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post-infectiousglomerulonephritis,APIGN),简称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glomerulonephritis,AGN),是由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导致的一组急性肾炎综合征,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肾损害为特征的肾脏疾病。
本病常发生于感染之后,有多种病因,以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但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在临床最为常见,多在感染后10天至2周内急性发病。儿童发病率高,约占90%,高峰发病年龄为2~6岁,小于2岁的儿童和大于40岁的成人仅占总患病率的5%和10%以下。
近年来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儿童典型病例在发达国家已极少见,在发展中国家仍为常见,但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老年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较以往明显增加,这可能与糖尿病、酗酒、肿瘤等相关。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属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其发病可能涉及多种机制:①直接原位种植抗原至肾脏,激活补体,使炎症细胞聚集,诱导白细胞介导的损伤;②链球菌抗原及其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聚集炎症细胞,产生炎症介质;③肾脏正常抗原转变为自身抗原诱发自身免疫反应;④通过模拟自身抗原诱导自身免疫反应;⑤补体激活是发病的主要环节,特别是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后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典型的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可为一过性镜下血尿,重者可为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一般分3个阶段:潜伏期、急性期和恢复期。大部分患者有前驱感染史,潜伏期长短不一。咽部感染者潜伏期为7~21天,平均10天;皮肤感染者潜伏期可能较长,平均4~21天。潜伏期超过3周者极少见。若潜伏期少于1周,则需怀疑是否存在潜在的IgA肾病。
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血尿,30%~40%患者表现为肉眼血尿,尿色呈茶色或洗肉水样,但无血凝块,持续1~2周后消失。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到中度蛋白尿,常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不到20%的患者尿蛋白在3.5g/L以上,多为成年患者。血尿和蛋白尿可能持续数个月,但大部分会在1年内缓解,病程迁延提示预后不良。
为起病早期症状,轻者为晨起时眼睑水肿,严重者发展为全身水肿及腹水,儿童发生率较高。
约75%的患者出现轻到中度的高血压,高血压的原因主要与水钠潴留、血容量扩张有关,一般与水肿程度平行,经利尿剂治疗后,随着水肿的消退,血压亦随之恢复正常。
大部分患者可有短暂的少尿(<500ml/d)表现,同时并发氮质血症,血Scr和BUN升高,一般在2周后随着尿量的增加,肾功能恢复正常。只有极少数患者由少尿发展为无尿,提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可能。
APIGN光镜下最显著的表现为弥漫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其中炎性细胞和内皮细胞在毛细血管腔内增生明显,故病理上又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免疫荧光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免疫复合物沉积,主要成分是IgG及C3。
电子显微镜下的特点是,肾小球上皮细胞下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但内皮下和系膜区往往也可以发现小的致密物沉积,这些沉积可能比驼峰状致密物在发病机制中起更重要的作用。驼峰在病程的第一个月内最为丰富,常于4~6周内逐渐消失。
1.起病前1~3周,多有感染史,如咽部或皮肤感染等。
2.起病急骤,病情轻重不一,轻者仅表现为轻度蛋白尿和镜下血尿;重者可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3.典型表现为突发的血尿、蛋白尿、少尿、水肿和高血压,可有一过性氮质血症。
4.大部分患者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和备解素下降,于8周内恢复正常。ASO滴度升高(>1∶200),3~5周达高峰。
5.预后良好,病情于8周内显著减轻或“临床痊愈”。若仍无明显好转,持续低补体血症超过6周者,应做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约20%患者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起病,潜伏期短,多于前驱感染后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症状,但前驱感染不是链球菌,无链球菌病原学及血清学依据,C3不下降,且病情反复,IgA肾病时血清IgA水平升高。
发病初期表现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类似,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但本病进展迅速,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数天或半月内发生少尿、无尿乃至尿毒症,预后差。如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病程超过1个月以上,肾功能无明显改善,需及时行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狼疮性肾炎可表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血清补体水平亦降低,尤其当年轻女性肾外表现不典型时,更应注意鉴别。但本病血清ANA阳性,随着病程进展,多出现肾外的多系统损伤,无自愈倾向。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一自限性疾病,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治疗从病位、病性全面辨证,有较好的疗效。经合理、及时地治疗,大多数患者均能临床治愈。在治疗上,应采取中西药有机结合的方法,比单纯西医或中医的疗效更为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一般需2~3周,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和血压恢复正常。同时应避免受凉、受潮,以免引起肾小动脉痉挛,加重肾缺血。适当控制饮食,控制水钠摄入,以低盐、优质低蛋白1g/(kg·d)和高维生素饮食为宜。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西医学的治疗主要以支持疗法为主,中医辨证论治有很好的疗效,在治疗上应该相互借鉴。
