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小儿常用麻醉方法

一、麻醉前准备及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访视】

是指麻醉前麻醉医生对患者全身及重要脏器生理功能作出评估,完善麻醉前各项准备,使患者体格和精神两方面均处于最佳状态,以增强患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提高患者在麻醉中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或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麻醉后的并发症。

1.了解患者情况

既往病史、手术麻醉史、治疗用药史、过敏史、家族遗传病史、预防接种史、生长发育情况、必要化验(血常规检查、肝肾功检查、心电图、胸片、生化检查)、体格检查(张口度、牙齿活动情况、体温、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2.与外科医生沟通

了解手术方案、体位、难易程度、手术时间、危险程度、是否需特殊麻醉处理(如控制性降压、术中唤醒)。

3.与患者家长沟通

讲解有关麻醉问题,消除患者家长紧张情绪,建立相互信任关系。

4.病情评估分级

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分级),制订相应麻醉方案。

【麻醉前特殊准备】

1.行局部阻滞麻醉患者的局部应做特殊擦洗。

2.消化道手术患者麻醉前应留置胃管,排出胃内容物。

3.择期手术禁食禁水时间清饮料或水2h;母乳4h;配方奶、牛奶等液体乳制品,淀粉类固体食物6h;油炸、脂肪及肉类食物8h。

4.择期手术患者应体温正常;急诊手术高热患者将体温降至38.5℃以下,以防术中高热惊厥。

【麻醉前用药】

小儿麻醉前用药目的是镇静、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抑制异常反射、减轻疼痛。咪达唑仑0.5mg/kg术前30min口服,或右美托咪定3~4μg/kg术前30min喷鼻,有良好的镇静效果。

二、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药】

儿童常用局麻药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常用局麻方法】

1.表面麻醉

局麻药与黏膜表面接触获得局部麻醉的方法。适用于咽喉部、气管内、鼻腔内、眼部的麻醉及手术操作。缺点是麻醉效果弱,多为小儿全麻的辅助方法。小儿支气管镜检查常选用支气管表面麻醉,2%~4%利多卡因喷雾会厌及喉头,通过一细管插入气管注入利多卡因,逐渐扩散至支气管,安全剂量5mg/kg。

2.局部浸润麻醉

简称局麻,是将局麻药分层注射到手术部位的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适用于门诊小手术。

3.区域阻滞麻醉

手术切口四周及底部注射麻醉药,阻滞手术区内的神经干及神经末梢。适用于门诊手术。

三、神经及神经丛阻滞

【臂丛阻滞麻醉】

1.组成及走行

臂神经主要由C 5 ~C 8 及T 1 前支组成,有时C 4 及T 2 的小分支也参与,是支配整个手、臂运动和绝大部分手、臂感觉的混合神经。组成臂丛的各脊神经穿出椎间孔,在前、中斜角肌间形成臂神经丛,横过肩胛舌骨肌后方,集中成束,先在锁骨下动脉上方,再转至外侧,在斜角肌间隙与锁骨下动脉并列于第一肋骨面上,经锁骨中点下行至腋窝顶,转向腋下与腋动脉包在同一血管神经鞘内。

2.操作步骤

(1)腋路臂丛阻滞:

患者仰卧,被阻滞的上肢外展90°,前臂外旋,呈行军礼状。左手在腋窝顶肱二头肌与缘肱肌间摸到腋动脉搏动后,固定好腋动脉,右手持22 # 针沿动脉旁刺入,直到出现刺破鞘膜的落空感,针伴随动脉而摆动,连接注射器,回抽无血即可缓慢注药。注药后可适当加压按揉,可使药液向上扩散增加阻滞范围。此法易于阻滞,但局麻药毒性反应较其他入路高。

(2)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暴露患侧颈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后缘可摸到一条肌肉即为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摸到一条大小相同的肌肉即中斜角肌,两肌肉间的凹陷是前、中斜角肌的肌间沟。此法易于掌握,适用于小儿,不会引起气胸,易阻滞膈神经、喉返神经、颈交感神经,可能出现霍纳综合征,但多自行恢复,不需处理。

