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张羹梅治胃痛验案

【案1】

徐××,男,27岁。

入院日期:1958年7月25日。

出院日期:1958年11月11日。共住院109天。

主诉:上腹部痛伴柏油样大便,反复发作已两个月。

病史:1952年起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泛酸水,进食后缓解。长期服用解痉止酸药。至今年9月,右上腹部疼痛剧烈,嗳气泛酸,腹部胀闷,多次出现柏油样大便。我院胃肠钡剂检查,示胃和十二指肠各发现一个龛影,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cm。

诊断: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下垂(重度)。

中医辨证:脘胁疼痛,腹部作胀,食后更甚。嗳气频作,大便色黑。脉沉细,苔白腻。肝气横逆,损伤脾胃,以致脾不统血。调理之法,应疏肝以理气,培脾以统血。

潞党参12g  炙黄芪12g  焦白术9g  云茯苓12g  炙甘草3g  炒白芍18g  姜半夏9g  广陈皮4.5g  广木香4.5g  西砂仁(后下)3g瓦楞子30g  姜川连1.2g  吴茱萸3g

疗效:以上方加减,共服109帖。大便隐血由强阳性转为阴性。体重由48kg增加至54kg。在住院期间共作三次胃肠钡剂复查。

一个月后复查,胃及十二指肠龛影已愈合,胃小弯在髂嵴线下12cm。

两个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8cm,上消化道未见器质性病变。

三个月后复查,胃小弯在髂嵴线下4cm。好转后出院。

【案2】

施××,男,54岁。

初诊1969年6月10日。

主诉:上腹部不规则间歇疼痛十余年。

病史: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无规律性。泛酸,初服碱性药物,疼痛、泛酸得缓解;自1969年春节后服碱性药物无效。近半年来上腹部疼痛加重,进食后更剧,以致畏食。在某医院作胃肠钡剂造影,示幽门管增宽,球底部呈伞状变形,诊为胃黏膜脱垂。患者脘腹隐隐作痛,得食更剧。泛吐酸水,口苦腹胀,大便秘结。脉弦细,苔黄腻。肝气不疏,郁而化热,肝火犯胃,胃气上逆。治拟清肝柔肝,和胃降逆。

处方:

姜川连9g  淡吴萸2.4g  炒白芍12g  炙甘草3g  香橼皮9g  广陈皮6g  焦白术9g  云茯苓12g  瓦楞子30g  石决明18g  乌白片18片

分3次服。

二诊服上方10剂后,胃脘疼痛已止,泛酸减少,但头痛加重,辨证为肝阳上扰,加桑叶6g,菊花9g,再进。

三诊服上方后,头痛已好转,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9月9日,到我院作放射线复查,上消化道无器质性病变。

【案3】

徐××,男,41岁。

初诊1963年12月6日。

主诉: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4年。

病史:患者于1959年患败血症,在某中心医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后痊愈,但诱发了溃疡病,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经各种中西医方法治疗无效。胃肠钡剂造影示:胃溃疡和胃黏膜脱垂。近日上腹部疼痛加剧,同时伴发热,故来就诊。患者胃脘疼痛,迁延日久,内伤脾胃;近日又有发热,精神甚疲,头项胀,耳失聪,眼昏花,夜盗汗,饮食只进流质,大便时见黑色,乃伤其气。脉虚细,苔白腻。《脾胃论》曰“内伤脾胃,乃伤其气”,“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宗东垣甘温除热法。

处方:

红参3g  焦白术9g  云茯苓12g  炙甘草3g  全当归9g  川石斛12g  炒白芍9g  焦山药9g  佛手片4.5g  小川连1.5g  焦谷芽12g

二诊上药服4剂后,发热未作,盗汗已止,继续服上方。

上药服至1964年1月3日时,胃脘胀痛已消失。后因黄连缺货,改用左金丸3g,吞服。于1964年2月19日胃肠钡剂造影复查:胃溃疡之龛影消失,无胃黏膜脱垂之征象,但胃幽窦部黏膜较粗,似为炎症所致。

上药服至1964年3月,饮食如常,无自觉症状。

【出处】

张羹梅.张羹梅医案[M].张天,唐荣华,整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7,11-12,13-14.

【品读】

张老师在治疗胃和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黏膜脱垂导致胃脘痛善用芍药甘草汤合左金丸加味治疗。案1又加入六君子汤,白芍、甘草和里缓急,案1重用白芍至18g,增强缓急止痛的效果;黄连、吴茱萸根据视病症寒热调整两者比例,起到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的作用。案2有肝郁化火的症状,后用香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调理痊愈。案3胃脘痛迁延日久,内伤脾胃,气不足而生热兼有发热症状,案中取归芍四君子加味,石斛养阴清热,焦山药补脾养胃,佛手片舒肝健脾、和胃,黄连清热,焦谷芽善化积滞。诸药合用,既可益气养血、清热养阴,又可甘温而不伤阴,滋阴有助于清热。 JLfW/F7qhAVS1/XPPj3ZVnbWUL+BeGxiac6fFY7w6fy6nx8eTsoIvuuNHo53rEV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