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五、单兆伟治胃痛验案

【案1】

崔某,女,31岁。2013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于2013年10月15日于江苏省中医院胃镜诊断为:轻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贲门撕裂症。刻下:胃痛不适半月余,伴有呕吐,口干喜饮,口苦,四肢不温,大便2日1行。舌红,苔黄腻。脉细弦。四诊合参,证属于寒热错杂,治当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方宗《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

太子参10g  姜半夏6g  黄连2g  黄芩10g  石菖蒲10g  姜竹茹10g  吴茱萸2g  川厚朴6g  炒薏苡仁15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药后患者未来就诊,乃随访之,自诉药毕后,诸症大减,胃痛顿失,呕吐未作,后病情亦无反复。

【案2】

陈某,男,26岁,2013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自诉胃中疼痛不适1月余,恶心欲吐,大便不成形,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肝气不调,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治当疏肝理气,降逆和胃,然观其脉证,当知其寒热错杂,乃遣加味连苏饮方以治之。

处方:

黄连3g  吴茱萸1g  苏叶5g  蔻仁2g  竹茹5g  姜半夏5g

14剂。每日1剂,开水冲泡代茶饮,少量频服。

二诊:药后恶心欲吐明显减轻,惟觉口干,大便仍不成形。舌红,苔黄,脉弦细。方当前方出入,守法续进。原方加麦冬15g。14剂。服法同前。

三诊:服药后恶心欲吐感几无,然仍偶觉不适,口干稍缓解,大便转成形。乃原方去蔻仁、竹茹,加陈皮3g,百合15g,可图理气而无伤阴之虞,巩固疗效。

四诊:诸症皆消,无特殊不适感,嘱心情舒畅,饮食清淡,随访未再复发。

【案3】

汪某,女,45岁,2013年10月29日初诊。患者诉胃痛1年余,曾于2013-01-26查胃镜示:疣状胃炎。病理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活动期。刻下:胃脘胀痛不适,受凉后加重,胃纳不香,嗳气,泛酸,口干,形体消瘦,舌红,苔薄黄,脉细。四诊合参,当辨寒热错杂之症候,乃疏自拟方芪芩乌贝汤加减。

处方:

黄芪10g  炒白术10g  法半夏6g  麦冬15g  黄芩10g  仙鹤草15g  生薏苡仁15g  乌贼骨15g  浙贝6g  鸡内金6g  佛手5g

14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胃痛缓解,食纳转香,偶有泛酸,口干缓解,乃于原方去消食化积之鸡内金。14剂,服法同前。

三诊:症状消失,乃嘱其调节饮食,畅达情志,继服和胃胶囊,巩固以善其后。随诊未再复发。

【出处】

王丽华,单兆伟.单兆伟教授治疗胃痛寒热错杂证验案3则[J].四川中医,2014,32(8):139-140.

【品读】

三案都属于寒热错杂之胃脘痛。案1谨宗医圣仲景之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辛开苦降,寒热平调。《成方便读·和解剂》谓:“所谓彼坚之处,必有伏阳,故以芩、连之苦以降之,寒以清之,且二味之性皆燥,凡湿热为病者,皆可用之。……而以半夏通阴阳行湿浊,散邪和胃,得建治痞之功。”因其津液耗伤,易人参为太子参,去辛热之干姜,取益气养阴,寒热平调之功;针对患者症状,加入石菖蒲化痰开窍、化湿行气,姜竹茹清热止呕,予吴茱萸配黄连,反佐以增强止呕之效,川厚朴理气和胃,炒薏苡仁健脾利湿。全方可谓“苦辛并进利升降,寒热互用调阴阳,佐以益气养阴不伤正气之品调和中焦,辛甘化阳而不凝,开塞通闭而不滞”。案2为肝气不调,横逆犯胃,中焦气机不畅导致胃痛,以加味连苏饮疏肝和胃,药以黄连、苏叶为主,六药相伍,共奏苦辛通降止呕之功。本案处方药味少,用量轻,大有孟河医派用药之轻清灵动之性,置于杯中以沸水浸泡,频频饮之,轻药可以治重病,所谓轻可去实也。案3为气阴两虚,胃失和降,自拟芪芩乌贝汤,其中黄芪、白术健脾益气,麦冬养阴生津,半夏、黄芩、薏苡仁、浙贝母健脾渗湿、清热化痰,乌贼骨制酸止痛,佛手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鸡内金消食化积,仙鹤草既具止血之功,又有补气健脾之用,《现代实用中药》记录其“治贫血衰弱,精力痿顿”。黄芪补气,佐以仙鹤草以养血,两者合用,气血皆得补。 4rhdAA5fMIFg0iHGcEjBpMQ6xgg9OxDEwn0vzLfl8nTn06UjrLzAJGOeO+Ro6t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