(3)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下血管旁臂丛神经阻滞:

小儿胸膜顶位置较成人高,上述两种方法易引起气胸,不宜应用于小儿。

3.局麻药

0.25%~0.5%布比卡因2mg/kg单用或复合1%利多卡因5~7mg/kg,在药液中加入1∶200 000肾上腺素,可延长作用时间。

4.并发症

气胸、出血及血肿、霍纳综合征、喉返神经麻痹、膈神经麻痹。

【指神经阻滞】

手指根部偏背侧,穿刺针分别向指骨推进注射,至指骨两侧。适用于拔甲等指部小手术。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

【阴茎根部神经阻滞】

阴茎根部腹侧,穿刺针分别从阴茎体正中向阴茎白膜快速穿入,回抽无血,注射药液有较大阻力,即操作正确。阴茎背神经阻滞:穿刺针垂直方向从耻骨联合下缘进针,刺向耻骨联合弓下缘与阴茎根部之间,回抽无血将局麻药注入。局麻药中不加肾上腺素。适用于包茎等门诊小手术。局麻药可用0.5%普鲁卡因或1%利多卡因5~10ml。

【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阻滞】

髂前上棘内上方1cm处进针,向腹股沟韧带内下方,至腹外斜肌筋膜做扇形浸润。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5~7mg/kg,亦可用0.5%普鲁卡因或0.2%布比卡因。此神经阻滞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术中术后镇痛,操作简单,但由于不能预防牵拉精索或疝囊引起的疼痛,术中需辅助基础麻醉,或作为术后镇痛的一种方法。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广泛服务于临床,受益于儿童。其优势包括可直视需阻滞神经及局部解剖结构,避免血管损伤;注药时可观察局麻药的分布,及时调整穿刺针位置,避免局麻药误注血管或神经内;可提高神经阻滞精准性,减少局麻药的用量,起效时间更快,神经阻滞效果更佳。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包括外周神经阻滞及躯干阻滞(特点是不需要寻找神经和神经丛,局麻药物直接注射于特定的肌间平面,在此平面内药物扩散并浸润目标神经)。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臂丛神经阻滞、下肢神经阻滞,躯干阻滞包括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腰方肌阻滞、髂腹股沟神经及髂腹下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胸神经阻滞等。

四、椎管内麻醉

椎管内麻醉主要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阻滞麻醉。

【局麻药的药理学】

新生儿及3个月内的婴儿肝脏功能发育不成熟,影响药物的清除与排泄,婴幼儿体内白蛋白与药物结合低,体内缺乏降解酰胺类局麻药的酶,故酰胺类局麻药容易引起婴幼儿全身毒性反应;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婴儿体内假性胆碱酯酶只有成人的一半,因此脂类局麻药的清除率降低。

局麻药的中毒反应主要是单位时间内局麻药用量过大所致,分为兴奋型和抑制型。兴奋型以中枢兴奋为主,表现为烦躁不安、激动、抽搐甚至全身痉挛;抑制型以中枢抑制为主,出现神志消失和循环系统征象。应用镇静药或全身麻醉药可提高局麻药中毒反应的阈值;加用肾上腺素减慢局麻药的吸收,也可提高局麻药的安全剂量范围。

【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脊髓和蛛网膜终止于第三腰椎,随年龄的增长,脊髓终止点逐渐上升,1岁后上升至第一腰椎,5~6岁时小儿脊髓位置和成人一致。新生儿脊柱几乎平直,小儿抬头后出现颈椎前弯,坐立后形成胸椎后弯,行走致使出现腰椎前弯,5~6岁后这些弯曲被韧带固定,故婴幼儿腰麻时麻醉平面不易控制。小儿蛛网膜下腔血管丰富,脑脊液循环快,易于麻醉药排泄,麻醉阻滞时间相比成人短。

