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指肾的实质脏器功能,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一些大系统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相关的病理变化,所以古人认为肾为五脏之本。肾的生理功能主要是靠肾之精气所化生的肾阴、肾阳来完成。肾阴对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为人体阴液的根本,故又称为元阴或真阴;肾阳对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为人体阳气之根本,故又称为元阳或真阳。肾阴和肾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对立的动态平衡,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机体的这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一旦由于某种因素遭到破坏时,体内便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就会出现肾阴虚、肾阳虚或阴阳两虚等一系列证候。“肾”主要有以下生理功能。
人的生殖、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均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人从幼年开始,由于肾的精气逐渐充盛,便产生了更换乳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了青春期,由于肾中精气进一步旺盛,体内便产生了“天癸”。在它的作用下,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并能排精而可以育子;女性就能出现月经周期,并能排卵而可以妊娠。“天癸”的产生,标志着男女性功能发育成熟,并具有生殖能力。青壮年时期,是肾的精气最旺盛阶段,也是生殖功能最强盛的时期。进入老年,肾中精气逐渐衰减,性功能和生殖能力也随之减退,进而丧失,形体逐渐衰老。这种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从年龄上讲,男女是有一些差异的,一般女子较男子发育成熟稍早,但衰老也较早。《黄帝内经》对人体的这种生理规律和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由此可见,性功能的成熟和衰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乃是肾精和肾气由盛而衰的结果。说明肾精和肾气是代表人体内促进生长和发育的具体物质。而“天癸”则是直接与性功能和生殖功能的成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性激素”物质。
肾主水,是指肾脏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的这一功能,主要是靠肾中阳气的作用来实现。人体水液代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从饮食物中所化生的津液(指人体正常水液),输送到全身,以发挥补充血液容量和滋润五脏六腑、组织器官的作用;二是把各脏腑组织利用后多余的水分(包括机体的代谢产物),变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必须在肾阳所产生的“气化”功能作用下才能完成。
肾中阳气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主要方式是“升清降浊”。进入人体的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升于肺,输布于全身,以滋养脏腑、组织和器官,这个过程称为“升清”;机体利用后的废物再经过肺的肃降,下注而归于肾,再经过肾的气化,使浊中之清者升腾回流而发挥其营养作用,其浊中之浊者下注膀胱而排出体外,这个过程称为“降浊”。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液并行。”正是古人对人体水液代谢的精辟论述。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是由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而进行的,除肺、脾、肾、三焦、胃、肠、膀胱外,与肝气的疏泄、心气的推动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其中以肺、脾、肾三脏关系最大。三脏之中又以肾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肾中的阳气具有气化作用,它能升清降浊,以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同时肾中阳气为一身阳气之根,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膀胱的开合,无不依赖肾中阳气的作用,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所以,肾在维持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人体骨、骨髓和脑的生成和功能,都与肾有密切的关系。骨的生成有赖于肾之精气的濡养。《素问·宣明五气》云:“肾主骨。”《素问·六节藏象论》也云:“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说明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说明肾有促使骨髓生长的功能。骨中有髓,髓上通于脑,脑为髓的汇聚之处。故《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说明髓和脑都是由肾之精气所充养。因此,肾精充足,骨髓则生化有源,骨骼得髓之滋养,则坚韧有力,耐久立,耐劳作。髓足脑海充盈,人则聪敏而多智慧,思维敏捷,正如《灵枢·海论》所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素问·灵兰秘典论》也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说明人的精力充沛和聪敏智慧,均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
血液的生成,也与肾的功能密切相关。肾中所藏的阴精是生髓、化血的物质基础。《病机沙篆》云:“血之源在于肾。”说明精与血是相互资生的,精足则血旺。同时,在肾精化生血液的过程中,肾之阳气的温煦与推动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肾精不足,可以导致血虚,肾阳虚衰也能造成血虚。
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气以助呼吸之功能。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保持呼吸均匀,气道通畅,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理论。说明人体的呼吸功能是由肺肾两脏共同完成的。由此可见,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才能形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当肾中阳气充足,肺得其温养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匀调,气体出纳正常。若肾中阳气不足,摄纳无权,气便不能归原而上浮,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的这一生理功能,中医多以“金生水”的五行相生来解释,笔者将其称为“肺肾相关”理论,其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内有不少报道,对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采取“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原则,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特别是可显著提高远期疗效,患者的复发率明显下降。这一事实说明“肾主纳气”是构成人体呼吸生理的重要一环。
耳是听觉器官,听觉功能主要依赖肾中精气的充养,听觉功能的灵敏与失聪,与肾脏精气的盛衰有密切联系。肾“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灵枢·脉度》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王清任《医林改错》解释说:“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这说明,肾中精气充盈,脑海得养,听觉才能灵敏。如果肾中精气虚衰,脑海失养,耳失其养,则听力减退,出现耳鸣、耳聋等症。老年人由于肾中精气的自然虚衰,而多见听力减退,故有“肾开窍于耳”之说。所以,在临床上,常常把耳的听觉变化作为推断肾之精气盛衰的一项指标。
中医学认为,肾中精气能化生肾阴和肾阳。肾阴能濡养人体各脏腑之阴,肾阳能温煦各脏腑之阳。因为肾阴有促进津液分泌和血液生成的功能,津与血有滋养和濡养脏腑组织的作用。所以,肾阴有滋润和濡养之功。如果人体肾阴不足,可表现出口干眼干、咽干舌燥、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瘪瘦、少津、脉细数等阴虚证候。肾阳有促进气的产生、运动和气化功能。人体的生理活动旺盛,产生的热量就增加,温煦功能便会加强,故肾阳有温煦和促进各脏腑功能之功。如果人体肾阳不足,全身新陈代谢就会降低,各脏腑、组织及官窍的生理功能便会减弱,因而表现为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胖大、苔白厚、脉无力或沉迟,亦可表现为水肿、精神萎靡等阳虚的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