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直至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及血压恢复正常。如临床症状消失,仅尿检未完全恢复,可以适当活动,但要密切随诊。
适当控制饮食及水钠摄入,肾功能正常者蛋白质入量以1g/(kg·d)为宜。氮质血症者须限制蛋白质入量,并予优质蛋白饮食。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在急性期治疗原则应以祛邪为主,采用清热解毒、祛风渗湿、宣肺利水等治法;恢复期多采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等治法。
主症:
眼睑水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多伴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或扁桃体红肿,或皮肤疖肿,尿色红黄,舌红,脉浮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缓或浮滑。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利水。
方药:
越婢加术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防风10g,茯苓20g,白术15g,泽泻15g,车前子30g(布包),金银花20g,桑叶10g。(每日一剂,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下同)。
加减:
风热偏盛者,加连翘15g,桔梗10g,浙贝母15g;风寒偏盛者,加荆芥15g,紫苏叶10g;咽喉肿痛者,加玄参10g,白僵蚕10g,马勃15g;皮肤疖肿者,加紫花地丁30g,重楼20g,白花蛇舌草30g;腹部胀满者,加大腹皮15g,木香10g,槟榔15g。
主症:
颜面及全身水肿,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恶心,尿少,胫前压迹,舌质淡红,舌体胖大,有齿印,苔白腻,脉沉缓。
治法: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药: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茯苓30g,猪苓30g,泽泻20g,白术20g,桂枝10g,陈皮10g,大腹皮10g,生姜皮10g,益母草15g,玉米须30g。
加减:
若肿甚且胸满气喘者,加麻黄10g,杏仁10g,葶苈子15g(包);腹水者加椒目15g,全葫芦10g;头昏恶心者,加姜半夏10g,陈皮15g,石菖蒲15g。
主症:
全身水肿,尿少色赤,口苦口黏,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利水。
方药:
清热健肾汤加减。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白茅根30g,石韦30g,泽兰15g,车前草15g,青风藤15g,益母草15g,蝉蜕10g,莪术15g。
加减:
上焦湿热,如咽喉红肿疼痛,或扁桃体红肿,加金银花15g,玄参10g,白僵蚕15g,马勃15g;皮肤疖肿加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中焦湿热,如脘腹胀满,加炒白术15g,炙厚朴10g,广木香10g;下焦湿热,如尿频、尿急、尿痛,加土茯苓30g,生地榆15g。
主症:
眼睑水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皮肤疖肿,甚则化脓,恶风发热,舌质红,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五味消毒饮加减。麻黄10g,杏仁10g,桑白皮15g,连翘15g,金银花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白鲜皮15g。
加减:
疮疡溃烂者,加苦参15g,土茯苓30g,大黄10g(后下);水肿明显者,加葶苈子15g(包),椒目15g,车前子30g(包);尿痛、尿血者,加大蓟20g,小蓟20g,白茅根30g。
主症:
本型多见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平时无明显肾系症状,只是易于感冒,尿检有少量蛋白和/或反复镜下血尿,感冒后尿检异常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固表,清除余热。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0g,白术15g,柴胡10g,防风10g,山药30g,芡实15g,地榆15g,白花蛇舌草30g。
加减:
血尿加小蓟20g,紫珠草30g,生藕节20g;阴虚者加女贞子15g,墨旱莲15g。
主症:
多见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恢复期患者,表现为疲乏无力,易感冒,午后潮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慢性咽干、咽痛,咽喉暗红,舌质红,少苔,脉细或弱。
治法:
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方药:
益气健肾汤。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黄2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石韦30g,地龙15g,益母草15g,莪术15g。
加减:
易感冒者,加白术15g,防风15g;扁桃体肿大、发红者,加玄参10g,马勃10g,白僵蚕10g,桔梗10g,浙贝母15g。
有咽喉炎、扁桃体炎、脓皮病、中耳炎等疾病的患者应给予无肾毒性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治疗7~10天,彻底控制感染。