2.麻醉操作

腰麻可在患者清醒下操作,以便调节麻醉平面。患者侧卧位,穿刺部位选择腰3、4间隙,局麻完善是成功的关键,缓慢进针,避免患者扭动改变进针方向。当穿刺针穿过棘间韧带,穿破硬脊膜蛛网膜时,突破感明显,伴有脑脊液流出,继续进针少许,使穿刺针头斜面全部进入蛛网膜下腔,连接注射器回抽无血,为清亮脑脊液后注射药液。注药速度1ml用时1~4s,完毕后平卧3~5min,测麻醉平面,根据手术部位,升高或降低床头调节麻醉平面。15~20min平面固定。快速注药每1ml用时1s,平卧位麻醉平面多固定在胸6水平。

3.药物及剂量

0.2%布比卡因轻比重药液,最大用量6ml。

学龄前儿童药量(ml)=体重(kg)×0.15

学龄儿童药量(ml)=[体重(kg)×0.15+年龄(岁)×0.5]÷2

4.麻醉平面的调节

平卧位时容量和注药速度是决定麻醉平面的主要因素。

5.禁忌证

穿刺部位感染,脊髓脊椎疾患,重度贫血,休克患者是绝对禁忌。6岁以下小儿,上腹部手术麻醉平面不宜调控,不宜施用腰麻。

6.并发症

(1)血压下降:

因麻醉平面上升过快过高,血管扩张所致,小儿多伴有术前输液量不足。如肋间神经被阻滞,将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症状。加快输液量,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血压;当血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25%,需静脉推注麻黄碱0.5mg/kg。

(2)腰背痛:

因穿刺损伤韧带,术后长时间卧床腰肌劳损所致。适当理疗热敷,早日下地活动有助于缓解疼痛。

(3)头痛:

小儿发生率低,可能与脑脊液外流导致颅内压减低有关。治疗措施包括增加输液量,术后平卧休息至少6h,减少脑脊液外流。

(4)暂时性神经症状:

少见,原因不明。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下肢神经段性感觉障碍,或伴有运动障碍。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理疗等方法,1周内多可恢复,偶有治疗数月恢复者,无后遗症状。

(5)躁动、恶心呕吐:

原因可能是麻醉平面上升过高造成肋间神经部分麻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手术时间过长未给予基础麻醉,术中患者不适;麻醉平面过低内脏牵拉痛;下肢感觉消失带来的不适感。对症处理,准确计算用药量,防止麻醉平面过高或过低。

【硬膜外阻滞麻醉】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新生儿硬脊膜外腔腔内间隙小,有疏松的脂肪组织、淋巴管和血管丛,头尾上下之间通畅,使局麻药易向两端扩散,阻滞范围广。自皮肤至硬脊膜外腔距离:新生儿0.5~1.0cm,1岁内小儿0.8~1.4cm,1~3岁1.2~2.3cm,4~6岁1.4~2.6cm,7~10岁1.8~3cm,11~14岁2.2~3.5cm。有一简易计算公式:皮肤至硬脊膜外腔的距离(mm)=年龄(岁)×2+10。小儿硬脊膜外腔较成人狭小,血管丛丰富,置管易导致硬脊膜外腔出血,故我院小儿硬膜外阻滞麻醉多采用单次法。

2.麻醉操作

小儿胸、腰、骶部均可进行硬膜外腔阻滞,由于腰部脊椎间隙相对宽直,易于操作,故腰部硬膜外阻滞较多应用。小儿脊柱平直,通过加快注药速度或改变针口方向,腰部硬膜外阻滞范围广泛。小儿都采用直入法穿刺,22 # 针头破皮,如应用硬膜外穿刺针直接穿刺,有把损伤皮肤带入硬脊膜外腔的可能,曾有报道形成异物,压迫脊髓。硬膜外穿刺针依次过皮肤、皮下组织,进入棘上、棘间韧带,拔出针芯,将抽有少量生理盐水的玻璃注射器连接硬膜外穿刺针,缓慢推进穿刺针,边进入边轻推注射器,此时注射器有较大的阻力,当针尖进入硬脊膜外腔时,阻力消失,98%有明显落空感,回抽无出血,再次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以确定穿刺针达到硬脊膜外腔。

