝表现。

治疗:①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所致低钠血症可予3% NaCl溶液治疗,患者每千克体重给予3%NaCl溶液12ml,可提高血钠10mmol/L。所补液量在2~3h内缓慢滴注,必要时数小时后重复1次,其间不可给予低渗液;②细胞外液容量增多所致低钠,若血钠在120mmol/L以上,无临床症状,则不需要特别补充钠盐,主要治疗是限制入量、利尿。水中毒时给予3%NaCl溶液能使血容量一时性增多,有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的危险,故应慎用;③细胞外液容量正常的低钠血症,主要问题是排尿减少水潴留过多,因此轻症只需适当限制水的入量,严重者,在利尿的同时,以等渗或2/3张液补充钠盐,必要时也可用3%NaCl溶液。

(二)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

血钠大于150mmol/L称高钠血症。组织间水潴留性水肿,肺水肿,特别是颅内水肿而同时脑细胞脱水,脑损害可危及生命或留有后遗症。

临床上外科疾病所致高钠血症非常少见,偶见于输液不当,利尿剂、甘露醇应用后产生的渗透性尿崩等。

临床表现:

明显口渴、尿量减少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高热、狂躁、谵妄、意识障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颈强直,易被误认为脑膜炎。

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休息、供氧,暂停输液。必须保持静脉通路时,补充液体张力不宜过低,输液速度不要过快。症状轻时经口饮水即可;较重者补液可用1/5张含钠液维持,加氯化钾使其浓度为0.15%~0.3%氯化钾(即100ml补充液体中,含0.9%氯化钠溶液20ml,15%氯化钾溶液1~2ml)。若已有累积损失液量,可在2天内补足。

(三)低钾血症(hypokalaemia)

血钾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临床上外科所致低钾血症常见于长时间禁食伴胃肠道丢失,如呕吐、腹泻、胃肠引流、肠梗阻等。

临床表现:

轻度低钾血症或缓慢起病患者,症状多不明显。常见神经肌肉系统症状,如肌肉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肠蠕动缓慢、腹胀、便秘,严重者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排尿不净;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ST段下降、T波下降并出现U波。

治疗:

总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补充钾盐。补钾要在有尿后,以口服补钾最为安全。常用的钾制剂是氯化钾,每日200~250mg/kg,配制成10%氯化钾溶液分6次给予,每4h一次。重症低钾者可经静脉补钾,补充液体中的氯化钾浓度一般不应超过0.3%,常用含0.15%~0.2%KCl溶液缓慢静脉滴注,每日补钾液体滴注时间不应少于8h,缺钾常需数日缓慢纠正。

(四)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高浓度钾快速注入血中引起心搏骤停,多来不及抢救,即使及时心脏按压,也罕有成功报道。因此只能强调预防。

一般生化检查血钾高于5.5mmol/L,即称为高钾血症(应除外标本溶血所引起的高钾血症)。即应予以治疗纠正。

临床上外科所致高钾血症常见于输入大量库存血;外伤(特别是严重挤压伤)、胃肠道出血、严重感染时,细胞损伤导致细胞内钾大量释放至细胞外液引起高钾血症。

临床表现:

同低钾血症一样表现为神经肌肉系统症状,如口唇周围麻木、肌肉无力,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心率缓慢、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T波高尖、严重者QRS波增宽、P波消失。

治疗:

①因钙与钾有拮抗作用,故须补充钙剂:10%葡萄糖酸钙0.5ml/kg,最大不超过10ml,缓慢静脉输注;②碱化细胞外液可使钾向细胞内转移,故可用5%碳酸氢钠2~4ml/kg,稀释后缓慢静脉输注;③阳离子交换树脂口服或保留灌肠可阻止钾自肠道吸收,每克树脂可结合钾1mmol;④葡萄糖及胰岛素可促使血钾迅速进入细胞内,10%葡萄糖液5ml/kg静脉输注可使钾浓度下降1~2mmol/L;⑤严重高钾血症可用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治疗。 sYAmGSPYF6fCvt7TlWgjmW/3FmPDwM2LhvDT/c0PkTAKHFpSo1MvyQ6VVGHSN/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