经控制水、盐入量后,水肿仍明显者,适当使用襻利尿剂口服,如呋塞米20~40mg,1~2次/d,既可消肿,又可预防高血压。若利尿处理后血压仍控制不佳,须予以降压治疗,一般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ACEI)类,如依那普利5~10mg,每日1次;或贝那普利10~20mg,每日1次;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blocker,ARB)类,如缬沙坦80mg,每日1次。对使用ACEI或ARB有禁忌或因其副作用不能耐受,如ACEI引起的咳嗽等,可应用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channelblocker,CCB),如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每日1次;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10mg,每日1次。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并发心力衰竭时,宜纠正水钠潴留,采用呋塞米治疗,而不是应用强心剂如洋地黄制剂。必要时可应用酚妥拉明或硝普钠以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少数发生急性肾衰竭而有透析指征时,应及时给予透析治疗以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
本病的近期预后较好,儿童优于成人。有研究统计,临床与病理完全恢复的儿童占92%,成人占60%。肾脏预后不良的表现有:①持续少尿和氮质血症;②持续高血压;③持续大量蛋白尿;④血纤维蛋白持续升高,尿中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⑤病理提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但及时透析治疗后患者生存率极高。
笔者采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功效的清热健肾方加减治疗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患者58例,疗程2周,结果:治愈52例(89.66%),好转4例(6.89%),未愈2例(3.45%),总有效率96.55%。说明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湿热壅盛证居多,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无不良反应。
范某,男,15岁,学生,兰州市人。初诊日期:2010年11月13日。
患者于就诊前10天发热发冷,咽喉疼痛,咳嗽,经检查扁桃体发炎,采用抗生素治疗(具体不详)3天后热退,咽痛减轻,遂上学。就诊前2天发现晨起眼睑水肿,就诊时颜面及下肢亦水肿,尿少色赤,咳嗽气促。就诊时,T36.5℃,BP135/80mmHg,颜面部水肿,咽部微红,扁桃体Ⅱ°肿大、微充血,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红,舌体胖大,苔微黄厚,脉细数。 尿检:蛋白(+++),隐血(+++),红细胞8~12个/高倍显微镜(highpowermicroscope,HP)。ASO>800U,血常规、肾功能及血浆蛋白均正常。西医诊断:急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辨证分析:病位在肺、肾,病性属湿热,辨证:湿热蕴结,肺失宣降证。治则:急则治标,清热解毒,宣肺利水。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麻黄10g,连翘15g,赤小豆30g,桑白皮10g,杏仁10g,玄参15g,马勃15g,玉米须30g,白茅根30g。7剂。蛭龙通络胶囊,5粒,每日3次;血尿加活血止血胶囊,5粒,每日3次。配合依那普利5mg,每日1次。
二诊(2010年11月21日):
水肿明显减轻,尿量增多,尿色淡黄,乏力,咽干不适。检查:BP120/65mmHg,扁桃体Ⅱ°肿大,无充血,舌质暗红,舌体胖大,苔微黄,脉细微数。尿检:蛋白(++),隐血(++),红细胞5~7个/HP。分析辨证:病位在肾,病性属湿、热、瘀;湿热蕴结,脉络瘀阻证。治则: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方药:用清热健肾汤加减。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青风藤15g,石韦30g,白茅根30g,龙葵10g,丹参15g,玄参10g,马勃15g,生藕节20g,穿山龙30g。14剂。继服蛭龙通络胶囊、止血活血胶囊和依那普利。
三诊(2010年12月6日):
水肿消退,尿液清亮,无明显不适,舌质红,舌体微胖大,苔薄白,脉细微数。尿检:蛋白(±),隐血(+),红细胞0~1个/HP。上方去龙葵、马勃,14剂。
四诊(2010年12月21日):
患者无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细缓,尿检正常,予黄芪30g,当归10g,白术15g,防风15g,女贞子15g,白茅根30g,14剂。停蛭龙通络胶囊、止血活血胶囊和依那普利。
五诊(2011年1月7日):
无症状,尿检正常。复查ASO<500U,肝肾功能均正常。嘱摘除扁桃体。
随访(2011年7月18日):
患者摘除扁桃体,半年多来从未感冒,身体壮实,身高、体重均增加,尿检一直正常。
按语: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水肿”“风水”“肾风”等范畴。患者素体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易感外邪。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之宣通和肃降功能失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水相搏,风遏水泛而成水湿浸渍证。水湿内阻,郁而化热,产生湿热之证。所以,肺卫不固、水湿浸渍、湿热内蕴是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见的中医证型。水湿浸渍证多见于本病的水肿期;湿热内蕴证主见于水肿消退期;肺卫不固证多见于恢复期。本例患者初诊时表现为肺失宣降,水湿浸渍,采取宣肺利水法治疗,水肿很快消散,印证了中医“肺为水之上源”的理论。水肿消退后,表现为湿热内蕴,脉络瘀阻,采用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法治疗,尿蛋白明显减少,刘宝厚教授将其总结为“湿热不除,蛋白难消”。恢复期采取益气固表法治疗,达到扶正固表,提高免疫功能的效果,以巩固疗效。
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以链球菌感染后发生者较为多见,但病毒(水痘病毒、腮腺炎病毒、柯萨奇病毒、某些流感病毒等)感染后出现的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也不少见,一般临床症状较轻,治疗与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相同,只不过选用清热解毒药时,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板蓝根、虎杖等)。对有扁桃体肿大,并反复感染的患者,要不要在病情稳定之后,施行扁桃体切除术,目前尚有争议。