3.药物及剂量

利多卡因8~10mg/kg。浓度新生儿0.5%,1岁内婴幼儿0.8%~1%,1~5岁1%~1.2%,5岁以上可增至1.2%~1.5%。麻醉维持时间1h内,肌松效果良好。布比卡因麻醉效能比利多卡因强4倍,麻醉阻滞时效4~5h,用量2~2.5mg/kg,浓度:未成熟儿0.2%,新生儿0.25%,幼儿0.375%~0.5%。我院多年来应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混合液单次硬膜外阻滞,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麻醉阻滞时效可达5~6h。其中利多卡因浓度0.5%~1%,剂量4~6mg/kg;布比卡因浓度0.2%~0.375%,剂量2~2.5mg/kg。如果使用合剂,其配制为:

2%利多卡因5ml+0.75%布比卡因5ml(配制浓度为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用量0.5~0.6ml/kg。适用学龄儿童及幼儿。

2%利多卡因5ml+0.75%布比卡因5ml+注射用水5ml(配制浓度为0.66%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用量0.7~0.8ml/kg。适用1岁以内婴儿。

4.并发症

(1)血压下降:

一般多在用药后15~30min出现,由于腹腔内脏和下肢的血管扩张所致。处理方法是加大输液量,血压低于基础值25%时,适量静脉注入麻黄碱。麻醉前充分补足小儿需要液量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2)暂时性神经症状:

是硬膜外阻滞麻醉后的一个少见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麻醉后出现下肢或臀部的疼痛或感觉迟钝,另外,患者还可伴有一些其他的神经症状,例如:下肢软弱,麻木,感觉异常或膀胱尿潴留而需导尿。与使用的局部麻醉药物、患者的体位、穿刺技术、局麻药中加入血管收缩药等多种因素有关。90%的患者,麻醉后一星期内完全恢复,极少数需长期恢复锻炼。营养神经的药物、理疗及积极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症状恢复。

(3)腰背痛:

穿刺损伤腰背部韧带是原因之一,麻醉后肌肉松弛,患者长时间卧床,肌肉韧带劳损及手术体位也易导致腰背痛。麻醉医生穿刺操作应轻柔,切忌盲目穿刺。

(4)局麻药中毒:

注药过程中或注药后数分钟内,患者出现惊厥、抽搐、呼吸循环系统变化。局麻药入血或进入骨髓腔,一次使用超出局麻药的安全剂量是局麻药中毒的主要原因。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平衡和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控制呼吸;控制惊厥,惊厥发生时一定要保护好患者,防止意外的损伤;静脉注射地西泮0.2~0.3mg/kg;必要时使用肌松药,机械通气。预防:使用安全剂量内的局麻药;注药前回抽无血液回流,避免局麻药误入血液;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收缩硬脊膜外腔血管,减缓局麻药吸收;小儿穿刺前辅用安定基础麻醉,提高中毒反应阈值;单次硬膜外阻滞推药先慢后快,了解毒性反应的先驱症状,如突然肌肉抽搐,呼吸变化不匀。如发生中毒反应,暂停注药,面罩给氧,更换麻醉方法。

5.注意事项

(1)我院采用单次硬膜外穿刺法,要求穿刺操作谨慎,在确定穿刺成功且无硬脊膜外腔出血条件下方可推注局麻药;如穿刺操作不顺利,硬脊膜外腔确定有怀疑,必须放弃硬膜外阻滞麻醉,改用其他麻醉方法。

(2)穿刺操作宜轻柔,小儿棘上、棘间韧带无钙化,韧而不硬;幼儿椎骨骨质薄,穿刺针穿破骨质进入骨髓腔,也可产生推注少量液体无阻力,回抽无血的假象,但伴随推注液体阻力升高。预防主要依靠操作者手感,进针细腻。

【骶管阻滞麻醉】

1.小儿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骶骨裂孔相对宽大,骶管阻滞操作方便,适用于下肢、会阴及下腹部手术。新生儿骶管阻滞可达T 4 ~T 6 脊神经平面,可行上腹部手术。

