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的连结作用,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不但系统地阐述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认为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是脏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结果。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在生理上互相联系、协作,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传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心与肾的关系

心为阳脏,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为阴脏,位居于下,其性属水。在生理状态下,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阳不亢。古代医家把这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在病理情况下,若心阳衰微,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以致水寒不化,上凌于心,可出现心慌气短、水肿、不能平卧等“水气凌心”的病证。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水,上济于心阴,皆可导致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耳鸣等病症。心火独亢于上,还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的病症。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又能互相资生。所以,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亦常互为因果。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精髓所汇聚的元神之府。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便可出现神疲、健忘、眩晕、失眠、耳鸣、多梦等症。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亦常出现神疲、健忘、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之症状。这就充分说明了心血和肾精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关系。

二、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功能两个方面。肺主气,具有通调水道的功能,故为“水之上源”。肾主开合,通过气化作用于膀胱。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一个多脏腑共同完成的复杂过程。进入人体的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升于肺,输布于全身,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浊者经过肺的肃降,下流而归于肾,再经过肾的气化,使浊中之清者,升腾回流于肺,再次输布于全身,浊中之浊者下注膀胱而排出体外。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

在呼吸功能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两者共同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保持呼吸均匀,气道通畅,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说明肾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生理。肾的纳气功能主要是靠肾中阳气的作用,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下纳于肾,两者相互协同以维持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功能。当肾中阳气充足,肺得其温养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匀调,气体出纳正常。若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气便不得归原而上逆,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症。中医学的“肺肾相关理论”,在“肾主纳气”中已做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三、脾与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健运,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作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主藏精,其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自于饮食物,经过脾的健运化生而生成。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里所说的“五脏六腑之精”,即是后天之精。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必须依赖脾所化生的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和成熟。因此,在生理功能上,肾与脾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病理上亦常互相波及。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除出现脾阳虚的症状外,还可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腰部冷痛,或见阳痿、早泄、遗精等症。临床上若见以上两种情况,可统称为“脾肾阳虚”证。

四、肝与肾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是相互滋养、相互资生的。《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血充盛,血可化为精,肾精充盛,精也可化为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论。肝阴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肝肾同位于下焦,同具有相火,故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在病理上,肝肾两脏的病变常互相影响。如肾精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引起肾精亏损。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而导致肝阳偏亢;肝火太盛,亦可下灼肾阴,导致肾阴不足,凡此种种均为临床所常见。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合有度,排尿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合失度,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症。故在临床上见到尿液潴留和排泄失常的病症,除膀胱本身病变外,多与肾气虚弱有关。老年人的尿失禁,亦多由肾气衰弱所引起。 +/B9opu2rDERUOwJpUFmy3we82Drtc7pdF2xi5ka4aZ4/r+cavgZ1/iW16IHI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