2.麻醉操作

患者侧卧位或上侧下趴位。中指触摸尾骨尖,拇指尖从尾骨沿中线向上摸,触到骶骨末端呈V或U形的凹陷,即为骶骨裂孔。7 # 针头垂直刺入皮肤,过骶尾韧带时有阻力消失感,再稍进针达骶管前壁,放平针体与骶骨轴线一致,继续进针1~2cm,回抽无血即可注药。另外,在骶裂孔上缘下方凹陷处,平行骶骨轴线进针,有落空感即为针头已过骶尾韧带,稍进针回抽无血即可注药。

3.药物及剂量

1%利多卡因5~7mg/kg,0.2%~0.375%布比卡因2mg/kg混合液,加1~2ml生理盐水,混合药液注射量0.5ml/kg可扩散至腰 2 ~腰 3 ,长时间手术加1∶200 000肾上腺素,单次注射。

4.并发症

(1)穿刺出血:小儿骶管血管丛丰富,熟练的麻醉操作亦有可能刺破血管出血。

(2)局麻药中毒:多为穿刺出血未发现,局麻药进入血液所致。

(3)小儿蛛网膜下腔可低至S 2 ,增加穿破硬脊膜的机会,导致全脊麻。

(4)小儿骨组织柔软,尖锐的针头易误入骨髓腔,产生局麻药中毒。

5.注意事项

(1)髂后上棘连线相对于第二骶椎,硬脊膜囊终止于此,穿刺针的深度不得超过此连线,否则有误入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的危险。

(2)骶骨裂孔解剖变异较多,如穿刺困难应改用其他麻醉方法。20%左右儿童合并有骶骨裂,不宜使用骶管阻滞麻醉。

(3)出血性疾病、局部神经疾病的患者不宜应用。

五、全身麻醉

【静脉全麻】

任何一种麻醉药很难满足全身麻醉的基本要求,达到镇痛镇静良好、肌肉松弛、神经反射抑制,故临床上常多种麻醉药复合使用,取长补短,相互作用减少各自的剂量,达到麻醉的平衡。

我院曾用静脉麻醉药配方:

氯利合剂

氯胺酮2ml(100mg)+2%利多卡因5ml(100mg)+ 东莨菪碱1ml(0.3mg),共8ml。静脉每次推注0.05~0.1ml/kg,或0.3~0.4ml/kg肌内注射。术中可静脉推注丙泊酚1~3mg/kg加深麻醉。适用于短小手术,如疝气、鞘膜积液、换药、小外伤等,禁用于喉头、肛门等正中线的手术。

氟芬合剂

氟呱利多2ml(5mg)+芬太尼2ml(0.1mg),共4ml。按0.05~0.1ml/kg静脉推注,1h 后可追加芬太尼1μg/kg。使小儿平稳入睡,适用于各种检查。

氯安合剂

氯胺酮2ml(100mg)+咪达唑仑2ml(10mg),共4ml。按0.05~0.1ml/kg 静脉推注,或0.2ml/kg肌内注射,作为基础麻醉辅助椎管内麻醉使用。

【吸入全麻】

开放及半开放的吸入麻醉由于麻醉药浪费量大,手术室空气污染严重,临床已很少使用。目前使用紧闭式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有苏醒快、肌松效果良好、维持平稳、诱导时无需静脉通路的优点,适用于婴幼儿静脉通路建立前的镇静、换药、拆线、石膏固定、疝气等短小手术。现常用吸入麻醉药是七氟烷,七氟烷无刺激性气味,吸入后肺泡浓度升高快,停药后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

1.操作方法

(1)潮气量法诱导:

本方法适合于所有年龄的小儿,尤其适用于婴幼儿和不合作的学龄前儿童,是小儿吸入麻醉诱导最常用方法。连接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血压等必要监测。面罩轻扣婴幼儿口鼻部,小流量吸氧,逐渐打开七氟烷挥发罐,从1%到6%加深麻醉,待小儿呼吸平稳,对托下颌刺激无反应,麻醉成功即可进行其他操作。麻醉维持可持续面罩呼吸,亦可置入喉罩通气,维持用1%~3%浓度。

(2)肺活量法诱导:

适合于合作的小儿(一般大于6岁)。让小儿用力呼出肺内残余气体后,将面罩盖于小儿口鼻处并密闭之,嘱咐其用力吸气并屏气,当小儿最大限度屏气后再呼气,可能此时小儿意识已经消失。否则,令小儿再深吸气、屏气和呼气,绝大多数小儿在两次呼吸循环后意识消失。小儿意识消失后,将七氟烷的挥发罐浓度调至3%~4%,新鲜气流调整至1~2L/min。维持自主呼吸,必要时辅助呼吸。

(3)浓度递增法诱导:

适于合作及危重小儿。开启七氟烷挥发罐,起始刻度为0.5%,小儿每呼吸3次后增加吸入浓度0.5%(如果希望加快速度每次可增加1%~1.5%),直至达到6%。如果在递增法诱导期间,小儿躁动明显,可立即将吸入浓度提高到6%~8%,新鲜气流量增至5~6L/min(改为潮气量法)。小儿意识消失后,立即将七氟烷的挥发罐调至3%~4%,新鲜气流调整至1~2L/min。维持自主呼吸,必要时辅助呼吸。

2.注意事项

(1)吸入麻醉药不可开始时即用高浓度,其对呼吸道的刺激使小儿反抗麻醉医师的操作,容易发生屏气,导致喉痉挛缺氧发生。

(2)小儿易哭闹,分泌物较多,麻醉操作宜轻柔,面罩给氧顺应小儿,使其逐渐麻醉加深,以防呕吐反流发生。必要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以防舌后坠及呼吸道梗阻。

(3)哭闹小儿如诱导时快速加深麻醉,或浅麻醉时给予强烈的手术刺激,膈肌会发生不自主的阵发性收缩,影响患者通气和手术操作。出现膈肌痉挛时,减浅麻醉如停止吸入麻醉药,吸痰管刺激鼻黏膜常可有效;加深麻醉也可使呃逆消失。

(4)吸入麻醉诱导成功后,应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辅助其他镇静镇痛药物及肌肉松弛药物完成喉罩放置或者气管插管。

(5)小儿吸入麻醉诱导早期可能出现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一般持续时间很短。诱导期间低血压罕见,但在术前存在明显血容量不足或并存循环功能障碍的小儿可能发生,尤其是早产新生儿,必要时降低吸入浓度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6)切忌高浓度吸入。诱导时在小儿入睡后立即降低七氟烷吸入浓度。如果忘记调整,高浓度七氟烷可能导致严重循环抑制,甚至心搏骤停。

【静吸复合麻醉】

静吸复合麻醉是现在小儿麻醉的主要方法,由于短时效的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吸入药七氟烷,肌松药罗库溴铵,镇痛药瑞芬太尼等的临床使用,使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相辅相成,使小儿麻醉的时间、麻醉的深度、镇痛的深浅完全被麻醉医师全程控制,减少了麻醉的不确定性,适用于所有手术。复合麻醉对麻醉医师的要求高。麻醉医师不仅要熟练使用麻醉机,了解各种使用药物的特性,而且应该了解各种手术操作,使麻醉的时间、深浅与手术操作步调一致,更重要的是,对术中意外情况的及时发现,正确地判断和处理。

六、气管插管术及气管拔管术

【气管导管的选择】

2岁以上小儿导管内径ID(mm)=年龄/4+4

2岁以上小儿经口导管插入的深度(至门齿)(cm)=年龄/2+12或ID×3;

2岁以上小儿经鼻导管插入的深度(至外鼻孔)(cm)=年龄/2+14或ID×3+2。

小儿个体差异大,气管插管前在计算的插管型号基础上,应再准备相差半号的气管插管各一根。

【经口气管插管术】

在麻醉护士辅助下使患者头约30°后仰,口张开,此时口、咽、喉轴线重叠。面罩轻度加压给氧,胸腹均匀起伏。下颌松弛后,麻醉医师左手持喉镜从口正中沿舌体表面推向会厌,弯喉镜置于腭垂底部,会厌与舌根交界处即舌会厌正中裂,上提喉镜即可显露声门裂。新生儿舌体大,声门位置高,宜采用直喉镜片。直喉镜片沿着右侧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推向左侧,喉镜片头部插过腭垂,挑起会厌,接触声门裂上部。暴露声门后,右手持气管导管随导管弧度插入气管。小儿气道最窄处是声带,气管插管通过声门裂而过不了声带时,切不可粗暴插入,以免声带损伤。插管成功,连接麻醉机,听双肺通气情况,防止插管过深和气道阻塞。如气道漏气,气囊内注气1~2ml。确定插管成功,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和牙垫,连接好麻醉回路。

【经鼻气管插管术】

多用于口腔内手术操作的小儿。操作前需准备气管插管钳,润滑剂。患者平卧,头后仰,气管导管外涂润滑剂,沿鼻腔缓慢下滑,如遇阻塞,旋转气管导管,调整方向,切不可粗暴用力,以免鼻腔黏膜损伤出血,必要时更换气管导管。左手持喉镜置入口腔,直视下插管。插管钳夹住气管导管前部,协助调整导管方向。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术】

患者张口困难、小颌畸形、颜面瘢痕、声门极高等困难插管时需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外径最小可通过5.0mm的气管导管,限制了其在婴幼儿的应用。基础和表面麻醉后,置入牙垫,纤维支气管镜套入气管导管一同置入口腔,纤维支气管镜下寻视会厌,深入声门,气管导管沿纤维支气管镜导入气管,拔出纤维支气管镜。分泌物过多影响操作视野,需要随时清理;纤维支气管镜须置于正中位,以免误将梨状窝当作声门;小儿纤维支气管镜与气管导管间隙狭小,一旦导入气管导管后应快速拔出纤维支气管镜,以免气道阻塞,发生缺氧。

【气管插管注意点】

小儿的氧储备少,耐受缺氧的能力更差,故气管插管前面罩下纯氧通气1min,且迅速完成气管插管。插管时操作手法应轻柔,切忌导管过粗、用暴力插入导管,否则极易造成气管损伤和术后喉水肿。气管插管后一定要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尤其新生儿,以防气管插管过深,妨碍通气。

【气管拔管术】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吞咽反射恢复,呼吸均匀,潮气量充足,即可拔管。拔管前要吸净气管内及口腔分泌物,充分给氧膨肺后,抽出气囊内气体,头转向右侧拔管。吸痰管不应大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3,气管内吸痰时间应在15s内,越小的患者吸痰时间越短,以免缺氧发生。拔管时吸痰管应置于口咽部,防止拔管刺激气道,引发呕吐,口腔分泌物流入气道。拔管后,观察患者呼吸均匀,无呼吸道梗阻症状,吸入空气5min内无缺氧发生,即为拔管成功。

七、喉罩的应用

【喉罩的选择】

在不插管的情况下喉罩通气能保持呼吸道通畅,可进行控制呼吸,广泛应用于小儿全麻手术,喉罩型号及适用范围(表4-2)。

表4-2 喉罩型号及适用范围

【喉罩的优点】

绝大多数门诊手术可在喉罩麻醉下进行,操作简单,不需要肌松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气管无机械性刺激,具有面罩和气管插管的共同优点。对声门高会厌暴露困难的小儿尤其适用。

【置入方法】

1.直视置入

使用喉镜,直视下将喉罩顺舌正中置入喉部。

2.盲探置入

(1)正入法:

抽尽喉罩内气体,在喉罩背侧涂少量生理盐水作为润滑剂。患者头颈部轻度后仰,左手将患者口打开,舌上提,右手持喉罩置其背尖部于硬腭前侧门齿的后部,用示指辅助喉罩沿硬腭软腭顺序进入,持续沿头颅方向压至下咽腔部位,直到感觉有特征型阻力(提示达到上食管括约肌)为止。移开示指前用另一手轻压住气道导管,以防喉罩移位。向气囊内充气,置入牙垫,固定位置,保持通气。

(2)反转法:

患者体位与正入法相同,右手持喉罩顺舌正中沿舌体表面插至咽喉部,翻转喉罩,调整位置即可。

喉罩置入后,不宜做托下颌等操作,有将喉罩压向喉头可能,导致位置变化。

【麻醉诱导及维持】

儿童使用喉罩时无需使用肌松药,下颌松弛,无保护性反射下即可进行操作。术中维持可机械通气,亦可自主呼吸。患者镇痛充分,浅麻醉下喉罩仍可耐受。自主呼吸时应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 ET CO 2 ),以防二氧化碳蓄积。

【拔除喉罩】

患者保护性呛咳、吞咽反射恢复,放掉气囊内气体,吸净口腔内分泌物,可将喉罩拔除。

【适应证】

1.无呕吐反流危险的手术,适用于不需要肌肉松弛的体表、四肢短小全麻手术。

2.困难气道的患者,当气管插管困难而使用喉罩以后,喉罩还可导引完成气管内插管。

3.通过喉罩可施行纤维支气管镜激光治疗声带、气管或支气管内小肿瘤手术。

4.对颈椎不稳定的患者施行气管插管需移动头部有较大顾虑时,可使用喉罩。

5.因气管导管会使狭窄气管内径进一步减少,因此喉罩对气管狭窄的婴幼儿具有优势。

6.急救复苏时可置入喉罩,如操作熟练可迅速建立有效通气,及时复苏。

【禁忌证】

1.对上消化道反流、呕吐者,喉罩无防止误吸作用,故饱胃、肠梗阻、肠麻痹等胃内容物排泄延迟、插胃管患者禁用。

2.经喉罩不易吸出口腔气道分泌物,故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多的患者禁用。

3.扁桃体Ⅱ度以上患者,插入操作较困难,且气囊不易密闭咽喉部,慎用喉罩。

4.严重肥胖及肺顺应性低的患者,有气体入胃可能,禁用喉罩,哮喘、肺出血患者禁用。

5.小儿腺体分泌物旺盛,长时间手术(超过2h以上)患者,因气道分泌物无法吸出,气道阻力增加,不宜应用喉罩。

6.俯卧位、术中需变换体位患者,不宜应用喉罩。

【并发症】

1.喉痉挛

喉罩置入和拔出时麻醉过浅,操作刺激引发。按正确的方法使用喉罩,置入时患者麻醉深度应达到下颌松弛、呛咳反射消失。如发生喉痉挛,应加深麻醉,充分供氧,清除口腔气道分泌物。

2.呼吸道梗阻

因喉罩使用时无法吸出气道分泌物,导致气道梗阻,故喉罩不宜应用在长时间手术、呼吸道分泌物多的小儿。麻醉诱导时给予阿托品减少分泌物,麻醉维持阶段监测P ET CO 2 ,如出现呼吸道梗阻现象应更改麻醉方法。

3.反流误吸

机械通气应用不当时,如正压通气,潮气量过大可将气体吹入胃中,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道。围麻醉期仔细观察,如出现胃胀、腹压增加等情况,需及时吸出胃内容物,必要时更改麻醉方法。

4.术后咽喉疼痛、局部组织损伤

与喉罩压迫、操作不当有关。

【注意事项】

1.不能完全按体重选择喉罩,应根据小儿的发育情况参考标准体重,选择大小合适的喉罩。

2.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尽管喉罩的刺激远小于气管导管,但麻醉过浅、吞咽、咳嗽等可能导致喉罩移位,严重时可导致喉痉挛。

3.麻醉期间应特别注意呼吸道的阻力和通气情况,如果吸入峰压大于15cmH 2 O,就可能漏气至食管,导致胃胀气、反流和误吸,一旦发生气道压过高或者漏气严重时,要及时调整喉罩位置,必要时应立即拔出喉罩行面罩通气或者改为气管插管。

4.气道密封性不如气管内插管,呕吐和反流发生时对气道不能起保护作用。

(辛忠) OiRjJDwUlIrwcp83fN2Ca4KypB0m+EKGIr2NENS2swLtCONebt14ZuM4v1/FgsU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